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背后的高低(1)
紫禁城,偏殿。
内阁首辅温体仁几乎都是低着头,偶尔会抬头看看正在阅读奏折的皇上。
温体仁的日子不好过,近些年来,皇上越来越信任太监,好多的太监都开始掌握军队甚至是直接控制军队,京营之中的三千营、五军营、神枢营和神机营,全部由太监直接掌控,京城之中的巡捕房,同样由太监掌控,这样的情形,对于朝中文官来说,是很不利的,谁都清楚当年的魏忠贤,在掌控权力之后,对朝中的文武大臣大肆打压的情形。
作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务必要提醒皇上,要不然诸多的文武大臣会将怒气直接对准他这个内阁首辅。
可这样的话语和提醒,又岂是能够随便说出来的。
也有朝中大臣提出了弹劾奏折,影射逐渐掌控权力的太监,皇上看见这些奏折之后,几乎都是勃然大怒,压根就没有理睬,如果不是温体仁从中斡旋,那些上奏弹劾奏折的大臣,肯定会遭遇到皇上的责罚。
偏偏这个时候,后金派遣了十万大军,大举进攻辽东。
温体仁早就感受到了,吴宗睿出任蓟辽督师之后,皇上并未完全放心,还是很关心辽东的情形,特别是辽东巡抚方一藻的奏折,皇上更是特别的注意。
有些事情,温体仁不能够分析,也不可能去分析。
正当温体仁准备告退的时候,皇上的声音传来了。
“温爱卿,后金十万大军围困锦州城池,你说说该如何应对啊。”
温体仁稍稍楞了一下,不自觉的看了看身边的兵部尚书杨嗣昌。
自打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之后,有关军事上面的事宜,皇上几乎都是和杨嗣昌直接交流,很少提及内阁了,温体仁也不会多问,军事上面本就没有什么好事情,不关心也罢。
成为内阁首辅已经有数年的时间,温体仁早就清楚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不该管。
“这个,皇上,臣以为,辽东的诸多事宜,可咨询蓟辽督师吴宗睿大人,看看吴大人是什么建议,臣以为,吴大人将驻守宁远城池的一万多军士,悉数调到锦州城内,这是明智之举,颇有先见之明,现如今锦州城内有四万多军士,足以抵御后金鞑子的进攻。。。”
朱由检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转而询问杨嗣昌。
“杨爱卿,你有何建议。”
杨嗣昌咳嗽了两声,不紧不慢的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辽东的安危,关乎到京师的安危,数年来,朝廷在辽东耗费了无数的钱粮,派遣了无数的军士,就是为了维护京师的安全,后金派遣十万大军进击辽东,其意图是明显的,就是想着破坏我关宁锦防线,一旦锦州和宁远城池有失,则关外将无法固守,关宁锦防线也将不复存在。”
“蓟辽督师吴宗睿大人主政辽东的时间不长,不一定完全了解辽东之局势,如此情况之下,朝廷还是要更多的关注辽东的局势。”
“臣建议,可派遣监军前往辽东,统领抵御后金鞑子的事宜。。。”
杨嗣昌的话语,让温体仁无比震惊,一直以来,辽东的事宜都是文官统领的,很少派遣中官,而且朝中的中官也不愿意到辽东去,再说了,主政辽东的是吴宗睿,皇上已经赐予吴宗睿尚方宝剑,可以决定辽东的一切事宜,如果这个时候派遣太监到辽东去,决定所有抗击后金鞑子的事宜,这岂不是将吴宗睿晾在了一边。
更加关键的是,大明骁勇的登莱新军,目前的情况之下,只会听从吴宗睿的号令,恐怕太监是无法指挥的。
十万后金鞑子进击辽东,如此关键的时刻,杨嗣昌为什么会提出这等自毁基石的建议。
也就是一瞬间,温体仁明白了,这不是杨嗣昌的建议,而是皇上的想法,通过兵部尚书杨嗣昌说出来,皇上接着批准,顺理成章。
如果真的派遣中官到辽东去做监军,决定辽东的一切事宜,温体仁可以断定,辽东一定大乱,不用后金鞑子全力进攻,明军内部就要乱成一锅粥。
犹豫了好一会,温体仁终于抬头,这一次他是下定决心了。
“皇上,臣以为杨大人的建议不妥。。。”
朱由检的脸上,迅速布满了阴云,看着温体仁,不紧不慢开口。
“温爱卿,为何说杨爱卿的建议不妥啊。。。”
温体仁对着皇上抱拳之后,眼神变得坚定。
“皇上敕封吴宗睿大人为蓟辽督师,且赐予了尚方宝剑,可以便宜行事,决定辽东的一切事宜,现如今十万后金鞑子进击辽东,吴大人已经在倾尽全力抵御后金鞑子,吴大人调遣驻守宁远城池的一万多将士进入锦州城池,固守锦州城,这个决定臣以为很不错了,有效的护卫了锦州城池。”
