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两军对峙
“这个高良惠,怎么不出战。”
此时,一个宋军将领看着黄河对岸的西夏军队营垒,然后愤怒地说道。
这个宋军将领就是孟珙,少年孟珙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是宋军中家喻户晓的少年将领了。
孟珙的父亲孟宗政此时正在中原驻守,孟珙之前也随着赵方攻打中原,后来孙武正被调到长安之后,孟珙所部也被调到了长安城。
孟珙此时就在孙武正身边,举着望远镜看着黄河对面的西夏军队,他原本认为西夏军队调集了四万骑兵,应该会主动过河和宋军决战,但是没想到高良惠竟然在黄河西岸摆开了阵势,准备依托黄河和坚城和宋军作战。
孙武正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心情也有些沉闷,此时已经进入七月了,天气真热,虽然是在河套一带,但是高温让宋军将士也有些难受,毕竟要穿戴厚重的铠甲,还有行动作战,完全没有春天作战的舒服。
孙武正之前也已经预想到了高良惠一定会死守,他是文官,虽然不擅长带兵打仗,但是对兵法还是有理解的,兴庆府的有利地位位置,高良惠自然是不会放弃的,谁还会冒着危险过河,和宋军开战。
“高良惠这是摆明了不肯出战,让咱们一点点地和他消耗,耗上一两个月,咱们的后勤供应不上,就只能退兵了。”
孙武正知道现在的宋朝国力,虽然宋军的战斗力提升非常高,但是这是建立在巨大的消耗上面的,现在举国上下都在节俭供养军队,宋军虽然打仗过瘾,但是巨大的消耗也让孙武正不敢耽搁太久。
众人听了孙武正的话之后,也纷纷露出了凝重之色,此时河东看不到一条船,所有的船只都被西夏军队收缴到对岸去了,如果想要船只,宋军只能从盐州调运,这还需要数天的时间。
而且渡河是非常危险的,西夏骑兵有四万,可以在对岸自由机动,只要发现宋军渡河,就可以半渡攻击,骑兵转眼的功夫就会赶到。
“还有一个办法,可以破敌。”
此时,就在众人一阵凝重的时候,孟珙身边的赵范突然朝着众人说道。
赵范是赵方的儿子,也在军队里面,但是他更像一个文官,虽然也是一身铠甲,但是留在孙武正身边都是从事一些后勤的事情。
虽然是后勤官员,但是赵范的才能是众人皆知的,甚至赵昀都非常赞赏赵范,认为赵范有入相之才。
众人立刻看向赵范,都想听一听他有什么破敌的主意,但是赵范此时突然有些欲言又止,好像有些不方便说。
众人都非常诧异,不知道赵范怎么了,还重来没有看到赵范竟然这样样子,于是就看到赵范看向孙武正,脸上有些犹豫。
孙武正也没有看赵范,依然看着对面的西夏军营垒,片刻之后,这才开口说道:“赵将军是不是打算挖开黄河,水淹兴庆府。”
孙武正的话一出,在场的众人顿时震撼到了,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水淹兴庆府的主意,但是随后一想,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如果挖开黄河,可以直接将西夏军在黄河岸边的营垒全部淹没,甚至直接荡平兴庆府城外的一切防御,兴庆府也将失去抵抗。
赵范点了点头,但是话锋随后就转移了,接着说道:“我怕朝中百官会弹劾将军,还有陛下那里也不知道会不会同意。”
众人听了赵范的话,知道其中的缘由,水淹兴庆府,一定会造成巨大的伤亡,尤其是里面的百姓,一定死伤惨重,加上现在是夏季,很可能让瘟疫横行,这种战法一点执行,那些文官老爷们绝对会弹劾孙武正,到时候就是赵昀都要保不住孙武正了。
