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一臂之力
江华忽然现自己的时间变得不太够了。
从内心而言,他很喜欢现在的这种校园生活,轻松、惬意、美好,这种时光并不长久,错过后将不再有,他很珍惜,现阶段其实并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有太大的改变。
可公司那边业务的展度,远远出了他最初的想象。
在招聘过后,高洁按照两人商议的计划,开始在省报打了连续一周的巨幅广告,江华找了父亲以前一个下属,是省报广告部门的头头,专门给洁华留出了一个版面。很快,新科vcd就成为了雍凉省内谈论最多的一个品牌话题。
他还是低估了这个年代,广告所带来的恐怖效果……
全省各市的很多经销商纷纷打来电话咨询业务,新招聘的李欣、谢文和等人在经过江华简单的业务培训之后,就开始分赴各地洽谈合作。
短短一周时间,全省12个地市,2个自治州都谈妥了当地的代理商,而金城作为省会城市,几大主要的百货商场也顺利谈下了入场柜台。
江华都没有想到会这么顺利,本来他还担心代理授权书的问题,谁知很多经销商根本都没有想到要看一看洁华公司作为新科省级代理的授权书……,仅仅凭借着能够拿下省报连续一周的全版巨幅广告,就几乎没有任何人怀疑洁华的资质问题。
而新科方面前来考察的人员,在亲眼看到了各地市一摞摞的签约意向书和报纸上的广告之后,现洁华已经将分销网络搭建好了,新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进入雍凉省的市场,这显然对于厂家而言是意外之喜。几乎没有太多的犹豫,他们就和厂里联系,很快正式和洁华签署了省级代理协议书。
当然,江华看到整体形势非常好,又敏锐的从新科厂家来人的言谈中现,新科已经感受到全国vcd市场爆的征兆,他们更希望能够快抢占市场,而对于保证金和回款的度,似乎没有特别强烈的底线要求。
于是,在和新科人员进行谈判时,他顺势也提了更多的条件,比如,降低保证金的金额;按照阶梯式的销售量,按照一定比例定金来支付货款等。
新科毕竟是国营大厂改制,相比爱多的草根和资金缺乏,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大度好谈。
所以最终签约时,洁华拿到的代理合同条件相对不错,这也让洁华初期的资金运转能够更轻松一些。
可是,洁华的业务进展顺利,相应的各种事务也多了起来,高洁毕竟是第一次运营这样的公司,没有太多经验,很多事情都想要听江华的意见。
而偏偏江华作为一个经历过多次创业的人,他又下意识的习惯去掌控公司的情况,以保证公司能够按照他的计划在正确的轨迹上运行……
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分配就成了江华最近一段时间最头痛的事。
经过那次周末的游玩之后,他和林馨的关系显然更加近了一步,“互助学习”也刚刚见到成效,他也希望能够有更多时间和林馨相处;
秦盛、安丽娜等人已经对他“脱离组织”单独行动的事,颇多怨言,晚上放学没时间,现在干脆大家商量好,到中午回家吃完饭,小睡一会就提前出门,下午上学前还能有一段时间聚在一起。
不过,随着倪远进入高三之后学习时间紧张,再加上江华没时间,六人组隐约已经有点分离崩裂的征兆……
再加上偶尔毕采卉会约他一起滑冰,苏晓曦、常言还常常拉他一起去唱歌弹琴……
江华真有点分身乏术的感觉。
晚上回家之后,他开始大量查阅市场资料,并努力搜索记忆中不多的一些关于这些年国内外经济方面的信息,看是否能有用得上的机会……,至于学习时间,已经基本上压缩近于无了,仅仅靠着课堂上的听讲,暂时而言,问题倒是不大。
每一天,看着阳光从教室前方的黑板处慢慢移到后面的板报栏,然后,日升月落,又是新的一天,朗朗读书声响起,时间就这样不经意间悄悄的溜走,带走了那些似平凡枯燥却美好的令人多年后深深怀念的瞬间。
而每一个傍晚,金达大厦8层,经理室里的灯光,和高洁深注的眼神,也见证江华在这个时代的第一次创业最初的那段时光……
就在这样的忙碌与繁杂中,日子如流水般,一天天的很快过去。
………………
12月,经过两个半月的省委党校培训班学习,江文川正式调任金城市市委副秘书长(正处,享受副厅待遇),完成了从媒体干部到政界红人的完美转身。
虽然是题中之意的降半格任用,但身居市委核心中枢,分管党建、市委政研室、市委督查室等工作,背后又靠着市委副书记张学平,江文川俨然是金城政界新鲜得令的红人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初来乍到江城的张学平已站稳脚跟,在书记宋谦之和市长周广昌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原本依附于调走的原书记刘光远的干部,一部分投入周广昌门下,也有一部分则积极向张学平靠拢,比如市公安局副局长赵涵宇等,再加上随着人事调整进入市委的江文川,张学平也初步在金城政坛上建立起了自己的派系。