“后金鞑子正在围攻锦州城池,臣相信,吴大人一定会有所安排的,若是突然的调整辽东的部署,臣以为,对于抗击后金鞑子是不利的。”
“由此,臣以为杨大人的建议不妥。”
温体仁回答的很干脆,丝毫不拖泥带水。
一边的杨嗣昌低下头,怕是没有思索好反驳的话语。
温体仁说完,朱由检也有些发愣,看了看温体仁和杨嗣昌,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沉默的时间不长,朱由检站起身来。
“朕知道了,此事下次再议,你们退下吧。”
。。。
走出偏殿,温体仁擦去了额头上的汗滴,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帮着吴宗睿说话,按说两人之间的交情还没有到这一步。
辽东的局势,一直都是朝中禁忌的话语,谁也不愿意提及,崇祯元年以来,朝廷在辽东节节败退,现如今仅仅控制了关外的锦州和宁远等城池,其余地方完全丢失,基本被后金鞑子占据或者是控制,如果不是依靠山海关,大明的京城早就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
这一次,朝廷派遣吴宗睿前往辽东,其实是想着彻底扭转朝廷在辽东之被动局面的。
温体仁也是这个想法,而且他觉得,吴宗睿到了辽东,一定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
万万想不到的是,吴宗睿压根没有来得及施展,皇上就改变主意了。
在关乎朝廷安危的事情上面,身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还是不能缩头,否则形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他这个内阁首辅难辞其咎。
回到官署,温体仁看着桌上的奏折,没有了翻阅的心情。
朝中的事情太多了,不仅仅十万后金鞑子进击辽东,还有陕西一带的流寇,也是跃跃欲试,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登莱新军调遣到辽东之后,流寇的力量仿佛一夜之间壮大起来,五省总督洪承畴好几次写来奏折叫苦了,要求朝廷保证他的粮草和军饷,否则无法彻底的剿灭流寇,要知道当初吴宗睿率领登莱新军剿灭流寇的时候,压根没有提过这方面的问题。
吴宗睿年纪轻轻,就被敕封为从一品的太子少保,朝中肯定是有人嫉妒的,而且吴宗睿压根不掺和到党争之中,在朝中没有什么支持,也注定会成为某些人关注和弹劾的对象。
温体仁看不惯这一切,他觉得朝中有些风气很不好,在外面拼命做事情的人,总是被关注被弹劾,相反那些无所事事的人,倒是什么事情都没有。
当然,出现这样的局面,作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么多年,为了稳固自身的地位,温体仁也做了很多拿不上台面的事情,但有一点,牵涉到朝廷稳固的大事情方面,温体仁还是坚持原则的,譬如说这一次牵涉到辽东的事宜,温体仁就仗义执言。
。。。
王承恩进入了偏殿。
朱由检指着桌上的一叠奏折,对着王承恩开口了。
“承恩,这都是弹劾温爱卿的奏折,朕都看过了,朕是真的不敢相信,温爱卿居然也在朝中结党了,这些年以来,朕很信任温爱卿,言听计从,想不到温爱卿背着朕结党营私。。。”
王承恩对着朱由检鞠躬行礼之后,跟着开口了。
“皇上,温大人身为内阁首辅,辜负了皇上的信任,臣以为皇上应当惩戒,也让朝中其他的大人看看,无论是谁,只要牵涉结党营私的事宜,都是要被严惩的。。。”
朱由检点点头,没有马上开口。
朱由检的确很信任温体仁,温体仁进入内阁已经有八年时间,做了六年的内阁首辅,做了不少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决定都得到了朱由检的支持,按照道理来说,朱由检应该是继续信任温体仁的。
这么多年过去,朝中的文武大臣陷入到党争之中,争权夺利,不在乎朝廷的利益,在乎个人和集团的利益,让朱由检心寒,对朝中的文武大臣逐渐不是很信任,开始重用身边的太监,这个转变现在已经非常明显。
让朱由检恼火的是,身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不仅不予支持,还时不时的表示反对。
朱由检当然不高兴,也要多疑,当看到温体仁也掺和到党争事宜之中的时候,朱由检的看法就完全改变了。
