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节 茫然
大梁内部的派系实在太过复杂了,乡党的瓜葛,父辈的交情,昔日的站队渊源,以及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使得整个庞大的大梁军内部就是一团谁也无法解开的乱麻。
无论是梁王朱允还是枢密院政事堂的大佬都一样无能为力,顶多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来协调平衡罢了。
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尤其是像大梁这种立国几十年就迅速堕落退化的格局,还有纠缠在其中的商人利益,让大梁在面对外界的突发事件时显得格外迟钝。
有时候甚至是下边已经动起来了,上面还在争吵不休,就像是徐州事变时,尚云溪干脆就直接向天兴左军求援,根本就没有考虑想过向大梁枢密院恳请,因为他很清楚等到枢密院作出决定,黄花菜都凉了。
对此常昆也是无言以对,老友吞下去的话他当然清楚,而这个难题却谁也无法解决。
这些汴梁城中的豪门阀族们已经彻底的囿于自己的利益中,不可能为了大梁而将自己的利益舍弃,哪怕明知道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个道理,但是每个人都会想凭什么要我出让利益,而不是别人?
固化的利益结构已经让大梁陷入了困境中,每个人每个家族都在为自己争权夺利,刀锋临颈也无所畏惧。
“三郎,不说这些让人心烦的事情了,怎么,你是在替大梁担忧,还是替你们淮右担心?”紫袍男子斜睨了常昆一眼。
“都有吧,我也算是大梁人,受雇于淮右罢了,起码在现在淮右和大梁利益还是一致的吧。”常昆在老友面前,并没有做太多的隐瞒,“淮右一直视大梁为中土的中流砥柱,这一点一直没变。”
“哼,不尽然吧,淮右一直和关中勾勾搭搭,枢密院和政事厅的大佬们都很不满意,想当初江烽可是在大梁的支持下才坚持下来的,现在他得势飞黄腾达了,就翻脸不认人了?!”紫袍男子悻悻的道。
“如煦,你这话不对,关中毕竟还是朝廷正朔,大梁也一样样尊奉,何来淮右和朝廷勾勾搭搭一说?”常昆正色反驳:“再说了,淮右和大梁毕竟不同,根基尚浅,也没有大梁的底蕴,若无朝廷的名分,何以立足?”
被常昆反驳的话也驳得无话可说,紫袍男子还是有些不忿:“但关中和河东沙陀人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朝廷,哼,李唐本身就和胡人脱不了干系,现在他们也在自食其果,党项人打上门来,敲诈勒索,沙陀人却无动于衷,我倒是要看看这出戏怎么收场!”
紫袍男子的话也没错,李唐本身也就有很浓的胡人血统,事实上大家对这一点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抵触,入夏则夏,更何况经历了这么多代的融合,李唐已经是一个纯粹的汉人朝廷了,但党项人、沙陀人以及契丹人不一样。
他们不但是要胡人为主的主体,而且在风俗习惯和文化渊源以及体系架构上仍然保留着浓厚的胡人作风,这让汉人很难接受,哪怕沙陀人也在有意的向汉人风俗进化,但是在汉人眼中,似乎仍然能难以接受。
眼下关中局势仍然是一片混乱,党项人虽然没有进攻长安,但是却在三辅之地和关中平原内大肆抢掠,而且看这个架势,只要长安一天不答应他们的条件,这种祸害行为还要持续下去。
关中也是向各方求援,包括河东、南阳和两川,但是没有谁愿意掺和到其中去,顶多也就是派出一两名使者调停,但面对党项人的狮子大开口,谁都没辙。
沙陀人的心思都在南面上,的确没有太多精力来关注党项人和关中之间的鸡毛事儿。
在沙陀人眼中,党项人还是一个有些桀骜的小弟,但再桀骜,那也是小弟,调皮一下,放肆一下可以,当大哥真的正眼敲打他时,相信他会识趣的,而现在,让关中那帮皇室公卿们急得上蹿下跳一番,也挺有趣的。
*****************************************
杜如煦走了。
常昆独自一人继续饮酒。
看来大梁的局面的确不太乐观了,但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沙陀人要在短时间就想把大梁彻底打垮,还力有未逮,但冲出了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的封锁,而直接将兵锋推到了大河一线,已经相当危险了。
常昆不知道大梁枢密院这帮人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或许意识到了,但他们却无能为力吧。
汴梁城里各大家族也都有了异心,虽然他们仍然在尽心竭力的为大梁谋划努力,但是从家族利益和延续的角度来考虑,将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绝对是不合适的,所以寻找合适的第二甚至第三落脚点是非常必要的。
常昆近来都已经接到了不少套近乎的招呼,这些大家族希望淮右也能成为一个落脚点,毕竟淮右这两年的强势崛起已经让大家觉得淮右似乎有了可以攀附的资本了。
这种迹象让常昆也是为大梁忧心不已,一旦从内心都开始动摇,这也就意味着根基松动,大厦将倾的开始了。
但作为自己,却又能如何?