而作为张学平的老战友和如今的心腹部下,江文川也自然在这一派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可他毕竟是从媒体转入政界的一介新人,无论是从确立自己的威信和地位,还是顺利开展工作的角度,他现在都急需证明自己的实力。
所以在这段时间,江文川显得非常繁忙,白天他一方面要理顺市委机关相关的人脉和工作,另一方面还要频繁陪同张学平到下面视察,晚上则经常通宵达旦的研究文件资料,撰写各种报告,如同当年部队转业刚进厂工作时一样,充满了斗志和激情。
江华虽然自己也在学校和公司两头忙的不可开交,但看到父亲这么努力,也希望能帮帮他,毕竟客观而言,父亲的仕途顺利,从某种意义上,现阶段也能够为他的小事业保驾护航……,不过他前世也只是个普通白领,如果说经济方面倒还有些许见解,但对于政治也不过了解只鳞片爪。
还好江文川因为是媒体出身,分管侧重于党建工作,倒是有可做文章的地方。
国内的官员政绩体现哪里?一是经济建设,也就是gdp增长,二是理论,能够在研究党的方针路线上有所建树。
从宏观环境而言,自1992年的南方讲话之后,市场经济的体制目标得以确立,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了全新时期,政府职能转换,展地方经济成为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的重要指标。
在这个时期,地方经济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外资,在当时的政策设计上,吸引外资被认为是振兴地方经济的捷径,各地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
二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随着93年决策层“重点扶持、其余放活”的战略转变,国企改革进入全新阶段,在现实操作中,如何在对重点企业扶持及股份制改造的同时,放活搞好中小型企业,还处于摸索期,也涌现出许多的问题。
金城是一座内6城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在吸引外资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而国有企业也在金城居于主导地位,这两方面目前都面临困境,江文川如果能在其中有所突破,显然就是极好的政绩。
招商引资方面,主要靠的是人脉和资源,江华目前实力弱小,自然还帮不上忙,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倒是可以利用前世改革三十年时媒体的大量报道和总结,为江文川整理出现阶段一些后来被实践证明较好的理论来。
更重要的是,现在这个阶段正是刚刚结束了关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大讨论,开始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为中心上,但在理论方面,始终没有形成与快展的经济形势相配合的党的理论,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开始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时,党的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论就变得非常迫切。
江华想,一方面让父亲在党建方面有所建树,另一方面借着国企改革的时代大趋势,提前进行一些反思和提出解决方案,或许能够短时间内让父亲脱颖而出,吸引高层的目光。
纯粹的理论文章,江华当然没有什么印象了,实际上这些理论哪怕过十几年,依然是官样文章。
但他倒是很清晰的记得,就在不久后的1997年的十五大上,正式将“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小平理论”,由此得名。也正是该会议上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中,成为其指导思想之一。
他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还是因为当时还在担任省报副总编的父亲在十五大期间,曾表了多篇文章来解读这一理论的意义,他当时见父亲经常晚上挑灯写作,好奇心上来拿过稿子看了不少。
十五大之前,如果父亲能表类似的文章,作为第一个提出这一理论名称的人,效果应该会格外不同吧?
