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最可怜的人
在安慰了小樱一番之后,坛蜜走到沙克鲁身边感慨的说道:“小樱父亲真的很可怜,都这把年纪了还要做这么危险的手术!”
而沙克鲁却摇摇头道:“我觉得那个潘代更可怜,你想想一个人得被逼无奈到了什么地步才会去出售自己的肾脏?虽然摘除一个肾脏之后人还能活,但我想一个人如果但凡有点办法都不会答应这种事。我虽然没见到潘代先生是什么样子,但只要看一看他妻子的穿着打扮和神情气质,我就大概猜得出他们真的是已经走投无路了!”
看了一眼穿着破旧、神情悲苦麻木的潘代妻子,坛蜜点点头道:“没错,他们也的确是挺可怜的。”
没想到这个时候在一边的易卜拉欣却凑过来说道:“你们觉得这个潘代就可怜了?那你们是没见到更可怜的人,比如你们去看看三号手术室!”
沙克鲁顺着易卜拉欣的指引看了一眼,然后不解的问道:“我没看出来三号手术室的家属有什么可怜的啊,虽然他们的神情非常紧张担忧,但看穿着和气质应该是生活水平不错啊!”
“我说的不是买肾的家属,我说的是卖肾的人!”易卜拉欣纠正道。
“卖肾的人?咦?我怎么好像没看到卖肾人的家属呢?难道他们都去洗手间了?还是说他就没有家属?”沙克鲁好奇的问道,因为在金奈卖肾的肯定都是印度本地人,可三号手术室这里都是西方人,很显然并没有卖肾人的家属。
易卜拉欣冷哼一声道:“当然有家属了,不过可不是去什么洗手间了,而是他们压根就没来!”
“啊?!不会吧,这么大的手术家属都不来?”沙克鲁震惊道。
“可能是卖肾人跟家属有什么矛盾吧,比如说卖肾得到的钱独吞了,不过这也无可厚非啊,毕竟这是他自己的肾!”坛蜜猜测道。
易卜拉欣摆摆手道:“事实跟你的猜测正好相反,她卖肾的钱全都被家属也就是她的丈夫拿走了。不仅如此,做完手术之后她就得立刻出院,因为他丈夫不会给她支付继续住院调养的费用,而且出院之后还得回家干活!”
听到这个答复,坛蜜被震惊的目瞪口呆:“为、为什么啊?!这也太欺负人了吧!”
“因为她是女人,要知道在我们印度,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易卜拉欣解释道。
“亲爱的,真的是这样么?”坛蜜难以置信的向沙克鲁求证道。
沙克鲁点点头答道:“没错,在印度尤其是低种姓生活困苦的家庭之中,女性的地位的确不高。”
然后转头向易卜拉欣问道:“可是那也不至于就逼着人卖肾吧?”
“哦,这个我之前了解了一下,情况是这样的,当初女孩的父亲答应给女孩的丈夫十万卢比的嫁妆,但事实上并没有拿出来,所以女孩丈夫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便找了这么一个补回嫁妆的方法。”
虽然对于这个答案坛蜜表示无法理解,但沙克鲁却觉得这种事发生在印度的中低阶层并不让他意外,尽管这么说有些冷血,但事实就是如此。
可能大家很难相信,在2007年,有8233名印度妇女因为与嫁妆相关的原因而丧命,平均每小时就有一名女性因嫁妆被虐杀!死亡人数绝大部分是年龄在18~30岁之间年轻的女性。
男方如果不满意嫁妆的金额,就会用各种方式迫使新婚妻子自杀(本质上说也是他杀)但更多的还是为男方家庭谋杀,特别是通过煤气焚烧、毒药、殴打、虐待等方式,假借家务纠纷或者厨房意外事故的理由秘密地将女方杀害,印度报纸上通常称为“厨房事件”,其中直接推入火中是最常见的(这和印度的厨房形式也有关系,灶台设在地面上,妇女蹲在灶边做饭,很容易被推到火中去)
男方在烧死一个新娘之后,由于立案率低、证据不足、亲族包庇等原因,即便有警方介入(实际上介入的大概只有35%的案例)也很难将犯罪者绳之以法,男方很快就会再娶一个新娘,再赚取一大笔的嫁妆。最可恨的是,报案率低是因为很多女方的家长对此视若无睹——因为很可能女方父亲也刚刚撺掇着儿子杀死一个新娘,并且盼着再杀一个来弥补自己嫁女儿导致的财产损失。受害者家庭同时也是迫害者的家庭,唯有那些年轻的女子,被自己的父亲抛弃,被自己的丈夫谋杀,被自己的女性同胞嘲笑和迫害,成了男权贪婪之火的牺牲品。
听完沙克鲁的讲解之后,坛蜜难以理解的问道:“既然这种事情这么普遍,那为什么你们的政府却不管管呢?”
