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零六章 敌我的配合
之后的时间,姬溪临阵越加的频繁,渐至隔三差五。而令姬溪想不通的是,虽然自己每一次都给袁熙留了些余地,但袁熙的伤亡是摆在那里的,数倍于己方的伤亡数字早该让袁熙觉醒了从而龟缩不出了,姬溪甚至早已为此制定了很多的方略。然而结果却是,袁熙竟相当的配合,几乎每战必迎,仿佛是故意配合姬溪似的。
询问贾诩。贾诩笑道:“袁熙身边有能人,逢纪和沮授确实非同凡响,想来他们已经推断出将军的意图了。”
姬溪:“这便怪了,既然推断出来了,为何还如此配合呢?”
贾诩:“借刀杀人罢了。”
姬溪瞬间恍然,嘿嘿笑道:“也好,互惠互利,送他个顺水人情吧。”
贾诩却有些担忧的提醒道:“将军,下官却有些担心。袁熙胸怀大志,文有逢纪沮授,武有麴义文丑,若放任不管,怕将养虎为患。这塞外之天地,眼下纷乱不休,正是英雄横空之际,袁熙短短两年便有了盟主的身份,他日一统大漠也非不可能,介时,只怕后患无穷。不可忘记匈奴那绵延数百年的祸端啊。”
姬溪沉吟道:“文和的意思是,此战一劳永逸?”
贾诩点头。
姬溪思考了一会,还是摇头道:“漠北太广,若想一劳永逸,非数年不可达。在这期间,若然关内生变,我等危也。故而,攘外必先安内。”
姬溪的话从实际出,贾诩并没有反驳的理由,是以退一步道:“将军所言有理,但下官仍然建议,稍微调整一下此次北伐的战略,在强兵的同时,攻占云中城,最大程度的消耗袁熙的实力,减缓其前进的步伐,为将军一统天下赢得时间。”
姬溪点头,说:“甚好。”
接下来,姬溪鳌兵的频率越加频繁,在这频繁的作战中,战士们的正题实力在不断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每日的进步令姬溪欣喜,而袁熙绞尽脑汁的配合更是让姬溪舒心,是以近来姬溪的心情非常之舒爽。
这一天,高顺提醒道:“将军,近两月来,我军的实力提升的很明显,但积少成多下,我军的战损已经达到了三千,是时候补充了。末将建议,不可再从各师征调,应该征兵后备。”
闻言,姬溪的好心情瞬间被打击的消散了多半,没好气的瞪了高顺一眼,却对高顺的提醒很是重视,于是乎,当即些了封奏表,遣人快马报向长安。
奏表到了兵部,赵谦非常重视,第二日便在朝堂上将姬溪的奏表呈上,引了一场讨论。
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更多,有甚者,已经开始指责姬溪的穷兵黩武,空耗国力去打这么一场没有意义的仗,且这个势头日渐凶猛。
议郎费桢站了出来,沉声道:“臣以为,太平日短,本应休养生息,冒然征伐以属莽撞,再行征兵更增国家负担。故,臣请陛下下旨,即刻召大将军班师,严守国门即可。”
刘协颇为意动,他之前赞同姬溪北伐,是因为需要姬溪离开长安,如此他才能大刀阔斧的接收境内的控制权,才能无所顾忌的培植自己的势力,而经过这数月的努力,他有了五千直属与自己的羽林军,有了长安府的一万巡防官兵,各地的巡防官兵加在一起也有了三万之数,这将近五万兵马,全都听命于他刘协。这使刘协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些根基,有了一些本钱。
实力大幅增强后,刘协的野心更是按捺不住,很快便将目光瞄向了军权。
当然,想要军权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须得循序渐进。第一步,便是要将姬溪召回长安,只有让姬溪远离军旅,方能逐渐淡化姬溪在军旅中的威望,为日后打下基础。
所以,刘协当然同意费桢的建议,可却不好贸然开口同意,因为他知道必然会有人反驳。
刘协以为反驳的人要么是吕春,要么是华歆,却不料,平日里很少言的姬昀却在此时站了出来,且一开口便要人命:“费桢所言,误
询问贾诩。贾诩笑道:“袁熙身边有能人,逢纪和沮授确实非同凡响,想来他们已经推断出将军的意图了。”
姬溪:“这便怪了,既然推断出来了,为何还如此配合呢?”
