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小说 > 东厂督公

第八百十五章

    明军大胜,和预料的一样。

    此役,他隆五万精锐被毒死九千多,逃跑八千多,投降九千多,其余全部阵亡。

    而明军,仅仅伤亡了三千余人。

    最重要的是,秦书淮生擒了他隆,以及几个重要的洞乌大臣。

    这么一来,他隆政权将正式在洞乌消亡。

    不过明军的工作远远还未结束,现在洞乌境内还有不少他隆的余部,而且阿瓦地区的起义正如火如荼,要想让洞乌以一个完整的国家姿态向大明朝贡,恐怕还得新扶持一个政权,然后把他隆余党剿灭,再将民变平息。

    鉴于阿瓦掸族为主的起义,是因为反抗他隆迁都而起,如今他隆被擒,政权垮台,迁都之事自然也会取消,那么他们起义的理论基础就已经不存在了——接下来主要就是取消一系列压迫掸族、孟族的政策,以平息民怨。

    另外,对于阿瓦地区的暴动,别忘了里头大量的始作俑者是白莲教的人,他们不但是煽动者、组织者,而且秦书淮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银子和武器,所以当然很容易成为一支支造反军中的首领,至少也能混个掌权派。

    从这点来看,只要秦书淮一声令下,相信大多数首领是愿意平息暴动的,毕竟他们一方面被白莲教洗过脑,不敢违背教令,另一方面他们比谁都清楚明军的实力——特别是秦书淮轻轻松松就击败了他隆以后。

    即便有个把已经掌握一定权力的暴动首领尝到了权力的甜头而不愿意解散手下,那明军和新扶持的政权也足以轻松击败他们。

    所以阿瓦暴动这块,不足为虑。

    至于他隆的余党,其实嫡系的也不多。

    最精锐的已经被秦书淮消灭,现在就剩下阿瓦地区汗力达手下的两万多兵马、在锡当河准备抵抗李定国的一万多兵马以及北方的三万大军。

    但是这些军队都是阿赫木旦,成分大都不是缅族人,在他隆死后新政权前来招安,并且给出优厚条件的情况下,这些阿赫木旦还会继续为他隆余党卖命吗?

    秦书淮认为,人应该不会贱到这种地步。

    我来还你们自由,让你们有地种、有田耕、有尊严的活,让你们不必世世代代为奴,不必在额头刺青,你们还要帮着那些压榨你们的旧主子来打我?

    好吧,如果实在有贱到骨子里的,非要给人当狗的兵,那秦书淮也不介意送他们去和主子团聚。

    总而言之,秦书淮相信,四万多明军精锐坐镇洞乌,不可能还平定不了这个小国。

    那些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扶持新政权了。

    从马勃提供的情报来看,目前洞乌境内,除了他隆以外,声望最高的是他隆的儿子平达力。

    秦书淮听说过平达力,历史上他是缅甸的下一任国王,他隆王之后,缅甸在他手里逐渐衰落,可见其执政水平不高,让他执政对大明来说倒不是坏事。

    不过,平达力毕竟是他隆的儿子,要是让他上台没准以后还会反叛,光这条就不合适了。

    想来想去一时也想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秦书淮只好暂且不议,然后命令大军前往勃固,先进入王都再说。

    明军打扫完战场,在原地休整一夜,第二日便北上勃固。

    此时洞乌主力尽失,再无任何势力敢阻拦明军,即便有个把他隆的死忠,考虑到他隆在明军手里,也决计不敢轻举妄动。

    大军一路畅行,行军两天后就抵达勃固。

    此时,勃固王都城门大开,留守在勃固的洞乌王朝所有大臣贵族,无不亲临城门口迎接“天朝上国”的大军进城。

    当明军进城时,所有人齐齐跪下,现场一片肃静,只有征服者进城的脚步声在回荡,如此整齐、雄壮而骄傲。

    行进至皇宫门口,忽然来了一人,双手捧着一个类似印信的东西,跪在门口,嘴里用洞乌语说着什么。

    马勃跟秦书淮翻译。

    “这人叫莽里古,是负责内政的一个大臣。他代表所有官员来向大明献上他隆王的印信,以表明向大明臣服,同时向大明谢罪。”

    秦书淮点了点头,让赖三儿接过了印信,然后进入王宫之内。

    勃固王宫充满异域风情,于是秦书淮就带着赖三儿等人到处转了转,算是当旅游了。

    随后,吃过午饭,他就召集大伙儿商讨洞乌新国王的人选。

    彼时的洞乌在他隆的强权政治下尚算安稳,因此也没有多少威望很高之人能镇住全国。

    就算有,那也是缅族人,而且都和他隆的关系很近,这自然是不可以的。

    大家思来想去,既然没有合适的,那就干脆选听话的。

    阿瓦掸族的起义军里,就有不少加入了白莲教的掸族首领,那就从他们当中选一个。

    马勃很快推荐了一个人选,他叫都力白,很早就加入白莲教,目前是阿瓦地区最大的一支起义军中的首领,手下大约有五千多人。

    众人一致赞成。

    反正有明军坐镇,让谁当国王谁就可以当国王。

    秦书淮也没意见,因为让他想辙去缓和洞乌的民族矛盾,保证这个叫都力白的人能政权永固是不可能的。

    自己家的事情都忙不过来,我还管你家事?给你管好了说不定哪天再来打我大明国土,那我多亏?