沙克鲁苦笑一声答道:“怎么没管呢?早在1961年就专门出台了《反嫁妆法》,甚至还专门规定了妇女在结婚七年之内如果因为虐待或者骚扰致死,当事人将面临终身监禁的惩罚!”(想了解这方面更多情况的请看阿米尔汗的《真相访谈》第二集!)
“这、这叫什么法律啊?难道结婚七年之后就可以合法的虐待死了?”坛蜜有些崩溃的问道。
沙克鲁摆摆手道:“那当然不是了,只不过因为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出现在结婚前七年。”
“那既然都有法律了,为什么还会发生这种事情?”坛蜜追问道。
“因为这就不是单单颁布一个法律的问题,就好比政府早就宣称废除种姓制度了,可你看在现实里种族制度废除了么?在我看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两个。”
ps:其实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才发现如果将这次的卖肾者改为女性,然后引出对这个现象的批判,效果会更好,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ps2:写到下一章的时候,忽然发现以沙克鲁和卡尔特的身份、人设探讨这个问题不太合适,所以将这章的后半段修改了一下,希望大家谅解!
https:///book/42102/
而沙克鲁却摇摇头道:“我觉得那个潘代更可怜,你想想一个人得被逼无奈到了什么地步才会去出售自己的肾脏?虽然摘除一个肾脏之后人还能活,但我想一个人如果但凡有点办法都不会答应这种事。我虽然没见到潘代先生是什么样子,但只要看一看他妻子的穿着打扮和神情气质,我就大概猜得出他们真的是已经走投无路了!”
看了一眼穿着破旧、神情悲苦麻木的潘代妻子,坛蜜点点头道:“没错,他们也的确是挺可怜的。”
没想到这个时候在一边的易卜拉欣却凑过来说道:“你们觉得这个潘代就可怜了?那你们是没见到更可怜的人,比如你们去看看三号手术室!”
沙克鲁顺着易卜拉欣的指引看了一眼,然后不解的问道:“我没看出来三号手术室的家属有什么可怜的啊,虽然他们的神情非常紧张担忧,但看穿着和气质应该是生活水平不错啊!”
“我说的不是买肾的家属,我说的是卖肾的人!”易卜拉欣纠正道。
“卖肾的人?咦?我怎么好像没看到卖肾人的家属呢?难道他们都去洗手间了?还是说他就没有家属?”沙克鲁好奇的问道,因为在金奈卖肾的肯定都是印度本地人,可三号手术室这里都是西方人,很显然并没有卖肾人的家属。
易卜拉欣冷哼一声道:“当然有家属了,不过可不是去什么洗手间了,而是他们压根就没来!”
“啊?!不会吧,这么大的手术家属都不来?”沙克鲁震惊道。
“可能是卖肾人跟家属有什么矛盾吧,比如说卖肾得到的钱独吞了,不过这也无可厚非啊,毕竟这是他自己的肾!”坛蜜猜测道。
易卜拉欣摆摆手道:“事实跟你的猜测正好相反,她卖肾的钱全都被家属也就是她的丈夫拿走了。不仅如此,做完手术之后她就得立刻出院,因为他丈夫不会给她支付继续住院调养的费用,而且出院之后还得回家干活!”
