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餐厅的旋律
西餐厅,三人先到大卫杜兰安排的座位就座。
大卫杜兰除了跟餐厅经理打了一下招呼,还去安排了一台摄像机过来拍摄,杨秋琳要求的。
从电梯那到餐厅这一路上,杨悦都是低着头有心思的样子。
就算坐下来,也是静静地半低着头,出神地看着桌面。
袁芥轻咳一声,看着杨悦:“真正学院的面试是从2月24日开始到3月5日结束,每天面试的考生有60人,面试有二轮,初试和复试。每天初试结束后,当天便决定复试名单,立即进行复试。”
“但真正天才的学生,老师也愿意提前给一个单独的面试,”袁芥示意杨悦,“一个真正的天才,是能成长为大师的,而大师,哪个学院产量都不高!”
“这些年这么多音乐学院,已经好久都没有新人能挂上大师称号了。”
“更不用说女大师……”袁芥叹着气。
“您当时面试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杨悦平静地问。
“十个老师坐在后面,你在前面弹,他们在身后观察你,然后打分,只要一个八分以下就完了!”
“当时我接到复试通知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上午还有点紧张,可第二次进入考场,我比初试时平静了许多,记得当时我是弹了史克里亚宾的一首现代作品后又弹了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鬼火。”
“想不到的是我竟然一直弹完,老师也没有叫停,我心中纳闷,以为弹得不好,主考老师把握不住。结果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没有叫停的原因是因为我把这首难度很大的曲子弹得很流畅很有韵味,主考老师很想听完。”
“是连续弹的么?”杨悦问道。
大卫杜兰过来说已经安排好了,请杨悦过去试琴。
袁芥看看她,皱皱眉头,这孩子好像有点紧张的样子。
“为了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最好试一下考试钢琴,手指触动着琴键,人在调整着呼吸,短短的一分钟就可以让人情绪稳定,找到那种感觉。”
杨悦点头致谢。
“这几年国内有钱人真多,过来就住总统套房,”袁芥看着杨悦去钢琴那边就座,随口说着刚才的事,“好像还是个二代。”
学音乐的,眼力可能差一点,但听力那绝对不可能差,贝多芬聋了那也是晚年的事,刚才老头说的话三个人是一字不差的听到了耳里。
加上记忆力出众,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貌似老头也是MIT的,头上那帽子是标准的MIT篮球队的队帽,还带着几个签名上面。
“WHO~AND~BALL,我记得是这个发音吧?”
“没错!”
没错,是这个发音。但这个住在华尔道夫总统套房的什么中国二代,又是麻理的学生,难道真是叫什么谁和球,哪有这种中国名字?英文名也没这个样子的。
WHO这个发音有可能对应着胡、吴、伍、呼、黄还可能是卢
AND这个发音有可能对应的字就有安、恩、昂、暗、盎、按…
BALL这个嘛,可能是波、勃、博、搏、拨、播、泊、伯…很多…
虽然可能性至少有那么6*6*8…也就是288种,但考虑到中国爸妈起名的法则…
胡安波?
胡安宝?
胡恩博
王小宝?!
王小宝!
以杨秋琳的智商,虽然感觉也太巧了点,但…结合之前的所有信息,王小宝被麻理录取,去了美国,和这个几天前住进来的中国小子又是麻理的新生怎么看都很可能是一个人。
那么…如果是…又怎么样?
杨秋琳现在陷入更大的疑惑之中,她没有直接表现出来,是因为这是她的秘密,就是艾米说没有查到王小宝的录取信息的事。
如果王小宝没有被录取,那么MIT的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回事?
而且她也确信刚才女儿也想到了这一点,要不然不会情绪产生如此的波动。
……
大卫杜兰很给面子,亲自拿着话筒跟餐厅里的客人介绍:“这是一位来自中国的音乐少女,她要为我们表演,首先是贝多芬的悲怆,…大家欢迎!”
