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坏消息
雀跃过后,她再潜心修行,立刻就觉出了不同。心念微动,灵力运行更加自如,并且能进行极度精微的操控。若说从前观察自身灵力运作都是拿着放大镜,这回是高倍显微镜了。
从这一刻起,她终于明白古为何时时强调要“明心见性”了,实是心性与肉¥~身修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回想云崕当年给她讲学时就提过,虽然天地灵气衰竭,但资质天成的修行者依旧有巨大的进步空间。真正最后能卡住人的关口,反而就是道心境界了。
心性、见闻、历练、胸怀,缺一不可。冯妙君虽然年纪不大,但她见识过的人间太真实,红尘中打滚练就的一颗道心,境界每日都在提升。到了今日,终于渐趋大成。
她明白,自己的修为从此以后只能用一步千里来形容了。
¥¥¥¥¥
第二天,冯妙君却没有和傅灵川一起用膳;后面也没能如愿前往浩黎帝国旧都应水城。倒不是傅灵川食言,而是王廷接到的坏消息接二连三,他和女王都走不开。
西南前线战事不力,折了一个大帅在云崕手里,普灵国反而被激起报复心理,这些天在安夏境内疯狂杀人劫掠。不知情的还当普灵人吃了什么补药,两眼都是腥红腥红的。
麻烦的是,有普灵先例在前,安夏在军力上的短板曝露,其他边陲小国都蠢蠢欲动,也想打打秋风分一杯羹。
又过六日,情况更糟糕了:
博州也沦陷了,通往安夏腹地的关卡失守,这十年来因抗魏而声名雀起的大将徐闻达与城同殁,在最后一刻举剑自刎,场景极为壮烈。
这时,由中部和西北部调集的安夏军队还未赶到,普灵人却已经由博州进入博古平原,瘟疫一般四处扩散。
而在乌塞尔城,魏国盟议之事屡遭辩驳,众廷臣激昂国之大义,声称对仇敌绝不姑息,并趁机重提女王返回泸泊城坐镇之事以稳定民心、鼓励士气。这一条,傅灵川是当场驳回,君臣之间闹得很不愉快。
冯妙君闲暇时也召见了徐陵海。
这个被她从迷陀城郊救出来的家伙现在已成为她的心腹,时常与她在廷上一唱一和。傅灵川分明知道他的来历和意图,也几次三番想把他拉进自己阵营,徐陵海却坚决拒绝了。
他心里清楚,只有坚决拥戴女王,自己才有存在的价值;围绕在傅灵川身边的人太多了,哪一个都比他有权势,哪一个都比他有优势。
对于眼下朝堂上的僵局,徐陵海有自己的看法:
“普灵之祸,单凭安夏也迟早都能解决,但为此耗去的军力、财物、物力巨大,国库经不起这样的亏耗,并且这么打仗下去,不晓得要填进多少人命,有多少边城遭遇烧杀掳掠。”他低声道,“最重要的是,王上您的威信刚刚建起,转眼就会因普灵而大降,元力也会锐减。届时,农田灌溉生产、百姓通商货流,都要受到巨大影响。”
元力是什么?说白了,是百姓对国家的信仰,是对国运前程的信心。如果国家打仗总是不赢,自己生命总是苦痛,百姓又怎么会对国家忠诚,怎么能有信心?
元力自然减少。
这样的衰减,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直接的一环,就是用于调节气候、应对灾难的元力不足。
国运蒸蒸日上时,哪怕突发灾祸,有元力加持的国家都能将它的影响降至最小。这一点,在燕国身上已经表现得特别明显。它已经一百多年不曾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了。
而暴政、愚政和倒行逆施,常常伴随着天灾人祸,那就是元力不足以荫庇土地,不能再带来风调雨顺的效果之故,比如熙国就已经体现出这样的弊端。
所以,西南战事对整个安夏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要妥善处理,而且还是越快越好。
眼下,哪有这样的条件?