听到这个答复,坛蜜被震惊的目瞪口呆:“为、为什么啊?!这也太欺负人了吧!”
“因为她是女人,要知道在我们印度,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易卜拉欣解释道。
“亲爱的,真的是这样么?”坛蜜难以置信的向沙克鲁求证道。
沙克鲁点点头答道:“没错,在印度尤其是低种姓生活困苦的家庭之中,女性的地位的确不高。”
然后转头向易卜拉欣问道:“可是那也不至于就逼着人卖肾吧?”
“哦,这个我之前了解了一下,情况是这样的,当初女孩的父亲答应给女孩的丈夫十万卢比的嫁妆,但事实上并没有拿出来,所以女孩丈夫觉得自己被骗了,于是便找了这么一个补回嫁妆的方法。”
虽然对于这个答案坛蜜表示无法理解,但沙克鲁却觉得这种事发生在印度的中低阶层并不让他意外,尽管这么说有些冷血,但事实就是如此。
可能大家很难相信,在2007年,有8233名印度妇女因为与嫁妆相关的原因而丧命,平均每小时就有一名女性因嫁妆被虐杀!死亡人数绝大部分是年龄在18~30岁之间年轻的女性。
男方如果不满意嫁妆的金额,就会用各种方式迫使新婚妻子自杀(本质上说也是他杀)但更多的还是为男方家庭谋杀,特别是通过煤气焚烧、毒药、殴打、虐待等方式,假借家务纠纷或者厨房意外事故的理由秘密地将女方杀害,印度报纸上通常称为“厨房事件”,其中直接推入火中是最常见的(这和印度的厨房形式也有关系,灶台设在地面上,妇女蹲在灶边做饭,很容易被推到火中去)
男方在烧死一个新娘之后,由于立案率低、证据不足、亲族包庇等原因,即便有警方介入(实际上介入的大概只有35%的案例)也很难将犯罪者绳之以法,男方很快就会再娶一个新娘,再赚取一大笔的嫁妆。最可恨的是,报案率低是因为很多女方的家长对此视若无睹——因为很可能女方父亲也刚刚撺掇着儿子杀死一个新娘,并且盼着再杀一个来弥补自己嫁女儿导致的财产损失。受害者家庭同时也是迫害者的家庭,唯有那些年轻的女子,被自己的父亲抛弃,被自己的丈夫谋杀,被自己的女性同胞嘲笑和迫害,成了男权贪婪之火的牺牲品。
听完沙克鲁的讲解之后,坛蜜难以理解的问道:“既然这种事情这么普遍,那为什么你们的政府却不管管呢?”
沙克鲁苦笑一声答道:“怎么没管呢?早在1961年就专门出台了《反嫁妆法》,甚至还专门规定了妇女在结婚七年之内如果因为虐待或者骚扰致死,当事人将面临终身监禁的惩罚!”(想了解这方面更多情况的请看阿米尔汗的《真相访谈》第二集!)
“这、这叫什么法律啊?难道结婚七年之后就可以合法的虐待死了?”坛蜜有些崩溃的问道。
沙克鲁摆摆手道:“那当然不是了,只不过因为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出现在结婚前七年。”
“那既然都有法律了,为什么还会发生这种事情?”坛蜜追问道。
“因为这就不是单单颁布一个法律的问题,就好比政府早就宣称废除种姓制度了,可你看在现实里种族制度废除了么?在我看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两个。”
ps:其实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才发现如果将这次的卖肾者改为女性,然后引出对这个现象的批判,效果会更好,可惜已经来不及了.......
ps2:写到下一章的时候,忽然发现以沙克鲁和卡尔特的身份、人设探讨这个问题不太合适,所以将这章的后半段修改了一下,希望大家谅解!
https:///book/4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