这个时间,餐厅里已经有了八成的座位坐了人,个个衣着华丽举止优雅,听了大卫杜兰的介绍,有的注目杨悦,有的小声议论,但都轻轻鼓掌。
虽然是用餐,但来这里就不只是为了吃东西,而是一种享受和一种生活方式,除了美食,音乐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平时餐厅也会请一些稍有名气的钢琴师来表演一下,今天也没什么不同,除了换成了一个没有名气的少女。
但既然是大卫杜兰亲自带着人来,那这个面子必须给。
上流社会讲究的礼仪是一分都不能少的,你要突然说不行,一定要谁谁谁,这个我就不想听,那好,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就直接得罪了华尔道夫了,还有那些已经同意的客人……
再说了,怎么知道就不好听了?
华尔道夫怎么也是个硬牌子,如果他们自己要砸,那看热闹也值啊!
所以…按着规则办事就是这么顺利!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就像真正的面试一样,袁芥和杨秋琳,还有大卫杜兰,那个本来要表演的钢琴师都坐在杨悦身后的位置。
袁芥特地选择侧后方一点,这样能看到更多的指法及肢体表情。
开始了……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音,缓慢,而沉重,……
之后,节奏渐渐变快,可依旧悲怆的旋律中慢慢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式的音调回荡着,没有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只有对命运的激愤之情,还有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足以使听者热血沸腾!
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温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
这里出现了一段人们非常熟悉的旋律,因为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这部分的旋律…好像贝多芬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阿波罗的阳光一样,明澈地闪耀在每一个音符上。
接着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乐曲进入了最后的第三乐章,…
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
那段时间,贝多芬深受着耳疾的困扰,预知着自己身为音乐家,却要变成一个聋子的命运!……
袁芥注意看着,他心里知道,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但当代的每一个钢琴大师和钢琴家都弹过这首曲子,……不是因为简单!
有时候,简单反而没那么容易!
中规中矩是一种弹法!
有个人风格也是一种弹法!
而眼前这个少女,几乎就是一种无可挑剔的完美!
……
悲怆结束之后,掌声响起,杨悦并没停下,只是侧头微微躬身。
然后十指回到黑白键上,直接弹起了下一首曲子,拉三,也就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
这女孩几乎就是乐痴。
袁芥抱着肩看着餐厅里客人的表情,感觉他们在一个小时后,心里会大喊这顿饭值了。
不过,他倒是担心这样弹,女孩的体力会有问题。
特别是这首拉三。
有位著名的音乐学者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
就连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都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还说,能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绎好的只有霍洛维茨。
还有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导致精神崩溃,由此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
震撼!
这就是袁芥的感觉,从始至终,从第一个音符敲响到最后余音消散,掌声响起……
一个十七岁都不到的女孩,能把号称世界难度第一的拉三弹到这个样子!
那这已经不是哪个音乐学院要不要录取她的问题,而是她要在哪个音乐学院成长为大师的问题!
……
依然是侧身点头,依然没有起身,继续把手按向琴键!
李斯特的钟,一首超级练习曲,主要是以8度的来回跳跃,旋律性极强,是以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演奏的《钟》改编的,钢琴家们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的曲目,因为它可以充分表现出演奏家的高超技巧。
那么…也确实充分展示了女孩完美的钢琴技巧!
然后…还没有结束!
急速的旋律让人觉得仿佛在头顶上方和耳旁,不断盘旋的“嗡嗡”声特别悦耳,眼前一幅群蜂乱舞的可爱景象,野蜂飞舞!!