尽管朝廷面临两面夹击,北面是十万后金鞑子进击辽东,南面是流寇作乱,需要稳定,可朱由检最为看重的,还是权力的掌控,所以说,他准备要动手了。
内阁首辅温体仁几乎都是低着头,偶尔会抬头看看正在阅读奏折的皇上。
温体仁的日子不好过,近些年来,皇上越来越信任太监,好多的太监都开始掌握军队甚至是直接控制军队,京营之中的三千营、五军营、神枢营和神机营,全部由太监直接掌控,京城之中的巡捕房,同样由太监掌控,这样的情形,对于朝中文官来说,是很不利的,谁都清楚当年的魏忠贤,在掌控权力之后,对朝中的文武大臣大肆打压的情形。
作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务必要提醒皇上,要不然诸多的文武大臣会将怒气直接对准他这个内阁首辅。
可这样的话语和提醒,又岂是能够随便说出来的。
也有朝中大臣提出了弹劾奏折,影射逐渐掌控权力的太监,皇上看见这些奏折之后,几乎都是勃然大怒,压根就没有理睬,如果不是温体仁从中斡旋,那些上奏弹劾奏折的大臣,肯定会遭遇到皇上的责罚。
偏偏这个时候,后金派遣了十万大军,大举进攻辽东。
温体仁早就感受到了,吴宗睿出任蓟辽督师之后,皇上并未完全放心,还是很关心辽东的情形,特别是辽东巡抚方一藻的奏折,皇上更是特别的注意。
有些事情,温体仁不能够分析,也不可能去分析。
正当温体仁准备告退的时候,皇上的声音传来了。
“温爱卿,后金十万大军围困锦州城池,你说说该如何应对啊。”
温体仁稍稍楞了一下,不自觉的看了看身边的兵部尚书杨嗣昌。
自打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之后,有关军事上面的事宜,皇上几乎都是和杨嗣昌直接交流,很少提及内阁了,温体仁也不会多问,军事上面本就没有什么好事情,不关心也罢。
成为内阁首辅已经有数年的时间,温体仁早就清楚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不该管。
“这个,皇上,臣以为,辽东的诸多事宜,可咨询蓟辽督师吴宗睿大人,看看吴大人是什么建议,臣以为,吴大人将驻守宁远城池的一万多军士,悉数调到锦州城内,这是明智之举,颇有先见之明,现如今锦州城内有四万多军士,足以抵御后金鞑子的进攻。。。”
朱由检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转而询问杨嗣昌。
“杨爱卿,你有何建议。”
杨嗣昌咳嗽了两声,不紧不慢的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辽东的安危,关乎到京师的安危,数年来,朝廷在辽东耗费了无数的钱粮,派遣了无数的军士,就是为了维护京师的安全,后金派遣十万大军进击辽东,其意图是明显的,就是想着破坏我关宁锦防线,一旦锦州和宁远城池有失,则关外将无法固守,关宁锦防线也将不复存在。”
“蓟辽督师吴宗睿大人主政辽东的时间不长,不一定完全了解辽东之局势,如此情况之下,朝廷还是要更多的关注辽东的局势。”
“臣建议,可派遣监军前往辽东,统领抵御后金鞑子的事宜。。。”
杨嗣昌的话语,让温体仁无比震惊,一直以来,辽东的事宜都是文官统领的,很少派遣中官,而且朝中的中官也不愿意到辽东去,再说了,主政辽东的是吴宗睿,皇上已经赐予吴宗睿尚方宝剑,可以决定辽东的一切事宜,如果这个时候派遣太监到辽东去,决定所有抗击后金鞑子的事宜,这岂不是将吴宗睿晾在了一边。
更加关键的是,大明骁勇的登莱新军,目前的情况之下,只会听从吴宗睿的号令,恐怕太监是无法指挥的。
十万后金鞑子进击辽东,如此关键的时刻,杨嗣昌为什么会提出这等自毁基石的建议。
也就是一瞬间,温体仁明白了,这不是杨嗣昌的建议,而是皇上的想法,通过兵部尚书杨嗣昌说出来,皇上接着批准,顺理成章。
如果真的派遣中官到辽东去做监军,决定辽东的一切事宜,温体仁可以断定,辽东一定大乱,不用后金鞑子全力进攻,明军内部就要乱成一锅粥。
犹豫了好一会,温体仁终于抬头,这一次他是下定决心了。
“皇上,臣以为杨大人的建议不妥。。。”
朱由检的脸上,迅速布满了阴云,看着温体仁,不紧不慢开口。
“温爱卿,为何说杨爱卿的建议不妥啊。。。”
温体仁对着皇上抱拳之后,眼神变得坚定。
“皇上敕封吴宗睿大人为蓟辽督师,且赐予了尚方宝剑,可以便宜行事,决定辽东的一切事宜,现如今十万后金鞑子进击辽东,吴大人已经在倾尽全力抵御后金鞑子,吴大人调遣驻守宁远城池的一万多将士进入锦州城池,固守锦州城,这个决定臣以为很不错了,有效的护卫了锦州城池。”
