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开发江南之议
“都坐下说话!来人……上茶!”李世民呡了小口,感受那浓郁的茶香,笑道:“秦爱卿,你可送给了朕一些宝贝啊!这茶回味悠长……没得说!”
秦风有些自傲的翘了翘嘴巴,嘴上却恭敬的应了一句:“陛下妙赞了,臣少不更事,就喜欢这些旁门左道,有伤大雅,有伤大雅……呵呵……”说道最后,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让在场的诸位翻了一个白眼,暗自鄙视:“德行!”同时也有点酸酸的,这才发现如果有一个了不得的儿子,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好了!”李世民眯眼而笑,道:“秦爱卿,你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朕很有兴趣,不过,你可知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困难么?”
“大型海船、航向!”秦风说道。
“是的!”魏征点了点头,道:“以我们目前的技艺,还无法造出大型海船,航向更是前所未有。”
“魏大人所言极是,不过,凡事都要有一个先行者,如果没有汉朝张骞,就没有丝绸之路,难道我朝就出不了一个唐之张骞?”
“这话说得好。”秦风这话说到李世民心坎上去了。
“所以说,现在不行,不代表以后不行,以后不行,不代表子孙后代不行。海上丝绸之路可以纳入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为远景。但是,有件事情臣认为是迫在眉睫之事。”
“何事?”李世民与众臣都盯着秦风。
秦风笃定道:“开发江南!”
“开发江南?”
“没错。”秦风见大家都是一副意外与不可思议的模样,心下暗叹不已:看来大家还没有意识到江南的富足与重要性啊。
古话说“江南自古富裕繁华”这话即对,也错,这自古并不包括隋唐以前的朝代。
自宋以前中国发展的重心都在北方、中原、关中这一块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有“得北方者得天下”、“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关中者得天下”,却没有得江南者得天下的说法。
江南真正发展开拓起来是因为南宋初,金国占据了中原关中,打的宋朝缩在江南,江南这才在真正意义上开发了出来。
在此之前,对于江南没有一个朝代真正在意义上耗费力量去开发,所以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江南的真正潜力。
别人不知,但秦风却是知道,知道这江南一但开发起来,经济上更胜关中中原,只是江南现在算不上荒芜,但却远远比不上关中中原。要开发这一块区域,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将不亚于杨广当年搞的南北大运河,而且成效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以唐朝现在的情况,若全力开发江南,那无疑是自取灭亡,空费财力物力。
所以,秦风也一直没有提出这个建议,在他看来,开发江南需要一个过程,徐徐而行,就如跑马拉松一样。没有人可以一口气跑到终点,慢慢来。每年开发一些,终有一年,能够发现江南存在的好处。到那时再来下一计猛药,江南因先天特有的条件可呈现后世的繁华。
只是目前大唐完全没有整顿江南的意图,这让秦风有些郁闷,但因他从来没有踏入江南也不知如今的江南是个什么样子,不好开口,只能闷在心底。但是,他这些天让李世民给丢到了六部里头去学习,他看到了大唐的人口与立朝之时,有了迅猛的发展,再这么下去的话,北方将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境况,若是一旦出现了土地兼并的形象,那么,天下离大乱就不远了。后来,他旁敲侧击之下又发现江南是块处女地,故而,有想到了以江南这块广袤的土地来缓解关中的压力。
“开发江南,有必要么?”哪怕房玄龄这样的智者也提出了让秦风啼笑皆非问题。
秦风暗叹,以李世民为首的顶级团队还是没有察觉江南的潜力,想来也是,古代交通极不便利,关中里江南遥遥万里,李世民恐怕终其一生都没有踏足过江南,又岂会知道江南的潜力。当下也不去强求,这事实胜于一切,等重整江南的时候,取得的效果能够说明一切,大家越不重视江南,他越要说服大家去重视江南。
“非常有必要。”秦风有些无力的说着。
李世民沉吟道:“江南固然比不上关中、中原,但终究是我大唐的领土,朕往日的也不注意,也没有重视,可为了避免江南人心缺失,也确实要在意江南一些了,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今发现,又怎能对此无动于衷?”
秦风决定给大家下一记猛药,郑重道:“陛下,诸位大人,你们难道没有发现我大唐一个致命的隐患么?”
“哦?”众人惊悚而起,无不惊讶的看着秦风。大家知道秦风的不凡,没有人敢胆小视,见他说得如此郑重其事,一个二个心头有些发颤,以为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了。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道:“说说看。”
“前天,我在户部阅读一分公文时,发现我大唐的人口剧增。难道,这不是致命的隐患?”
