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八章 二吴
第二百六十七章
海军的问题是海军要自力更生,相较于三百万的陆军和遍布全国的空军,八十年代的海军只能算是小小兄弟。
不论是规模还是预算资金,穷,几乎就是贴在海军脸上的标签。
可也正因为规模小,所以他们更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自我的更新换代。也正是因为穷,海军自我进化的愿望,比陆军和空军都更强烈。
胡文海只是负责指出一条道路,提供海军缺少的资本关键技术,其他的具体工作还要看他们自己。
究竟能否说服海军接受这个方案,由此需要投入多少资源,这就不是胡文海能够左右的了。
池秘书带着胡文海的“奇思妙想”回了帝都,远洋渔业的开发究竟能否通过,那就不是他能够左右的了。
不过大概是对胡文海如此积极为海军出谋划策的投桃报李,没有几天一个好消息就从天而降了。
为了这个消息,胡文海甚至连难得的休假时间都放弃了。登上挂名空军的黑鹰直升机,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帝都。
在帝都,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正在等着他。
就在胡文海赶往帝都的时候,一个德国人的名字,正在迅速的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宠儿。
维尔纳.格里希,这个来自德国的退休老工程师,获得了全中国人的注目。
1984年,一个资本主义德国人。成了社会主义中国武汉柴油机厂的厂长。而到了1985年,在格里希的管理下,武柴以无比华丽的姿态完成了自己的重生。
曾经产品严重滞销,亏损和低效率生产根深蒂固的武柴。就这样在一个外国人的带领下,变成了产品供不应求的明星企业。
针对这样不可思议的转变,中国各大新闻媒体都将目光瞄准了武汉柴油机厂和这个德国来的老人格里希。
很多人满怀期盼和疑惑,为什么一个中国企业在一个德国老头的手里,竟然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媒体们像是最好学的学生,希望能够在这个老头身上找到中国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秘密。
老头格里希双手一摊。坦言,无他,管理严格是也。
说起来也真是没甚新奇,老头格里希能够将武柴扭亏为盈,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德国人。
洋大人认真起来,国企里的大爷们就好像被抽了一鞭子的狗一样。又勤快又认真的跑了起来。
格里希的成功经验无非是铁面无私、严格管理,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下到车间,手上一支吸铁笔,一把小锤子和一本记事本。
单单是因为对武柴车间工作环境的整顿,就让武柴生产的柴油机品质上了一个台阶。他痛快的将一个从来不到生产一线去的总工程师踢出了工厂,又顺利的重建了武柴工人对工作的责任心。
仅凭这三板斧,可以说是后世中国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做到的程度。武柴就在他的手上起死回生了。
这件事情经过报纸的报道,甚至惊动了一位副总理,亲自跑道武汉像个学生一样,向格里斯请教如何管理一间工厂。
一时之间,中国人即欢欣鼓舞,又感到无比沮丧。
受到鼓舞的,是因为格里斯的工作证明了国企并非不能通过改革实现重生。
而沮丧,则是因为在中国没有国营企业的厂长能够像格里希一样“沙发果断”。
他的铁面无私。似乎在国企系统里根本无法实现。
关于国企改革的话题,再次在中国大地上火热的讨论了起来——当然,整个八十年代,实际上国企改革的话题可以说从来没有冷却过。
正是在这一片舆论纷扰之中,胡文海的黑鹰直升机抵达了帝都。
和历史上相比,这时的帝都上层却更显暗流涌动。
格里希的事例似乎在这里没有引起历史上那么大的回应。
但很少有人知道,相比于历史上计件工资、质量管理、满负荷工作这样“平凡”的进步都能引起社会惊诧、中央侧目的局面,一颗堪比通古斯大爆炸的报告,早就在上层引起了狂风骤雨般的讨论。
这份报告,就是中央调查组对绣城现行工业体系改革的调查报告。
胡文海并不清楚,吕秘书离开之后,一支中央暗访调查组就进驻了绣城。对这个一直只闻其声、雾里看花,被刻意遗忘的权宜之地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读作劳务派遣,写作“社会保障”的劳务用工制度,无疑为工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保障,但同样剥夺了工人工厂主人翁的“权力”。
究竟能否允许这样改革,上层讨论中竟然普遍表达了谨慎乐观的态度。
说起来也不奇怪,这本来就是未来的改革方向。健全社会保障能够减轻企业负担,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让国企裁员和破产都有了可行性。
哦,对。在1985年还有一件值得书写的大事,渤海省盛京市的市长亲手将三张破产警告书,交给了颤抖着手的三家国企负责人。到1986年,这三家国企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破产的企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找下岗、买断和国企改革的理论和政策支持,是中国改革上层首要解决的问题。
历史上,可惜大下岗并没有等到社会保障在中国普及的那一天。然而时间不等人,一件正确而无奈的事情,硬上的结果就是几乎断送了公信力和基本盘。那些相信“国家不会不管我”的工人,最终成了最不相信体制的一代人。
是谁的错呢?
