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统一思想
第一卷风雨飘零
“其次,建奴初立国,必然要大明承认其地位,可这可能吗?
如此一来,建奴再次寇边大明几成定局。”
崇祯皇帝说得很淡然,可在座的几位重臣却听得很不是滋味,堂堂大明什么时候变得成为建奴立威的对象?
可是细细想想,实情不正是如此?
八年多时间里,建奴寇边已经有三次了,哪次不是满载而归离去?
丢人啊!
“皇上,兵部可要加强边关防护,传警九边,派能臣巡视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守固关……”
孙承宗立马说出自己的安排,他口里的的关隘,皆是边关防守薄弱的地方,最容易被建奴所趁。
应该说,这样的安排是非常稳妥老辣的。
可崇祯皇帝没有答应。
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孙学士所言不无道理,可以加强边关防护,做到内紧外松。
可传警九边不必,朕想要放他们入关,关门打狗。”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之上,黑眸中如冰棱般锐利,紧紧攥着龙椅的把手,那浮雕龙头被掌心捂得火热。
敌酋皇太极登基,想拿大明立威。
可同样的,朕也是新皇,也想拿建奴的人头立威。
或者说,朕需要一场大捷,让暮气沉沉的大明振作起来的同时,也让朕的威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不然,皇帝又不是神,天灾人祸,内忧外乱,朕全占了,朕能咋办?
末代皇帝的权柄没有全盛时期或开国时期那么大,朝堂都成筛子了,没有足够的威望和军权,朕如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像现在,只能零敲碎打的对付个别官员,不能全力对付整个全体,大明又能走多远,又能坚持多久?
唯有挟大胜之机,声望达到顶点,天下百姓归心之际,再横扫一切魑魅魍魉,带领大明走向他设计的蓝图。
否则,事情操于他人之手,而朝臣又不能不为民为国,皇帝也只能背黑锅啊!
“皇上,如果放任建奴入关,没有城墙为依托,恐难以和建奴野战?
若是用将士的性命与他们拼消耗,是否有些草率?”
孙承宗在边关多年,和鞑虏交手不是一两回,自然清楚鞑虏的战力。
现在皇上突异想,不御敌于外,反而让建奴入关,他心里并不赞成。
只是,最近皇上的举措和过往大为不同,所做所说之事皆是老成谋国之言,他才如此委婉。
“就这么定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能战方能止战。
这次朕一定要让建奴损兵折将,以振国威,方可一解心中之恨。”
崇祯皇帝龙目炯炯有神的盯着孙承宗,一张俊脸并没有掩盖住他的决心。
对建奴的这次寇边,他知之甚祥,甚至连兵力多少,从哪入境他都知道。
如果这样的机会错过了,他觉得还是早做自挂东南枝的打算。
“臣秦良玉愿率麾下为前锋,与建奴决一死战。”
见皇上一锤定音,兵部尚书孙承宗没有异议,五军都督府左都督秦良玉跳出来请战。
她的白杆兵和建奴交过手,双方互有胜负,并不惮建奴。
“臣曹变蛟也愿为先锋,为皇上一解心中之恨。”
论交战,大明的平头哥怕过谁,曹变蛟亦不甘示弱,也想预定一个先锋官的位置。
“好!两位爱卿求战心切,朕心甚慰!
朕说过,只有自己手中刀矛锋利、弓硬箭远而不是甲厚壕深,不怀好意者才会敬而远之!
对建奴,更该如此。
不过,大明还有时间来准备和布置这场战役。”
良将在手,天下我有。
这就是崇祯皇帝的信心所在。
他的双眼扫视着在场的每位道友,觉得有必要跟他们说清楚一些情况,以及接下来的一些举措。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诸位爱卿,国家时局已然到了最困难的时期,必须整军备武,提高武人身份。
故而朕准备进行军改,革除过去的弊病。
大明虽说崇文抑武多年,武备不修,骤然间改变可能很困难。
但不管再困难,也必须尽快改进,否则大明危矣,汉人危矣!