“哈哈,你小子危言耸听。都吓了朕一大跳了。我大唐地广人稀,缺少的就是人口,人口剧增是大喜事啊。”
“陛下言有之理。”
“诸位,关中的八百里秦川,物产相当丰富,唯一的缺陷就是人口太少,这是眼下的现状,从短期来说,人口剧增确实是大喜事,可未来呢?一但人口激增,一但人口达到隋文帝时期,甚至超过了文帝时期,八百里秦川如何供养那么多人口?当人口猛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么,八百里秦川就像是一个筷子筒,而百姓则是一根根筷子,这所谓的八百里秦川分摊到个人头上,一个人又能分到多少寸土地?诸位,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几乎都是因为土地、粮食而引发的啊!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咱们就得考虑到人口剧增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必须要考虑到怎么去安置那些无粮无地的百姓。如果把猛增的百姓比作洪水,那么,江南广袤的土壤无疑是吞下洪水的水库,而现在,正是我们兴建水库的时候,以免得洪水到来时手足无措。”
众人听罢,无不倒抽了一口寒气,他们只看到人口增长的好处,却从未考虑到人口过多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经秦风这么一提,大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愧疚啊,陛下,臣等短视了。”过了半晌,杜如晦深吸了一口气道:“这岂止是洪水啊!这简直是毁天灭地的涛天巨浪!”
“是啊,是臣等太过乐观于现实了。秦将军视野开阔,走一步看三步,比臣等看得深远多了。”房玄龄亦说道。
李世民道:“不止是你们,朕又何尝不是短视了呢?好小子,今天可真是给我们这些长辈们上了一课啊?不过朕对于江南,了解的也是不多,但你小子似乎能掐会算,说的事情匪夷所思,可回想起来处处都是事实。若是他人说这话朕会嗤之以鼻,但从你小子口中说出来,还真不能不将它当回事。满朝文武对江南了解的人不多,你既然如此坚决的要开发江南,这江南肯定有值得重视值得开发的地方,朕想听听,这江南究竟有何奇妙之处能够与让你这般重视?”
关中,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从最初的先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起,一直以来都在天下大势中占据着非同凡响的地位。
秦因关中而富,汉因关中而强,唐也因关中而昌。
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司马迁记载着这么一句话“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将关中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帝都之首。
可见在世人眼中,关中是天下罕见的风水宝地,独一无二。
说偏远的江南能于关中相提并论,这话说出来是没有几个人相信的。
也只有秦风这个后世人才说的出这种话来,也只有李世民这位明君能够接受秦风那满脑子匪夷所思的思想。
秦风听李世民已经有意开发江南,大是欢喜,初步整理了脑中的资料,道:“臣对于江南自有足够的了解。那里濒海又临江,境内湖泊纵横,以致物产丰富,称之为鱼米之乡一点也不为过。”
“这一点关中也不差吧”李世民闻言,问了一句,在他的心底还是偏向与关中的,毕竟关中才是大唐的立足根本,根基所在。
“这个不假”秦风也不否认,关中濒临渭水,而渭水是黄河的源头,仅仅长安这一城附近就有八条河流,俗称“八水绕长安”。论水资源的丰富,关中平原是不会逊色江南多少的,但是……
“但是……”秦风提高了声音道:“气候与降水就万万不能相提并论了。陛下或许不知,但一个地方的气候与降水,跟当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的。这温度高了,不适合粮食的生长,温度低了也不适合粮食的生长;水降多了如是,水降少了也如是。这也是各地上缴粮食时,有多有少的关键缘故。故而一般来说,粮食收成好不好,全凭老天来做主。”
这个知识李世民就不太了解了。
他也是世家子弟出身,父亲是国公,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对于农地上的知识却不甚了解。他知道粮食的收成与雨水有关,但却不知雨水多了也会对收成造成影响,至于气候温度更加不曾听说了。