常昆甚至有些悲哀的发现,自己似乎也对这种局面有些视若无睹了,或者是觉得这是一种无可扭转的趋势,所以也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
问题是当沙陀人真的入主中原了,会变成什么样?
大梁十二州一府之地,现在河北的怀州和西面大门陕州已经丢了,最重要的河南府大河以北诸县也丢了,济州却被朱茂这个突如其来的外来户给占了,大梁居然没有精力去收复,现在的大梁只剩下九州以及一个残缺不全的河南府,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还是士气低落,信心丢了,人心也不稳了,而失去了人心和信心,大梁军还能扛得住么?尤其是那些仍然沉迷于大梁昔日荣光,仍然还在为自家利益争夺不休的诸大军头阀族们,他们还有这个勇气和欲望为大梁一战么?
常昆很怀疑。
沙陀人频繁派出使者联络南阳、淮右和蔡州,契丹人却在不断勾搭河朔三镇,这一切都隐隐预示着中原的局面会迎来大变。
丢下一块碎银,常昆意态萧索的离开,他此时再没有酒兴,也不知道这瑶光酒还能喝多久?
从内心来说,常昆是真心希望大梁能扛住,他也希望淮右能给大梁以支持和帮助,但是在和江烽的书信往来中他也清楚,淮右不太可能为了大梁的利益而不顾淮右自己的利益。
从一个角度来说,淮右愿意帮助和支持大梁,因为那不符合淮右的利益,但那是有限的,归根结底要靠大梁,当大梁丧失了靠自己力量扛住河东的时候,淮右绝不会去为大梁而冒险。
他甚至怀疑,当确定了大梁无力抗御沙陀人兵锋时,淮右会不会像南阳和蔡州这些藩阀一样先下手为强?
这种可能性很大,如果放任不管,沙陀人占领河南府和汴州这些中原腹地,必将对屹立江淮的淮右产生极大威胁,所以要防患于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抢先夺取战略要地,防止局面恶化危及到自身。
只是这种局面对于像常昆这种生于大梁却又和淮右关系莫逆的人来说,却会陷入一种无言的难堪和痛楚中。
*********************************
就在常昆纠结不堪时,江烽却站立于较场中搭起高台上,慷慨激扬的向着台下的一干学员们训话。
不是政务学堂,而是武备学堂。
和政务学堂一样,武备学堂也是为期一年的短训班,只不过在来源上比例有所不同,更多的是来自于淮右军和武宁军中,当然,亦有部分是各州县推荐而来的武道强者。
只不过相较于淮右控制了兖郓沂和淮北诸州之后,对军队进行大规模整训,大批的军官都会陆续进入武备学堂进行培训,以便让他们更快的适应淮右(武宁)军的体制,迅速融入其中。
“某知道诸位大多都是久经沙场,能征惯战的武勇之人,甚至许多人还在各场战事中屡立战功,……,可能会有很多人会觉得,吾都打生打死如此多年,为何还要来这劳什子学堂里学习?有无这个必要?”
“但是某要告诉你们,学无止境!你武道水准高,那你的指挥水平就高么?你指挥水平高,那你驾驭军心士气的本事高么?你得军心,但你能独当一面甚至在临机权变时应付裕如么?”
