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设备改良(上)
隆庆六年,八月二十己卯日,寒露。
这天一早,杨铮离了杨家坪前往秦州城。同行之人,有在娘家住了两晚的大姐杨芝儿及外甥水娃,有蒙师兼女同桌月盈,以及黑娃、栓子两个大侄子保镖。
虽然知州召见是在午后,可既然要出门,倒不妨早一点,顺便去古记铁铺看看。大姐早些回去,还可帮姐夫料理生意。
水娃前头两里路还蹦蹦跳跳东跑西藏,过了吕家崖后,竟然睡着了。好在有黑娃、栓子两人换着背他,倒让杨芝儿轻省了不少。
一行人进了西关城,杨铮让月盈等人先跟大姐去胡家肉铺,自己一个人去了古记铁铺。此次他准备与古氏父子探讨一点冶铁工艺之事,不涉及生意合作,也就不必叫胡喜子。
进得门来,入眼便见到柜台后面墙上正中位置挂着吴知州题的那幅字,极是题目。
前堂小伙计见了杨铮,上前道了声好,又跑到院中去禀报。不一会古成冶来了前堂,向他抱拳道:“杨兄弟,你可来了!”
杨铮拱手道:“古大哥好。”
古成冶道:“你那位族叔所做的接头软管,之前买的人并不多。这两日想是大家发现了软管的好处,买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现已快要销罄了。”
杨铮道:“今日回去我便请他加紧制作,过两天就能送来。”
古成冶道:“那就好。走,我们去后面叙话。”
杨铮跟着古成冶朝后走去。此时虽是一大早,铁铺内已干得热火朝天,叮叮当当之声不绝于耳。一路行至最后面的院子,杨铮见果然已按照“杨古井”打制的工艺工序,将不同的活分散于不同的院中。最重要的几个步骤,都在这最后面的院子中。
古常勇就在这最后的院中,见到杨铮,上前迎了两步,大声笑道:“小兄弟,快来看看这新制的鼓风轮。”
这院子正中起了一座高约六尺的小冶铁炉。看过古成冶给的手抄,杨铮知道这是一座方炉,炉上为坩锅,可融生铁。料想这是用来给成型后的筒壁做融接缝隙及渗碳用的。
方炉下方的风管约有七尺长,另一头连着鼓风轮。鼓风轮的箱壳外径约有三尺,里面的风叶转轮直径估计有二尺七八寸的样子。与箱壳隔着三四尺的距离,安着一个驱动轮,轮上安了脚踏,上方有一个座子,都做得比较简略。
这个鼓风轮做得并不算大,当是个试验品,专用来在这方炉上检测功效。旁边不远处放着一个高四尺、长七尺的木风箱,自是之前用以给方炉送风的。
此时一个伙计正坐在鼓风轮的座子上,双脚蹬动驱动轮,通过用兽皮制成的皮带传动,轮叶呼呼转着。
杨铮看了一会,问道:“风力如何?”
古常勇道:“比那风箱好一些,也很省力,而且胜在风力稳定。”
杨铮点了点头,看来预期的目标算是实现了。不过看那蹬轮的伙计,虽然好似不怎么吃力,可姿势却有些别扭,便道:“让我来试试。”
那伙计将两脚从踏板移开,高高悬了起来,驱动轮在惯性作用下仍转个不停。过了一会,等驱动轮转速变缓,他才从座子上跳了下来。
杨铮坐了上去,双脚蹬在踏板上,蹬了不几圈,就发现了些问题。
首先是坐在上面蹬动时很有些不舒服,他毕竟年纪尚小,腿不如那伙计长,只能屁股挨着点座子的边。而且手扶着旁边的立杆,身子总有些歪斜,还要努力保持自身的平衡。
其次皮带与转轮之间,时不时会打滑。或许将驱动轮与从动轮之间的轴距加大一些,或皮带稍短一点,增加两轮与皮带间的摩擦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绷得太紧,转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力就会增加,这就不见得是个好办法了。
最后一个,便是那伙计离座时的问题。在惯称作用下,快速蹬动的转轮一时间停不下来,若有不慎,很容易磕伤小腿。其实在蹬动的过程中,若力气不济,或忽然走神,双腿跟不上转轮的速度,也会有这种问题。
古家父子见杨铮蹬得并不快,却露出一脸思索之色,便不出声打扰。待杨铮下来,古常勇道:“小兄弟,咱们屋里说话吧。”
杨铮点头道:“好。”
三人进了厅中,古成冶顺手将门关了。坐下来后,古常勇道:“小兄弟,你方才一路走进来,看我们这活计划分,可还算合理?”