不过他已经习惯了从秦风口中听一些新鲜且正确的知识。这一次也没有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只是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不过,他不知道,不代表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不知。
杜如晦颔首道:“陛下,秦将军说得非常准确,与农事没有丝毫出入。”
有了杜如晦的支持,秦风精神一振道:“江南气候非常独特,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生存的地方。这一点关中就远远比不上了。还有江南那一块地方处于亚热……区,也就是雨水不断,但大雨不多的地方。虽然具体的气候上也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的特点变化并不大。比起我们关中、中原七八九月常出现的大雨水又岂止胜过一筹?”他本想说江南处于ya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温高,降水丰富,但觉得这些话里的后世知识太浓,说了李世民他们也听不懂,也便临时改口随意的说了一些简单易懂的。
李世民沉默片刻,道:“你说的这些朕似懂非懂,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细想来,似乎也有些依据。大唐统一天下已有数年,这些年里,朕自问对得起天下百姓,对于民生民计也很是看中。所以何处闹水患,何处有干旱,朕都知道。这些年里,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自然天灾,五年前有一次大水甚至淹到了玄武门外。可江南却少有水患发生,便是有,那也是因为长江沿岸的堤坝倒塌之故,祸不及腹地。”他想了一会儿,从一写是明是吏部的书架上找出一份奏章,让秦风翻看。
秦风上前拿过奏章,落款是度支尚书,也即是户部尚书,将奏章打开,里面记载着各地粮税,从高至低,将大唐各地上邀的粮食数量从多到少分列出来。排行首位的是四川,尤其是成都那一块,其次是关中,再次是襄樊一地,接着是中原,然后是徐州、扬州、江浙一代,隶属江南的位于前十五以外。
后面几页分别是去年、前年、大前年各地上缴粮食的明细表。
前几名都有变动,时而关中,时而西川,时而中原,江南的却始终在十五名之外。
秦风原先不解,为什么江南会排在如此后面,但转念一想,却恍然大悟,这才是李世民真正决定开发江南的原因。
唐朝在粮税上有着很开明的制度,他们并非强迫农民上缴多少多少粮食,而是依照收成,依照一定的比例分摊多少粮食。所以百姓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缴粮食的数额。
关中、成都平原、襄樊、中原这些地方不但是著名的产粮地,也是著名的都会、人口密集之处。这耕种的人多,上缴的粮食自然也多。
江南偏远,人口稀少,跟人口众多的地方比起来,自然显得逊色。也许就是因为如此,才让人忽视了江南已经表现出来的潜力。
其实只要细细地观察,还是能够看出端倪的。
江南上缴的粮食并非第一,甚至连前十五都进不去,然平均落到了人头之上,江浙道上缴的粮食却超过了许多拥有二三十万农民的地域之常量。
排在江浙道上面的地域,至少都是拥有三十五万耕作百姓的城镇。以平均值来计算,江南各方面都当之无愧地第一,而且在这几年中,江南一直都维持着一定的比例,并没有增长也不曾拉下。
可见真如秦风说的一般,江南的气候稳定,所以产量稳定。只要人口增加,田地增加,这排名地位自然会上来的。
秦风有些自傲的翘了翘嘴巴,嘴上却恭敬的应了一句:“陛下妙赞了,臣少不更事,就喜欢这些旁门左道,有伤大雅,有伤大雅……呵呵……”说道最后,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让在场的诸位翻了一个白眼,暗自鄙视:“德行!”同时也有点酸酸的,这才发现如果有一个了不得的儿子,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好了!”李世民眯眼而笑,道:“秦爱卿,你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朕很有兴趣,不过,你可知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困难么?”
“大型海船、航向!”秦风说道。
“是的!”魏征点了点头,道:“以我们目前的技艺,还无法造出大型海船,航向更是前所未有。”
“魏大人所言极是,不过,凡事都要有一个先行者,如果没有汉朝张骞,就没有丝绸之路,难道我朝就出不了一个唐之张骞?”
“这话说得好。”秦风这话说到李世民心坎上去了。
“所以说,现在不行,不代表以后不行,以后不行,不代表子孙后代不行。海上丝绸之路可以纳入未来发展的方向,作为远景。但是,有件事情臣认为是迫在眉睫之事。”
“何事?”李世民与众臣都盯着秦风。
秦风笃定道:“开发江南!”
“开发江南?”
