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攻城火炮
临安城外的试验场,赵昀在临安城外建立了一座巨大的营地,将上万工匠都集中在这里铸造火炮和生产火器。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火枪和火炮,其中赵昀下令生产的攻城火炮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赵昀知道面对金国的城池,最好的武器就是攻城火炮,能够有一种轻便而且威力巨大的攻城火炮,对于大军攻打金国城池是非常有必要的。
经过一年的生产,五百工匠终于打造出了一门赵昀心目中的攻城火炮,此时在临安城外的工匠营里面,赵昀也看到了这门正要准备试射的火炮。
在试验场上面,早早就聚集了大量的人,其中有参与打造的工匠,还有一些官员,赵昀也早早来到了试验场,想要目睹一下这门火炮的威力。
在这个时代,火药已经非常广泛地应用在军事领域,各种火药的炸药被大量生产,其中还有通过竹筒里面填装火药,放入石子的火铳出现,同时还有大明顶顶的震天雷,这种震天雷使用铁通填装火药,里面夹杂了大量的士子和铁片,是这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
但是影响这些火器威力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火药的纯度和配方,这个时代的生产力非常落后,所以火药需要的配料提取就非常困难,加上纯度不足,还有配方比例不合理,于是就造成了火药威力不足。
赵昀是按照后世的黑火药配方比例配置的,虽然受限于各种配料的纯度,但是赵昀配置的黑火药威力还是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惊人,在这个时代已经达到了巅峰。
有了理想的黑火药,赵昀就可以使用在火器上面了,同时火器的威力也得到了大大提升,这也是赵昀打造火器的基础。
很快,赵昀就看到了打造的攻城火炮的样子了,这门火炮是使用六匹马匹来动来到试验场的,此时六匹马一路拉着火炮,这门火炮场三丈,将近十米,炮管长底部最厚,越往炮口,越细,但是整个火炮的炮口还是非常巨大的,足有人脑袋那么大。
此时一队士兵开始安装火炮,将火炮从马匹后面卸下,因为火炮下面带着四个轮子,士兵们娴熟地开始操作火炮,并且很快就完成了火炮的调整和部署,同时大量的沙袋被堆放在火炮附近,一枚枚炮弹也被摆放到了附近。
在场的人都是一脸的惊讶,看着这个将近十米的火炮,一个个诧异不已,尤其是那些从未见过火炮的官员,更是好奇的很。
此时,一个士兵开始从炮口将一袋子的火炮倒入里面,随着哗啦啦的声音,火炮被打入了炮管里面,后面的一个士兵使用一根长长的杆子,开始对带入炮管的火炮进行挤压。
在挤压完毕之后,四个士兵一同抬着一枚炮弹来到了炮口处,这枚炮弹足有上百斤,四个士兵一同举着将他放入炮口,同时后面一个士兵使用长杆将炮弹顶入炮管里面。
在一个准备完毕之后,火炮被调整到了射击角度,因为是攻城火炮,所以一般都是水平发射,射击城墙。
在一切准备完毕之后,一位军官挥舞着手中的红旗,示意远处为官的众人,也是在发射之前进行告知,希望大家小心,不要被吓到。
赵昀看着火炮对准的远处,是一面城墙,是为了试射火炮专门建造的,这座城墙的厚度在一丈左右,是一个标准的厚度,一般的城池都是这个厚度。
攻城火炮距离城墙的距离大概是一百丈,也就是三百米左右,此时水平的火炮直接瞄准了城墙,赵昀也凝视着远处的城墙。
军官挥舞完红旗之后,就开始指挥身边的士兵准备发射了,随着一声令下,一个士兵举着火把将火炮后面的引线点燃了。
