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袁崇焕(上)
这种需求,当然会被满足了。宫里虽然没银子,但这种各地送上来的贡品眼下还不缺。
何顾很满意,这大包小包的野山参老灵智,还有三根上品虎鞭……都不用吃,光是看几眼何顾就觉得全身燥热要流鼻血了……
王御医回去后不久,崇祯的传召便过来了。显然王御医已经把何顾的‘真实病情’汇报了上去,何顾在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功的迈过了崇祯心中的最后一道门槛。
曹化淳亲自推着何顾再往文华殿,只是这次进文华门却没有再上前面那高高的台阶,而是进了旁边一座偏殿。这里台阶低矮,明显是为了方便何顾这个残障人士进出。
崇祯身为皇帝,从来都是人等他,所以何顾在偏殿里又坐了快半小时,崇祯这才终于姗姗而来。
历史都说崇祯简朴,几个宫女鱼贯而入,陆续摆上四碟点心,两碟水果,两碟干果,一盘薄牛肉,两壶香茶。这从皇上的角度来看,也许应该的确是很节俭的。
何顾上次进宫赶上特殊情况,没有经过什么觐见皇帝的礼仪培训,现在只好眼巴巴看着崇祯又复述一遍老词:“陛下,臣久居山林,实在不知道和天子吃饭有什么规矩……”
崇祯现在心情大好,眼前这位小同志经过了他的考验,自己兜里也终于有了俩闲钱,于是率先拿起一块水晶饼来咬了一口,道:“无需忌讳什么,何爱卿只管敞开来吃。”
何顾也是真饿了,听到让自己敞开吃,便也不再客气,岔开双手撩开后槽牙打开腮帮子,径直就是一顿猛吃海造,吃的犹如长江流水风卷残云不说,嘴里还吧唧吧唧之声不绝于耳……
崇祯见状不但没有厌恶,反而看的津津有味,在饭桶光环的感染下,甚至他的饭量都比平时大了一倍。
吃货这种人设,并不是始于现代演艺圈……
说到人设,现代的演艺圈真是有点跑偏,见别人自黑和吃货能圈粉,自己也自黑也吃货……可她们/他们却忘了其中根本,观众是否喜欢根本不取决于你吃了多少个馒头,而在于你自己是否原本就招人喜欢。
多少情商和智商双缺的明星演人设把自己演砸了的。这种东西,得浑然天成发自肺腑——比如现在的何顾。
他是真饿了,一来溜溜一天没吃东西,二来肚子又刚刚排空了,三来伤口愈合又需要大量营养。这才吃出了吃货的真本色。
这一份真崇祯即使看不到,也能感受的到,这让他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错觉——何顾在真诚待我。即使朱由检的理智告诉他,君臣之间不可能存在真诚,但片刻的迷茫总是难以避免的。
看到何顾似乎特别爱吃水晶饼,崇祯亲手把整盘的水晶饼端到了何顾面前,这要换成别人,估计立刻就要跪下谢主隆恩了,可何顾坦然受之,抓起来就吃,只是含糊不清的说了一句:“谢谢啊。”
这种反应更让崇祯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慰藉……其实这不难理解,我们不用去套崇祯的身份,只说近代的马某云和马某腾,如果你在他们那样的身份地位上,又如何辨别一个人接近你讨好你终究是真心对你,还是纯属巴结?
位高权重,注定高处不胜寒。每多一个朋友,那都需要机缘和眼缘。
现在崇祯越看何顾越顺眼,忍不住顺嘴拉开了家常:“何爱卿可曾娶妻生子?”
听到这个问题,对李康妃还有心理阴影的何顾不禁有些警惕,答道:“家里有四正妻二妾。”
“啊?”崇祯笑道,“还没听说过谁有四位正妻,自古一正之下皆为辅。”
何顾擦擦嘴,道:“陛下,臣这四个正妻都曾跟着我吃过不少苦,实在难分高低,无论哪个做大,臣心中都难免有愧,索性一并扶正任由世人去骂,只管自己心中坦荡。”
崇祯大笑:“好一个只管心中坦荡,何爱卿倒还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所谓欢乐的时光总是特别短暂,崇祯紧接着话锋一转,带入了正题:“下午何爱卿所言之事,朕皆依之,唯独袁崇焕此人不可饶。”
何顾终于停下了吃东西的动作,道:“愿听陛下教诲。”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粤语叫‘点解?’;东北话叫‘啥意思?’;普通话叫‘为什么?’;大白话就是说:“皇上,为啥不能饶了袁崇焕啊,你给解释解释。”
崇祯忿然道:“欺君之罪实不可恕,若此番放纵,则诸臣眼中越发无君!”
