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风起
两个人一起卖服装,那种压力就要小得多,也轻松了不少。
郭去的堂哥还算不错,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郭去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一人负责叫卖,一人负责讲价收款,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一整天下来,郭去感觉他脸部肌肉都快僵硬了。
没办法,明明十分高兴,可却偏偏要紧绷面部肌肉,装作吃了大亏的小媳妇模样,还一装就是一整天,的确让人受不了。
他堂哥在一旁学着,郭去分配给郭小青的任务就是叫卖,因为叫卖相对轻松很多,同时可以学郭去的生意经。
郭小青表现得非常好,就算有话筒,他的嗓子依旧哑了,由此可见他有多卖力了。
从第一天的情况来看,郭小青表现得还不错,不过离独当一面还有些远。因此呢,第二天、第三天和第四天,郭小青都负责叫卖。
等到了第五天,也就是赶三元街的这天,郭去有意试试他这堂哥学的怎么样,所以全都一股脑交给了郭小青,而他自己则在一旁看着,吃亏与否都不直说。
等到散场后,把摊子收了,回到家里后,郭去才谈郭小青的不足之处。
第二天依旧让他堂哥一个人负责所有事情,郭小青的技巧,很明显比前一天好得多,出于不放心,郭去又观察了一天,最终决定让他堂哥独当一面。
这是他早就计划好的事情,毕竟这已经进入了冬月中旬,外出打工的人们已经回来一部分了,即此时处于农民工返乡的高峰期。
这意味着什么?前面已经说过了,真正具有购买能力的人群,是这群外出打工的人,毕竟外出的农民工家里基本上都是拖家带口的,一年不见老人孩子,自然心头有几分愧疚,那该用什么来弥补呢?
还能用什么!新衣服,新裤子呗。
赶场,是所有县乡镇街道都会赶的,为了避免同时赶集的尴尬,以前的老辈子们约定了时间,排好了顺序,今天赶这里,明天赶那里,后天又是另一个地方,这样无限循环下去。
其他地方郭去不知道,但他老家这里附近十来个乡镇,他却是清楚明白的。因为地处三县交界处,所以郭去家离,除三元乡以外的另外六七个乡镇的距离,都差不了多少,只有最后两个稍微远一些。
十个乡镇,老前辈门又约定每个乡镇赶场五天一个循环,那自然会出现同一天有两个乡镇赶场的情况。
他以前赶场时,由于人手不够,只能就近选择,而今多了郭小青后,则可以两者兼顾。
当然他更想去的是七星城里,那里的消费能力还是很强的,不过那种强是持续的,即一年四季相差不大。
可是乡镇不一样啊,一年中生意最好的就是这几天,即冬月中旬一直到腊月中旬,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乡镇的消费能力是可以堪比平时城市的消费能力的。
而且郭去心中有个打算,他准备摆地摊卖衣服,只卖到今年年底,然后就收手,把乡镇的生意让给其他人,而他自己则去城里卖。
当然,以郭去的性子,雁过就要拔毛,他肯定不会白白把乡镇的服装生意,平白无故的让给其他人的。
此事该怎么做,他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不过还得一步一步来,因为需要时间来发酵才行。
又卖了三四天的服装,这次是两人分开摆摊子,四天以后,家里的存货没有了,郭去和他大伯又去进了五百套服装,以及又一个音响,此事就这么走上了正途。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可是离郭去的目的却还不够,因为街上摆摊的同行,竟然很少有和他发生矛盾的,就算是他卖的价格很低,依旧没有人和他吵架。
难道是牟四的原因?郭去一时间有些哭笑不得。
一方面希望有人来找他麻烦,这样“他卖服装的价格很低”的消息就会传的越广,为达到他心中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另一方面,他又怕人来找他麻烦,毕竟他把原来摆摊的位置让给了他堂哥,而他自己去了人生地不熟的,隔壁县名下的乡镇,人生地不熟最是容易被人欺负,所以每次摆摊他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总是防备着隔壁同行。
为此,一开始的几天,他还特意让他大伯跟着,以防万一。
后来发现没事后,他也就放心了,但同时心中竟然会有淡淡的失落感产生,让他怀疑他自己不会是……
咳咳。
言归正传。
在郭去没发现的暗处,却是有好几个同行摊贩开始联起手来了。
所针对的是谁呢,没错,就是郭去,至于原因,很简单。
郭去是跑到一百多公里外的红色城市去进的货,而且是直接找的粤省人,那个粤省人又是从厂家进货的。
这意味着什么,很多人都明白,就少了几个中间商。少了几个中间商,那其中能赚的自然就更多了,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
可是和郭去是竞争关系的同行们,他们不知道啊,甚至在他们心中,郭去的进货渠道是和他们一样的,那么想要靠这个赚钱,价格必须得二十块钱左右。
可是郭去呢?他最高价格是十五块,甚至买多了,价格会更低,比如买四件,那单价竟然低到了十块钱每件!
这个在同行们看看,郭去是那种故意破坏行情的人,对付这种人呢,很好办,只要联起手来把价格调低,要不了多久郭去就会扛不住,也调低价格。
一个新人把价格调低了,“亏价”卖出去,试问他能支撑得了多久?这是这群摊贩们商量好的策略,目的也简单,就是把郭去逼出局,把这个破坏市场平衡的人,赶出这个行业!
