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对敌之策
武植带人回到半途后,便派了骑兵一人双马,日夜兼程先行去梁山打探消息。
而当细探回到梁山附近后,经过一番打听,却得知了个惊人的消息。
原来此时在李家道口的空地上,此时已盘起一座官兵的营寨,有着一万两千多号人马。
在这营寨之中,为首的正是那东昌府是守将张清和东平府兵马都监董平。
张清原是彰德府人,虎骑出身,擅长飞石打人,百发百中,所以被人称为“没羽箭”。
张清的手下还有两员副将:一个唤做“花项虎”龚旺,浑身上刺著虎斑,□项上吞著虎头,马上会使飞枪;另一个唤做“中箭虎”丁得孙,面颊连项都有疤痕,马上会使飞叉。
而董平则是河东上党人氏,善使双枪,故而人皆称他为“双枪将”,有着万夫不当之勇。
营寨中,除了张清、董平等官兵人马外,还有祝家庄的两千人,由祝家三杰和教头栾廷玉率领。
此外另有曾头市的三千兵马,由曾家长子曾涂、三子曾索和教师史文恭率领。
曾头市的队伍中,宋江打扮得毫不起眼,隐于众庄客之中随行而来。
事实上,此次曾头市之所以答应了张清、董平之邀,出兵助阵,也是因为有着宋江极力的赞同。
而派人四处散播芒砀山要吞并梁山的消息,引诱梁山出兵徐州,然后趁着梁山空虚之时,一举将梁山攻灭的计策,也是由宋江首先献出来的。
不过宋江的身份毕竟不能见光,所以是由曾家之主曾弄去官兵那里走动献的计。
之后事情的进展都十分的顺利,梁山果然上当,带了众多喽啰与芒砀山厮杀去了。
芒砀山实力也很是不俗,宋江估计梁山即便能得胜而归,也定会伤亡大半。
而董平、张清二将更是对宋江那条计策十分的赞赏,直接出动了大部分兵力,会合了几方人马后,直奔梁山而来。
不过大军到了梁山后的情形,就与宋江预料之中的有些不一样了。
张清辖下虽有一个指挥一千五百人的水军兵力,但却在黄河上,梁山泊又不与黄河相连,所以张清那些水军是不能直接开到水泊来的。
所以张清与董平并没像宋江预料的那样立即进攻梁山,而是在李家道口扎下营寨,然后一边派士兵搜罗附近的船只,一边让官府调用民夫,将黄河的战船拉来。
梁山附近的船只有限,也就只能载个千把人,要想出击,还得将水军的那些战船拉来后才行。
宋江见了这情况后,有些急了,立即让曾涂去劝张清、董平尽快进攻,免得梁山的人马回师后增加了难度。
但董平却不以为意的直言拒绝了,“有我大军一万多人驻扎在此,去芒砀山的那些贼子还想有机会返回梁山?”
张清的副将“中箭虎”丁得孙也道:“他们若是返回了更好,正可顺手将他们给消灭了!”
“花项虎”龚旺两眼一阵放光,“听说去芒砀山的贼寇,是那梁山寨主武大郎亲自率领的,若能将他给击杀了,梁山必能不攻自破!”
曾涂听了董平几个的言语后,也觉得甚有道理,便没多说,反而立即返回营帐中劝宋江去了。
如此又过了一两日后,黄河水军的战船尚未拉到梁山泊来,一直在南边监视动静的探马却来报,有打着梁山旗号的兵马四千多人返回了!
那四千多号梁山贼寇,在离李家道口约二百里外的地方扎下了营寨,不知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梁山的兵马回程乃预料中的事情,众官兵听后并没惊奇。
但得知了梁山返回的人数竟多达四千人后,所有人都是大为惊诧。
不过却张清面色不该丝毫的下令道:“不必理会这四千人,派人密切监视便可。若他们胆敢继续前进,那便挥兵掩杀。
若是不敢来,就让他们在那坐视我等的战船到来后攻灭梁山吧!”
众人都觉得张清说的是正理,所以都没有提出异议,继续带着营寨中,等候官府组织民夫将战船运来。
由于在这营寨中张清的官职要略高董平,而且所属于张清辖下的士兵,又多于董平,所以主将自然是张清莫属了。
张清是个耐得住性子的人,他知道要攻灭梁山,必先灭其水军。
梁山水军若灭,则梁山就是被拔了牙的大虫,完全不足为虑。
张清和董平到任前都极力的打听过梁山,知道梁山的水军实力在这北方来说已是不容小觑。
梁山水军现在总共有一千三百人,由五位水军头领统辖,其中浪里白条张顺和阮氏三雄,都是江湖上赫赫有名之辈。
张清和董平还知道梁山有定例,只有喽啰中的精锐才有机会加入水军的,那一千三百人非是滥竽充数而来的。
又因梁山头领中有一个叫“玉幡竿”孟康的,以前便是有名的船匠,梁山水军的船只现在已然焕然一新。
张清明白,以梁山水军现在的实力,仅凭那些抢来的民船,根本是不可能打赢梁山水军的。
所以现在官兵要做的,就是立足营寨,监视四周,慢慢将战船等到一切就都好说了。
然而武植又岂会在离梁山二百里开外的地方傻等,而没有什么作为?
两个多时辰后,又有密切监视的探马回报,那四千多梁山贼子竟已拔寨启程,往东平府的治所须城而去了!
作为东平府兵马都监的董平在听了这个消息后,顿时吃了一惊。
因为他此来梁山,可是将大部分的须城兵马都带走了的。
若是东平府的治所被梁山攻破的话,那他董平就是百死也不能补救的。
董平连忙站起身来,向张清道:“这事不容忽视,还请将军原谅,本将得立即带兵返回才行!”
