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我们知道曹操先打谁就会先以献帝的名义发一篇征讨缴文,谁帮手就被视为叛贼,历史上比较知名的一段,三国演义的历史片断,袁绍攻打曹操的时候,袁绍就委以陈琳发了一篇缴诏,当时曹操正在官渡和袁绍僵持,曹操当时有头风病,当收到袁绍的这篇缴诏文的时候,曹操的头风病一下子就好了,古时候打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搞政治较量,比打下一城一地,效果更加有效。
政治正确永远是第一位,曹操的大旗是奉献帝,征讨不臣,诸葛亮的大旗是匡复汉室,讨曹贼,孙权是没有大旗,一会称曹氏为贼,一会又向曹操称臣,模棱两可,江东孙氏政汉稳因,跟孙权这种迎风倒的性格是有关系的。
在那个乱世,小军阀变成大军阀,大军阀控制地方政权。
刘表并不是军阀,也不是地方豪强,他是依靠中央的任命,地方豪强,地方军阀的帮助座稳了这荆州牧的位置。
这种权力结构基础不稳,跟孙权的政权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孙权是江东本土军阀势力,历经孙坚创业,孙策开拓,孙权守成而立,孙策留下来的中坚将领大概有十几个。
它是以武将构造的军阀势力,刘表的则没有这种优势。
我们再看刘备的统治结构,首先就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士人集团,其次就是刘备的武将系统,张飞,关羽,赵云,黄忠,魏延等等。
其中魏延,黄忠在后面的战役中用的非常多,而张飞,关羽都变成了镇守一方的大员,没有参加什么战役,赵云成了贴身保镖。
荆州系的文臣,武将马上就获得了重用的机会,战场立功的机会,有人说是刘备用权术,怕功高盖主,武将功高了,无官可封,便冷落关羽,不重用赵云,用张飞做家奴。
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存在偏见的,刘备用人首先用他的政治资源,基层官员非常重要,张飞,关羽,赵云这些人是没有这些人脉的,而作为黄忠,魏延,李严,诸葛亮他们的人脉非常广,中国社会是人一个圈子文化,用哪些人是非常有学问的。
刘表有三只军队,一支是黄祖江夏军,一支是刘馨的荆南军,另一支则是有由蔡帽掌的杂军,三支军队,合起来大概也有二十万兵马左右,黄祖在江夏防备孙权打过来,刘馨的荆南军则进行平叛,守备地方,蔡帽掌的杂军则是保卫襄阳,樊城一线。
刘表的所有兵力加起来是非常可观的,有多少军资招多少兵,荆州十几年没有发生过战争,所以军事物资的积蓄是非常多的,如果能联合孙权是完全有和曹操一战之力的。
那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即然刘表有一战之力,为什么忧郁而终,最后导致刘表在荆州势力的彻底沦陷,荆州士人集团直接投靠了曹操,前几年,刘表又为什么不主动出击,至少在袁绍和曹操大战之期,出手骚扰一下曹操也好,是什么让刘表选择了一次次选择了沉默。
我的看法有几点。
第一点:刘表认为自己是汉室的臣子,而不是所谓的诸侯。
第二点:政治上不占优势,曹操以代天子讨伐诸候,刘表是臣子还是逆贼?这个是曹操给下的定论,曹操攻打袁绍,你帮袁绍,你就是逆贼,当然你帮我,我是很乐意的,如果你帮我打袁绍,你的立场就是一个忠臣,你以后就要进朝廷来当官,调离地方,你不受命,那又是逆贼,政治上处于劣势,刘表干脆两不相帮,坐山观虎斗,以拾渔翁之利。
作为名士的刘表把名声看得到性命还重要的腐儒,怎么可能冒天下大不违,行争霸之事?
第三点:刘表想不到曹操和袁绍的战争结束的这么快,关键的时候没有帮忙,曹操大胜之后,刘表更不敢动了。
第四点:刘表的荆州政权矛盾重重,刘表自己都没有理顺,刘表是一个外来客,是通过本地豪族扶持才座上这个行政一把守的位置。
第五点:忠诚与性命,道义和利益,两相决择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选择性命和利益,所谓知时者为俊杰,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第六点:士人归汉投曹,并不丢脸,曹操打败了北方的袁绍,又剿灭了乌恒,这个时候曹操名望是如日中天的,是乱世英雄,荆襄士人集团倒向曹操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综合几点,刘表的死亡和其遗孤的投降就变得理所当然。
那刘备为什么四两博千斤,又能守住这荆州之地?
也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刘备的政治出身和政治宣传工作做的非常到位。
为什么这么讲?其一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还是有人认可的。
其二曹操的出身,作为,是很多士丈夫是不喜欢,刘备常把自己隐喻成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曹操就成了项羽,成了王莽,而且曹操在徐州杀掠略百姓,许田狩猎犯上,衣带诏杀国舅,入宛城强抢民妇,这些行为在一些有政治理想的士人愤青的眼里就变成了一个奸雄,奸雄做了皇帝,这个国家能好吗,百姓能好吗?
