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袁绍取青州
刘冲击退公孙瓒之后并没有急着返回晋阳,而是在定襄多逗留了三日,对外只说是原地修整,实际上是利用这三天时间向沮授请教治理并州之法。
当初公孙瓒之所以能够安然返回幽州,全赖是沮授的帮助,沮授担心一旦公孙瓒惨败,可能会导致幽州失守,如果幽州被破,袁绍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并州了,于是他便故意让刘冲放公孙瓒离开,只将幽州后队人马围困在雁门关前。
公孙瓒虽然走了,并州的隐患还很多,沮授与刘冲虽然经常联系,但是很多话无法通过书信讲得清楚,有些话更是不可能让其他人知道。
刘冲虽然有了田豫、司马朗等人的帮助,但是这些年轻人只是头脑灵活,火候似乎还差一些,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显得经验不足,他们缺少大局观,全局的谋划远不如沮授老成练达。
沮授对黑山贼越来越担心,因为很多事情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那样发生。
当初刘冲与张燕达成的协议只是答应帮助张燕的队伍解决粮食问题,而于毒,左鬓丈八、刘石等人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这些人虽然名义上遵从张燕的调遣,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战,张燕绝不会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们。
一旦于毒等人的手下厌烦了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们的军心就会瓦解,这对于毒等人来说是致命的威胁,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效仿张燕,与官府私下达成协议。
由于这些人常年与袁绍恶斗,双方极难建立起互信,他们想要获得粮食补助,只能去找刘冲。只要这些人私下里与刘冲达成共识,张燕的黑山贼便再也无法团结,会被逐步的分化瓦解。
让沮授意外的是,于毒等人一直没有反应,似乎根本不羡慕张燕部曲的安逸生活。
沮授怀疑有人从中作梗,他最担心长安的董卓,如今董卓的队伍已经重新占领了司隶州,将盘踞在那里的吕布军赶到了兖州。
沮授担心董卓利用天子权利,拉拢各方势力,一旦被他得逞,并州随时会四面受敌。
沮授的担心恰恰是李儒的布置,当初李儒让刘冲做并州刺史,就是留下这步后手,他知道刘冲早晚有一天会成为袁绍的敌人,到那时,不管双方谁胜谁负,他都可以趁机夺取并州,同时重创冀州。
由于李儒手里有太多的资源,他根本不担心自己的计划会无法实施,此时的于毒等人已经暗中投靠了董卓,他们目前还在隐忍,只等时机成熟,便可成为董卓的下属。
沮授将自己数月来的所思所想讲给刘冲听,同时为刘冲列出一系列的治理方法,希望他能够加固并州的自我防卫能力。
刘冲回到晋阳之后,秘密将司马朗与田豫叫到一起,将沮授的建议一件一件的拿出来重新分析解读,田豫做事比较沉稳,他的经验阅历比司马朗要强很多,但是思维的活跃程度却不及司马朗,俩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发生碰撞,从而争论得面红耳赤,搞得刘冲左右为难,他觉得俩人说的话都有道理,而自己始终无法做出做出抉择,当司马朗与田豫辩论到一定阶段,刘冲甚至觉得自己的思路跟不上二人的节奏。
三人一连开了三天的秘密会议,只是达成了部分共识,而这一部分的谋划就已经钩刘冲忙活很久了。
初平四年春,魏郡兵变,叛军与黑山于毒部合兵攻陷邺城,杀魏郡太守。六月,袁绍进军朝歌,进攻鹿肠山附近的黑山军于毒部。
双方鏖战五日,大将鞠义带着本部兵马冲破于毒大营,将于毒斩杀于乱军之中,杀黑山军万余人。袁绍随即循山而进,击破黑山军在髭丈八、刘石、、左校、郭大贤、、于氐根等部,复斩首数万贼兵。
不久之后,袁绍又与黑山军张燕大战于常山,张燕军势甚盛,有精兵数万,战马千匹,两军激战十余日,双方死伤累累,兵皆疲惫不堪。于是罢战,各自退兵。