众人此时看向孙武正,这一切都要孙武正的决定,毕竟这样做对于将领的风险是巨大的,孙武正完全可以否定这个想法,毕竟他已经南下翔庆府,打开了通向兴庆府的通道,宋军就是今天入冬之前攻破不了兴庆府,明年依然可以再来。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今年攻破不了,明年再来,那就有继续兴兵,钱粮的耗费可谓是巨大无比的。
孙武正凝视着对岸的西夏营垒,然后看了看脚下的黄河,随后仰望了一下天空,看着远处有些阴沉的天空。
“令军队全部转移到高地扎营,调派盐州的船只过来,工兵准备火药,炸开上游河岸。”
孙武正随后冷冷地说道,他决定炸开黄河,水淹兴庆府,这一战必须在入秋之后结束,拖延的时间越久,对于宋军越不利,况且钱粮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
众人听了孙武正的命令之后,顿时吸了一口冷气,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危险,那些文官老爷们就有了借口,到时候一定会给孙武正带来麻烦的。
但是众人看到孙武正坚定的表情,就知道一切都已经就是不可挽回了,随后众人就开始准备,宋军也开始移动起来,将营垒全部迁移到了高地,虽然他们准备炸开河西岸,宋军在东岸,但是还是稳妥起见,驻守在高地。
对于宋军的到来,河西岸的高良惠也李元吉都已经侦查到了,宋军在东岸扎下了三座大营,然后就再也没有动静了。
这样高良惠非常高兴,如果继续下去,将会对西夏军队越来越有利,随着僵持的出现,兴庆府的军民就的信心也将恢复,长期的对峙随宋军反倒是巨大的消耗。
高良惠非常得意,此时就是李元吉也认为高良惠的战法奏效了,集中骑兵在河西岸驻守,等到宋军渡河的时候攻击,凭借骑兵的优势机动力,完全可以将宋军挡在黄河里面,就是宋军渡河了,在后续补给困难的情况下,也河西岸的作战也将非常艰难,这也给了西夏军机会。
看到宋军迟迟没有动静,李元吉也非常欢喜,守住了兴庆府,他们就是西夏的功臣,甚至高良惠和李元吉都已经商定好给凉州的皇帝李遵顼上书,让他回到兴庆府,宋军是根本打不过来的。
此时,一个宋军将领看着黄河对岸的西夏军队营垒,然后愤怒地说道。
这个宋军将领就是孟珙,少年孟珙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是宋军中家喻户晓的少年将领了。
孟珙的父亲孟宗政此时正在中原驻守,孟珙之前也随着赵方攻打中原,后来孙武正被调到长安之后,孟珙所部也被调到了长安城。
孟珙此时就在孙武正身边,举着望远镜看着黄河对面的西夏军队,他原本认为西夏军队调集了四万骑兵,应该会主动过河和宋军决战,但是没想到高良惠竟然在黄河西岸摆开了阵势,准备依托黄河和坚城和宋军作战。
孙武正放下手中的望远镜,心情也有些沉闷,此时已经进入七月了,天气真热,虽然是在河套一带,但是高温让宋军将士也有些难受,毕竟要穿戴厚重的铠甲,还有行动作战,完全没有春天作战的舒服。
孙武正之前也已经预想到了高良惠一定会死守,他是文官,虽然不擅长带兵打仗,但是对兵法还是有理解的,兴庆府的有利地位位置,高良惠自然是不会放弃的,谁还会冒着危险过河,和宋军开战。
“高良惠这是摆明了不肯出战,让咱们一点点地和他消耗,耗上一两个月,咱们的后勤供应不上,就只能退兵了。”
孙武正知道现在的宋朝国力,虽然宋军的战斗力提升非常高,但是这是建立在巨大的消耗上面的,现在举国上下都在节俭供养军队,宋军虽然打仗过瘾,但是巨大的消耗也让孙武正不敢耽搁太久。
众人听了孙武正的话之后,也纷纷露出了凝重之色,此时河东看不到一条船,所有的船只都被西夏军队收缴到对岸去了,如果想要船只,宋军只能从盐州调运,这还需要数天的时间。
而且渡河是非常危险的,西夏骑兵有四万,可以在对岸自由机动,只要发现宋军渡河,就可以半渡攻击,骑兵转眼的功夫就会赶到。
“还有一个办法,可以破敌。”