只能说是历史的无奈吧。
格里希1993年离开武柴之后。这座曾经的明星企业几乎是转瞬间回到了1985年之前的亏损和人浮于事、缺乏责任心的状态。
谁又是无辜的?
所以对胡文海搞的这个“劳务派遣”,上面可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然而对绣城促使国企内部激烈竞争互相吞并的这个做法,很多人又有不同意见。
国企内山头众多,互相吞并涉及到的利益和权力平衡。更是让人畏如蛇蝎。要是这么搞,单单一个绣城还行,左右不过是一些土鳖坐地户,能闹出多大的动静来?
可要说弄到省级、部级,甚至是央企也互相“撕逼”的地步,不能不考虑影响。
另外就是关于盘活资产存量和成立三产总公司的做法。这个倒是让上面的不少人都大开了眼界,原来企业手里的不良资产还能这样搞!
只是二轻和商业局、二商局系统要有什么反对,却也抵不过工口的能量更加强劲。
说到底售货员这个工作吃香,和上层商业系统的发言权完全不是一回事。毕竟还是七个工业机械部,出的工程师更多不是么。
而胡文海借助项目大力推动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同格里希对上层的触动一样。感觉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是回头看看自己,好像没什么信心能推行下去。
和这样一份全面而成体系的改革样本比起来,格里希在武汉柴油机厂搞出来的动静,就有点成了绣城脚注的感觉。
而一手缔造了绣城改革局面的胡文海,此时却并不知道自己正身处于一场龙卷风的风眼之中。
他来到帝都,完全是为了另一件事,一件对他来说无比重要的事情。
专门为中国市场增强了动力。优化了高原性能的黑鹰直升机,正徐徐降落在帝都北航学院的一处空地上。
林千军顶着巨大的风压,迫不及待的跑上前去,亲自拉开了黑鹰直升机的机舱大门。
胡文海带着头盔和墨镜,裂开嘴“无声”的向他笑了笑,在林千军的禽兽托扶下,干脆的跳了下来。
背后的直升机发动机声越来越小,胡文海摘下了头盔和墨镜。有些激动的和林千军拥抱了一下。
“林主任,你可想死我了!”
胡文海笑的阳光灿烂。
“想抓住你胡文海可是不容易!”林千军打趣他,将他引到了操场的旁边。
在离直升机略远的操场边缘,一群人正热切的等着胡文海的到来。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不是别人,正是老熟人北航的副校长翟友江。要说大概还真是名字起的好,翟友江——朋友如过江之鲫。翟校长确实是一个,让人很难忘记的人。
胡文海连忙伸出手去,和翟友江紧紧的握在了一起。熊猫国产化项目组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了北航,翟友江是项目组和学院之间负责沟通协调的主要领导。
不用问,今天出现在这里的这批人,就是整个熊猫国产化项目组的主要领导了。
在和翟友江打过招呼之后,胡文海有些拘谨、又有些激动的站在了一个和蔼的老人面前。
林千军刚想给他介绍,却不意胡文海摆摆手拦住了他。
“不用林主任介绍,我当然认识这位。”
“哦?”胡文海对面的老人饶有兴致,笑问道:“那这位小朋友你说说,我是谁?”