望在场诸位能精诚合作,抛却党派之争,共同勠力振兴大明。”
崇祯皇帝殷切的眼神紧紧盯着他们,诚恳而坚定。
“臣遵旨!”
……
众人俯身应答,心情不一,可却有同一种感觉,皇上和以前不一样了。
“纵观吾等汉人,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泱泱中华,自古崇军尚武。
从渴饮孤独当美酒,醉听风沙做壮歌的英雄气概,到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的必胜信念,实乃壮哉!
便是太祖成祖年间,也是兵锋直指域外草原,令敌闻风丧胆、簌簌抖。
正是吾等汉人将士用命、舍家卫国,前赴后继,方有汉人绵延不绝数千年。”
崇祯皇帝举起双手,开始替道友们洗脑了。
“一个人的脊梁,不是骨头而是精神;一支军队的脊梁,不在武器而在兵魂。
兵魂即国魂,一个国家的军人有怎样的精神,这支军队就有怎样的灵魂,这个国家就有怎样的魂魄。
兵魂所在,就是军队所在、胜利所在,就是国家强盛所在,希望所在。
能战方能止战,这是老祖宗早就说过的事情。
强国必强军,强军先铸魂。
如此,方能永葆大明将士,永立不败之地。
时下大明,正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
风云际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无限风光,尽在险峰。
大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拥有千载难逢的机遇。
诸位爱卿一定要打破框框条条,洗涤大明目前的弊病,共同振兴大明。”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让在场的几位道友久久难以平静,同时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不破不立,大明确实需要如皇上所言,打破框框条条,否则不堪设想。
诸位道友的反应,崇祯皇帝很满意。
道友就是道友,觉悟就是比别人高啊!
同样的话说给不同的人听,效果是不一样的。
不是同样志向的人,是没办法在一起合作的。
今天能够统一思想,把他们凝聚在朕的周围,可喜可贺!
御敌靠武将,安民靠文官,除奸有厂卫,两个多月来,总算有点变化了。
现在,可以分配他们的具体任务了。
ps:感谢书友家里窝囊家外雄打赏,承情了!感谢每日坚持投票的道友们,有你们真好!
“其次,建奴初立国,必然要大明承认其地位,可这可能吗?
如此一来,建奴再次寇边大明几成定局。”
崇祯皇帝说得很淡然,可在座的几位重臣却听得很不是滋味,堂堂大明什么时候变得成为建奴立威的对象?
可是细细想想,实情不正是如此?
八年多时间里,建奴寇边已经有三次了,哪次不是满载而归离去?
丢人啊!
“皇上,兵部可要加强边关防护,传警九边,派能臣巡视紫荆关、倒马关、龙泉关、守固关……”
孙承宗立马说出自己的安排,他口里的的关隘,皆是边关防守薄弱的地方,最容易被建奴所趁。
应该说,这样的安排是非常稳妥老辣的。
可崇祯皇帝没有答应。
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孙学士所言不无道理,可以加强边关防护,做到内紧外松。
可传警九边不必,朕想要放他们入关,关门打狗。”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之上,黑眸中如冰棱般锐利,紧紧攥着龙椅的把手,那浮雕龙头被掌心捂得火热。
敌酋皇太极登基,想拿大明立威。
可同样的,朕也是新皇,也想拿建奴的人头立威。
或者说,朕需要一场大捷,让暮气沉沉的大明振作起来的同时,也让朕的威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不然,皇帝又不是神,天灾人祸,内忧外乱,朕全占了,朕能咋办?
末代皇帝的权柄没有全盛时期或开国时期那么大,朝堂都成筛子了,没有足够的威望和军权,朕如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像现在,只能零敲碎打的对付个别官员,不能全力对付整个全体,大明又能走多远,又能坚持多久?
唯有挟大胜之机,声望达到顶点,天下百姓归心之际,再横扫一切魑魅魍魉,带领大明走向他设计的蓝图。
否则,事情操于他人之手,而朝臣又不能不为民为国,皇帝也只能背黑锅啊!
“皇上,如果放任建奴入关,没有城墙为依托,恐难以和建奴野战?
若是用将士的性命与他们拼消耗,是否有些草率?”
