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
漠北,过了阴山,跨过长城,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便是漠北。大面积的戈壁荒漠中,镶嵌着图勒河,鄂尔浑河,色楞格河,贝加尔湖,沙漠中的绿洲繁衍着人群,人群聚集在一起,便有了无数个部族,其中,实力最强大的,自然便是匈奴。匈奴骁勇善战,一度一统大漠,势力范围极广,然,终究物资匮乏,难以为继,故必须进攻中原。
数百年来,自大秦以降,匈奴屡次今进犯中华,始皇帝建长城抵御匈奴,汉武帝铁血,打的匈奴一蹶不振,霍去病纵横漠北,杀的匈奴闻风丧胆,至东汉,光武帝屡次用兵,匈奴又内乱不断,终是西迁入西域,亦城一盘散沙。现今的漠北,便被乌桓和鲜卑族鸠占鹊巢。
桓帝之前,两族年年进宫,以汉臣自居,而至桓灵二帝一来,朝廷渐渐失去了对西域乃至漠北的控制,各族不但不在进贡,反而屡次掠夺边境。
先前与曹操结盟同攻袁绍时,乌桓助了袁熙,给姬溪造成了很多麻烦,姬溪早已怀恨在心,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罢了。现而今,在姬溪看来,正是天和地利人和之时,又竟姬昀提醒,哪还能按捺的住。
于是乎,第二日的早朝上,姬溪便率先提出,要出兵漠北,替朝廷夺回漠北的控制权。
突如其来,令满堂臣工措手不及,有同意者,当然也有反对者,然而此一次姬溪的态度非常的坚决,言辞也颇为强硬。
正在争论不休时,田丰出列表示赞同,且对刘协隐晦的使了个眼色。要说刘协现如今最信任的是谁,可能便是这田丰了,于是乎,刘协虽不明白田丰为什么会同意,可沉吟之后还是选择相信田丰。
于是,刘协当场传下圣旨,准许姬溪为国出征,一应所需,由姬溪自行决断。
即日,姬溪出了长安,入驻第七师,并即刻开始调整军内的驻军。此次调整,可谓是翻天覆地,最明显的一点是,姬溪的军队不再依城驻扎,全部撤出了城池,将境内所有的城池乡镇都转而交给官兵去巡防治理。甚至于,姬溪将数年来一直负责长安防卫的第六师都撤出了长安。
如此大的动作,在短短一个月之内便被姬溪完成了,之所以这么快,最大的原因到不是姬溪急不可耐,而是姬溪在负气,他要通过这样的手段给朝廷乃至刘协一个教训。
之前所有的城池乡镇,基本上都是有姬溪的将士巡防驻守的,如一般的剿匪平叛之事,当然也是由姬溪的将士在做,以至于县衙的官兵,一来人数少,二来没什么能力。现而今姬溪一下子将将士们都撤离了,可把那些官僚们给愁坏了,他们只能脚不沾地的增派人手,大肆招人,哪怕是滥竽充数,也只能先把人数不足,至于择优而选,只能日后慢慢来了。
乱,是必然的,好在姬溪没有丧失理智,并没有做的太绝,所以这乱象基本上还是可控的。一个月后,当姬溪结束调整时,境内也恢复了表面上的宁静。
彼时,境内防务完全落到了兵部和刑部的手上,也就是落到了刘协的手上,如此,刘协终于有了根基。只是长安,便有刘协的五千羽林军,长安府的一万官兵,以及刑部的五千官兵。这两万兵马,虽现今还是参差不齐,但具都直接听命于刘协。如此,刘协又怎么可能不兴奋,就像一个得到梦寐以求的玩具的孩子,饱含热情。
朝中的大多数臣工也如刘协一样,似乎看到了希望,朝堂上前所未有的热络。
朝堂上的热络姬溪是看不见的,也不想看见,他此时正在第七师中,盯着墙上那副巨大的军事布防图,正在做最后的确认。
确认之后,又另画了三幅,着人给姬昀,吕春,贾诩三人送去,询问他们的意见。三人的意见陆续到达后,姬溪结合起来,再次做了细微的调整,而后落定。
调整后的军队,除非官府请求援助,否则便不再对内履行职责。
姬溪的军队一共八个师,这一编制不便。第一师徐荣,第二师高顺,守第三师郝昭,第四师胡轸,第五师赵云,第六师马超,第七师张统,第八师贾诩。其中,除了马超是被破格提拔上来的外,余者基本上没变。
要着重说一下第七师,此次调整,除了军队撤出城池之外,最大的改变便是第七师。原先的第七师,常备军只有四万兵马,可调整之后,足足增到了十万,且,各师以旅为单位前来第七师受训的规矩还仍旧不变,也就是说,第七师多数情况下兵员达到了十五万,足足是兵员总量的一半。
这些兵是从哪来的呢,当然是从各师抽调的。这个想法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计划,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罢了,此番趁着这天时地利人和,所幸便将之落实了下来。
而姬溪之所以执意扩充第七师的规格,自然是有不得不为的理由。
一者,姬溪虽然愿意相信徐荣等师长的忠诚,但人心隔肚皮,谁也无法保证,万一他们行为不轨甚至是投敌叛国,带来的危机是致命的。史景之乱和刘协的猜疑,更加令姬溪艰信这一点。
二者,眼下天下四分,小规模的战争已经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想要左右胜局,必须是大规模的作战。而大规模作战,更加注重的是军队的协调能力,如此一来,将大军收拢一起训练磨合,显然是更加有益的。
由此两点,足以让姬溪下定决心。虽然知道此举会令各师长心生不悦,但时势使然,姬溪也相信徐荣赵云等人能理解自己。事实也是如此,各师长未有丝毫的耽搁和抗拒,规规矩矩的执行了姬溪的命令。