胡文海恭谨的低头,声音里充满了崇敬:“您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第二百六十八章
吴大观,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他可以有无数多的头衔,但是最终,吴老头上只剩下了这一个称呼。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其他的头衔和荣誉,在这个称呼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简简单单的九个字,代表的是吴大观在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无法动摇的地位,代表的是他对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所付出的一生心血。
在中国所有搞航空发动机的人,莫不是他的徒子徒孙。
中国的每一款航空发动机。都离不开吴老的努力和支持。
所有关于他的介绍到此就已经够了,已经足够了。这一切成就和荣誉背后的汗水和故事,都可以留给读者去自行想象。
如何在一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从无到有的“爬”出了航空发动机的科技树。哪怕是放开任何限制。恐怕也很少人能够完全想象出需要面对的困难。
这样的人,当然值得胡文海最深的敬意。
“哈哈哈,可不敢当。”吴大观开怀大笑,航空发动机之父也是人,当然会在恭维和崇敬中感到高兴。
不过有些人是在虚伪的恭维中迷失,有的人则是在世人的尊敬中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无疑。吴老是属于后者。
“小胡同志你的事情我也很清楚啊,你取得的成绩,可一点也不比我差。”
“我只是会赚点钱,哪里比得上吴老。”胡文海连连摆手,嘴上谦虚,鼻子眼睛都能看到笑的要飞起来了。
同样是称赞和恭维。这话在吴老口中说出来,那就让人好像吃了人参果一样舒坦。
胡文海在吴大观这里用了几分钟时间,说了几句话。然后向旁边看了过去——顿时又是肃然起敬。
“这位是——”
胡文海又摆手阻止了林千军的介绍,正色道:“林主任不用说,这位我当然也是认识的。”
“哦,那你说说,我是谁?”
胡文海面前这人。也是一个与吴大观年龄相差不大的老人。他们的身上,那种宽和、淡泊,奋斗和从容,锐意进取与和蔼可亲充分融合,发酵而成的特殊气质,让人亲近而又仰慕。
“您是吴老。”胡文海朗声道:“您是叶轮机械的先锋,斯贝发动机理论奠基人,吴仲华吴老。”
“叶轮机械的先锋?”
吴仲华和吴大观这两位吴老。虽然都是姓吴,也都在航空动力领域里举足轻重。但人生的际遇,却相差不小。
吴大观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中国航发行业的老祖宗,这个“之父”当之无愧。
然而反观吴仲华,1954年底从美国归国,57年当选学部委员,58年被批白专,60年代初搞歼八发动机语言,64年又碰上了四清,66年以后,他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工作就被停止了。好在当时空军并不糊涂,对他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到70年代,他又重新“冒险”回到了科研前线。
至于有段子说当年引进斯贝的时候,吴仲华是被人从牛棚里拉出来去震慑英国人的——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斯贝引进的时候人家吴老早就恢复工作,1971年就已经在全国开办推广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的讲习班了。
吴仲华当年是在斯贝引进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绝不是什么“扫地僧”,57年的学部委员在航发领域起码是独孤求败级别的。
可也因为在科研领域耽误的时间太多,吴仲华心底其实还是有些遗憾的。
听到胡文海的这句“叶轮机械的先锋”,他不由老怀大慰。吴仲华这些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国内推广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这是涡扇发动机的基础,不仅是应用在航发领域,所有的燃气、涡轮发动机都能够应用这一理论。
说他是“叶轮机械的先锋”,这不是胡文海自己随口乱说,而是吴仲华吴老去世之后,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在他的讣告中送上的敬意。
胡文海这句话,可以说是点到了吴仲华最得意的点子上,当即老人连眉眼都带起了笑容。
胡文海和吴仲华又是谦虚了两句,这才转向了下一位。一个精神健硕的“秃头”,排在了队伍的第三位上。
林千军刚想张口,看了胡文海一眼,只得无奈的一摆手:“得勒,你自己来吧,估计这位你肯定也是认识的。”
他无奈的样子,让人群中不由响起一片轻轻的笑声。
胡文海忍了笑,连忙伸出双手去,和第三位这个“秃头”也握紧了双手。
“怎么样,小胡同志可知道我是谁?”