杨铮道:“古大叔,具体的工序工艺我可是外行。这流水线打制法,要点在于流程顺畅,每一步衔接有序。你若觉得打制顺利,那便是合理的。若觉得哪里运行不畅,针对那一点作改良即可。”
古常勇点头道:“嗯,是这个道理。
古成冶道:“原来这方法叫流水线打制法,这名字倒很贴切,运作起来,真是要有行云流水的感觉。”
杨铮道:“只是场面铺开后,显得有些局促。”
古常勇叹道:“这可真没有办法。我也想将院子再扩展些,可临家无一肯出让。这秦州城里,也再寻不下比我这院子更大的。虽有那么几处,可人家又岂肯转让,便是赁一处也不可得。”
西关城内人多屋少,想找个铺面确是很不容易。古记铁铺已经算是很大的了,胡家肉铺还不及这里的三又其一。胡喜子近来也想找个铺面,准备做卖牛肉的生意。他得了杨铮的主意后,对这件事倒是很上心,未如杨芝儿说得那样,过些天便扔在一旁了。只不过遇到了和古常勇同样的问题:找不到合适的铺面。
杨铮道:“何不在城外寻一处呢?”
古常勇笑道:“我这营生不比寻常,城外开炉冶铁多有不便。”
自汉武帝时,盐铁便为官营,前者为补国之用度,后者则为兵器、农具的主要材料,事关国之命脉,故而均由朝廷掌控。至本朝亦沿袭此制,不过对冶铁、制铁却宽松了许多,允许民间匠户自营,课税也不重,只是仍受官府管控。
而之所以能够将冶铁放开,主要还是因为需求量太大,官设冶铁所的产量完全不够用。
洪武六年时,巩昌府设立冶铁所,年冶铁约摸十七八万斤,听着似乎不少,却根本不敷使用。陕西都司并行都司所属四十卫所,一年造军器便要用铁三十多万斤。此外还有陕西四镇不时补制兵器,动辄便是一二十万斤。因铁料不足,便强征民间铁器,许多农具因此而收没。
成化九年,时任陕西巡抚马文升将这一情况奏报宪宗,深忧此举伤农而动摇国家根本。而这种情况,并非陕西独有。之后民营冶铁逐渐兴盛起来,官营铁所渐废,冶铁技术也有了极大发展。
像古常勇的铁铺,但若全力冶铁不做其它,便可顶得当年巩昌冶铁所。但秦州毕竟地处边陲,官府对铁器外流番属盘查极严,故而古常勇只能将铁铺开在城中,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古家父子身属军匠,对这些事情知之甚详。杨铮听二人分说一番,点头道:“原来如此。”
古常勇道:“虽有些局促,眼下却是够用了。幸得有你这流水线打制法,忙完了‘杨古井’,卫所那边的活计也尽可来得及。”
杨铮道:“此事本因我而起,若不能妥善处理,让古大叔左右为难,那可罪不可恕了。”
古常勇哈哈笑道:“哪有那么严重,近些年又无战事,卫所那边还不至于逼迫太甚。”
虽然有知州为古常勇在卫所那边分说,可他终是军匠,而卫所官又是世官,吴知州又岂能一直看顾得了他。而且古记铁铺能有今日的局面,也是古家几代人经营所得。如与卫所官生了龌龊,可就真有些得不偿失了。
但正如古常勇所说,眼下并无战事,卫所也不会太逼迫他,毕竟有几代人的交情在里面。而杨铮能理会得其中的关键,知道古记铁铺的难处,这让古常勇极感高兴。
说过几句闲话之后,杨铮将那抄本取出还给古成冶,说道:“这里面的内容,我细细看了一遍,无奈于制铁一道所知甚少,难有所得。只在提高炉温方面得了些浅薄的想法,请二位参详。”
古常勇笑道:“若能将炉温提升一成、半成,那可比什么都重要。小兄弟太谦虚了!”