此时,就在众人一阵凝重的时候,孟珙身边的赵范突然朝着众人说道。
赵范是赵方的儿子,也在军队里面,但是他更像一个文官,虽然也是一身铠甲,但是留在孙武正身边都是从事一些后勤的事情。
虽然是后勤官员,但是赵范的才能是众人皆知的,甚至赵昀都非常赞赏赵范,认为赵范有入相之才。
众人立刻看向赵范,都想听一听他有什么破敌的主意,但是赵范此时突然有些欲言又止,好像有些不方便说。
众人都非常诧异,不知道赵范怎么了,还重来没有看到赵范竟然这样样子,于是就看到赵范看向孙武正,脸上有些犹豫。
孙武正也没有看赵范,依然看着对面的西夏军营垒,片刻之后,这才开口说道:“赵将军是不是打算挖开黄河,水淹兴庆府。”
孙武正的话一出,在场的众人顿时震撼到了,他们从来没有想到水淹兴庆府的主意,但是随后一想,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如果挖开黄河,可以直接将西夏军在黄河岸边的营垒全部淹没,甚至直接荡平兴庆府城外的一切防御,兴庆府也将失去抵抗。
赵范点了点头,但是话锋随后就转移了,接着说道:“我怕朝中百官会弹劾将军,还有陛下那里也不知道会不会同意。”
众人听了赵范的话,知道其中的缘由,水淹兴庆府,一定会造成巨大的伤亡,尤其是里面的百姓,一定死伤惨重,加上现在是夏季,很可能让瘟疫横行,这种战法一点执行,那些文官老爷们绝对会弹劾孙武正,到时候就是赵昀都要保不住孙武正了。
众人此时看向孙武正,这一切都要孙武正的决定,毕竟这样做对于将领的风险是巨大的,孙武正完全可以否定这个想法,毕竟他已经南下翔庆府,打开了通向兴庆府的通道,宋军就是今天入冬之前攻破不了兴庆府,明年依然可以再来。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今年攻破不了,明年再来,那就有继续兴兵,钱粮的耗费可谓是巨大无比的。
孙武正凝视着对岸的西夏营垒,然后看了看脚下的黄河,随后仰望了一下天空,看着远处有些阴沉的天空。
“令军队全部转移到高地扎营,调派盐州的船只过来,工兵准备火药,炸开上游河岸。”
孙武正随后冷冷地说道,他决定炸开黄河,水淹兴庆府,这一战必须在入秋之后结束,拖延的时间越久,对于宋军越不利,况且钱粮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
众人听了孙武正的命令之后,顿时吸了一口冷气,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危险,那些文官老爷们就有了借口,到时候一定会给孙武正带来麻烦的。
但是众人看到孙武正坚定的表情,就知道一切都已经就是不可挽回了,随后众人就开始准备,宋军也开始移动起来,将营垒全部迁移到了高地,虽然他们准备炸开河西岸,宋军在东岸,但是还是稳妥起见,驻守在高地。
对于宋军的到来,河西岸的高良惠也李元吉都已经侦查到了,宋军在东岸扎下了三座大营,然后就再也没有动静了。
这样高良惠非常高兴,如果继续下去,将会对西夏军队越来越有利,随着僵持的出现,兴庆府的军民就的信心也将恢复,长期的对峙随宋军反倒是巨大的消耗。
高良惠非常得意,此时就是李元吉也认为高良惠的战法奏效了,集中骑兵在河西岸驻守,等到宋军渡河的时候攻击,凭借骑兵的优势机动力,完全可以将宋军挡在黄河里面,就是宋军渡河了,在后续补给困难的情况下,也河西岸的作战也将非常艰难,这也给了西夏军机会。
看到宋军迟迟没有动静,李元吉也非常欢喜,守住了兴庆府,他们就是西夏的功臣,甚至高良惠和李元吉都已经商定好给凉州的皇帝李遵顼上书,让他回到兴庆府,宋军是根本打不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