这时餐厅完全就是一座巨大的室内人物群像,所有人,除了正在那巨大的斯坦威钢琴前的美丽少女,所有的人,都是静静不动,只有在旋律极度炫动时,你才会看到他们的头不由自主地跟着颤动着……
大卫杜兰除了跟餐厅经理打了一下招呼,还去安排了一台摄像机过来拍摄,杨秋琳要求的。
从电梯那到餐厅这一路上,杨悦都是低着头有心思的样子。
就算坐下来,也是静静地半低着头,出神地看着桌面。
袁芥轻咳一声,看着杨悦:“真正学院的面试是从2月24日开始到3月5日结束,每天面试的考生有60人,面试有二轮,初试和复试。每天初试结束后,当天便决定复试名单,立即进行复试。”
“但真正天才的学生,老师也愿意提前给一个单独的面试,”袁芥示意杨悦,“一个真正的天才,是能成长为大师的,而大师,哪个学院产量都不高!”
“这些年这么多音乐学院,已经好久都没有新人能挂上大师称号了。”
“更不用说女大师……”袁芥叹着气。
“您当时面试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杨悦平静地问。
“十个老师坐在后面,你在前面弹,他们在身后观察你,然后打分,只要一个八分以下就完了!”
“当时我接到复试通知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上午还有点紧张,可第二次进入考场,我比初试时平静了许多,记得当时我是弹了史克里亚宾的一首现代作品后又弹了李斯特的超级练习曲鬼火。”
“想不到的是我竟然一直弹完,老师也没有叫停,我心中纳闷,以为弹得不好,主考老师把握不住。结果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没有叫停的原因是因为我把这首难度很大的曲子弹得很流畅很有韵味,主考老师很想听完。”
“是连续弹的么?”杨悦问道。
大卫杜兰过来说已经安排好了,请杨悦过去试琴。
袁芥看看她,皱皱眉头,这孩子好像有点紧张的样子。
“为了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最好试一下考试钢琴,手指触动着琴键,人在调整着呼吸,短短的一分钟就可以让人情绪稳定,找到那种感觉。”
杨悦点头致谢。
“这几年国内有钱人真多,过来就住总统套房,”袁芥看着杨悦去钢琴那边就座,随口说着刚才的事,“好像还是个二代。”
学音乐的,眼力可能差一点,但听力那绝对不可能差,贝多芬聋了那也是晚年的事,刚才老头说的话三个人是一字不差的听到了耳里。
加上记忆力出众,现在都还记得清清楚楚,貌似老头也是MIT的,头上那帽子是标准的MIT篮球队的队帽,还带着几个签名上面。
“WHO~AND~BALL,我记得是这个发音吧?”
“没错!”
没错,是这个发音。但这个住在华尔道夫总统套房的什么中国二代,又是麻理的学生,难道真是叫什么谁和球,哪有这种中国名字?英文名也没这个样子的。
WHO这个发音有可能对应着胡、吴、伍、呼、黄还可能是卢
AND这个发音有可能对应的字就有安、恩、昂、暗、盎、按…
BALL这个嘛,可能是波、勃、博、搏、拨、播、泊、伯…很多…
虽然可能性至少有那么6*6*8…也就是288种,但考虑到中国爸妈起名的法则…
胡安波?
胡安宝?
胡恩博
王小宝?!
王小宝!
以杨秋琳的智商,虽然感觉也太巧了点,但…结合之前的所有信息,王小宝被麻理录取,去了美国,和这个几天前住进来的中国小子又是麻理的新生怎么看都很可能是一个人。
那么…如果是…又怎么样?
杨秋琳现在陷入更大的疑惑之中,她没有直接表现出来,是因为这是她的秘密,就是艾米说没有查到王小宝的录取信息的事。
如果王小宝没有被录取,那么MIT的录取通知书是怎么回事?
而且她也确信刚才女儿也想到了这一点,要不然不会情绪产生如此的波动。
……
大卫杜兰很给面子,亲自拿着话筒跟餐厅里的客人介绍:“这是一位来自中国的音乐少女,她要为我们表演,首先是贝多芬的悲怆,…大家欢迎!”