秃头指了指自己,笑意盎然。
“当然知道。”胡文海摸了摸鼻子。连忙点头:“您是歼七之父,屠基达。”
“哦,我也有外号?歼七之父?”屠基达指着自己的鼻子,忍不住笑了起来:“我是知道为什么小胡同志这么能赚钱了。这张嘴甜啊!”
屠基达这话惹的人群齐齐哈哈大笑,胡文海无奈的摊着手,自己也没忍住,跟着笑了起来。
屠基达是熊猫国产化项目的总设计师,歼七之父。611所扛把子,他的丰功伟绩几乎没有关注战斗机的人所不熟悉的。
除了在歼七飞机上的贡献。他还主持了歼七从佩刀ii到超七,再到枭龙的华丽转身。可以说正是因为有歼七系列在国际市场上的辉煌,有枭龙的成功,成飞才有底气在十号和歼二十的项目上把沈霍伊给踩了下去。
有屠基达担任f-14雄猫的国产化项目总设计师,胡文海相信一定会有一天看到国产熊猫调戏塑料虫子大黄蜂那一天的。
熊猫国产化项目组,可以说是真正的集合全国之力。打造了一个当前中国战斗机研发的国家队——众星云集,不亚于春晚上娱乐明星的密度。
随便拎出来一个“普通人”,肯定都是在某个战斗机分系统里跺跺脚都地震的响当当的人物。
胡文海当然不可能这里所有人都认识,像是国内知名的还好,有些是军工保密单位的人,也只有由林千军来介绍了。
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胡文海才把在场的所有人都认识了一遍。熊猫国产化项目组里。堪称是藏龙卧虎。
而这一的一座宝藏,如今已经向胡文海敞开了自己的怀抱。
翟友江做东,在北航小食堂里开了个小灶。面积不大的包间里,热热闹闹的挤满了人。满桌的酒菜散发着香气,从来不沾酒的胡文海,却当先第一个举起了酒杯。
“请允许我敬大家一杯酒。”胡文海端着酒杯,目光在所有人脸上掠过。
“军工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军工人只能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请允许我献上自己的敬意——”
胡文海一口喝光了杯里的酒,像是被辣出了眼泪,擦了擦发红的眼角:“你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必将永世长存。”
包间里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站起来,端着自己的酒杯,默然点头。
既然选择了军工这条路,他们早就已经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生活。军工系统是中国工业口技术最高的一群人,然而他们的待遇却是最低的,工作是最为艰苦的。普通人可以出国、应聘打工、干个体户,穷极了总有条路走。可军工人,却只能拿着远低于国外同行业的工资,安贫乐道。
甚至,他们为祖国做出的贡献,都不能让人知道。
胡文海这两句话,可以说是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来,为了小胡同志这句话,干了!”
“干!”
圆桌上,所有人手上的酒杯都碰到了一起。没有华丽的演讲和夸耀,只有目光中的理解和坦然。
……
今天的熊猫国产化项目组是愉快的,哪个项目组面对一个慷慨的大金主,恐怕也严肃不起来。
更不用说是胡文海这样既给与人尊重,又舍得花钱、好说话的大金主。
“航电显示这部分,我的意见是能不能数字化?”胡文海的很多意见,竟然比在座的人还激进:“我保证明年拿下摩托罗拉的晶圆厂,可以充足供应68000系列的cpu。1553b总线技术的民用方面,我已经有了一些考虑,数字化之后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电动汽车的控制技术!”
“飞机的抬头显示器,如果能够小型化,配合液晶显示和反射膜,是否可以也作为车载电子技术的一个附件?”
“新科公司已经开发出一种名为igct的中压整流电子器件,能否考虑应用到熊猫战斗机上面?”
