453 舅舅
这位被睡的家伎就是丽娘。这种计客谱,大概齐就跟宫里的侍寝本子是一样的。
凡这个月被人睡过之后,便就不会再去接待别的客人,直到月信如期而至,才会重又出来陪客。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防着万一这名家伎有了,不知道是谁的。
柳阁老当年还不是辅,一夜春风,丽娘便就有了。萧家着人去问柳阁老,并拿了丽娘的侍客谱来与柳阁老看,以证明那孩子的确是柳阁老的。
但能当上阁老,都是极聪明的。像丽娘这种人,玩玩可以,哪可能带回家里?
所以柳阁老很是果断地拒绝了,并要求萧家将这个孩子处理掉。大概萧家是看出柳阁老日后的腾达来,竟暗自的,让丽娘生了下来,冒了萧姓,起名萧柳,这么不主不仆的养在了萧府上。
当太后让人将丽娘带走,大概是认为萧柳没用,就留在了萧府上。
在沈四的书房里,太子见到萧柳时,简直不能相信,这人有十四岁。萧柳非常的瘦,差不多可以称得上是皮包骨。
身高也就有十一、二岁孩子的样子,蜷缩着,两只眼睛警惕地看着所有的人。
沈四解释说:“萧家当他还不如一个仆人,在伎馆里任人打骂,她母亲这几年人老色衰,饭菜就不如之前应时,他自然跟着经常挨饿,就成这样了。”
太子上前,想伸手将萧柳拉起来,萧柳不自主的瑟缩了下。太子好声说:“孤是你表兄,以后,再没人敢欺负你了。”
虽然太子这话,似乎有些不太妥当。但沈四和许飞两个,倒是对太子刮目相看了。
他们是万没想到,太子会真的这样,毫无芥蒂地说出这样一番话的。
萧柳站了起来,太子对一月说:“去琏王叔府上,将那神医借来。”然后又对沈四说:“将他带下去,给他好好洗个澡,先喂他些清淡的粥,别吃太饱了。他还小,好好养上半个月,应该就会恢复精神。”
大概是见着太子平易近人,又或是实在担心母亲,萧柳壮着胆子问:“那殿下能救小人的母亲吗?”
太子沉默了下,说:“孤尽力,就怕事不成,你可别恨孤。”
萧柳神情松了下来,轻声说:“要是尽了力,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大概是从小受过太多的苦,小小年纪,半分斗志也没有。
沈四的小厮进来,将萧柳带了出去,太子愣愣地瞅了半晌,才叹息着说:“倒是可怜得很,这性子慢慢养,希望能养回来吧。”
半个月之后,整个京城就炸开了锅。京城的高官,个个家里都有一堆的人来,口口声声说是这家里若是老爷,或是少爷的舅舅。
全都是底贱之人,被打了出去,便就围到了京城令的门口上,开始敲那鸣冤鼓。
往日里,那鼓一年半载的,都不会响一下。现在倒是好,敲鼓的人排起了长队,鼓声竟是从早上一直响到第二天早上,不带停的。
然后众人可能见着京城令官太小,就又有去堵那礼部、刑部、大理寺衙门的。
自然,高官家门口,也是这些人堵的地方。
柳阁老身为辅,自然也在其中。而且人也最多。萧柳便就在这一堆人之中,他是来认父的。
自然,也有人来柳府上当舅舅或是当柳阁老小舅子的。
一时间,整个京城,如那戏台子一般,一下子全唱上了,说不出的热闹。
太子将太子府的清客、长史等官员,按队放,每队人配一个。无论是报官,还是出来赶人不认,这些人便就会拿出一套说辞来。
什么生恩大于养恩,皇上尚要广认姻亲,梁家身为皇后娘家,皇上的岳家,不单不反对,还要大肆提倡,更何况你们?而且在朝上,你们上给皇上的折子,写了什么,自己会不知道?