    反正他要的就是在即将举行的某次大典中,洞乌恭恭敬敬地前来朝贺就行。

    在这期间他可以让都力白实行一些缓和民族矛盾的政策,以尽量平息洞乌国内不满的情绪,但是他也会继续让明军再次驻军,一旦有谁敢反抗,就即行镇压。

    至于大典之后?

    我管你那么多,你们自己的矛盾自己解决,这叫“不干涉内政”。

    此事就这么定了。

    远在阿瓦的这位叫都力白起义军首领现在还不知道,当初身为阿台的他偷偷跑出阿瓦去勃生港,上了一条荷兰人的船当了船员,再之后到了明国福建沿海,被几个明国人用大把银子忽悠去了天津,加入了白莲教。一年半以后他再次回到故土,还没怎么折腾,就稀里糊涂地成了洞乌的国王。

    这剧情,怕是他做梦都不敢这么做。

    ……

    随后,秦书淮立即派人去劝降驻守在锡当河的一万多洞乌兵,以方便李定国顺利渡河,与他会师。

    却在他刚下命令后不久,外边就有人来报,说驻守锡当河的洞乌军将领带着兵马回来了。

    但是他的兵全部抛弃的武器,解下了盔甲,是来投降的。

    秦书淮呵呵一笑,对孟威说道,“真是到哪里都有识时务的俊杰啊!孟威你去处理一下,这些兵全部打乱先编入我们的军中,给他们立立规矩之后,回头择一些可靠的掸族人来统领,至于来投降的将领么,赏钱赏宅赏美女,给其他洞乌将领做个好榜样。”

    孟威笑道,“国公爷想的周到,属下这就去办。”

    就这么过了两日,李定国的近三万大军顺利过了锡当河,抵达了勃固王都。

    李定国一见秦书淮就说道,“国公爷,末将接到他隆带五万大军去与你一决死战的时候心急如焚。本想着快点渡河去帮你,没想到刚到河边就看对岸撤兵了,然后又听到他隆王已经被国公爷生擒了!呵呵,定国当时就感叹,还是不够了解国公爷啊!以国公爷的手段,又何惧他隆区区五万大军?”

    秦书淮哈哈一笑,“定国兄什么时候也学会溜须拍马了?不过说得本公怪舒服的。”

    李定国跟着笑道,“别人那里定国兴许说不出肉麻的话儿来,但是在国公爷面前,定国可不怕被人说溜须拍马。反正我说的就是实话,国公爷要是认为是拍马屁,那定国也认。”

    两人哈哈大笑。

    随后,秦书淮又道,“定国,回头你找一员悍将,让他带两万兵去趟阿瓦。本公打算让人去劝降阿瓦那边的他隆旧部汗力达。劝降归劝降,还是要保持一点威慑,如果他冥顽不灵,那就先打疼他。”

    李定国说道,“汗力达那边据说有两万兵马,兴许北面的三万洞乌军也可能去跟他合兵,这样不确定的因素就多了。依属下之见,不如由属下亲自带兵前去劝降吧,也好随时因应变势。”

    秦书淮说道,“定国,本公知道你考虑的比别人更周到些,不过你还是别去了。本公可还有很多事要跟你交代呢。”

    平时秦书淮和李定国待一块的机会不多,所以秦书淮很珍惜现在的时光,好与李定国聊聊自己对于国家和未来的想法。

    他很清楚,平定洞乌以后,就是崇祯心心念念的万邦来朝的大典,一个崭新的、富强的大明将真正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而他,也将回到原先的时空。

    所以,能多聊一次是一次吧,把后世的一些治国之道、历史教训,修饰一下以不突兀的方式告诉李定国、告诉崇祯,不管他们能不能听得进去,哪怕是有所借鉴也好。

    ……

    劝降汗力达的任务落到了之前来献国王印信的那个莽里古身上,同时由何可纲带领两万明军护送前往。

    没有什么意外,半个多月后,阿瓦传来消息,汉力达将军选择归降。

    于此同时,北边的洞乌将领也派来使者,商谈归降事宜。不过北边提出不少要求,林林总总的几十条,总结一下,其实除了名义上的归顺,其他事情洞乌国王都不得插手,甚至连税赋都不会交。

    跟后世的缅甸自治邦倒是有点像。

    不过秦书淮呵呵一笑,一样不漏地全部同意。

    照他的话说,那就是关他什么事?

    你们洞乌北边要自立当土大王,难不成我还得出兵帮你们维护国家统一?

    想得美!

    又过了几天,都力白抵达王都勃固。

    当秦书淮告诉他,要由他来当洞乌国王的时候,这家伙竟然地眼珠子差点掉下来。

    当然,现在他还只是名义上的国王,他想真正掌权,那还得大明皇帝正式下旨册封才行——这个极具象征性的礼节可不能省。

    随后,就是推行缓和洞乌民族矛盾的新政。秦书淮就提了个总纲,四个字:民族平等。

    其他的他可懒得管,让都力白自己找大臣商量去吧。

    零零碎碎一摊琐事做完,时间已经到了崇祯八年的五月。

    秦书淮决定,大军留下继续帮助都力白稳固政权,他和一些主要的将领就启程回国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