到了那时,他们再把价格调到原来的定价。
这招屡试不爽,这么几年,好几人就是被这么弄出局的,所以如今再次运作起来,这些摊贩们那是相当的熟练。也正因为这样,才没有人去找郭去的麻烦。
郭去的堂哥还算不错,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郭去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一人负责叫卖,一人负责讲价收款,面对形形色色的顾客,一整天下来,郭去感觉他脸部肌肉都快僵硬了。
没办法,明明十分高兴,可却偏偏要紧绷面部肌肉,装作吃了大亏的小媳妇模样,还一装就是一整天,的确让人受不了。
他堂哥在一旁学着,郭去分配给郭小青的任务就是叫卖,因为叫卖相对轻松很多,同时可以学郭去的生意经。
郭小青表现得非常好,就算有话筒,他的嗓子依旧哑了,由此可见他有多卖力了。
从第一天的情况来看,郭小青表现得还不错,不过离独当一面还有些远。因此呢,第二天、第三天和第四天,郭小青都负责叫卖。
等到了第五天,也就是赶三元街的这天,郭去有意试试他这堂哥学的怎么样,所以全都一股脑交给了郭小青,而他自己则在一旁看着,吃亏与否都不直说。
等到散场后,把摊子收了,回到家里后,郭去才谈郭小青的不足之处。
第二天依旧让他堂哥一个人负责所有事情,郭小青的技巧,很明显比前一天好得多,出于不放心,郭去又观察了一天,最终决定让他堂哥独当一面。
这是他早就计划好的事情,毕竟这已经进入了冬月中旬,外出打工的人们已经回来一部分了,即此时处于农民工返乡的高峰期。
这意味着什么?前面已经说过了,真正具有购买能力的人群,是这群外出打工的人,毕竟外出的农民工家里基本上都是拖家带口的,一年不见老人孩子,自然心头有几分愧疚,那该用什么来弥补呢?
还能用什么!新衣服,新裤子呗。
赶场,是所有县乡镇街道都会赶的,为了避免同时赶集的尴尬,以前的老辈子们约定了时间,排好了顺序,今天赶这里,明天赶那里,后天又是另一个地方,这样无限循环下去。
其他地方郭去不知道,但他老家这里附近十来个乡镇,他却是清楚明白的。因为地处三县交界处,所以郭去家离,除三元乡以外的另外六七个乡镇的距离,都差不了多少,只有最后两个稍微远一些。
十个乡镇,老前辈门又约定每个乡镇赶场五天一个循环,那自然会出现同一天有两个乡镇赶场的情况。
他以前赶场时,由于人手不够,只能就近选择,而今多了郭小青后,则可以两者兼顾。
当然他更想去的是七星城里,那里的消费能力还是很强的,不过那种强是持续的,即一年四季相差不大。
可是乡镇不一样啊,一年中生意最好的就是这几天,即冬月中旬一直到腊月中旬,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乡镇的消费能力是可以堪比平时城市的消费能力的。
而且郭去心中有个打算,他准备摆地摊卖衣服,只卖到今年年底,然后就收手,把乡镇的生意让给其他人,而他自己则去城里卖。
当然,以郭去的性子,雁过就要拔毛,他肯定不会白白把乡镇的服装生意,平白无故的让给其他人的。
此事该怎么做,他心中已经有了主意,不过还得一步一步来,因为需要时间来发酵才行。
又卖了三四天的服装,这次是两人分开摆摊子,四天以后,家里的存货没有了,郭去和他大伯又去进了五百套服装,以及又一个音响,此事就这么走上了正途。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可是离郭去的目的却还不够,因为街上摆摊的同行,竟然很少有和他发生矛盾的,就算是他卖的价格很低,依旧没有人和他吵架。
难道是牟四的原因?郭去一时间有些哭笑不得。
一方面希望有人来找他麻烦,这样“他卖服装的价格很低”的消息就会传的越广,为达到他心中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另一方面,他又怕人来找他麻烦,毕竟他把原来摆摊的位置让给了他堂哥,而他自己去了人生地不熟的,隔壁县名下的乡镇,人生地不熟最是容易被人欺负,所以每次摆摊他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总是防备着隔壁同行。
为此,一开始的几天,他还特意让他大伯跟着,以防万一。
后来发现没事后,他也就放心了,但同时心中竟然会有淡淡的失落感产生,让他怀疑他自己不会是……
咳咳。
言归正传。
在郭去没发现的暗处,却是有好几个同行摊贩开始联起手来了。
所针对的是谁呢,没错,就是郭去,至于原因,很简单。
郭去是跑到一百多公里外的红色城市去进的货,而且是直接找的粤省人,那个粤省人又是从厂家进货的。
这意味着什么,很多人都明白,就少了几个中间商。少了几个中间商,那其中能赚的自然就更多了,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
可是和郭去是竞争关系的同行们,他们不知道啊,甚至在他们心中,郭去的进货渠道是和他们一样的,那么想要靠这个赚钱,价格必须得二十块钱左右。
可是郭去呢?他最高价格是十五块,甚至买多了,价格会更低,比如买四件,那单价竟然低到了十块钱每件!
这个在同行们看看,郭去是那种故意破坏行情的人,对付这种人呢,很好办,只要联起手来把价格调低,要不了多久郭去就会扛不住,也调低价格。
一个新人把价格调低了,“亏价”卖出去,试问他能支撑得了多久?这是这群摊贩们商量好的策略,目的也简单,就是把郭去逼出局,把这个破坏市场平衡的人,赶出这个行业!
到了那时,他们再把价格调到原来的定价。
这招屡试不爽,这么几年,好几人就是被这么弄出局的,所以如今再次运作起来,这些摊贩们那是相当的熟练。也正因为这样,才没有人去找郭去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