贾诩:“借刀杀人罢了。”
姬溪瞬间恍然,嘿嘿笑道:“也好,互惠互利,送他个顺水人情吧。”
贾诩却有些担忧的提醒道:“将军,下官却有些担心。袁熙胸怀大志,文有逢纪沮授,武有麴义文丑,若放任不管,怕将养虎为患。这塞外之天地,眼下纷乱不休,正是英雄横空之际,袁熙短短两年便有了盟主的身份,他日一统大漠也非不可能,介时,只怕后患无穷。不可忘记匈奴那绵延数百年的祸端啊。”
姬溪沉吟道:“文和的意思是,此战一劳永逸?”
贾诩点头。
姬溪思考了一会,还是摇头道:“漠北太广,若想一劳永逸,非数年不可达。在这期间,若然关内生变,我等危也。故而,攘外必先安内。”
姬溪的话从实际出,贾诩并没有反驳的理由,是以退一步道:“将军所言有理,但下官仍然建议,稍微调整一下此次北伐的战略,在强兵的同时,攻占云中城,最大程度的消耗袁熙的实力,减缓其前进的步伐,为将军一统天下赢得时间。”
姬溪点头,说:“甚好。”
接下来,姬溪鳌兵的频率越加频繁,在这频繁的作战中,战士们的正题实力在不断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每日的进步令姬溪欣喜,而袁熙绞尽脑汁的配合更是让姬溪舒心,是以近来姬溪的心情非常之舒爽。
这一天,高顺提醒道:“将军,近两月来,我军的实力提升的很明显,但积少成多下,我军的战损已经达到了三千,是时候补充了。末将建议,不可再从各师征调,应该征兵后备。”
闻言,姬溪的好心情瞬间被打击的消散了多半,没好气的瞪了高顺一眼,却对高顺的提醒很是重视,于是乎,当即些了封奏表,遣人快马报向长安。
奏表到了兵部,赵谦非常重视,第二日便在朝堂上将姬溪的奏表呈上,引了一场讨论。
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更多,有甚者,已经开始指责姬溪的穷兵黩武,空耗国力去打这么一场没有意义的仗,且这个势头日渐凶猛。
议郎费桢站了出来,沉声道:“臣以为,太平日短,本应休养生息,冒然征伐以属莽撞,再行征兵更增国家负担。故,臣请陛下下旨,即刻召大将军班师,严守国门即可。”
刘协颇为意动,他之前赞同姬溪北伐,是因为需要姬溪离开长安,如此他才能大刀阔斧的接收境内的控制权,才能无所顾忌的培植自己的势力,而经过这数月的努力,他有了五千直属与自己的羽林军,有了长安府的一万巡防官兵,各地的巡防官兵加在一起也有了三万之数,这将近五万兵马,全都听命于他刘协。这使刘协觉得自己已经有了一些根基,有了一些本钱。
实力大幅增强后,刘协的野心更是按捺不住,很快便将目光瞄向了军权。
当然,想要军权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须得循序渐进。第一步,便是要将姬溪召回长安,只有让姬溪远离军旅,方能逐渐淡化姬溪在军旅中的威望,为日后打下基础。
所以,刘协当然同意费桢的建议,可却不好贸然开口同意,因为他知道必然会有人反驳。
刘协以为反驳的人要么是吕春,要么是华歆,却不料,平日里很少言的姬昀却在此时站了出来,且一开口便要人命:“费桢所言,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