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节 政务(1)
武宁节度使府。
巍峨高耸的大厅代表着昔日感化节度使纵横淮北五州的风光,也包含了时家对自己治下五州的自信,只不过这一切风流也总被雨打风吹去了,时家已经成为一个历史过客和过去式的代名词,取而代之是寒门草根出身的江烽。
今日是武宁(淮右)节度使两地辖区组建政事厅之后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之前虽然也经历过多次会议,但是那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并不曾上升到今日这种正式层面上来议定事宜。
按照江烽给陈蔚的建议,每一次政事厅的正式议事,需要提前几日进行议题设置研究会商,然后将议题确定之后再行召开正式的议事会,每一个议题都会有明确的指向,而且一旦议定,就要立即着手推进。
议事厅之所以一直没有召开正式的议事会议,最主要的还是在议事厅参知政事的人选问题上没有能够确定下来。
除了陈蔚被任命为首席参知政事外,杜拓、王煌、杨勋、张璜、郑居、严序六人被列入了参知政事名单,同时还有来自徐州沛县的萧宪、兖州金乡的郗昙二人也纳入了名单,最终敲定下来。
对于这样一个名单,也是争议颇多。
陈蔚、杜拓和王煌三人,是早就被列入人选的,没有太大争议,而张璜是张越的叔父,加之一直在光、浍二州经营,作为光浍本土派的政务官员代表,进入参知政事人选,也说得过去。
但是像杨勋、郑居和严序三人进入参知政事名单,就比较有争议了。
大家对来自原来庐濠等吴地一系中安排一人进入参知政事并不太排斥,毕竟在这一次北伐战事中,庐濠系的表现上佳,加之未来庐濠二州也会像寿州一样要为淮北兖郓等地提供粮食,所以有一人进入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杨勋和严序二人同时进入,这就有些打破平衡了。
在淮北兖郓等地尚无一人进入政事厅参知政事人选名单中的情况下,庐濠二州却有二人进入,这不但让淮北兖郓这边有些难以接受,同样也让光浍和大梁系的官员有些吃醋。
江烽和陈蔚也对此情况作了解释,未来政事厅参知政事可能会考虑扩编到九人,而杨勋本人虽然名列参知政事人选,但是平时并不参加议事会议,主要还是以庐州刺史的工作为主,之所以列入参知政事名单,更多的是一种荣誉上认可。
这勉强说服了其他人。
而关于郑居进入参知政事这一事宜上,也有争议。
对寿州系人选进入参知政事名单,这不持异议,但郑居却让人质疑。
毕竟郑弘已经在枢密院中颇受重用了,郑居再进入参知政事,这让梅、田两家心里难免有些不平衡。
不过江烽的态度还是很坚决,这不能以平衡来论事,而要考虑未来的工作推进,最终才将郑居敲定下来。
而对于严序进入参知政事名单同样也有异议,认为严序寸功未立,仅以其父的名望和对淮右的亲附就纳入参知政事名单,未免有些太过于高看了。
在这一点上,江烽也知道难以让每个人都满意,严序态度明朗,不乏能力,兼之需要考虑庐濠二州非杨氏族人的士绅们的态度,所以纳入也是应有之意。
最终徐州的萧宪和兖州的郗昙二人虽然在徐州和兖州名气颇大,萧家和郗氏皆为本地大族,官员辈出,尤其是郗氏更是金乡第一望族,但因为考虑这些官员刚入体系,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所以都没有进入最后名单。
今日参加议事会议的参知政事中杨勋就未到,江烽给了他这个殊遇,杨勋却不能不知趣,明确上书表示自己精力有限,不会参加议事会议,江烽也同意了他的请求。