“兵者,诡道也,尤其是伴随着我们淮右军武宁军在将来的战争中将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形势,越来越强大的敌人,而且层出不穷的战争手段也让我们必须要学习和熟悉更多的战略战术和策略手段,……”
江烽花了小半个时辰来讲述培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也不知道效果究竟有多好,但是他知道这一轮培训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再不搞,也许日后就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最终他特别强调了一点,凡是以后擢拔提升,都须得要到武备学堂中进行为期长短不一的培训,哪怕是处于战争状态无法脱身,也需要日后补训。
仅此一点,足以让所有学员心中凛然。
无论是梁王朱允还是枢密院政事堂的大佬都一样无能为力,顶多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来协调平衡罢了。
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尤其是像大梁这种立国几十年就迅速堕落退化的格局,还有纠缠在其中的商人利益,让大梁在面对外界的突发事件时显得格外迟钝。
有时候甚至是下边已经动起来了,上面还在争吵不休,就像是徐州事变时,尚云溪干脆就直接向天兴左军求援,根本就没有考虑想过向大梁枢密院恳请,因为他很清楚等到枢密院作出决定,黄花菜都凉了。
对此常昆也是无言以对,老友吞下去的话他当然清楚,而这个难题却谁也无法解决。
这些汴梁城中的豪门阀族们已经彻底的囿于自己的利益中,不可能为了大梁而将自己的利益舍弃,哪怕明知道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个道理,但是每个人都会想凭什么要我出让利益,而不是别人?
固化的利益结构已经让大梁陷入了困境中,每个人每个家族都在为自己争权夺利,刀锋临颈也无所畏惧。
“三郎,不说这些让人心烦的事情了,怎么,你是在替大梁担忧,还是替你们淮右担心?”紫袍男子斜睨了常昆一眼。
“都有吧,我也算是大梁人,受雇于淮右罢了,起码在现在淮右和大梁利益还是一致的吧。”常昆在老友面前,并没有做太多的隐瞒,“淮右一直视大梁为中土的中流砥柱,这一点一直没变。”
“哼,不尽然吧,淮右一直和关中勾勾搭搭,枢密院和政事厅的大佬们都很不满意,想当初江烽可是在大梁的支持下才坚持下来的,现在他得势飞黄腾达了,就翻脸不认人了?!”紫袍男子悻悻的道。
“如煦,你这话不对,关中毕竟还是朝廷正朔,大梁也一样样尊奉,何来淮右和朝廷勾勾搭搭一说?”常昆正色反驳:“再说了,淮右和大梁毕竟不同,根基尚浅,也没有大梁的底蕴,若无朝廷的名分,何以立足?”
被常昆反驳的话也驳得无话可说,紫袍男子还是有些不忿:“但关中和河东沙陀人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朝廷,哼,李唐本身就和胡人脱不了干系,现在他们也在自食其果,党项人打上门来,敲诈勒索,沙陀人却无动于衷,我倒是要看看这出戏怎么收场!”
紫袍男子的话也没错,李唐本身也就有很浓的胡人血统,事实上大家对这一点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抵触,入夏则夏,更何况经历了这么多代的融合,李唐已经是一个纯粹的汉人朝廷了,但党项人、沙陀人以及契丹人不一样。
他们不但是要胡人为主的主体,而且在风俗习惯和文化渊源以及体系架构上仍然保留着浓厚的胡人作风,这让汉人很难接受,哪怕沙陀人也在有意的向汉人风俗进化,但是在汉人眼中,似乎仍然能难以接受。
眼下关中局势仍然是一片混乱,党项人虽然没有进攻长安,但是却在三辅之地和关中平原内大肆抢掠,而且看这个架势,只要长安一天不答应他们的条件,这种祸害行为还要持续下去。
关中也是向各方求援,包括河东、南阳和两川,但是没有谁愿意掺和到其中去,顶多也就是派出一两名使者调停,但面对党项人的狮子大开口,谁都没辙。
沙陀人的心思都在南面上,的确没有太多精力来关注党项人和关中之间的鸡毛事儿。
在沙陀人眼中,党项人还是一个有些桀骜的小弟,但再桀骜,那也是小弟,调皮一下,放肆一下可以,当大哥真的正眼敲打他时,相信他会识趣的,而现在,让关中那帮皇室公卿们急得上蹿下跳一番,也挺有趣的。
*****************************************
杜如煦走了。
常昆独自一人继续饮酒。
看来大梁的局面的确不太乐观了,但是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沙陀人要在短时间就想把大梁彻底打垮,还力有未逮,但冲出了中条山——王屋山——太行山的封锁,而直接将兵锋推到了大河一线,已经相当危险了。
常昆不知道大梁枢密院这帮人意识到这一点没有,或许意识到了,但他们却无能为力吧。
汴梁城里各大家族也都有了异心,虽然他们仍然在尽心竭力的为大梁谋划努力,但是从家族利益和延续的角度来考虑,将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绝对是不合适的,所以寻找合适的第二甚至第三落脚点是非常必要的。
常昆近来都已经接到了不少套近乎的招呼,这些大家族希望淮右也能成为一个落脚点,毕竟淮右这两年的强势崛起已经让大家觉得淮右似乎有了可以攀附的资本了。
这种迹象让常昆也是为大梁忧心不已,一旦从内心都开始动摇,这也就意味着根基松动,大厦将倾的开始了。
但作为自己,却又能如何?