张燕回到山寨之后大为恼火,原本有于毒等人作为羽翼,他足以威胁河北各州,如今于毒等帮手尽被袁绍铲除,而刘冲趁于毒被灭之际,迅速的将乐平全境夺到手中,虽然刘冲依然答应让给张燕一些地盘用来发展,但是这无异于让张燕今后只能仰人鼻息苟延残喘。
刘冲没想到于毒等人的威胁就这么轻易的被解决了,并州不但没有从中受到伤害,反而得了大量的黑山残部,并且接管了乐平全境,一切进展都是那么的顺利,让人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
刘冲的做大让袁绍与董卓都感觉到了压力,袁绍不愿与刘冲为敌,至少在公孙瓒的威胁没有被消除之前,他是不愿意与刘冲撕破脸的。
其实袁绍并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他只要努力发展就可以了,冀州土地肥沃,人口稠密,钱粮广博,只要他安稳的发展几年,幽州公孙瓒与并州刘冲加到一起也不是他的对手。
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袁绍派长子袁谭带兵攻打青州。此时的青州被田楷占据,他是公孙瓒的好友,每次冀州与幽州交兵之时,青州田楷都会屯兵临济港,随时威胁平原郡的安全。
袁绍早就有意将田楷赶出青州,怎奈幽州公孙瓒与兖州曹操一直牵制着袁绍的主要兵力,使得他不敢贸然行动。
如今公孙瓒新败,锐气丧尽,龟缩在幽州不敢南下:兖州曹操与淮南袁术发生冲突,袁术大军一路高歌猛进,将曹操军队压缩在兖州境内,幸亏荆州刘表突然出兵断了袁术的后路,才让曹操趁机将袁术军击溃,曹操为了毁掉袁术这个重大威胁,他带着军队一路南下,直将袁术逼到九江一带。
如今曹操与公孙瓒都无暇他顾,正是袁绍攻击青州的最好时机。
袁谭虽然是袁绍的长子,但是他的性格与袁绍完全不同,从他身上完全看不到袁氏族人温婉谦卑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义父好勇斗狠嗜杀成性的莽夫嘴脸。
袁谭曾经立下许多功勋,不管是迎击幽州兵还是对抗黑山贼,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在冀州军中的威望极高,不管是颜良,文丑还是鞠义或者淳于琼,对袁谭的印象都很好,他们都认为袁谭未来一定是袁绍的接班人。
袁绍却不这么想,没有谁比他更了解自己的儿子了,他觉得袁谭与公孙瓒是一类人,都是好勇斗狠刚愎自用的人,他们只能做一个合格的大将,却不能做一方之主。
袁绍心中早已经将三子袁尚定为自己的接班人,他担心未来袁谭会威胁到袁尚的地位,于是便派袁谭去攻打青州,名义上是让他建功立业,实际上就是将他排除到冀州军政之外。
袁谭不知道父亲的打算,还以为是袁绍器重自己,他独自带领三万大军,以大将朱灵为先锋,辛评郭图为参军一路杀奔青州而来。
大军一鼓作气杀到东平陵城下,太守李庄见冀州兵马势大,不敢出兵。手下大将王燮说道“大人何故如此胆小,我观冀州兵如土鸡瓦狗一般,末将愿带一队人马迎击冀州兵,如果不胜,愿受军法处治”
李庄知道王燮有本事,平时有青州黄巾袭扰济南郡,都是他带着手下将贼兵击退,于是这李庄分给王燮一支人马,准他出征。
单说王燮带着兵马杀出城外,两军对圆,王燮纵马舞刀来到疆场之上,用手一指袁谭“我乃青州大将王燮,冀州小儿可敢与我一战”
袁谭身边部将马硕一提战马,来到袁谭身边“公子,此贼猖狂,末将去取他首级”
袁谭点头答应“将军多加小心”
就见马硕一催战马,像旋风一般冲了上去,二马冲至切近,他将大刀一摆,搂头便砍。
王燮扭身让开,顺势将手中大刀拦腰斩去。
马硕赶紧将大刀一立,架开王燮的刀头。
二马挫镫,王燮反手一刀将马硕劈落马下。
袁谭一见马硕战死,勃然大怒,刚要亲自上阵,却被朱灵拦住“公子何必着急,对付这等匹夫,朱某足以”
说完之后,朱灵拍马舞枪直奔王燮杀来,刀枪并举杀在一处。
这王燮实在厉害,一口大刀力猛刀沉招法娴熟,他与朱灵战了二十几个回合,一刀将朱灵的头盔砍掉,吓得朱灵抱鞍逃回本阵。
袁谭暴怒,他催马杀到疆场之上,也不与王燮答话,摆刀就剁。
王燮举刀招架,俩人来来回回厮杀了三十几个回合,袁谭带马逃走,王燮随后紧追。
就在王燮的马头接近袁谭马尾的时候,袁谭猛的往旁边一带马,那王燮的战马直接从袁谭身边冲过,被袁谭手起刀落连人带马一起砍死。
斩杀了王燮之后,袁谭将大刀一挥,手下兵士一股脑的涌向青州兵。
青州兵士见主将被杀,军心大乱,他们不敢迎战,纷纷掉头跑回城中。