议事会议也分为三类,一类是每旬召开的常务议事会,主要是对日常工作的推进进行研究,同时对期间需要讨论安排的工作进行研究;第二类是特殊事务需要紧急研究的会议;第三类则是每三个月才召开的重大事务研究会议,这种会议江烽也要参加,而每旬的会议江烽则不参加。
今日的议事会议显然就是要对未来一段时间涉及到淮右和武宁两节度使府辖地的重大事务进行一个会商研究,最终拿出决策。
政事厅下设的各曹司仍然还处于艰难的组建阶段,繁杂琐碎的具体事务需要一步一步来铺垫搭建。
尤其是从淮右设立伊始,辖地就在不断膨胀,可以说整个行政架构就没有真正的确定下来过。
往往是刚刚出炉一个新框架,淮右的地盘又变化了,新增加进来的辖地和原来的辖地情况截然不同,涉及到需要应对的事务也不尽一致,这就要求在相对应的行政机构设立上有所侧重。
从光浍到淮右,又从淮右到吞并庐濠二州,再到淮北纳入,进而兖沂二州进入,这其中大部分时候其实都是一种军管的方式来替代。
但是现在军管的形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如此庞大一个区域的管理了,尤其是在面临着未来这一区域将要以发展和积累的方式来应对江烽继续北伐以抗衡可能到来的胡人南侵这一现实威胁,所以尽早确定行政架构,恢复地方民生发展,乃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在之前,江烽也分别与陈蔚、王煌、杜拓、郑居、严序等人进行过多次单独交谈,一方面要对目前淮右(武宁)各州的行政官员安排进行磋商,一方面也要就淮右(武宁)目前亟待解决的政务进行敲定。
另外还需要就下一步淮右(武宁)军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与政事厅这边进行协调。
在江烽看来,只有让政事厅和枢密院这边的事务协商机制进入一个良性对接,自己确立的这个架构机制才算是基本成型,才能让自己稍稍缓解一下压力。
“浍州刺史人选既然张公认为许信足以胜任,那么就定下来是许信了,相比许信在大道学堂中既授课,也算是学习,两年里也该有所收益才对。”
江烽首肯了王煌提出的人选,敲定了许信出任浍州刺史一职。
这是王煌和张璜之间共同商定的浍州刺史人选。
许信也是许氏旁支,甚至在最早的崇文书院中还担任过江烽的老师,后来江烽在浍州组建了大道学堂,邀请了许信出任授课教师,同时许信也有意仕途,在大道学堂锤炼了两年,眼见得自己不少学生都已经踏足仕途,自然也有些不甘寂寞了,所以在张璜的推荐下,许信这一次也算是入围了。
目前政事厅考功司主要由王煌负责,而杜拓则主要负责财赋税收这一块,可以说,人和财,这两块就算是由这二人来主抓了。
“贺国珍迁任庐州刺史,杨勋出任徐州刺史,这一任命尽快发下去。”江烽对前期的磋商已经有了腹案,对已有定论的安排就不再纠结,“杨固可先行安排到滁州担任长史并兼任行军司马,……”
杨勋虽然年龄偏大精力不济,但是由于其长期担任濠州刺史,而濠州位置特殊,与徐泗两州紧邻,杨勋在淮北亦是颇有名声,所以在目前徐州局面未定之前,江烽才考虑让杨勋出任徐州刺史。
江烽现在不敢轻易从徐州本地士绅官员中擢拔来担任刺史这一要职,盖因内里太过复杂,涉及诸多瓜葛。
杨勋在宦海沉浮多年,政务经验丰富,虽说现在因为年龄原因有些精力不济,但是江烽也不指望他能帮自己扛太久,有两年足矣,这一安排江烽也是专门与杨勋进行过沟通,最终才说服了杨勋同意。
当然作为对杨勋北上的一个补偿,江烽也才有意擢拔杨勋长子杨固出任滁州长史,在滁州刺史未定之前,实际上杨固就是以长史身份代行刺史职责。
“子良,濠州刺史人选,你和丕之可有定论了?”