胡文海的每一个问题,都惹得房间里爆发出一阵阵的讨论声。若非是在饭桌上,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身处于菜市场之中。
不过抛出一个个问题之后的胡文海自己却没什么自觉,反而拉着吴大观、吴仲华和屠基达三个人,躲在了角落里开小会。
“二位吴老、屠总工,我这次来可是为了一笔大生意的!”(未完待续。)
海军的问题是海军要自力更生,相较于三百万的陆军和遍布全国的空军,八十年代的海军只能算是小小兄弟。
不论是规模还是预算资金,穷,几乎就是贴在海军脸上的标签。
可也正因为规模小,所以他们更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自我的更新换代。也正是因为穷,海军自我进化的愿望,比陆军和空军都更强烈。
胡文海只是负责指出一条道路,提供海军缺少的资本关键技术,其他的具体工作还要看他们自己。
究竟能否说服海军接受这个方案,由此需要投入多少资源,这就不是胡文海能够左右的了。
池秘书带着胡文海的“奇思妙想”回了帝都,远洋渔业的开发究竟能否通过,那就不是他能够左右的了。
不过大概是对胡文海如此积极为海军出谋划策的投桃报李,没有几天一个好消息就从天而降了。
为了这个消息,胡文海甚至连难得的休假时间都放弃了。登上挂名空军的黑鹰直升机,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帝都。
在帝都,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正在等着他。
就在胡文海赶往帝都的时候,一个德国人的名字,正在迅速的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宠儿。
维尔纳.格里希,这个来自德国的退休老工程师,获得了全中国人的注目。
1984年,一个资本主义德国人。成了社会主义中国武汉柴油机厂的厂长。而到了1985年,在格里希的管理下,武柴以无比华丽的姿态完成了自己的重生。
曾经产品严重滞销,亏损和低效率生产根深蒂固的武柴。就这样在一个外国人的带领下,变成了产品供不应求的明星企业。
针对这样不可思议的转变,中国各大新闻媒体都将目光瞄准了武汉柴油机厂和这个德国来的老人格里希。
很多人满怀期盼和疑惑,为什么一个中国企业在一个德国老头的手里,竟然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媒体们像是最好学的学生,希望能够在这个老头身上找到中国国企改革的方向和秘密。
老头格里希双手一摊。坦言,无他,管理严格是也。
说起来也真是没甚新奇,老头格里希能够将武柴扭亏为盈,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德国人。
洋大人认真起来,国企里的大爷们就好像被抽了一鞭子的狗一样。又勤快又认真的跑了起来。
格里希的成功经验无非是铁面无私、严格管理,他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下到车间,手上一支吸铁笔,一把小锤子和一本记事本。
单单是因为对武柴车间工作环境的整顿,就让武柴生产的柴油机品质上了一个台阶。他痛快的将一个从来不到生产一线去的总工程师踢出了工厂,又顺利的重建了武柴工人对工作的责任心。
仅凭这三板斧,可以说是后世中国任何一个企业都能做到的程度。武柴就在他的手上起死回生了。
这件事情经过报纸的报道,甚至惊动了一位副总理,亲自跑道武汉像个学生一样,向格里斯请教如何管理一间工厂。
一时之间,中国人即欢欣鼓舞,又感到无比沮丧。
受到鼓舞的,是因为格里斯的工作证明了国企并非不能通过改革实现重生。
而沮丧,则是因为在中国没有国营企业的厂长能够像格里希一样“沙发果断”。
他的铁面无私。似乎在国企系统里根本无法实现。
关于国企改革的话题,再次在中国大地上火热的讨论了起来——当然,整个八十年代,实际上国企改革的话题可以说从来没有冷却过。
正是在这一片舆论纷扰之中,胡文海的黑鹰直升机抵达了帝都。
和历史上相比,这时的帝都上层却更显暗流涌动。
格里希的事例似乎在这里没有引起历史上那么大的回应。
但很少有人知道,相比于历史上计件工资、质量管理、满负荷工作这样“平凡”的进步都能引起社会惊诧、中央侧目的局面,一颗堪比通古斯大爆炸的报告,早就在上层引起了狂风骤雨般的讨论。
这份报告,就是中央调查组对绣城现行工业体系改革的调查报告。
胡文海并不清楚,吕秘书离开之后,一支中央暗访调查组就进驻了绣城。对这个一直只闻其声、雾里看花,被刻意遗忘的权宜之地进行了细致的调查。
读作劳务派遣,写作“社会保障”的劳务用工制度,无疑为工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生活保障,但同样剥夺了工人工厂主人翁的“权力”。
究竟能否允许这样改革,上层讨论中竟然普遍表达了谨慎乐观的态度。
说起来也不奇怪,这本来就是未来的改革方向。健全社会保障能够减轻企业负担,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让国企裁员和破产都有了可行性。
哦,对。在1985年还有一件值得书写的大事,渤海省盛京市的市长亲手将三张破产警告书,交给了颤抖着手的三家国企负责人。到1986年,这三家国企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破产的企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寻找下岗、买断和国企改革的理论和政策支持,是中国改革上层首要解决的问题。
历史上,可惜大下岗并没有等到社会保障在中国普及的那一天。然而时间不等人,一件正确而无奈的事情,硬上的结果就是几乎断送了公信力和基本盘。那些相信“国家不会不管我”的工人,最终成了最不相信体制的一代人。
是谁的错呢?