“后金鞑子正在围攻锦州城池,臣相信,吴大人一定会有所安排的,若是突然的调整辽东的部署,臣以为,对于抗击后金鞑子是不利的。”
“由此,臣以为杨大人的建议不妥。”
温体仁回答的很干脆,丝毫不拖泥带水。
一边的杨嗣昌低下头,怕是没有思索好反驳的话语。
温体仁说完,朱由检也有些发愣,看了看温体仁和杨嗣昌,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沉默的时间不长,朱由检站起身来。
“朕知道了,此事下次再议,你们退下吧。”
。。。
走出偏殿,温体仁擦去了额头上的汗滴,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帮着吴宗睿说话,按说两人之间的交情还没有到这一步。
辽东的局势,一直都是朝中禁忌的话语,谁也不愿意提及,崇祯元年以来,朝廷在辽东节节败退,现如今仅仅控制了关外的锦州和宁远等城池,其余地方完全丢失,基本被后金鞑子占据或者是控制,如果不是依靠山海关,大明的京城早就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
这一次,朝廷派遣吴宗睿前往辽东,其实是想着彻底扭转朝廷在辽东之被动局面的。
温体仁也是这个想法,而且他觉得,吴宗睿到了辽东,一定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
万万想不到的是,吴宗睿压根没有来得及施展,皇上就改变主意了。
在关乎朝廷安危的事情上面,身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还是不能缩头,否则形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他这个内阁首辅难辞其咎。
回到官署,温体仁看着桌上的奏折,没有了翻阅的心情。
朝中的事情太多了,不仅仅十万后金鞑子进击辽东,还有陕西一带的流寇,也是跃跃欲试,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登莱新军调遣到辽东之后,流寇的力量仿佛一夜之间壮大起来,五省总督洪承畴好几次写来奏折叫苦了,要求朝廷保证他的粮草和军饷,否则无法彻底的剿灭流寇,要知道当初吴宗睿率领登莱新军剿灭流寇的时候,压根没有提过这方面的问题。
吴宗睿年纪轻轻,就被敕封为从一品的太子少保,朝中肯定是有人嫉妒的,而且吴宗睿压根不掺和到党争之中,在朝中没有什么支持,也注定会成为某些人关注和弹劾的对象。
温体仁看不惯这一切,他觉得朝中有些风气很不好,在外面拼命做事情的人,总是被关注被弹劾,相反那些无所事事的人,倒是什么事情都没有。
当然,出现这样的局面,作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么多年,为了稳固自身的地位,温体仁也做了很多拿不上台面的事情,但有一点,牵涉到朝廷稳固的大事情方面,温体仁还是坚持原则的,譬如说这一次牵涉到辽东的事宜,温体仁就仗义执言。
。。。
王承恩进入了偏殿。
朱由检指着桌上的一叠奏折,对着王承恩开口了。
“承恩,这都是弹劾温爱卿的奏折,朕都看过了,朕是真的不敢相信,温爱卿居然也在朝中结党了,这些年以来,朕很信任温爱卿,言听计从,想不到温爱卿背着朕结党营私。。。”
王承恩对着朱由检鞠躬行礼之后,跟着开口了。
“皇上,温大人身为内阁首辅,辜负了皇上的信任,臣以为皇上应当惩戒,也让朝中其他的大人看看,无论是谁,只要牵涉结党营私的事宜,都是要被严惩的。。。”
朱由检点点头,没有马上开口。
朱由检的确很信任温体仁,温体仁进入内阁已经有八年时间,做了六年的内阁首辅,做了不少的事情,几乎所有的决定都得到了朱由检的支持,按照道理来说,朱由检应该是继续信任温体仁的。
这么多年过去,朝中的文武大臣陷入到党争之中,争权夺利,不在乎朝廷的利益,在乎个人和集团的利益,让朱由检心寒,对朝中的文武大臣逐渐不是很信任,开始重用身边的太监,这个转变现在已经非常明显。
让朱由检恼火的是,身为内阁首辅的温体仁,不仅不予支持,还时不时的表示反对。
朱由检当然不高兴,也要多疑,当看到温体仁也掺和到党争事宜之中的时候,朱由检的看法就完全改变了。
尽管朝廷面临两面夹击,北面是十万后金鞑子进击辽东,南面是流寇作乱,需要稳定,可朱由检最为看重的,还是权力的掌控,所以说,他准备要动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