冯妙君苦笑一声:“安夏刚刚复国不久,众元老手中即便有精锐,大部分兵员也是刚刚征来的新兵,操练不足数月就要上场与来去如风的普灵骑兵对抗,实是有些强人所难。”客观上的困难,她都了解。
徐陵海微微一怔,赞道:“王上坐镇数千里之外,依旧能洞烛军情,实是难得。”远距离传令,最大的问题就是讯息不畅,头部对患处了解不足。女王远在乌塞尔城,却对前线矛盾看得这样透彻,不消说在军务上也花费大量精力,绝不是普通官僚口中所说的傀儡女王。
冯妙君懒懒一挥手:“少拍马p,有话直说。”
徐陵海讪讪道:“眼下就有个解决边患的法子,现成儿的,便捷简单,省时省力。”
冯妙君按着自己太阳穴:“你说的该不会是魏使的提议罢?”
“正是!”王上果然聪慧,虽是女儿身,却要强过男人不知多少倍了。
冯妙君没有喝斥,只问他:“说来听听。”徐陵海这人最擅识别风吹草动,从傅灵川到百官,整个王廷对于云崕拿出的协约都是抗拒的。可徐陵海却还要提起,一定有他的道理。
“王上可是担忧,一旦与魏国结盟就会失了民心?”
“这不仅是我的担忧。”民心这东西,一旦散失了就很难再挽回。“安夏人与魏国仇深似海,即便我是为了安夏长远打算,他们也不会理解我的苦心。”抛开过往的历史不提,安夏和魏国结盟的好处多多,这些不需要云崕多说她也能明白。可是民众是感性的,并且人天然地只能看到眼前利益,对于缥缈的远景规划却没有多大兴趣。
这一点,她还未掉入这个世界之前就明白了。
“仇深似海?”徐陵海却呵呵一声,“真是如此么?”
冯妙君侧头看向他,来了兴趣:“这是何意?”
徐陵海居然不客气道:“王上能洞悉千里之外的前线战局,却未必就了解足下这块土地上的城民想法。”
从这一刻起,她终于明白古为何时时强调要“明心见性”了,实是心性与肉¥~身修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回想云崕当年给她讲学时就提过,虽然天地灵气衰竭,但资质天成的修行者依旧有巨大的进步空间。真正最后能卡住人的关口,反而就是道心境界了。
心性、见闻、历练、胸怀,缺一不可。冯妙君虽然年纪不大,但她见识过的人间太真实,红尘中打滚练就的一颗道心,境界每日都在提升。到了今日,终于渐趋大成。
她明白,自己的修为从此以后只能用一步千里来形容了。
¥¥¥¥¥
第二天,冯妙君却没有和傅灵川一起用膳;后面也没能如愿前往浩黎帝国旧都应水城。倒不是傅灵川食言,而是王廷接到的坏消息接二连三,他和女王都走不开。
西南前线战事不力,折了一个大帅在云崕手里,普灵国反而被激起报复心理,这些天在安夏境内疯狂杀人劫掠。不知情的还当普灵人吃了什么补药,两眼都是腥红腥红的。
麻烦的是,有普灵先例在前,安夏在军力上的短板曝露,其他边陲小国都蠢蠢欲动,也想打打秋风分一杯羹。
又过六日,情况更糟糕了:
博州也沦陷了,通往安夏腹地的关卡失守,这十年来因抗魏而声名雀起的大将徐闻达与城同殁,在最后一刻举剑自刎,场景极为壮烈。
这时,由中部和西北部调集的安夏军队还未赶到,普灵人却已经由博州进入博古平原,瘟疫一般四处扩散。
而在乌塞尔城,魏国盟议之事屡遭辩驳,众廷臣激昂国之大义,声称对仇敌绝不姑息,并趁机重提女王返回泸泊城坐镇之事以稳定民心、鼓励士气。这一条,傅灵川是当场驳回,君臣之间闹得很不愉快。
冯妙君闲暇时也召见了徐陵海。
这个被她从迷陀城郊救出来的家伙现在已成为她的心腹,时常与她在廷上一唱一和。傅灵川分明知道他的来历和意图,也几次三番想把他拉进自己阵营,徐陵海却坚决拒绝了。