“轰……”
随着一声惊天的巨响,整个试验场的人都被吓了一跳,尤其是很多文官,更是惊骇的不得了。
伴随着巨响和浓烟,随后就是一声嘶鸣,炮弹瞬间直接击中了一百丈外的城墙,顿时一阵尘土飞溅,然后整个城墙晃动了一下,大量的土石落下,威力巨大。
赵昀的视力非常好,看着火炮的威力,心中非常满意,他不要求一炮就炸开城墙,像这样的火炮估计来上十几枚,就可以将城墙炸开,这已经足够了。
很快,第二枚炮弹的射击也准备完毕了,赵昀看到速度竟然如此之快,心中一阵欢喜,这种攻城炮如果稳定了,对于攻伐金国就是非常顺利的事情了。
第二枚的攻击也很快就开始了,随着一声巨响,攻击也随之到来,城墙经过刚才的一枚攻击,外面最坚硬的土石已经碎裂了,此时又被攻击了一下,整个城墙坍塌了一大片。
“好。”
赵昀随后大声地说道,脸上一阵欢喜,他对于工匠们的火炮非常满意,决定好好赏赐一下这些人。
因为赵昀的视力好,所以看得清楚,他身边的很多官员距离的有些远,看不清具体什么样子,只是看到一片土石飞溅,还有那震天动地的声音,所以判断破坏力一定不小。
随后火炮又继续进行射击,一共发射了十枚炮弹,最后将一门城墙直接打塌了,此时的城墙对于步兵已经没有多大阻碍了。
赵昀心中欢喜,决定大量打造这种火炮,同时为了表彰打造火炮的工匠,赵昀赏赐了每人一百两银子,这对于一名普通的铁匠来说,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
赵昀随后带着百官在工匠营里面一同和工匠们吃了午饭,随后又巡视了一番火枪生产线的情况,火枪是赵昀的依仗,经过半年多的磨合和熟悉,生产工艺经稳定了,同时工人也进入了熟练装填,也是赵昀可以扩建生产线的时候了,赵昀准备扩建生产线,现在的生产进度只能保证一天十支火枪,这根本就无法满足赵昀的需求。
在工匠营里面待了一整天,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赵昀这才开始往临安城折返,一路随性的官员也纷纷返回。
(本章完)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火枪和火炮,其中赵昀下令生产的攻城火炮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赵昀知道面对金国的城池,最好的武器就是攻城火炮,能够有一种轻便而且威力巨大的攻城火炮,对于大军攻打金国城池是非常有必要的。
经过一年的生产,五百工匠终于打造出了一门赵昀心目中的攻城火炮,此时在临安城外的工匠营里面,赵昀也看到了这门正要准备试射的火炮。
在试验场上面,早早就聚集了大量的人,其中有参与打造的工匠,还有一些官员,赵昀也早早来到了试验场,想要目睹一下这门火炮的威力。
在这个时代,火药已经非常广泛地应用在军事领域,各种火药的炸药被大量生产,其中还有通过竹筒里面填装火药,放入石子的火铳出现,同时还有大明顶顶的震天雷,这种震天雷使用铁通填装火药,里面夹杂了大量的士子和铁片,是这个时代威力最大的火器。
但是影响这些火器威力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火药的纯度和配方,这个时代的生产力非常落后,所以火药需要的配料提取就非常困难,加上纯度不足,还有配方比例不合理,于是就造成了火药威力不足。
赵昀是按照后世的黑火药配方比例配置的,虽然受限于各种配料的纯度,但是赵昀配置的黑火药威力还是非常大,甚至可以说是惊人,在这个时代已经达到了巅峰。
有了理想的黑火药,赵昀就可以使用在火器上面了,同时火器的威力也得到了大大提升,这也是赵昀打造火器的基础。