现在轮到自己了,就不想照做?做梦去吧,有多少妾、父妾、祖妾、子妾,都是姻亲,全要照着正当舅家走动。
这下子,那些个上白子,非逼着太子认亲的大人们算是回过味来。
于是,一个个的又引经据典的,重写了折子,说太子只一个外祖家,那便是梁家。从古自今都是一夫一妻,虽然天子庶妻高贵,却也是照旧是妾,即使生了太子,仍不为外家。
他们真的被自家门口,那成堆的舅舅或小舅子给吓着了。
然而这一回,换乾武帝不急,把这些个奏疏留中不。
大朝日,除去逸亲王梁家一脉,其余官员,像是商量好一样,全改了口风,说皇后是梁家女,太子的外祖家,自然只有梁家。
别说皇家,就是民家,哪有跟着妾家走亲戚的。三纲五常,绝不能坏。
乾武帝瞅着还在哪儿硬撑着的逸亲王等人,只是微微的笑着。与前几次大朝时,那黑如墨简直成了鲜明的对比。
等着逸亲王喊够了,乾武帝转过头来,将柳阁老点了名,喊出来笑问:“联听闻阁老新得贵子?可见阁老老当益壮,不减年少风姿啊。”
柳阁老一张老脸通红,急忙分辨说:“陛下圣明,那小子是乱认,臣与他半分关系没有。”
乾武帝拿着那计客谱笑,不紧不慢地念着:“景元四十七年秋八月十五,户部尚书柳康卫柳大人宿丽娘于伎馆,丽娘于八月只待柳大人一人,九月丽娘经查有孕……”
听着乾武帝不紧不慢的念,柳大人额上满是汗,却也只得强挺着说:“请皇上明鉴,这绝对是栽赃陷害。”
乾武帝笑,说:“是吗?柳大人确定,萧柳不是你的儿子?”
柳阁老点头应说:“肯定不是。”
乾武帝笑指着低下众臣说:“你们可都听着了,柳阁老可亲口说了,萧柳与柳阁老没有半分关系,那么……”
突然的,乾武帝一撂脸子,沉声说:“听说柳阁老府上,三位姨奶奶的弟弟上门,柳阁老竟然不让舅舅进门?”
这个柳阁老倒是不怕,声音里有了底气说:“回陛下话,可能陛下记错了,臣为嫡子。”
凡这个月被人睡过之后,便就不会再去接待别的客人,直到月信如期而至,才会重又出来陪客。
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防着万一这名家伎有了,不知道是谁的。
柳阁老当年还不是辅,一夜春风,丽娘便就有了。萧家着人去问柳阁老,并拿了丽娘的侍客谱来与柳阁老看,以证明那孩子的确是柳阁老的。
但能当上阁老,都是极聪明的。像丽娘这种人,玩玩可以,哪可能带回家里?
所以柳阁老很是果断地拒绝了,并要求萧家将这个孩子处理掉。大概萧家是看出柳阁老日后的腾达来,竟暗自的,让丽娘生了下来,冒了萧姓,起名萧柳,这么不主不仆的养在了萧府上。
当太后让人将丽娘带走,大概是认为萧柳没用,就留在了萧府上。
在沈四的书房里,太子见到萧柳时,简直不能相信,这人有十四岁。萧柳非常的瘦,差不多可以称得上是皮包骨。
身高也就有十一、二岁孩子的样子,蜷缩着,两只眼睛警惕地看着所有的人。
沈四解释说:“萧家当他还不如一个仆人,在伎馆里任人打骂,她母亲这几年人老色衰,饭菜就不如之前应时,他自然跟着经常挨饿,就成这样了。”
太子上前,想伸手将萧柳拉起来,萧柳不自主的瑟缩了下。太子好声说:“孤是你表兄,以后,再没人敢欺负你了。”
虽然太子这话,似乎有些不太妥当。但沈四和许飞两个,倒是对太子刮目相看了。
他们是万没想到,太子会真的这样,毫无芥蒂地说出这样一番话的。
萧柳站了起来,太子对一月说:“去琏王叔府上,将那神医借来。”然后又对沈四说:“将他带下去,给他好好洗个澡,先喂他些清淡的粥,别吃太饱了。他还小,好好养上半个月,应该就会恢复精神。”
大概是见着太子平易近人,又或是实在担心母亲,萧柳壮着胆子问:“那殿下能救小人的母亲吗?”