古成冶道:“是啊,杨兄弟请讲。”
杨铮道:“我们热的时候,会打扇子扇风,或开窗放风进来,吹了风便会觉得凉爽。我想炉中之火同样如此。风虽能涨火势,却也会降炉温。只因火势炽烈,降温作用便不明显。故而我想,若是将送入炉中的风预先加热,应能避免降温作用。这就好比酷暑之时,迎面吹来的热风,非但不能使人凉爽,反而会让人觉得更热。”
这道理并不难懂,杨铮又尽量以身边之事举例,古家父子不禁听得频频点头。
杨铮要来炭条黄纸,随手画了个草图,将将鼓风轮与冶炼炉之间的通风管画长了些,中间一管作螺旋盘绕状,然后在这一区域画了个圈,说道:“如果在此安置一炉火,将送入冶炼炉的风加热,应当会有些功效。”
古常勇点头道:“小兄弟的这个想法极好,而且很容易办到。”
杨铮道:“有一天我见家人熨衣服,熨斗放在湿布上,腾出一片水雾,这样下面的衣服便不会被熨斗中的炭火烧坏。”
古家父子点了点头,熨衣服他们都见过,可还未理会杨铮为何突然说起了这个。
https:///book/42127/
这天一早,杨铮离了杨家坪前往秦州城。同行之人,有在娘家住了两晚的大姐杨芝儿及外甥水娃,有蒙师兼女同桌月盈,以及黑娃、栓子两个大侄子保镖。
虽然知州召见是在午后,可既然要出门,倒不妨早一点,顺便去古记铁铺看看。大姐早些回去,还可帮姐夫料理生意。
水娃前头两里路还蹦蹦跳跳东跑西藏,过了吕家崖后,竟然睡着了。好在有黑娃、栓子两人换着背他,倒让杨芝儿轻省了不少。
一行人进了西关城,杨铮让月盈等人先跟大姐去胡家肉铺,自己一个人去了古记铁铺。此次他准备与古氏父子探讨一点冶铁工艺之事,不涉及生意合作,也就不必叫胡喜子。
进得门来,入眼便见到柜台后面墙上正中位置挂着吴知州题的那幅字,极是题目。
前堂小伙计见了杨铮,上前道了声好,又跑到院中去禀报。不一会古成冶来了前堂,向他抱拳道:“杨兄弟,你可来了!”