“没错。”秦风见大家都是一副意外与不可思议的模样,心下暗叹不已:看来大家还没有意识到江南的富足与重要性啊。
古话说“江南自古富裕繁华”这话即对,也错,这自古并不包括隋唐以前的朝代。
自宋以前中国发展的重心都在北方、中原、关中这一块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有“得北方者得天下”、“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关中者得天下”,却没有得江南者得天下的说法。
江南真正发展开拓起来是因为南宋初,金国占据了中原关中,打的宋朝缩在江南,江南这才在真正意义上开发了出来。
在此之前,对于江南没有一个朝代真正在意义上耗费力量去开发,所以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江南的真正潜力。
别人不知,但秦风却是知道,知道这江南一但开发起来,经济上更胜关中中原,只是江南现在算不上荒芜,但却远远比不上关中中原。要开发这一块区域,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将不亚于杨广当年搞的南北大运河,而且成效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以唐朝现在的情况,若全力开发江南,那无疑是自取灭亡,空费财力物力。
所以,秦风也一直没有提出这个建议,在他看来,开发江南需要一个过程,徐徐而行,就如跑马拉松一样。没有人可以一口气跑到终点,慢慢来。每年开发一些,终有一年,能够发现江南存在的好处。到那时再来下一计猛药,江南因先天特有的条件可呈现后世的繁华。
只是目前大唐完全没有整顿江南的意图,这让秦风有些郁闷,但因他从来没有踏入江南也不知如今的江南是个什么样子,不好开口,只能闷在心底。但是,他这些天让李世民给丢到了六部里头去学习,他看到了大唐的人口与立朝之时,有了迅猛的发展,再这么下去的话,北方将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境况,若是一旦出现了土地兼并的形象,那么,天下离大乱就不远了。后来,他旁敲侧击之下又发现江南是块处女地,故而,有想到了以江南这块广袤的土地来缓解关中的压力。
“开发江南,有必要么?”哪怕房玄龄这样的智者也提出了让秦风啼笑皆非问题。
秦风暗叹,以李世民为首的顶级团队还是没有察觉江南的潜力,想来也是,古代交通极不便利,关中里江南遥遥万里,李世民恐怕终其一生都没有踏足过江南,又岂会知道江南的潜力。当下也不去强求,这事实胜于一切,等重整江南的时候,取得的效果能够说明一切,大家越不重视江南,他越要说服大家去重视江南。
“非常有必要。”秦风有些无力的说着。
李世民沉吟道:“江南固然比不上关中、中原,但终究是我大唐的领土,朕往日的也不注意,也没有重视,可为了避免江南人心缺失,也确实要在意江南一些了,好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如今发现,又怎能对此无动于衷?”
秦风决定给大家下一记猛药,郑重道:“陛下,诸位大人,你们难道没有发现我大唐一个致命的隐患么?”
“哦?”众人惊悚而起,无不惊讶的看着秦风。大家知道秦风的不凡,没有人敢胆小视,见他说得如此郑重其事,一个二个心头有些发颤,以为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了。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道:“说说看。”
“前天,我在户部阅读一分公文时,发现我大唐的人口剧增。难道,这不是致命的隐患?”
“哈哈,你小子危言耸听。都吓了朕一大跳了。我大唐地广人稀,缺少的就是人口,人口剧增是大喜事啊。”
“陛下言有之理。”
“诸位,关中的八百里秦川,物产相当丰富,唯一的缺陷就是人口太少,这是眼下的现状,从短期来说,人口剧增确实是大喜事,可未来呢?一但人口激增,一但人口达到隋文帝时期,甚至超过了文帝时期,八百里秦川如何供养那么多人口?当人口猛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那么,八百里秦川就像是一个筷子筒,而百姓则是一根根筷子,这所谓的八百里秦川分摊到个人头上,一个人又能分到多少寸土地?诸位,历朝历代农民起义,几乎都是因为土地、粮食而引发的啊!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咱们就得考虑到人口剧增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必须要考虑到怎么去安置那些无粮无地的百姓。如果把猛增的百姓比作洪水,那么,江南广袤的土壤无疑是吞下洪水的水库,而现在,正是我们兴建水库的时候,以免得洪水到来时手足无措。”
众人听罢,无不倒抽了一口寒气,他们只看到人口增长的好处,却从未考虑到人口过多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经秦风这么一提,大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愧疚啊,陛下,臣等短视了。”过了半晌,杜如晦深吸了一口气道:“这岂止是洪水啊!这简直是毁天灭地的涛天巨浪!”
“是啊,是臣等太过乐观于现实了。秦将军视野开阔,走一步看三步,比臣等看得深远多了。”房玄龄亦说道。
李世民道:“不止是你们,朕又何尝不是短视了呢?好小子,今天可真是给我们这些长辈们上了一课啊?不过朕对于江南,了解的也是不多,但你小子似乎能掐会算,说的事情匪夷所思,可回想起来处处都是事实。若是他人说这话朕会嗤之以鼻,但从你小子口中说出来,还真不能不将它当回事。满朝文武对江南了解的人不多,你既然如此坚决的要开发江南,这江南肯定有值得重视值得开发的地方,朕想听听,这江南究竟有何奇妙之处能够与让你这般重视?”