很快,赵昀就看到了打造的攻城火炮的样子了,这门火炮是使用六匹马匹来动来到试验场的,此时六匹马一路拉着火炮,这门火炮场三丈,将近十米,炮管长底部最厚,越往炮口,越细,但是整个火炮的炮口还是非常巨大的,足有人脑袋那么大。
此时一队士兵开始安装火炮,将火炮从马匹后面卸下,因为火炮下面带着四个轮子,士兵们娴熟地开始操作火炮,并且很快就完成了火炮的调整和部署,同时大量的沙袋被堆放在火炮附近,一枚枚炮弹也被摆放到了附近。
在场的人都是一脸的惊讶,看着这个将近十米的火炮,一个个诧异不已,尤其是那些从未见过火炮的官员,更是好奇的很。
此时,一个士兵开始从炮口将一袋子的火炮倒入里面,随着哗啦啦的声音,火炮被打入了炮管里面,后面的一个士兵使用一根长长的杆子,开始对带入炮管的火炮进行挤压。
在挤压完毕之后,四个士兵一同抬着一枚炮弹来到了炮口处,这枚炮弹足有上百斤,四个士兵一同举着将他放入炮口,同时后面一个士兵使用长杆将炮弹顶入炮管里面。
在一个准备完毕之后,火炮被调整到了射击角度,因为是攻城火炮,所以一般都是水平发射,射击城墙。
在一切准备完毕之后,一位军官挥舞着手中的红旗,示意远处为官的众人,也是在发射之前进行告知,希望大家小心,不要被吓到。
赵昀看着火炮对准的远处,是一面城墙,是为了试射火炮专门建造的,这座城墙的厚度在一丈左右,是一个标准的厚度,一般的城池都是这个厚度。
攻城火炮距离城墙的距离大概是一百丈,也就是三百米左右,此时水平的火炮直接瞄准了城墙,赵昀也凝视着远处的城墙。
军官挥舞完红旗之后,就开始指挥身边的士兵准备发射了,随着一声令下,一个士兵举着火把将火炮后面的引线点燃了。
“轰……”
随着一声惊天的巨响,整个试验场的人都被吓了一跳,尤其是很多文官,更是惊骇的不得了。
伴随着巨响和浓烟,随后就是一声嘶鸣,炮弹瞬间直接击中了一百丈外的城墙,顿时一阵尘土飞溅,然后整个城墙晃动了一下,大量的土石落下,威力巨大。
赵昀的视力非常好,看着火炮的威力,心中非常满意,他不要求一炮就炸开城墙,像这样的火炮估计来上十几枚,就可以将城墙炸开,这已经足够了。
很快,第二枚炮弹的射击也准备完毕了,赵昀看到速度竟然如此之快,心中一阵欢喜,这种攻城炮如果稳定了,对于攻伐金国就是非常顺利的事情了。
第二枚的攻击也很快就开始了,随着一声巨响,攻击也随之到来,城墙经过刚才的一枚攻击,外面最坚硬的土石已经碎裂了,此时又被攻击了一下,整个城墙坍塌了一大片。
“好。”
赵昀随后大声地说道,脸上一阵欢喜,他对于工匠们的火炮非常满意,决定好好赏赐一下这些人。
因为赵昀的视力好,所以看得清楚,他身边的很多官员距离的有些远,看不清具体什么样子,只是看到一片土石飞溅,还有那震天动地的声音,所以判断破坏力一定不小。
随后火炮又继续进行射击,一共发射了十枚炮弹,最后将一门城墙直接打塌了,此时的城墙对于步兵已经没有多大阻碍了。
赵昀心中欢喜,决定大量打造这种火炮,同时为了表彰打造火炮的工匠,赵昀赏赐了每人一百两银子,这对于一名普通的铁匠来说,绝对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
赵昀随后带着百官在工匠营里面一同和工匠们吃了午饭,随后又巡视了一番火枪生产线的情况,火枪是赵昀的依仗,经过半年多的磨合和熟悉,生产工艺经稳定了,同时工人也进入了熟练装填,也是赵昀可以扩建生产线的时候了,赵昀准备扩建生产线,现在的生产进度只能保证一天十支火枪,这根本就无法满足赵昀的需求。
在工匠营里面待了一整天,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赵昀这才开始往临安城折返,一路随性的官员也纷纷返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