泗州刺史人选也是一个相当关键的角色,在俞明真统治泗海二州期间,虽然泗海二州都有刺史,但实际上这两个刺史都是近乎于傀儡的人选,基本上都是由俞明真掌控二州,但随着淮右体制的确立,军将与民政之间的分割,军队不得再干预民政事务已经成为一个铁律,除非进入战时状态。
但考虑到泗州的特殊情况,江烽也专门交代陈蔚和王煌要与俞明真沟通一番,不过俞明真在这种事情上倒是颇为知趣,断然拒绝了二人希望他就人选问题发表意见的要求,表示军将无权干预民政这是君上确定的铁律,无论是谁来担任泗州刺史,他都会坚决支持。
“明真将军虽然没有任何意见,但是属下和丕之也就这个人选征求了地方士绅的意见,最终觉得原徐州刺史府长史费牧较为合适。”陈蔚站起身来道。
“哦?费牧?可是那侍母至孝的费牧?”江烽有些印象。
巍峨高耸的大厅代表着昔日感化节度使纵横淮北五州的风光,也包含了时家对自己治下五州的自信,只不过这一切风流也总被雨打风吹去了,时家已经成为一个历史过客和过去式的代名词,取而代之是寒门草根出身的江烽。
今日是武宁(淮右)节度使两地辖区组建政事厅之后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之前虽然也经历过多次会议,但是那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并不曾上升到今日这种正式层面上来议定事宜。
按照江烽给陈蔚的建议,每一次政事厅的正式议事,需要提前几日进行议题设置研究会商,然后将议题确定之后再行召开正式的议事会,每一个议题都会有明确的指向,而且一旦议定,就要立即着手推进。
议事厅之所以一直没有召开正式的议事会议,最主要的还是在议事厅参知政事的人选问题上没有能够确定下来。
除了陈蔚被任命为首席参知政事外,杜拓、王煌、杨勋、张璜、郑居、严序六人被列入了参知政事名单,同时还有来自徐州沛县的萧宪、兖州金乡的郗昙二人也纳入了名单,最终敲定下来。
对于这样一个名单,也是争议颇多。
陈蔚、杜拓和王煌三人,是早就被列入人选的,没有太大争议,而张璜是张越的叔父,加之一直在光、浍二州经营,作为光浍本土派的政务官员代表,进入参知政事人选,也说得过去。
但是像杨勋、郑居和严序三人进入参知政事名单,就比较有争议了。
大家对来自原来庐濠等吴地一系中安排一人进入参知政事并不太排斥,毕竟在这一次北伐战事中,庐濠系的表现上佳,加之未来庐濠二州也会像寿州一样要为淮北兖郓等地提供粮食,所以有一人进入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杨勋和严序二人同时进入,这就有些打破平衡了。
在淮北兖郓等地尚无一人进入政事厅参知政事人选名单中的情况下,庐濠二州却有二人进入,这不但让淮北兖郓这边有些难以接受,同样也让光浍和大梁系的官员有些吃醋。
江烽和陈蔚也对此情况作了解释,未来政事厅参知政事可能会考虑扩编到九人,而杨勋本人虽然名列参知政事人选,但是平时并不参加议事会议,主要还是以庐州刺史的工作为主,之所以列入参知政事名单,更多的是一种荣誉上认可。
这勉强说服了其他人。
而关于郑居进入参知政事这一事宜上,也有争议。
对寿州系人选进入参知政事名单,这不持异议,但郑居却让人质疑。
毕竟郑弘已经在枢密院中颇受重用了,郑居再进入参知政事,这让梅、田两家心里难免有些不平衡。
不过江烽的态度还是很坚决,这不能以平衡来论事,而要考虑未来的工作推进,最终才将郑居敲定下来。
而对于严序进入参知政事名单同样也有异议,认为严序寸功未立,仅以其父的名望和对淮右的亲附就纳入参知政事名单,未免有些太过于高看了。
在这一点上,江烽也知道难以让每个人都满意,严序态度明朗,不乏能力,兼之需要考虑庐濠二州非杨氏族人的士绅们的态度,所以纳入也是应有之意。
最终徐州的萧宪和兖州的郗昙二人虽然在徐州和兖州名气颇大,萧家和郗氏皆为本地大族,官员辈出,尤其是郗氏更是金乡第一望族,但因为考虑这些官员刚入体系,还需要进一步考察,所以都没有进入最后名单。
今日参加议事会议的参知政事中杨勋就未到,江烽给了他这个殊遇,杨勋却不能不知趣,明确上书表示自己精力有限,不会参加议事会议,江烽也同意了他的请求。