只能说是历史的无奈吧。
格里希1993年离开武柴之后。这座曾经的明星企业几乎是转瞬间回到了1985年之前的亏损和人浮于事、缺乏责任心的状态。
谁又是无辜的?
所以对胡文海搞的这个“劳务派遣”,上面可真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然而对绣城促使国企内部激烈竞争互相吞并的这个做法,很多人又有不同意见。
国企内山头众多,互相吞并涉及到的利益和权力平衡。更是让人畏如蛇蝎。要是这么搞,单单一个绣城还行,左右不过是一些土鳖坐地户,能闹出多大的动静来?
可要说弄到省级、部级,甚至是央企也互相“撕逼”的地步,不能不考虑影响。
另外就是关于盘活资产存量和成立三产总公司的做法。这个倒是让上面的不少人都大开了眼界,原来企业手里的不良资产还能这样搞!
只是二轻和商业局、二商局系统要有什么反对,却也抵不过工口的能量更加强劲。
说到底售货员这个工作吃香,和上层商业系统的发言权完全不是一回事。毕竟还是七个工业机械部,出的工程师更多不是么。
而胡文海借助项目大力推动的标准化和质量管理,同格里希对上层的触动一样。感觉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是回头看看自己,好像没什么信心能推行下去。
和这样一份全面而成体系的改革样本比起来,格里希在武汉柴油机厂搞出来的动静,就有点成了绣城脚注的感觉。
而一手缔造了绣城改革局面的胡文海,此时却并不知道自己正身处于一场龙卷风的风眼之中。
他来到帝都,完全是为了另一件事,一件对他来说无比重要的事情。
专门为中国市场增强了动力。优化了高原性能的黑鹰直升机,正徐徐降落在帝都北航学院的一处空地上。
林千军顶着巨大的风压,迫不及待的跑上前去,亲自拉开了黑鹰直升机的机舱大门。
胡文海带着头盔和墨镜,裂开嘴“无声”的向他笑了笑,在林千军的禽兽托扶下,干脆的跳了下来。
背后的直升机发动机声越来越小,胡文海摘下了头盔和墨镜。有些激动的和林千军拥抱了一下。
“林主任,你可想死我了!”
胡文海笑的阳光灿烂。
“想抓住你胡文海可是不容易!”林千军打趣他,将他引到了操场的旁边。
在离直升机略远的操场边缘,一群人正热切的等着胡文海的到来。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不是别人,正是老熟人北航的副校长翟友江。要说大概还真是名字起的好,翟友江——朋友如过江之鲫。翟校长确实是一个,让人很难忘记的人。
胡文海连忙伸出手去,和翟友江紧紧的握在了一起。熊猫国产化项目组的办公地点,就设在了北航,翟友江是项目组和学院之间负责沟通协调的主要领导。
不用问,今天出现在这里的这批人,就是整个熊猫国产化项目组的主要领导了。
在和翟友江打过招呼之后,胡文海有些拘谨、又有些激动的站在了一个和蔼的老人面前。
林千军刚想给他介绍,却不意胡文海摆摆手拦住了他。
“不用林主任介绍,我当然认识这位。”
“哦?”胡文海对面的老人饶有兴致,笑问道:“那这位小朋友你说说,我是谁?”