而后,第七师便成了姬溪的直属军团,常备十八个旅,另有七个旅轮换前来受训。需要提一下的是,黄忠现在便是第七师的一个旅长,兼副师长。
数百年来,自大秦以降,匈奴屡次今进犯中华,始皇帝建长城抵御匈奴,汉武帝铁血,打的匈奴一蹶不振,霍去病纵横漠北,杀的匈奴闻风丧胆,至东汉,光武帝屡次用兵,匈奴又内乱不断,终是西迁入西域,亦城一盘散沙。现今的漠北,便被乌桓和鲜卑族鸠占鹊巢。
桓帝之前,两族年年进宫,以汉臣自居,而至桓灵二帝一来,朝廷渐渐失去了对西域乃至漠北的控制,各族不但不在进贡,反而屡次掠夺边境。
先前与曹操结盟同攻袁绍时,乌桓助了袁熙,给姬溪造成了很多麻烦,姬溪早已怀恨在心,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罢了。现而今,在姬溪看来,正是天和地利人和之时,又竟姬昀提醒,哪还能按捺的住。
于是乎,第二日的早朝上,姬溪便率先提出,要出兵漠北,替朝廷夺回漠北的控制权。
突如其来,令满堂臣工措手不及,有同意者,当然也有反对者,然而此一次姬溪的态度非常的坚决,言辞也颇为强硬。
正在争论不休时,田丰出列表示赞同,且对刘协隐晦的使了个眼色。要说刘协现如今最信任的是谁,可能便是这田丰了,于是乎,刘协虽不明白田丰为什么会同意,可沉吟之后还是选择相信田丰。
于是,刘协当场传下圣旨,准许姬溪为国出征,一应所需,由姬溪自行决断。
即日,姬溪出了长安,入驻第七师,并即刻开始调整军内的驻军。此次调整,可谓是翻天覆地,最明显的一点是,姬溪的军队不再依城驻扎,全部撤出了城池,将境内所有的城池乡镇都转而交给官兵去巡防治理。甚至于,姬溪将数年来一直负责长安防卫的第六师都撤出了长安。
如此大的动作,在短短一个月之内便被姬溪完成了,之所以这么快,最大的原因到不是姬溪急不可耐,而是姬溪在负气,他要通过这样的手段给朝廷乃至刘协一个教训。
之前所有的城池乡镇,基本上都是有姬溪的将士巡防驻守的,如一般的剿匪平叛之事,当然也是由姬溪的将士在做,以至于县衙的官兵,一来人数少,二来没什么能力。现而今姬溪一下子将将士们都撤离了,可把那些官僚们给愁坏了,他们只能脚不沾地的增派人手,大肆招人,哪怕是滥竽充数,也只能先把人数不足,至于择优而选,只能日后慢慢来了。
乱,是必然的,好在姬溪没有丧失理智,并没有做的太绝,所以这乱象基本上还是可控的。一个月后,当姬溪结束调整时,境内也恢复了表面上的宁静。
彼时,境内防务完全落到了兵部和刑部的手上,也就是落到了刘协的手上,如此,刘协终于有了根基。只是长安,便有刘协的五千羽林军,长安府的一万官兵,以及刑部的五千官兵。这两万兵马,虽现今还是参差不齐,但具都直接听命于刘协。如此,刘协又怎么可能不兴奋,就像一个得到梦寐以求的玩具的孩子,饱含热情。
朝中的大多数臣工也如刘协一样,似乎看到了希望,朝堂上前所未有的热络。
朝堂上的热络姬溪是看不见的,也不想看见,他此时正在第七师中,盯着墙上那副巨大的军事布防图,正在做最后的确认。
确认之后,又另画了三幅,着人给姬昀,吕春,贾诩三人送去,询问他们的意见。三人的意见陆续到达后,姬溪结合起来,再次做了细微的调整,而后落定。
调整后的军队,除非官府请求援助,否则便不再对内履行职责。
姬溪的军队一共八个师,这一编制不便。第一师徐荣,第二师高顺,守第三师郝昭,第四师胡轸,第五师赵云,第六师马超,第七师张统,第八师贾诩。其中,除了马超是被破格提拔上来的外,余者基本上没变。
要着重说一下第七师,此次调整,除了军队撤出城池之外,最大的改变便是第七师。原先的第七师,常备军只有四万兵马,可调整之后,足足增到了十万,且,各师以旅为单位前来第七师受训的规矩还仍旧不变,也就是说,第七师多数情况下兵员达到了十五万,足足是兵员总量的一半。
这些兵是从哪来的呢,当然是从各师抽调的。这个想法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早有计划,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罢了,此番趁着这天时地利人和,所幸便将之落实了下来。
而姬溪之所以执意扩充第七师的规格,自然是有不得不为的理由。
一者,姬溪虽然愿意相信徐荣等师长的忠诚,但人心隔肚皮,谁也无法保证,万一他们行为不轨甚至是投敌叛国,带来的危机是致命的。史景之乱和刘协的猜疑,更加令姬溪艰信这一点。
二者,眼下天下四分,小规模的战争已经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想要左右胜局,必须是大规模的作战。而大规模作战,更加注重的是军队的协调能力,如此一来,将大军收拢一起训练磨合,显然是更加有益的。
由此两点,足以让姬溪下定决心。虽然知道此举会令各师长心生不悦,但时势使然,姬溪也相信徐荣赵云等人能理解自己。事实也是如此,各师长未有丝毫的耽搁和抗拒,规规矩矩的执行了姬溪的命令。
而后,第七师便成了姬溪的直属军团,常备十八个旅,另有七个旅轮换前来受训。需要提一下的是,黄忠现在便是第七师的一个旅长,兼副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