孙承宗在边关多年,和鞑虏交手不是一两回,自然清楚鞑虏的战力。
现在皇上突异想,不御敌于外,反而让建奴入关,他心里并不赞成。
只是,最近皇上的举措和过往大为不同,所做所说之事皆是老成谋国之言,他才如此委婉。
“就这么定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能战方能止战。
这次朕一定要让建奴损兵折将,以振国威,方可一解心中之恨。”
崇祯皇帝龙目炯炯有神的盯着孙承宗,一张俊脸并没有掩盖住他的决心。
对建奴的这次寇边,他知之甚祥,甚至连兵力多少,从哪入境他都知道。
如果这样的机会错过了,他觉得还是早做自挂东南枝的打算。
“臣秦良玉愿率麾下为前锋,与建奴决一死战。”
见皇上一锤定音,兵部尚书孙承宗没有异议,五军都督府左都督秦良玉跳出来请战。
她的白杆兵和建奴交过手,双方互有胜负,并不惮建奴。
“臣曹变蛟也愿为先锋,为皇上一解心中之恨。”
论交战,大明的平头哥怕过谁,曹变蛟亦不甘示弱,也想预定一个先锋官的位置。
“好!两位爱卿求战心切,朕心甚慰!
朕说过,只有自己手中刀矛锋利、弓硬箭远而不是甲厚壕深,不怀好意者才会敬而远之!
对建奴,更该如此。
不过,大明还有时间来准备和布置这场战役。”
良将在手,天下我有。
这就是崇祯皇帝的信心所在。
他的双眼扫视着在场的每位道友,觉得有必要跟他们说清楚一些情况,以及接下来的一些举措。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诸位爱卿,国家时局已然到了最困难的时期,必须整军备武,提高武人身份。
故而朕准备进行军改,革除过去的弊病。
大明虽说崇文抑武多年,武备不修,骤然间改变可能很困难。
但不管再困难,也必须尽快改进,否则大明危矣,汉人危矣!
望在场诸位能精诚合作,抛却党派之争,共同勠力振兴大明。”
崇祯皇帝殷切的眼神紧紧盯着他们,诚恳而坚定。
“臣遵旨!”
……
众人俯身应答,心情不一,可却有同一种感觉,皇上和以前不一样了。
“纵观吾等汉人,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泱泱中华,自古崇军尚武。
从渴饮孤独当美酒,醉听风沙做壮歌的英雄气概,到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的必胜信念,实乃壮哉!
便是太祖成祖年间,也是兵锋直指域外草原,令敌闻风丧胆、簌簌抖。
正是吾等汉人将士用命、舍家卫国,前赴后继,方有汉人绵延不绝数千年。”
崇祯皇帝举起双手,开始替道友们洗脑了。
“一个人的脊梁,不是骨头而是精神;一支军队的脊梁,不在武器而在兵魂。
兵魂即国魂,一个国家的军人有怎样的精神,这支军队就有怎样的灵魂,这个国家就有怎样的魂魄。
兵魂所在,就是军队所在、胜利所在,就是国家强盛所在,希望所在。
能战方能止战,这是老祖宗早就说过的事情。
强国必强军,强军先铸魂。
如此,方能永葆大明将士,永立不败之地。
时下大明,正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上。
风云际会,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无限风光,尽在险峰。
大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拥有千载难逢的机遇。
诸位爱卿一定要打破框框条条,洗涤大明目前的弊病,共同振兴大明。”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让在场的几位道友久久难以平静,同时也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不破不立,大明确实需要如皇上所言,打破框框条条,否则不堪设想。
诸位道友的反应,崇祯皇帝很满意。
道友就是道友,觉悟就是比别人高啊!
同样的话说给不同的人听,效果是不一样的。
不是同样志向的人,是没办法在一起合作的。
今天能够统一思想,把他们凝聚在朕的周围,可喜可贺!
御敌靠武将,安民靠文官,除奸有厂卫,两个多月来,总算有点变化了。
现在,可以分配他们的具体任务了。
ps:感谢书友家里窝囊家外雄打赏,承情了!感谢每日坚持投票的道友们,有你们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