胡文海恭谨的低头,声音里充满了崇敬:“您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第二百六十八章
吴大观,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他可以有无数多的头衔,但是最终,吴老头上只剩下了这一个称呼。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其他的头衔和荣誉,在这个称呼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简简单单的九个字,代表的是吴大观在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无法动摇的地位,代表的是他对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所付出的一生心血。
在中国所有搞航空发动机的人,莫不是他的徒子徒孙。
中国的每一款航空发动机。都离不开吴老的努力和支持。
所有关于他的介绍到此就已经够了,已经足够了。这一切成就和荣誉背后的汗水和故事,都可以留给读者去自行想象。
如何在一个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从无到有的“爬”出了航空发动机的科技树。哪怕是放开任何限制。恐怕也很少人能够完全想象出需要面对的困难。
这样的人,当然值得胡文海最深的敬意。
“哈哈哈,可不敢当。”吴大观开怀大笑,航空发动机之父也是人,当然会在恭维和崇敬中感到高兴。
不过有些人是在虚伪的恭维中迷失,有的人则是在世人的尊敬中找到自己奋斗的方向。无疑。吴老是属于后者。
“小胡同志你的事情我也很清楚啊,你取得的成绩,可一点也不比我差。”
“我只是会赚点钱,哪里比得上吴老。”胡文海连连摆手,嘴上谦虚,鼻子眼睛都能看到笑的要飞起来了。
同样是称赞和恭维。这话在吴老口中说出来,那就让人好像吃了人参果一样舒坦。
胡文海在吴大观这里用了几分钟时间,说了几句话。然后向旁边看了过去——顿时又是肃然起敬。
“这位是——”
胡文海又摆手阻止了林千军的介绍,正色道:“林主任不用说,这位我当然也是认识的。”
“哦,那你说说,我是谁?”
胡文海面前这人。也是一个与吴大观年龄相差不大的老人。他们的身上,那种宽和、淡泊,奋斗和从容,锐意进取与和蔼可亲充分融合,发酵而成的特殊气质,让人亲近而又仰慕。
“您是吴老。”胡文海朗声道:“您是叶轮机械的先锋,斯贝发动机理论奠基人,吴仲华吴老。”
“叶轮机械的先锋?”
吴仲华和吴大观这两位吴老。虽然都是姓吴,也都在航空动力领域里举足轻重。但人生的际遇,却相差不小。
吴大观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中国航发行业的老祖宗,这个“之父”当之无愧。
然而反观吴仲华,1954年底从美国归国,57年当选学部委员,58年被批白专,60年代初搞歼八发动机语言,64年又碰上了四清,66年以后,他在航空发动机方面的工作就被停止了。好在当时空军并不糊涂,对他提供了一定的保护,到70年代,他又重新“冒险”回到了科研前线。
至于有段子说当年引进斯贝的时候,吴仲华是被人从牛棚里拉出来去震慑英国人的——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斯贝引进的时候人家吴老早就恢复工作,1971年就已经在全国开办推广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的讲习班了。
吴仲华当年是在斯贝引进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绝不是什么“扫地僧”,57年的学部委员在航发领域起码是独孤求败级别的。
可也因为在科研领域耽误的时间太多,吴仲华心底其实还是有些遗憾的。
听到胡文海的这句“叶轮机械的先锋”,他不由老怀大慰。吴仲华这些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国内推广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这是涡扇发动机的基础,不仅是应用在航发领域,所有的燃气、涡轮发动机都能够应用这一理论。
说他是“叶轮机械的先锋”,这不是胡文海自己随口乱说,而是吴仲华吴老去世之后,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在他的讣告中送上的敬意。
胡文海这句话,可以说是点到了吴仲华最得意的点子上,当即老人连眉眼都带起了笑容。
胡文海和吴仲华又是谦虚了两句,这才转向了下一位。一个精神健硕的“秃头”,排在了队伍的第三位上。
林千军刚想张口,看了胡文海一眼,只得无奈的一摆手:“得勒,你自己来吧,估计这位你肯定也是认识的。”
他无奈的样子,让人群中不由响起一片轻轻的笑声。
胡文海忍了笑,连忙伸出双手去,和第三位这个“秃头”也握紧了双手。
“怎么样,小胡同志可知道我是谁?”