太子沉默了下,说:“孤尽力,就怕事不成,你可别恨孤。”
萧柳神情松了下来,轻声说:“要是尽了力,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大概是从小受过太多的苦,小小年纪,半分斗志也没有。
沈四的小厮进来,将萧柳带了出去,太子愣愣地瞅了半晌,才叹息着说:“倒是可怜得很,这性子慢慢养,希望能养回来吧。”
半个月之后,整个京城就炸开了锅。京城的高官,个个家里都有一堆的人来,口口声声说是这家里若是老爷,或是少爷的舅舅。
全都是底贱之人,被打了出去,便就围到了京城令的门口上,开始敲那鸣冤鼓。
往日里,那鼓一年半载的,都不会响一下。现在倒是好,敲鼓的人排起了长队,鼓声竟是从早上一直响到第二天早上,不带停的。
然后众人可能见着京城令官太小,就又有去堵那礼部、刑部、大理寺衙门的。
自然,高官家门口,也是这些人堵的地方。
柳阁老身为辅,自然也在其中。而且人也最多。萧柳便就在这一堆人之中,他是来认父的。
自然,也有人来柳府上当舅舅或是当柳阁老小舅子的。
一时间,整个京城,如那戏台子一般,一下子全唱上了,说不出的热闹。
太子将太子府的清客、长史等官员,按队放,每队人配一个。无论是报官,还是出来赶人不认,这些人便就会拿出一套说辞来。
什么生恩大于养恩,皇上尚要广认姻亲,梁家身为皇后娘家,皇上的岳家,不单不反对,还要大肆提倡,更何况你们?而且在朝上,你们上给皇上的折子,写了什么,自己会不知道?
现在轮到自己了,就不想照做?做梦去吧,有多少妾、父妾、祖妾、子妾,都是姻亲,全要照着正当舅家走动。
这下子,那些个上白子,非逼着太子认亲的大人们算是回过味来。
于是,一个个的又引经据典的,重写了折子,说太子只一个外祖家,那便是梁家。从古自今都是一夫一妻,虽然天子庶妻高贵,却也是照旧是妾,即使生了太子,仍不为外家。
他们真的被自家门口,那成堆的舅舅或小舅子给吓着了。
然而这一回,换乾武帝不急,把这些个奏疏留中不。
大朝日,除去逸亲王梁家一脉,其余官员,像是商量好一样,全改了口风,说皇后是梁家女,太子的外祖家,自然只有梁家。
别说皇家,就是民家,哪有跟着妾家走亲戚的。三纲五常,绝不能坏。
乾武帝瞅着还在哪儿硬撑着的逸亲王等人,只是微微的笑着。与前几次大朝时,那黑如墨简直成了鲜明的对比。
等着逸亲王喊够了,乾武帝转过头来,将柳阁老点了名,喊出来笑问:“联听闻阁老新得贵子?可见阁老老当益壮,不减年少风姿啊。”
柳阁老一张老脸通红,急忙分辨说:“陛下圣明,那小子是乱认,臣与他半分关系没有。”
乾武帝拿着那计客谱笑,不紧不慢地念着:“景元四十七年秋八月十五,户部尚书柳康卫柳大人宿丽娘于伎馆,丽娘于八月只待柳大人一人,九月丽娘经查有孕……”
听着乾武帝不紧不慢的念,柳大人额上满是汗,却也只得强挺着说:“请皇上明鉴,这绝对是栽赃陷害。”
乾武帝笑,说:“是吗?柳大人确定,萧柳不是你的儿子?”
柳阁老点头应说:“肯定不是。”
乾武帝笑指着低下众臣说:“你们可都听着了,柳阁老可亲口说了,萧柳与柳阁老没有半分关系,那么……”
突然的,乾武帝一撂脸子,沉声说:“听说柳阁老府上,三位姨奶奶的弟弟上门,柳阁老竟然不让舅舅进门?”
这个柳阁老倒是不怕,声音里有了底气说:“回陛下话,可能陛下记错了,臣为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