他心里清楚,只有坚决拥戴女王,自己才有存在的价值;围绕在傅灵川身边的人太多了,哪一个都比他有权势,哪一个都比他有优势。
对于眼下朝堂上的僵局,徐陵海有自己的看法:
“普灵之祸,单凭安夏也迟早都能解决,但为此耗去的军力、财物、物力巨大,国库经不起这样的亏耗,并且这么打仗下去,不晓得要填进多少人命,有多少边城遭遇烧杀掳掠。”他低声道,“最重要的是,王上您的威信刚刚建起,转眼就会因普灵而大降,元力也会锐减。届时,农田灌溉生产、百姓通商货流,都要受到巨大影响。”
元力是什么?说白了,是百姓对国家的信仰,是对国运前程的信心。如果国家打仗总是不赢,自己生命总是苦痛,百姓又怎么会对国家忠诚,怎么能有信心?
元力自然减少。
这样的衰减,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直接的一环,就是用于调节气候、应对灾难的元力不足。
国运蒸蒸日上时,哪怕突发灾祸,有元力加持的国家都能将它的影响降至最小。这一点,在燕国身上已经表现得特别明显。它已经一百多年不曾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了。
而暴政、愚政和倒行逆施,常常伴随着天灾人祸,那就是元力不足以荫庇土地,不能再带来风调雨顺的效果之故,比如熙国就已经体现出这样的弊端。
所以,西南战事对整个安夏来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要妥善处理,而且还是越快越好。
眼下,哪有这样的条件?
冯妙君苦笑一声:“安夏刚刚复国不久,众元老手中即便有精锐,大部分兵员也是刚刚征来的新兵,操练不足数月就要上场与来去如风的普灵骑兵对抗,实是有些强人所难。”客观上的困难,她都了解。
徐陵海微微一怔,赞道:“王上坐镇数千里之外,依旧能洞烛军情,实是难得。”远距离传令,最大的问题就是讯息不畅,头部对患处了解不足。女王远在乌塞尔城,却对前线矛盾看得这样透彻,不消说在军务上也花费大量精力,绝不是普通官僚口中所说的傀儡女王。
冯妙君懒懒一挥手:“少拍马p,有话直说。”
徐陵海讪讪道:“眼下就有个解决边患的法子,现成儿的,便捷简单,省时省力。”
冯妙君按着自己太阳穴:“你说的该不会是魏使的提议罢?”
“正是!”王上果然聪慧,虽是女儿身,却要强过男人不知多少倍了。
冯妙君没有喝斥,只问他:“说来听听。”徐陵海这人最擅识别风吹草动,从傅灵川到百官,整个王廷对于云崕拿出的协约都是抗拒的。可徐陵海却还要提起,一定有他的道理。
“王上可是担忧,一旦与魏国结盟就会失了民心?”
“这不仅是我的担忧。”民心这东西,一旦散失了就很难再挽回。“安夏人与魏国仇深似海,即便我是为了安夏长远打算,他们也不会理解我的苦心。”抛开过往的历史不提,安夏和魏国结盟的好处多多,这些不需要云崕多说她也能明白。可是民众是感性的,并且人天然地只能看到眼前利益,对于缥缈的远景规划却没有多大兴趣。
这一点,她还未掉入这个世界之前就明白了。
“仇深似海?”徐陵海却呵呵一声,“真是如此么?”
冯妙君侧头看向他,来了兴趣:“这是何意?”
徐陵海居然不客气道:“王上能洞悉千里之外的前线战局,却未必就了解足下这块土地上的城民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