另外还有国企改革,这可是目前最重要的全国性社会问题,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表现,也有助于父亲脱离纯党建理论的范畴,进入经济管理的领域。
他干脆抽出时间,搜肠刮肚的写了《关于小平理论的一些思考》、《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思考》两篇文章,尤其是国企改革的文章,基本上是96年由总理亲自推动的国企改革方面的重要战略思想,在95底的这个国有企业改革很多时候依然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相信是能引起广泛影响和讨论的。
江华在参考了许多文献,几乎比自己大学毕业准备论文还要用心的写好这两篇文章之后,开始头疼怎样令父亲采信。
犹豫许久后,他一咬牙,抄录了一份放在父亲书房的桌上,另外抄录了几份,分别以江文川的名义邮寄给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级新闻媒体。
这个阶段正是改革开放深入阶段,各种刊物和新闻媒体上多有各方理论言论的大辩论,相信以文章内容的现实意义和某些前瞻性的观点,应该能引起关注。
至于效果怎么样,江华也只能等待看看,文章是否能够刊登出来。
暂时他也只能帮父亲做到这里了……。
从内心而言,他很喜欢现在的这种校园生活,轻松、惬意、美好,这种时光并不长久,错过后将不再有,他很珍惜,现阶段其实并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有太大的改变。
可公司那边业务的展度,远远出了他最初的想象。
在招聘过后,高洁按照两人商议的计划,开始在省报打了连续一周的巨幅广告,江华找了父亲以前一个下属,是省报广告部门的头头,专门给洁华留出了一个版面。很快,新科vcd就成为了雍凉省内谈论最多的一个品牌话题。
他还是低估了这个年代,广告所带来的恐怖效果……
全省各市的很多经销商纷纷打来电话咨询业务,新招聘的李欣、谢文和等人在经过江华简单的业务培训之后,就开始分赴各地洽谈合作。
短短一周时间,全省12个地市,2个自治州都谈妥了当地的代理商,而金城作为省会城市,几大主要的百货商场也顺利谈下了入场柜台。
江华都没有想到会这么顺利,本来他还担心代理授权书的问题,谁知很多经销商根本都没有想到要看一看洁华公司作为新科省级代理的授权书……,仅仅凭借着能够拿下省报连续一周的全版巨幅广告,就几乎没有任何人怀疑洁华的资质问题。
而新科方面前来考察的人员,在亲眼看到了各地市一摞摞的签约意向书和报纸上的广告之后,现洁华已经将分销网络搭建好了,新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进入雍凉省的市场,这显然对于厂家而言是意外之喜。几乎没有太多的犹豫,他们就和厂里联系,很快正式和洁华签署了省级代理协议书。
当然,江华看到整体形势非常好,又敏锐的从新科厂家来人的言谈中现,新科已经感受到全国vcd市场爆的征兆,他们更希望能够快抢占市场,而对于保证金和回款的度,似乎没有特别强烈的底线要求。
于是,在和新科人员进行谈判时,他顺势也提了更多的条件,比如,降低保证金的金额;按照阶梯式的销售量,按照一定比例定金来支付货款等。
新科毕竟是国营大厂改制,相比爱多的草根和资金缺乏,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大度好谈。
所以最终签约时,洁华拿到的代理合同条件相对不错,这也让洁华初期的资金运转能够更轻松一些。
可是,洁华的业务进展顺利,相应的各种事务也多了起来,高洁毕竟是第一次运营这样的公司,没有太多经验,很多事情都想要听江华的意见。
而偏偏江华作为一个经历过多次创业的人,他又下意识的习惯去掌控公司的情况,以保证公司能够按照他的计划在正确的轨迹上运行……
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分配就成了江华最近一段时间最头痛的事。
经过那次周末的游玩之后,他和林馨的关系显然更加近了一步,“互助学习”也刚刚见到成效,他也希望能够有更多时间和林馨相处;
秦盛、安丽娜等人已经对他“脱离组织”单独行动的事,颇多怨言,晚上放学没时间,现在干脆大家商量好,到中午回家吃完饭,小睡一会就提前出门,下午上学前还能有一段时间聚在一起。
不过,随着倪远进入高三之后学习时间紧张,再加上江华没时间,六人组隐约已经有点分离崩裂的征兆……
再加上偶尔毕采卉会约他一起滑冰,苏晓曦、常言还常常拉他一起去唱歌弹琴……
江华真有点分身乏术的感觉。
晚上回家之后,他开始大量查阅市场资料,并努力搜索记忆中不多的一些关于这些年国内外经济方面的信息,看是否能有用得上的机会……,至于学习时间,已经基本上压缩近于无了,仅仅靠着课堂上的听讲,暂时而言,问题倒是不大。
每一天,看着阳光从教室前方的黑板处慢慢移到后面的板报栏,然后,日升月落,又是新的一天,朗朗读书声响起,时间就这样不经意间悄悄的溜走,带走了那些似平凡枯燥却美好的令人多年后深深怀念的瞬间。
而每一个傍晚,金达大厦8层,经理室里的灯光,和高洁深注的眼神,也见证江华在这个时代的第一次创业最初的那段时光……
就在这样的忙碌与繁杂中,日子如流水般,一天天的很快过去。
………………
12月,经过两个半月的省委党校培训班学习,江文川正式调任金城市市委副秘书长(正处,享受副厅待遇),完成了从媒体干部到政界红人的完美转身。
虽然是题中之意的降半格任用,但身居市委核心中枢,分管党建、市委政研室、市委督查室等工作,背后又靠着市委副书记张学平,江文川俨然是金城政界新鲜得令的红人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初来乍到江城的张学平已站稳脚跟,在书记宋谦之和市长周广昌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原本依附于调走的原书记刘光远的干部,一部分投入周广昌门下,也有一部分则积极向张学平靠拢,比如市公安局副局长赵涵宇等,再加上随着人事调整进入市委的江文川,张学平也初步在金城政坛上建立起了自己的派系。