太守李庄命令手下吊桥高悬,任凭冀州兵百般辱骂,也不出城。
当初公孙瓒之所以能够安然返回幽州,全赖是沮授的帮助,沮授担心一旦公孙瓒惨败,可能会导致幽州失守,如果幽州被破,袁绍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并州了,于是他便故意让刘冲放公孙瓒离开,只将幽州后队人马围困在雁门关前。
公孙瓒虽然走了,并州的隐患还很多,沮授与刘冲虽然经常联系,但是很多话无法通过书信讲得清楚,有些话更是不可能让其他人知道。
刘冲虽然有了田豫、司马朗等人的帮助,但是这些年轻人只是头脑灵活,火候似乎还差一些,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显得经验不足,他们缺少大局观,全局的谋划远不如沮授老成练达。
沮授对黑山贼越来越担心,因为很多事情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那样发生。
当初刘冲与张燕达成的协议只是答应帮助张燕的队伍解决粮食问题,而于毒,左鬓丈八、刘石等人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这些人虽然名义上遵从张燕的调遣,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战,张燕绝不会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们。
一旦于毒等人的手下厌烦了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们的军心就会瓦解,这对于毒等人来说是致命的威胁,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效仿张燕,与官府私下达成协议。
由于这些人常年与袁绍恶斗,双方极难建立起互信,他们想要获得粮食补助,只能去找刘冲。只要这些人私下里与刘冲达成共识,张燕的黑山贼便再也无法团结,会被逐步的分化瓦解。
让沮授意外的是,于毒等人一直没有反应,似乎根本不羡慕张燕部曲的安逸生活。
沮授怀疑有人从中作梗,他最担心长安的董卓,如今董卓的队伍已经重新占领了司隶州,将盘踞在那里的吕布军赶到了兖州。
沮授担心董卓利用天子权利,拉拢各方势力,一旦被他得逞,并州随时会四面受敌。
沮授的担心恰恰是李儒的布置,当初李儒让刘冲做并州刺史,就是留下这步后手,他知道刘冲早晚有一天会成为袁绍的敌人,到那时,不管双方谁胜谁负,他都可以趁机夺取并州,同时重创冀州。
由于李儒手里有太多的资源,他根本不担心自己的计划会无法实施,此时的于毒等人已经暗中投靠了董卓,他们目前还在隐忍,只等时机成熟,便可成为董卓的下属。
沮授将自己数月来的所思所想讲给刘冲听,同时为刘冲列出一系列的治理方法,希望他能够加固并州的自我防卫能力。
刘冲回到晋阳之后,秘密将司马朗与田豫叫到一起,将沮授的建议一件一件的拿出来重新分析解读,田豫做事比较沉稳,他的经验阅历比司马朗要强很多,但是思维的活跃程度却不及司马朗,俩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发生碰撞,从而争论得面红耳赤,搞得刘冲左右为难,他觉得俩人说的话都有道理,而自己始终无法做出做出抉择,当司马朗与田豫辩论到一定阶段,刘冲甚至觉得自己的思路跟不上二人的节奏。
三人一连开了三天的秘密会议,只是达成了部分共识,而这一部分的谋划就已经钩刘冲忙活很久了。
初平四年春,魏郡兵变,叛军与黑山于毒部合兵攻陷邺城,杀魏郡太守。六月,袁绍进军朝歌,进攻鹿肠山附近的黑山军于毒部。
双方鏖战五日,大将鞠义带着本部兵马冲破于毒大营,将于毒斩杀于乱军之中,杀黑山军万余人。袁绍随即循山而进,击破黑山军在髭丈八、刘石、、左校、郭大贤、、于氐根等部,复斩首数万贼兵。
不久之后,袁绍又与黑山军张燕大战于常山,张燕军势甚盛,有精兵数万,战马千匹,两军激战十余日,双方死伤累累,兵皆疲惫不堪。于是罢战,各自退兵。
张燕回到山寨之后大为恼火,原本有于毒等人作为羽翼,他足以威胁河北各州,如今于毒等帮手尽被袁绍铲除,而刘冲趁于毒被灭之际,迅速的将乐平全境夺到手中,虽然刘冲依然答应让给张燕一些地盘用来发展,但是这无异于让张燕今后只能仰人鼻息苟延残喘。