这段时间何顾已经明白了辽东军是怎么回事,也知道崇祯心里有一道过不去的坎——明明老子才是皇帝,怎么命令关外诸将就这么费劲?
袁崇焕其人其事,作者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展开讨论一下,因为这个人实在太敏感了,作为一个网文作者最明智的选择是不碰这部分内容,应该选择草草略过,免得引起争端。
可作者不写偏偏又过不去自己心眼里这道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而且,理智讨论不正是历史题材网文很重要的一部分吗?
现代关于袁崇焕的争论主要聚焦在两点,一派认为其是汉奸卖国贼,一派认为其是明末希望,民族栋梁。
我个人觉得,袁崇焕既不是什么汉奸卖国贼,也和民族英雄不沾边,他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明末武将。
争论起源于乾隆忽然给袁崇焕一案改了性质,有历史爱好者翻出了这一篇,据此断定袁崇焕是被中了反间计的崇祯给冤杀了,并由此倒退袁崇焕平生,最终得出来一个民族英雄袁崇焕。
这里面破绽太多了,首先给此案改变性质的就是牛皮大王乾隆,此君号称十全老人,对于沽名钓誉是何其热衷不用我多说。
如果这个案子是雍正定性的,那还有几分可信,可这个案子是被一个牛皮大王定的性,这事件本身就很令人玩味了。
这就好比你去银行贷款,如果需要保人,那保人自身至少得满足信用良好这个条件。他乾隆是个什么玩意儿,从本质上来说他还不如崇祯呢。明末那种情况崇祯能坚持十七年,换成乾隆估计五年就倒闭了。
何顾很满意,这大包小包的野山参老灵智,还有三根上品虎鞭……都不用吃,光是看几眼何顾就觉得全身燥热要流鼻血了……
王御医回去后不久,崇祯的传召便过来了。显然王御医已经把何顾的‘真实病情’汇报了上去,何顾在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功的迈过了崇祯心中的最后一道门槛。
曹化淳亲自推着何顾再往文华殿,只是这次进文华门却没有再上前面那高高的台阶,而是进了旁边一座偏殿。这里台阶低矮,明显是为了方便何顾这个残障人士进出。
崇祯身为皇帝,从来都是人等他,所以何顾在偏殿里又坐了快半小时,崇祯这才终于姗姗而来。
历史都说崇祯简朴,几个宫女鱼贯而入,陆续摆上四碟点心,两碟水果,两碟干果,一盘薄牛肉,两壶香茶。这从皇上的角度来看,也许应该的确是很节俭的。
何顾上次进宫赶上特殊情况,没有经过什么觐见皇帝的礼仪培训,现在只好眼巴巴看着崇祯又复述一遍老词:“陛下,臣久居山林,实在不知道和天子吃饭有什么规矩……”
崇祯现在心情大好,眼前这位小同志经过了他的考验,自己兜里也终于有了俩闲钱,于是率先拿起一块水晶饼来咬了一口,道:“无需忌讳什么,何爱卿只管敞开来吃。”
何顾也是真饿了,听到让自己敞开吃,便也不再客气,岔开双手撩开后槽牙打开腮帮子,径直就是一顿猛吃海造,吃的犹如长江流水风卷残云不说,嘴里还吧唧吧唧之声不绝于耳……
崇祯见状不但没有厌恶,反而看的津津有味,在饭桶光环的感染下,甚至他的饭量都比平时大了一倍。
吃货这种人设,并不是始于现代演艺圈……
说到人设,现代的演艺圈真是有点跑偏,见别人自黑和吃货能圈粉,自己也自黑也吃货……可她们/他们却忘了其中根本,观众是否喜欢根本不取决于你吃了多少个馒头,而在于你自己是否原本就招人喜欢。
多少情商和智商双缺的明星演人设把自己演砸了的。这种东西,得浑然天成发自肺腑——比如现在的何顾。
他是真饿了,一来溜溜一天没吃东西,二来肚子又刚刚排空了,三来伤口愈合又需要大量营养。这才吃出了吃货的真本色。
这一份真崇祯即使看不到,也能感受的到,这让他的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错觉——何顾在真诚待我。即使朱由检的理智告诉他,君臣之间不可能存在真诚,但片刻的迷茫总是难以避免的。
看到何顾似乎特别爱吃水晶饼,崇祯亲手把整盘的水晶饼端到了何顾面前,这要换成别人,估计立刻就要跪下谢主隆恩了,可何顾坦然受之,抓起来就吃,只是含糊不清的说了一句:“谢谢啊。”
这种反应更让崇祯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慰藉……其实这不难理解,我们不用去套崇祯的身份,只说近代的马某云和马某腾,如果你在他们那样的身份地位上,又如何辨别一个人接近你讨好你终究是真心对你,还是纯属巴结?