秃头指了指自己,笑意盎然。
“当然知道。”胡文海摸了摸鼻子。连忙点头:“您是歼七之父,屠基达。”
“哦,我也有外号?歼七之父?”屠基达指着自己的鼻子,忍不住笑了起来:“我是知道为什么小胡同志这么能赚钱了。这张嘴甜啊!”
屠基达这话惹的人群齐齐哈哈大笑,胡文海无奈的摊着手,自己也没忍住,跟着笑了起来。
屠基达是熊猫国产化项目的总设计师,歼七之父。611所扛把子,他的丰功伟绩几乎没有关注战斗机的人所不熟悉的。
除了在歼七飞机上的贡献。他还主持了歼七从佩刀ii到超七,再到枭龙的华丽转身。可以说正是因为有歼七系列在国际市场上的辉煌,有枭龙的成功,成飞才有底气在十号和歼二十的项目上把沈霍伊给踩了下去。
有屠基达担任f-14雄猫的国产化项目总设计师,胡文海相信一定会有一天看到国产熊猫调戏塑料虫子大黄蜂那一天的。
熊猫国产化项目组,可以说是真正的集合全国之力。打造了一个当前中国战斗机研发的国家队——众星云集,不亚于春晚上娱乐明星的密度。
随便拎出来一个“普通人”,肯定都是在某个战斗机分系统里跺跺脚都地震的响当当的人物。
胡文海当然不可能这里所有人都认识,像是国内知名的还好,有些是军工保密单位的人,也只有由林千军来介绍了。
足足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胡文海才把在场的所有人都认识了一遍。熊猫国产化项目组里。堪称是藏龙卧虎。
而这一的一座宝藏,如今已经向胡文海敞开了自己的怀抱。
翟友江做东,在北航小食堂里开了个小灶。面积不大的包间里,热热闹闹的挤满了人。满桌的酒菜散发着香气,从来不沾酒的胡文海,却当先第一个举起了酒杯。
“请允许我敬大家一杯酒。”胡文海端着酒杯,目光在所有人脸上掠过。
“军工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军工人只能默默无闻、艰苦奋斗。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请允许我献上自己的敬意——”
胡文海一口喝光了杯里的酒,像是被辣出了眼泪,擦了擦发红的眼角:“你们的名字或许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必将永世长存。”
包间里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站起来,端着自己的酒杯,默然点头。
既然选择了军工这条路,他们早就已经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生活。军工系统是中国工业口技术最高的一群人,然而他们的待遇却是最低的,工作是最为艰苦的。普通人可以出国、应聘打工、干个体户,穷极了总有条路走。可军工人,却只能拿着远低于国外同行业的工资,安贫乐道。
甚至,他们为祖国做出的贡献,都不能让人知道。
胡文海这两句话,可以说是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
“来,为了小胡同志这句话,干了!”
“干!”
圆桌上,所有人手上的酒杯都碰到了一起。没有华丽的演讲和夸耀,只有目光中的理解和坦然。
……
今天的熊猫国产化项目组是愉快的,哪个项目组面对一个慷慨的大金主,恐怕也严肃不起来。
更不用说是胡文海这样既给与人尊重,又舍得花钱、好说话的大金主。
“航电显示这部分,我的意见是能不能数字化?”胡文海的很多意见,竟然比在座的人还激进:“我保证明年拿下摩托罗拉的晶圆厂,可以充足供应68000系列的cpu。1553b总线技术的民用方面,我已经有了一些考虑,数字化之后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电动汽车的控制技术!”
“飞机的抬头显示器,如果能够小型化,配合液晶显示和反射膜,是否可以也作为车载电子技术的一个附件?”
“新科公司已经开发出一种名为igct的中压整流电子器件,能否考虑应用到熊猫战斗机上面?”
胡文海的每一个问题,都惹得房间里爆发出一阵阵的讨论声。若非是在饭桌上,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身处于菜市场之中。
不过抛出一个个问题之后的胡文海自己却没什么自觉,反而拉着吴大观、吴仲华和屠基达三个人,躲在了角落里开小会。
“二位吴老、屠总工,我这次来可是为了一笔大生意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