刘冲没想到于毒等人的威胁就这么轻易的被解决了,并州不但没有从中受到伤害,反而得了大量的黑山残部,并且接管了乐平全境,一切进展都是那么的顺利,让人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
刘冲的做大让袁绍与董卓都感觉到了压力,袁绍不愿与刘冲为敌,至少在公孙瓒的威胁没有被消除之前,他是不愿意与刘冲撕破脸的。
其实袁绍并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他只要努力发展就可以了,冀州土地肥沃,人口稠密,钱粮广博,只要他安稳的发展几年,幽州公孙瓒与并州刘冲加到一起也不是他的对手。
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袁绍派长子袁谭带兵攻打青州。此时的青州被田楷占据,他是公孙瓒的好友,每次冀州与幽州交兵之时,青州田楷都会屯兵临济港,随时威胁平原郡的安全。
袁绍早就有意将田楷赶出青州,怎奈幽州公孙瓒与兖州曹操一直牵制着袁绍的主要兵力,使得他不敢贸然行动。
如今公孙瓒新败,锐气丧尽,龟缩在幽州不敢南下:兖州曹操与淮南袁术发生冲突,袁术大军一路高歌猛进,将曹操军队压缩在兖州境内,幸亏荆州刘表突然出兵断了袁术的后路,才让曹操趁机将袁术军击溃,曹操为了毁掉袁术这个重大威胁,他带着军队一路南下,直将袁术逼到九江一带。
如今曹操与公孙瓒都无暇他顾,正是袁绍攻击青州的最好时机。
袁谭虽然是袁绍的长子,但是他的性格与袁绍完全不同,从他身上完全看不到袁氏族人温婉谦卑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义父好勇斗狠嗜杀成性的莽夫嘴脸。
袁谭曾经立下许多功勋,不管是迎击幽州兵还是对抗黑山贼,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在冀州军中的威望极高,不管是颜良,文丑还是鞠义或者淳于琼,对袁谭的印象都很好,他们都认为袁谭未来一定是袁绍的接班人。
袁绍却不这么想,没有谁比他更了解自己的儿子了,他觉得袁谭与公孙瓒是一类人,都是好勇斗狠刚愎自用的人,他们只能做一个合格的大将,却不能做一方之主。
袁绍心中早已经将三子袁尚定为自己的接班人,他担心未来袁谭会威胁到袁尚的地位,于是便派袁谭去攻打青州,名义上是让他建功立业,实际上就是将他排除到冀州军政之外。
袁谭不知道父亲的打算,还以为是袁绍器重自己,他独自带领三万大军,以大将朱灵为先锋,辛评郭图为参军一路杀奔青州而来。
大军一鼓作气杀到东平陵城下,太守李庄见冀州兵马势大,不敢出兵。手下大将王燮说道“大人何故如此胆小,我观冀州兵如土鸡瓦狗一般,末将愿带一队人马迎击冀州兵,如果不胜,愿受军法处治”
李庄知道王燮有本事,平时有青州黄巾袭扰济南郡,都是他带着手下将贼兵击退,于是这李庄分给王燮一支人马,准他出征。
单说王燮带着兵马杀出城外,两军对圆,王燮纵马舞刀来到疆场之上,用手一指袁谭“我乃青州大将王燮,冀州小儿可敢与我一战”
袁谭身边部将马硕一提战马,来到袁谭身边“公子,此贼猖狂,末将去取他首级”
袁谭点头答应“将军多加小心”
就见马硕一催战马,像旋风一般冲了上去,二马冲至切近,他将大刀一摆,搂头便砍。
王燮扭身让开,顺势将手中大刀拦腰斩去。
马硕赶紧将大刀一立,架开王燮的刀头。
二马挫镫,王燮反手一刀将马硕劈落马下。
袁谭一见马硕战死,勃然大怒,刚要亲自上阵,却被朱灵拦住“公子何必着急,对付这等匹夫,朱某足以”
说完之后,朱灵拍马舞枪直奔王燮杀来,刀枪并举杀在一处。
这王燮实在厉害,一口大刀力猛刀沉招法娴熟,他与朱灵战了二十几个回合,一刀将朱灵的头盔砍掉,吓得朱灵抱鞍逃回本阵。
袁谭暴怒,他催马杀到疆场之上,也不与王燮答话,摆刀就剁。
王燮举刀招架,俩人来来回回厮杀了三十几个回合,袁谭带马逃走,王燮随后紧追。
就在王燮的马头接近袁谭马尾的时候,袁谭猛的往旁边一带马,那王燮的战马直接从袁谭身边冲过,被袁谭手起刀落连人带马一起砍死。
斩杀了王燮之后,袁谭将大刀一挥,手下兵士一股脑的涌向青州兵。
青州兵士见主将被杀,军心大乱,他们不敢迎战,纷纷掉头跑回城中。
太守李庄命令手下吊桥高悬,任凭冀州兵百般辱骂,也不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