位高权重,注定高处不胜寒。每多一个朋友,那都需要机缘和眼缘。
现在崇祯越看何顾越顺眼,忍不住顺嘴拉开了家常:“何爱卿可曾娶妻生子?”
听到这个问题,对李康妃还有心理阴影的何顾不禁有些警惕,答道:“家里有四正妻二妾。”
“啊?”崇祯笑道,“还没听说过谁有四位正妻,自古一正之下皆为辅。”
何顾擦擦嘴,道:“陛下,臣这四个正妻都曾跟着我吃过不少苦,实在难分高低,无论哪个做大,臣心中都难免有愧,索性一并扶正任由世人去骂,只管自己心中坦荡。”
崇祯大笑:“好一个只管心中坦荡,何爱卿倒还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所谓欢乐的时光总是特别短暂,崇祯紧接着话锋一转,带入了正题:“下午何爱卿所言之事,朕皆依之,唯独袁崇焕此人不可饶。”
何顾终于停下了吃东西的动作,道:“愿听陛下教诲。”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粤语叫‘点解?’;东北话叫‘啥意思?’;普通话叫‘为什么?’;大白话就是说:“皇上,为啥不能饶了袁崇焕啊,你给解释解释。”
崇祯忿然道:“欺君之罪实不可恕,若此番放纵,则诸臣眼中越发无君!”
这段时间何顾已经明白了辽东军是怎么回事,也知道崇祯心里有一道过不去的坎——明明老子才是皇帝,怎么命令关外诸将就这么费劲?
袁崇焕其人其事,作者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展开讨论一下,因为这个人实在太敏感了,作为一个网文作者最明智的选择是不碰这部分内容,应该选择草草略过,免得引起争端。
可作者不写偏偏又过不去自己心眼里这道关,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而且,理智讨论不正是历史题材网文很重要的一部分吗?
现代关于袁崇焕的争论主要聚焦在两点,一派认为其是汉奸卖国贼,一派认为其是明末希望,民族栋梁。
我个人觉得,袁崇焕既不是什么汉奸卖国贼,也和民族英雄不沾边,他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明末武将。
争论起源于乾隆忽然给袁崇焕一案改了性质,有历史爱好者翻出了这一篇,据此断定袁崇焕是被中了反间计的崇祯给冤杀了,并由此倒退袁崇焕平生,最终得出来一个民族英雄袁崇焕。
这里面破绽太多了,首先给此案改变性质的就是牛皮大王乾隆,此君号称十全老人,对于沽名钓誉是何其热衷不用我多说。
如果这个案子是雍正定性的,那还有几分可信,可这个案子是被一个牛皮大王定的性,这事件本身就很令人玩味了。
这就好比你去银行贷款,如果需要保人,那保人自身至少得满足信用良好这个条件。他乾隆是个什么玩意儿,从本质上来说他还不如崇祯呢。明末那种情况崇祯能坚持十七年,换成乾隆估计五年就倒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