而作为张学平的老战友和如今的心腹部下,江文川也自然在这一派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可他毕竟是从媒体转入政界的一介新人,无论是从确立自己的威信和地位,还是顺利开展工作的角度,他现在都急需证明自己的实力。
所以在这段时间,江文川显得非常繁忙,白天他一方面要理顺市委机关相关的人脉和工作,另一方面还要频繁陪同张学平到下面视察,晚上则经常通宵达旦的研究文件资料,撰写各种报告,如同当年部队转业刚进厂工作时一样,充满了斗志和激情。
江华虽然自己也在学校和公司两头忙的不可开交,但看到父亲这么努力,也希望能帮帮他,毕竟客观而言,父亲的仕途顺利,从某种意义上,现阶段也能够为他的小事业保驾护航……,不过他前世也只是个普通白领,如果说经济方面倒还有些许见解,但对于政治也不过了解只鳞片爪。
还好江文川因为是媒体出身,分管侧重于党建工作,倒是有可做文章的地方。
国内的官员政绩体现哪里?一是经济建设,也就是gdp增长,二是理论,能够在研究党的方针路线上有所建树。
从宏观环境而言,自1992年的南方讲话之后,市场经济的体制目标得以确立,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进入了全新时期,政府职能转换,展地方经济成为衡量政府官员政绩的的重要指标。
在这个时期,地方经济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招商引资,尤其是吸引外资,在当时的政策设计上,吸引外资被认为是振兴地方经济的捷径,各地推出各种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
二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随着93年决策层“重点扶持、其余放活”的战略转变,国企改革进入全新阶段,在现实操作中,如何在对重点企业扶持及股份制改造的同时,放活搞好中小型企业,还处于摸索期,也涌现出许多的问题。
金城是一座内6城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在吸引外资方面并不具备优势,而国有企业也在金城居于主导地位,这两方面目前都面临困境,江文川如果能在其中有所突破,显然就是极好的政绩。
招商引资方面,主要靠的是人脉和资源,江华目前实力弱小,自然还帮不上忙,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倒是可以利用前世改革三十年时媒体的大量报道和总结,为江文川整理出现阶段一些后来被实践证明较好的理论来。
更重要的是,现在这个阶段正是刚刚结束了关于到底“姓资还是姓社”大讨论,开始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为中心上,但在理论方面,始终没有形成与快展的经济形势相配合的党的理论,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开始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时,党的思想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论就变得非常迫切。
江华想,一方面让父亲在党建方面有所建树,另一方面借着国企改革的时代大趋势,提前进行一些反思和提出解决方案,或许能够短时间内让父亲脱颖而出,吸引高层的目光。
纯粹的理论文章,江华当然没有什么印象了,实际上这些理论哪怕过十几年,依然是官样文章。
但他倒是很清晰的记得,就在不久后的1997年的十五大上,正式将“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小平理论”,由此得名。也正是该会议上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中,成为其指导思想之一。
他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还是因为当时还在担任省报副总编的父亲在十五大期间,曾表了多篇文章来解读这一理论的意义,他当时见父亲经常晚上挑灯写作,好奇心上来拿过稿子看了不少。
十五大之前,如果父亲能表类似的文章,作为第一个提出这一理论名称的人,效果应该会格外不同吧?
另外还有国企改革,这可是目前最重要的全国性社会问题,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表现,也有助于父亲脱离纯党建理论的范畴,进入经济管理的领域。
他干脆抽出时间,搜肠刮肚的写了《关于小平理论的一些思考》、《国有企业改革的几点思考》两篇文章,尤其是国企改革的文章,基本上是96年由总理亲自推动的国企改革方面的重要战略思想,在95底的这个国有企业改革很多时候依然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相信是能引起广泛影响和讨论的。
江华在参考了许多文献,几乎比自己大学毕业准备论文还要用心的写好这两篇文章之后,开始头疼怎样令父亲采信。
犹豫许久后,他一咬牙,抄录了一份放在父亲书房的桌上,另外抄录了几份,分别以江文川的名义邮寄给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级新闻媒体。
这个阶段正是改革开放深入阶段,各种刊物和新闻媒体上多有各方理论言论的大辩论,相信以文章内容的现实意义和某些前瞻性的观点,应该能引起关注。
至于效果怎么样,江华也只能等待看看,文章是否能够刊登出来。
暂时他也只能帮父亲做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