杨铮拱手道:“古大哥好。”
古成冶道:“你那位族叔所做的接头软管,之前买的人并不多。这两日想是大家发现了软管的好处,买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现已快要销罄了。”
杨铮道:“今日回去我便请他加紧制作,过两天就能送来。”
古成冶道:“那就好。走,我们去后面叙话。”
杨铮跟着古成冶朝后走去。此时虽是一大早,铁铺内已干得热火朝天,叮叮当当之声不绝于耳。一路行至最后面的院子,杨铮见果然已按照“杨古井”打制的工艺工序,将不同的活分散于不同的院中。最重要的几个步骤,都在这最后面的院子中。
古常勇就在这最后的院中,见到杨铮,上前迎了两步,大声笑道:“小兄弟,快来看看这新制的鼓风轮。”
这院子正中起了一座高约六尺的小冶铁炉。看过古成冶给的手抄,杨铮知道这是一座方炉,炉上为坩锅,可融生铁。料想这是用来给成型后的筒壁做融接缝隙及渗碳用的。
方炉下方的风管约有七尺长,另一头连着鼓风轮。鼓风轮的箱壳外径约有三尺,里面的风叶转轮直径估计有二尺七八寸的样子。与箱壳隔着三四尺的距离,安着一个驱动轮,轮上安了脚踏,上方有一个座子,都做得比较简略。
这个鼓风轮做得并不算大,当是个试验品,专用来在这方炉上检测功效。旁边不远处放着一个高四尺、长七尺的木风箱,自是之前用以给方炉送风的。
此时一个伙计正坐在鼓风轮的座子上,双脚蹬动驱动轮,通过用兽皮制成的皮带传动,轮叶呼呼转着。
杨铮看了一会,问道:“风力如何?”
古常勇道:“比那风箱好一些,也很省力,而且胜在风力稳定。”
杨铮点了点头,看来预期的目标算是实现了。不过看那蹬轮的伙计,虽然好似不怎么吃力,可姿势却有些别扭,便道:“让我来试试。”
那伙计将两脚从踏板移开,高高悬了起来,驱动轮在惯性作用下仍转个不停。过了一会,等驱动轮转速变缓,他才从座子上跳了下来。
杨铮坐了上去,双脚蹬在踏板上,蹬了不几圈,就发现了些问题。
首先是坐在上面蹬动时很有些不舒服,他毕竟年纪尚小,腿不如那伙计长,只能屁股挨着点座子的边。而且手扶着旁边的立杆,身子总有些歪斜,还要努力保持自身的平衡。
其次皮带与转轮之间,时不时会打滑。或许将驱动轮与从动轮之间的轴距加大一些,或皮带稍短一点,增加两轮与皮带间的摩擦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绷得太紧,转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力就会增加,这就不见得是个好办法了。
最后一个,便是那伙计离座时的问题。在惯称作用下,快速蹬动的转轮一时间停不下来,若有不慎,很容易磕伤小腿。其实在蹬动的过程中,若力气不济,或忽然走神,双腿跟不上转轮的速度,也会有这种问题。
古家父子见杨铮蹬得并不快,却露出一脸思索之色,便不出声打扰。待杨铮下来,古常勇道:“小兄弟,咱们屋里说话吧。”
杨铮点头道:“好。”
三人进了厅中,古成冶顺手将门关了。坐下来后,古常勇道:“小兄弟,你方才一路走进来,看我们这活计划分,可还算合理?”
杨铮道:“古大叔,具体的工序工艺我可是外行。这流水线打制法,要点在于流程顺畅,每一步衔接有序。你若觉得打制顺利,那便是合理的。若觉得哪里运行不畅,针对那一点作改良即可。”
古常勇点头道:“嗯,是这个道理。
古成冶道:“原来这方法叫流水线打制法,这名字倒很贴切,运作起来,真是要有行云流水的感觉。”
杨铮道:“只是场面铺开后,显得有些局促。”
古常勇叹道:“这可真没有办法。我也想将院子再扩展些,可临家无一肯出让。这秦州城里,也再寻不下比我这院子更大的。虽有那么几处,可人家又岂肯转让,便是赁一处也不可得。”
西关城内人多屋少,想找个铺面确是很不容易。古记铁铺已经算是很大的了,胡家肉铺还不及这里的三又其一。胡喜子近来也想找个铺面,准备做卖牛肉的生意。他得了杨铮的主意后,对这件事倒是很上心,未如杨芝儿说得那样,过些天便扔在一旁了。只不过遇到了和古常勇同样的问题:找不到合适的铺面。
杨铮道:“何不在城外寻一处呢?”