这个时间,餐厅里已经有了八成的座位坐了人,个个衣着华丽举止优雅,听了大卫杜兰的介绍,有的注目杨悦,有的小声议论,但都轻轻鼓掌。
虽然是用餐,但来这里就不只是为了吃东西,而是一种享受和一种生活方式,除了美食,音乐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平时餐厅也会请一些稍有名气的钢琴师来表演一下,今天也没什么不同,除了换成了一个没有名气的少女。
但既然是大卫杜兰亲自带着人来,那这个面子必须给。
上流社会讲究的礼仪是一分都不能少的,你要突然说不行,一定要谁谁谁,这个我就不想听,那好,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就直接得罪了华尔道夫了,还有那些已经同意的客人……
再说了,怎么知道就不好听了?
华尔道夫怎么也是个硬牌子,如果他们自己要砸,那看热闹也值啊!
所以…按着规则办事就是这么顺利!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就像真正的面试一样,袁芥和杨秋琳,还有大卫杜兰,那个本来要表演的钢琴师都坐在杨悦身后的位置。
袁芥特地选择侧后方一点,这样能看到更多的指法及肢体表情。
开始了……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音,缓慢,而沉重,……
之后,节奏渐渐变快,可依旧悲怆的旋律中慢慢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式的音调回荡着,没有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只有对命运的激愤之情,还有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足以使听者热血沸腾!
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温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
这里出现了一段人们非常熟悉的旋律,因为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这部分的旋律…好像贝多芬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阿波罗的阳光一样,明澈地闪耀在每一个音符上。
接着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乐曲进入了最后的第三乐章,…
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
那段时间,贝多芬深受着耳疾的困扰,预知着自己身为音乐家,却要变成一个聋子的命运!……
袁芥注意看着,他心里知道,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但当代的每一个钢琴大师和钢琴家都弹过这首曲子,……不是因为简单!
有时候,简单反而没那么容易!
中规中矩是一种弹法!
有个人风格也是一种弹法!
而眼前这个少女,几乎就是一种无可挑剔的完美!
……
悲怆结束之后,掌声响起,杨悦并没停下,只是侧头微微躬身。
然后十指回到黑白键上,直接弹起了下一首曲子,拉三,也就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
这女孩几乎就是乐痴。
袁芥抱着肩看着餐厅里客人的表情,感觉他们在一个小时后,心里会大喊这顿饭值了。
不过,他倒是担心这样弹,女孩的体力会有问题。
特别是这首拉三。
有位著名的音乐学者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体力上的付出等于“铲十吨煤”,其难度可见一斑。
就连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作为钢琴独奏者在纽约首演时,都把自己这首协奏曲戏称为“大象之作”,比喻其庞大与沉重。还说,能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绎好的只有霍洛维茨。
还有澳大利亚的音乐家传记影片《闪亮的风采》描写过钢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导致精神崩溃,由此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
……
震撼!
这就是袁芥的感觉,从始至终,从第一个音符敲响到最后余音消散,掌声响起……
一个十七岁都不到的女孩,能把号称世界难度第一的拉三弹到这个样子!
那这已经不是哪个音乐学院要不要录取她的问题,而是她要在哪个音乐学院成长为大师的问题!
……
依然是侧身点头,依然没有起身,继续把手按向琴键!
李斯特的钟,一首超级练习曲,主要是以8度的来回跳跃,旋律性极强,是以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演奏的《钟》改编的,钢琴家们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出的曲目,因为它可以充分表现出演奏家的高超技巧。
那么…也确实充分展示了女孩完美的钢琴技巧!
然后…还没有结束!
急速的旋律让人觉得仿佛在头顶上方和耳旁,不断盘旋的“嗡嗡”声特别悦耳,眼前一幅群蜂乱舞的可爱景象,野蜂飞舞!!
这时餐厅完全就是一座巨大的室内人物群像,所有人,除了正在那巨大的斯坦威钢琴前的美丽少女,所有的人,都是静静不动,只有在旋律极度炫动时,你才会看到他们的头不由自主地跟着颤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