议事会议也分为三类,一类是每旬召开的常务议事会,主要是对日常工作的推进进行研究,同时对期间需要讨论安排的工作进行研究;第二类是特殊事务需要紧急研究的会议;第三类则是每三个月才召开的重大事务研究会议,这种会议江烽也要参加,而每旬的会议江烽则不参加。
今日的议事会议显然就是要对未来一段时间涉及到淮右和武宁两节度使府辖地的重大事务进行一个会商研究,最终拿出决策。
政事厅下设的各曹司仍然还处于艰难的组建阶段,繁杂琐碎的具体事务需要一步一步来铺垫搭建。
尤其是从淮右设立伊始,辖地就在不断膨胀,可以说整个行政架构就没有真正的确定下来过。
往往是刚刚出炉一个新框架,淮右的地盘又变化了,新增加进来的辖地和原来的辖地情况截然不同,涉及到需要应对的事务也不尽一致,这就要求在相对应的行政机构设立上有所侧重。
从光浍到淮右,又从淮右到吞并庐濠二州,再到淮北纳入,进而兖沂二州进入,这其中大部分时候其实都是一种军管的方式来替代。
但是现在军管的形式显然已经不适合如此庞大一个区域的管理了,尤其是在面临着未来这一区域将要以发展和积累的方式来应对江烽继续北伐以抗衡可能到来的胡人南侵这一现实威胁,所以尽早确定行政架构,恢复地方民生发展,乃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在之前,江烽也分别与陈蔚、王煌、杜拓、郑居、严序等人进行过多次单独交谈,一方面要对目前淮右(武宁)各州的行政官员安排进行磋商,一方面也要就淮右(武宁)目前亟待解决的政务进行敲定。
另外还需要就下一步淮右(武宁)军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与政事厅这边进行协调。
在江烽看来,只有让政事厅和枢密院这边的事务协商机制进入一个良性对接,自己确立的这个架构机制才算是基本成型,才能让自己稍稍缓解一下压力。
“浍州刺史人选既然张公认为许信足以胜任,那么就定下来是许信了,相比许信在大道学堂中既授课,也算是学习,两年里也该有所收益才对。”
江烽首肯了王煌提出的人选,敲定了许信出任浍州刺史一职。
这是王煌和张璜之间共同商定的浍州刺史人选。
许信也是许氏旁支,甚至在最早的崇文书院中还担任过江烽的老师,后来江烽在浍州组建了大道学堂,邀请了许信出任授课教师,同时许信也有意仕途,在大道学堂锤炼了两年,眼见得自己不少学生都已经踏足仕途,自然也有些不甘寂寞了,所以在张璜的推荐下,许信这一次也算是入围了。
目前政事厅考功司主要由王煌负责,而杜拓则主要负责财赋税收这一块,可以说,人和财,这两块就算是由这二人来主抓了。
“贺国珍迁任庐州刺史,杨勋出任徐州刺史,这一任命尽快发下去。”江烽对前期的磋商已经有了腹案,对已有定论的安排就不再纠结,“杨固可先行安排到滁州担任长史并兼任行军司马,……”
杨勋虽然年龄偏大精力不济,但是由于其长期担任濠州刺史,而濠州位置特殊,与徐泗两州紧邻,杨勋在淮北亦是颇有名声,所以在目前徐州局面未定之前,江烽才考虑让杨勋出任徐州刺史。
江烽现在不敢轻易从徐州本地士绅官员中擢拔来担任刺史这一要职,盖因内里太过复杂,涉及诸多瓜葛。
杨勋在宦海沉浮多年,政务经验丰富,虽说现在因为年龄原因有些精力不济,但是江烽也不指望他能帮自己扛太久,有两年足矣,这一安排江烽也是专门与杨勋进行过沟通,最终才说服了杨勋同意。
当然作为对杨勋北上的一个补偿,江烽也才有意擢拔杨勋长子杨固出任滁州长史,在滁州刺史未定之前,实际上杨固就是以长史身份代行刺史职责。
“子良,濠州刺史人选,你和丕之可有定论了?”
泗州刺史人选也是一个相当关键的角色,在俞明真统治泗海二州期间,虽然泗海二州都有刺史,但实际上这两个刺史都是近乎于傀儡的人选,基本上都是由俞明真掌控二州,但随着淮右体制的确立,军将与民政之间的分割,军队不得再干预民政事务已经成为一个铁律,除非进入战时状态。
但考虑到泗州的特殊情况,江烽也专门交代陈蔚和王煌要与俞明真沟通一番,不过俞明真在这种事情上倒是颇为知趣,断然拒绝了二人希望他就人选问题发表意见的要求,表示军将无权干预民政这是君上确定的铁律,无论是谁来担任泗州刺史,他都会坚决支持。
“明真将军虽然没有任何意见,但是属下和丕之也就这个人选征求了地方士绅的意见,最终觉得原徐州刺史府长史费牧较为合适。”陈蔚站起身来道。
“哦?费牧?可是那侍母至孝的费牧?”江烽有些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