古常勇笑道:“我这营生不比寻常,城外开炉冶铁多有不便。”
自汉武帝时,盐铁便为官营,前者为补国之用度,后者则为兵器、农具的主要材料,事关国之命脉,故而均由朝廷掌控。至本朝亦沿袭此制,不过对冶铁、制铁却宽松了许多,允许民间匠户自营,课税也不重,只是仍受官府管控。
而之所以能够将冶铁放开,主要还是因为需求量太大,官设冶铁所的产量完全不够用。
洪武六年时,巩昌府设立冶铁所,年冶铁约摸十七八万斤,听着似乎不少,却根本不敷使用。陕西都司并行都司所属四十卫所,一年造军器便要用铁三十多万斤。此外还有陕西四镇不时补制兵器,动辄便是一二十万斤。因铁料不足,便强征民间铁器,许多农具因此而收没。
成化九年,时任陕西巡抚马文升将这一情况奏报宪宗,深忧此举伤农而动摇国家根本。而这种情况,并非陕西独有。之后民营冶铁逐渐兴盛起来,官营铁所渐废,冶铁技术也有了极大发展。
像古常勇的铁铺,但若全力冶铁不做其它,便可顶得当年巩昌冶铁所。但秦州毕竟地处边陲,官府对铁器外流番属盘查极严,故而古常勇只能将铁铺开在城中,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古家父子身属军匠,对这些事情知之甚详。杨铮听二人分说一番,点头道:“原来如此。”
古常勇道:“虽有些局促,眼下却是够用了。幸得有你这流水线打制法,忙完了‘杨古井’,卫所那边的活计也尽可来得及。”
杨铮道:“此事本因我而起,若不能妥善处理,让古大叔左右为难,那可罪不可恕了。”
古常勇哈哈笑道:“哪有那么严重,近些年又无战事,卫所那边还不至于逼迫太甚。”
虽然有知州为古常勇在卫所那边分说,可他终是军匠,而卫所官又是世官,吴知州又岂能一直看顾得了他。而且古记铁铺能有今日的局面,也是古家几代人经营所得。如与卫所官生了龌龊,可就真有些得不偿失了。
但正如古常勇所说,眼下并无战事,卫所也不会太逼迫他,毕竟有几代人的交情在里面。而杨铮能理会得其中的关键,知道古记铁铺的难处,这让古常勇极感高兴。
说过几句闲话之后,杨铮将那抄本取出还给古成冶,说道:“这里面的内容,我细细看了一遍,无奈于制铁一道所知甚少,难有所得。只在提高炉温方面得了些浅薄的想法,请二位参详。”
古常勇笑道:“若能将炉温提升一成、半成,那可比什么都重要。小兄弟太谦虚了!”
古成冶道:“是啊,杨兄弟请讲。”
杨铮道:“我们热的时候,会打扇子扇风,或开窗放风进来,吹了风便会觉得凉爽。我想炉中之火同样如此。风虽能涨火势,却也会降炉温。只因火势炽烈,降温作用便不明显。故而我想,若是将送入炉中的风预先加热,应能避免降温作用。这就好比酷暑之时,迎面吹来的热风,非但不能使人凉爽,反而会让人觉得更热。”
这道理并不难懂,杨铮又尽量以身边之事举例,古家父子不禁听得频频点头。
杨铮要来炭条黄纸,随手画了个草图,将将鼓风轮与冶炼炉之间的通风管画长了些,中间一管作螺旋盘绕状,然后在这一区域画了个圈,说道:“如果在此安置一炉火,将送入冶炼炉的风加热,应当会有些功效。”
古常勇点头道:“小兄弟的这个想法极好,而且很容易办到。”
杨铮道:“有一天我见家人熨衣服,熨斗放在湿布上,腾出一片水雾,这样下面的衣服便不会被熨斗中的炭火烧坏。”
古家父子点了点头,熨衣服他们都见过,可还未理会杨铮为何突然说起了这个。
https:///book/4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