关中,自古就是繁华之地,从最初的先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起,一直以来都在天下大势中占据着非同凡响的地位。
秦因关中而富,汉因关中而强,唐也因关中而昌。
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司马迁记载着这么一句话“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将关中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关中地区不仅是历史上最早称为“天府”的地方,也是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也是中华五千年历史帝都之首。
可见在世人眼中,关中是天下罕见的风水宝地,独一无二。
说偏远的江南能于关中相提并论,这话说出来是没有几个人相信的。
也只有秦风这个后世人才说的出这种话来,也只有李世民这位明君能够接受秦风那满脑子匪夷所思的思想。
秦风听李世民已经有意开发江南,大是欢喜,初步整理了脑中的资料,道:“臣对于江南自有足够的了解。那里濒海又临江,境内湖泊纵横,以致物产丰富,称之为鱼米之乡一点也不为过。”
“这一点关中也不差吧”李世民闻言,问了一句,在他的心底还是偏向与关中的,毕竟关中才是大唐的立足根本,根基所在。
“这个不假”秦风也不否认,关中濒临渭水,而渭水是黄河的源头,仅仅长安这一城附近就有八条河流,俗称“八水绕长安”。论水资源的丰富,关中平原是不会逊色江南多少的,但是……
“但是……”秦风提高了声音道:“气候与降水就万万不能相提并论了。陛下或许不知,但一个地方的气候与降水,跟当地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的。这温度高了,不适合粮食的生长,温度低了也不适合粮食的生长;水降多了如是,水降少了也如是。这也是各地上缴粮食时,有多有少的关键缘故。故而一般来说,粮食收成好不好,全凭老天来做主。”
这个知识李世民就不太了解了。
他也是世家子弟出身,父亲是国公,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对于农地上的知识却不甚了解。他知道粮食的收成与雨水有关,但却不知雨水多了也会对收成造成影响,至于气候温度更加不曾听说了。
不过他已经习惯了从秦风口中听一些新鲜且正确的知识。这一次也没有怀疑事情的真实性,只是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不过,他不知道,不代表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不知。
杜如晦颔首道:“陛下,秦将军说得非常准确,与农事没有丝毫出入。”
有了杜如晦的支持,秦风精神一振道:“江南气候非常独特,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是个很适合各种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生存的地方。这一点关中就远远比不上了。还有江南那一块地方处于亚热……区,也就是雨水不断,但大雨不多的地方。虽然具体的气候上也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的特点变化并不大。比起我们关中、中原七八九月常出现的大雨水又岂止胜过一筹?”他本想说江南处于ya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气温高,降水丰富,但觉得这些话里的后世知识太浓,说了李世民他们也听不懂,也便临时改口随意的说了一些简单易懂的。
李世民沉默片刻,道:“你说的这些朕似懂非懂,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细想来,似乎也有些依据。大唐统一天下已有数年,这些年里,朕自问对得起天下百姓,对于民生民计也很是看中。所以何处闹水患,何处有干旱,朕都知道。这些年里,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自然天灾,五年前有一次大水甚至淹到了玄武门外。可江南却少有水患发生,便是有,那也是因为长江沿岸的堤坝倒塌之故,祸不及腹地。”他想了一会儿,从一写是明是吏部的书架上找出一份奏章,让秦风翻看。
秦风上前拿过奏章,落款是度支尚书,也即是户部尚书,将奏章打开,里面记载着各地粮税,从高至低,将大唐各地上邀的粮食数量从多到少分列出来。排行首位的是四川,尤其是成都那一块,其次是关中,再次是襄樊一地,接着是中原,然后是徐州、扬州、江浙一代,隶属江南的位于前十五以外。
后面几页分别是去年、前年、大前年各地上缴粮食的明细表。
前几名都有变动,时而关中,时而西川,时而中原,江南的却始终在十五名之外。
秦风原先不解,为什么江南会排在如此后面,但转念一想,却恍然大悟,这才是李世民真正决定开发江南的原因。
唐朝在粮税上有着很开明的制度,他们并非强迫农民上缴多少多少粮食,而是依照收成,依照一定的比例分摊多少粮食。所以百姓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缴粮食的数额。
关中、成都平原、襄樊、中原这些地方不但是著名的产粮地,也是著名的都会、人口密集之处。这耕种的人多,上缴的粮食自然也多。
江南偏远,人口稀少,跟人口众多的地方比起来,自然显得逊色。也许就是因为如此,才让人忽视了江南已经表现出来的潜力。
其实只要细细地观察,还是能够看出端倪的。
江南上缴的粮食并非第一,甚至连前十五都进不去,然平均落到了人头之上,江浙道上缴的粮食却超过了许多拥有二三十万农民的地域之常量。
排在江浙道上面的地域,至少都是拥有三十五万耕作百姓的城镇。以平均值来计算,江南各方面都当之无愧地第一,而且在这几年中,江南一直都维持着一定的比例,并没有增长也不曾拉下。
可见真如秦风说的一般,江南的气候稳定,所以产量稳定。只要人口增加,田地增加,这排名地位自然会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