常昆甚至有些悲哀的发现,自己似乎也对这种局面有些视若无睹了,或者是觉得这是一种无可扭转的趋势,所以也就心安理得的接受了?
问题是当沙陀人真的入主中原了,会变成什么样?
大梁十二州一府之地,现在河北的怀州和西面大门陕州已经丢了,最重要的河南府大河以北诸县也丢了,济州却被朱茂这个突如其来的外来户给占了,大梁居然没有精力去收复,现在的大梁只剩下九州以及一个残缺不全的河南府,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还是士气低落,信心丢了,人心也不稳了,而失去了人心和信心,大梁军还能扛得住么?尤其是那些仍然沉迷于大梁昔日荣光,仍然还在为自家利益争夺不休的诸大军头阀族们,他们还有这个勇气和欲望为大梁一战么?
常昆很怀疑。
沙陀人频繁派出使者联络南阳、淮右和蔡州,契丹人却在不断勾搭河朔三镇,这一切都隐隐预示着中原的局面会迎来大变。
丢下一块碎银,常昆意态萧索的离开,他此时再没有酒兴,也不知道这瑶光酒还能喝多久?
从内心来说,常昆是真心希望大梁能扛住,他也希望淮右能给大梁以支持和帮助,但是在和江烽的书信往来中他也清楚,淮右不太可能为了大梁的利益而不顾淮右自己的利益。
从一个角度来说,淮右愿意帮助和支持大梁,因为那不符合淮右的利益,但那是有限的,归根结底要靠大梁,当大梁丧失了靠自己力量扛住河东的时候,淮右绝不会去为大梁而冒险。
他甚至怀疑,当确定了大梁无力抗御沙陀人兵锋时,淮右会不会像南阳和蔡州这些藩阀一样先下手为强?
这种可能性很大,如果放任不管,沙陀人占领河南府和汴州这些中原腹地,必将对屹立江淮的淮右产生极大威胁,所以要防患于未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抢先夺取战略要地,防止局面恶化危及到自身。
只是这种局面对于像常昆这种生于大梁却又和淮右关系莫逆的人来说,却会陷入一种无言的难堪和痛楚中。
*********************************
就在常昆纠结不堪时,江烽却站立于较场中搭起高台上,慷慨激扬的向着台下的一干学员们训话。
不是政务学堂,而是武备学堂。
和政务学堂一样,武备学堂也是为期一年的短训班,只不过在来源上比例有所不同,更多的是来自于淮右军和武宁军中,当然,亦有部分是各州县推荐而来的武道强者。
只不过相较于淮右控制了兖郓沂和淮北诸州之后,对军队进行大规模整训,大批的军官都会陆续进入武备学堂进行培训,以便让他们更快的适应淮右(武宁)军的体制,迅速融入其中。
“某知道诸位大多都是久经沙场,能征惯战的武勇之人,甚至许多人还在各场战事中屡立战功,……,可能会有很多人会觉得,吾都打生打死如此多年,为何还要来这劳什子学堂里学习?有无这个必要?”
“但是某要告诉你们,学无止境!你武道水准高,那你的指挥水平就高么?你指挥水平高,那你驾驭军心士气的本事高么?你得军心,但你能独当一面甚至在临机权变时应付裕如么?”
“兵者,诡道也,尤其是伴随着我们淮右军武宁军在将来的战争中将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形势,越来越强大的敌人,而且层出不穷的战争手段也让我们必须要学习和熟悉更多的战略战术和策略手段,……”
江烽花了小半个时辰来讲述培训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也不知道效果究竟有多好,但是他知道这一轮培训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再不搞,也许日后就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最终他特别强调了一点,凡是以后擢拔提升,都须得要到武备学堂中进行为期长短不一的培训,哪怕是处于战争状态无法脱身,也需要日后补训。
仅此一点,足以让所有学员心中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