有政治理想士人是以实现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奋斗目标,希望建立一套完善的士人共治的儒礼治制框架的,但他们在曹操身上看不到任何希望。
第二点:荆州寒士集团来了一场以小博大的军事冒险,政治赌博。
第三点:曹操大败之后,孙权就和刘备联姻,将妹妹孙尚香许配给了刘备,给曹操释放一个信号,也给荆州士人集团释放一个信号,荆州和江东联合起来共抗曹操。
第四点:刘备得到了荆州顶级的智囊团,诸葛亮,庞统,马良,蒋婉手下又有一批忠诚的武将,礼贤下士取得了本地的一些豪门旺族,地方军阀的支持。
豪门旺族如黄家,马家,蒋家等等,地方军阀如黄忠,魏延,孟达,黄权等等,他们的政治资源非常的雄厚,突出点就是荆州原有的基层武将和地方官员等等。
政治正确永远是第一位,曹操的大旗是奉献帝,征讨不臣,诸葛亮的大旗是匡复汉室,讨曹贼,孙权是没有大旗,一会称曹氏为贼,一会又向曹操称臣,模棱两可,江东孙氏政汉稳因,跟孙权这种迎风倒的性格是有关系的。
在那个乱世,小军阀变成大军阀,大军阀控制地方政权。
刘表并不是军阀,也不是地方豪强,他是依靠中央的任命,地方豪强,地方军阀的帮助座稳了这荆州牧的位置。
这种权力结构基础不稳,跟孙权的政权比还是差了一大截,孙权是江东本土军阀势力,历经孙坚创业,孙策开拓,孙权守成而立,孙策留下来的中坚将领大概有十几个。
它是以武将构造的军阀势力,刘表的则没有这种优势。
我们再看刘备的统治结构,首先就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士人集团,其次就是刘备的武将系统,张飞,关羽,赵云,黄忠,魏延等等。
其中魏延,黄忠在后面的战役中用的非常多,而张飞,关羽都变成了镇守一方的大员,没有参加什么战役,赵云成了贴身保镖。
荆州系的文臣,武将马上就获得了重用的机会,战场立功的机会,有人说是刘备用权术,怕功高盖主,武将功高了,无官可封,便冷落关羽,不重用赵云,用张飞做家奴。
我认为这样的理解存在偏见的,刘备用人首先用他的政治资源,基层官员非常重要,张飞,关羽,赵云这些人是没有这些人脉的,而作为黄忠,魏延,李严,诸葛亮他们的人脉非常广,中国社会是人一个圈子文化,用哪些人是非常有学问的。
刘表有三只军队,一支是黄祖江夏军,一支是刘馨的荆南军,另一支则是有由蔡帽掌的杂军,三支军队,合起来大概也有二十万兵马左右,黄祖在江夏防备孙权打过来,刘馨的荆南军则进行平叛,守备地方,蔡帽掌的杂军则是保卫襄阳,樊城一线。
刘表的所有兵力加起来是非常可观的,有多少军资招多少兵,荆州十几年没有发生过战争,所以军事物资的积蓄是非常多的,如果能联合孙权是完全有和曹操一战之力的。
那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即然刘表有一战之力,为什么忧郁而终,最后导致刘表在荆州势力的彻底沦陷,荆州士人集团直接投靠了曹操,前几年,刘表又为什么不主动出击,至少在袁绍和曹操大战之期,出手骚扰一下曹操也好,是什么让刘表选择了一次次选择了沉默。
我的看法有几点。
第一点:刘表认为自己是汉室的臣子,而不是所谓的诸侯。
第二点:政治上不占优势,曹操以代天子讨伐诸候,刘表是臣子还是逆贼?这个是曹操给下的定论,曹操攻打袁绍,你帮袁绍,你就是逆贼,当然你帮我,我是很乐意的,如果你帮我打袁绍,你的立场就是一个忠臣,你以后就要进朝廷来当官,调离地方,你不受命,那又是逆贼,政治上处于劣势,刘表干脆两不相帮,坐山观虎斗,以拾渔翁之利。
作为名士的刘表把名声看得到性命还重要的腐儒,怎么可能冒天下大不违,行争霸之事?
第三点:刘表想不到曹操和袁绍的战争结束的这么快,关键的时候没有帮忙,曹操大胜之后,刘表更不敢动了。
第四点:刘表的荆州政权矛盾重重,刘表自己都没有理顺,刘表是一个外来客,是通过本地豪族扶持才座上这个行政一把守的位置。
第五点:忠诚与性命,道义和利益,两相决择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选择性命和利益,所谓知时者为俊杰,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
第六点:士人归汉投曹,并不丢脸,曹操打败了北方的袁绍,又剿灭了乌恒,这个时候曹操名望是如日中天的,是乱世英雄,荆襄士人集团倒向曹操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综合几点,刘表的死亡和其遗孤的投降就变得理所当然。
那刘备为什么四两博千斤,又能守住这荆州之地?
也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刘备的政治出身和政治宣传工作做的非常到位。
为什么这么讲?其一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还是有人认可的。
其二曹操的出身,作为,是很多士丈夫是不喜欢,刘备常把自己隐喻成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曹操就成了项羽,成了王莽,而且曹操在徐州杀掠略百姓,许田狩猎犯上,衣带诏杀国舅,入宛城强抢民妇,这些行为在一些有政治理想的士人愤青的眼里就变成了一个奸雄,奸雄做了皇帝,这个国家能好吗,百姓能好吗?
有政治理想士人是以实现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奋斗目标,希望建立一套完善的士人共治的儒礼治制框架的,但他们在曹操身上看不到任何希望。
第二点:荆州寒士集团来了一场以小博大的军事冒险,政治赌博。
第三点:曹操大败之后,孙权就和刘备联姻,将妹妹孙尚香许配给了刘备,给曹操释放一个信号,也给荆州士人集团释放一个信号,荆州和江东联合起来共抗曹操。
第四点:刘备得到了荆州顶级的智囊团,诸葛亮,庞统,马良,蒋婉手下又有一批忠诚的武将,礼贤下士取得了本地的一些豪门旺族,地方军阀的支持。
豪门旺族如黄家,马家,蒋家等等,地方军阀如黄忠,魏延,孟达,黄权等等,他们的政治资源非常的雄厚,突出点就是荆州原有的基层武将和地方官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