张清这时的眉头已紧皱了起来。
他不得不承认,梁山这一手围魏救赵使得相当的漂亮。就算是张清与董平都猜测到梁山不太可能会真的去攻打须城,但却不得不发兵去救援。
而当细探回到梁山附近后,经过一番打听,却得知了个惊人的消息。
原来此时在李家道口的空地上,此时已盘起一座官兵的营寨,有着一万两千多号人马。
在这营寨之中,为首的正是那东昌府是守将张清和东平府兵马都监董平。
张清原是彰德府人,虎骑出身,擅长飞石打人,百发百中,所以被人称为“没羽箭”。
张清的手下还有两员副将:一个唤做“花项虎”龚旺,浑身上刺著虎斑,□项上吞著虎头,马上会使飞枪;另一个唤做“中箭虎”丁得孙,面颊连项都有疤痕,马上会使飞叉。
而董平则是河东上党人氏,善使双枪,故而人皆称他为“双枪将”,有着万夫不当之勇。
营寨中,除了张清、董平等官兵人马外,还有祝家庄的两千人,由祝家三杰和教头栾廷玉率领。
此外另有曾头市的三千兵马,由曾家长子曾涂、三子曾索和教师史文恭率领。
曾头市的队伍中,宋江打扮得毫不起眼,隐于众庄客之中随行而来。
事实上,此次曾头市之所以答应了张清、董平之邀,出兵助阵,也是因为有着宋江极力的赞同。
而派人四处散播芒砀山要吞并梁山的消息,引诱梁山出兵徐州,然后趁着梁山空虚之时,一举将梁山攻灭的计策,也是由宋江首先献出来的。
不过宋江的身份毕竟不能见光,所以是由曾家之主曾弄去官兵那里走动献的计。
之后事情的进展都十分的顺利,梁山果然上当,带了众多喽啰与芒砀山厮杀去了。
芒砀山实力也很是不俗,宋江估计梁山即便能得胜而归,也定会伤亡大半。
而董平、张清二将更是对宋江那条计策十分的赞赏,直接出动了大部分兵力,会合了几方人马后,直奔梁山而来。
不过大军到了梁山后的情形,就与宋江预料之中的有些不一样了。
张清辖下虽有一个指挥一千五百人的水军兵力,但却在黄河上,梁山泊又不与黄河相连,所以张清那些水军是不能直接开到水泊来的。
所以张清与董平并没像宋江预料的那样立即进攻梁山,而是在李家道口扎下营寨,然后一边派士兵搜罗附近的船只,一边让官府调用民夫,将黄河的战船拉来。
梁山附近的船只有限,也就只能载个千把人,要想出击,还得将水军的那些战船拉来后才行。
宋江见了这情况后,有些急了,立即让曾涂去劝张清、董平尽快进攻,免得梁山的人马回师后增加了难度。
但董平却不以为意的直言拒绝了,“有我大军一万多人驻扎在此,去芒砀山的那些贼子还想有机会返回梁山?”
张清的副将“中箭虎”丁得孙也道:“他们若是返回了更好,正可顺手将他们给消灭了!”
“花项虎”龚旺两眼一阵放光,“听说去芒砀山的贼寇,是那梁山寨主武大郎亲自率领的,若能将他给击杀了,梁山必能不攻自破!”
曾涂听了董平几个的言语后,也觉得甚有道理,便没多说,反而立即返回营帐中劝宋江去了。
如此又过了一两日后,黄河水军的战船尚未拉到梁山泊来,一直在南边监视动静的探马却来报,有打着梁山旗号的兵马四千多人返回了!
那四千多号梁山贼寇,在离李家道口约二百里外的地方扎下了营寨,不知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梁山的兵马回程乃预料中的事情,众官兵听后并没惊奇。
但得知了梁山返回的人数竟多达四千人后,所有人都是大为惊诧。
不过却张清面色不该丝毫的下令道:“不必理会这四千人,派人密切监视便可。若他们胆敢继续前进,那便挥兵掩杀。
若是不敢来,就让他们在那坐视我等的战船到来后攻灭梁山吧!”
众人都觉得张清说的是正理,所以都没有提出异议,继续带着营寨中,等候官府组织民夫将战船运来。
由于在这营寨中张清的官职要略高董平,而且所属于张清辖下的士兵,又多于董平,所以主将自然是张清莫属了。
张清是个耐得住性子的人,他知道要攻灭梁山,必先灭其水军。
梁山水军若灭,则梁山就是被拔了牙的大虫,完全不足为虑。
张清和董平到任前都极力的打听过梁山,知道梁山的水军实力在这北方来说已是不容小觑。
梁山水军现在总共有一千三百人,由五位水军头领统辖,其中浪里白条张顺和阮氏三雄,都是江湖上赫赫有名之辈。
张清和董平还知道梁山有定例,只有喽啰中的精锐才有机会加入水军的,那一千三百人非是滥竽充数而来的。
又因梁山头领中有一个叫“玉幡竿”孟康的,以前便是有名的船匠,梁山水军的船只现在已然焕然一新。
张清明白,以梁山水军现在的实力,仅凭那些抢来的民船,根本是不可能打赢梁山水军的。
所以现在官兵要做的,就是立足营寨,监视四周,慢慢将战船等到一切就都好说了。
然而武植又岂会在离梁山二百里开外的地方傻等,而没有什么作为?
两个多时辰后,又有密切监视的探马回报,那四千多梁山贼子竟已拔寨启程,往东平府的治所须城而去了!
作为东平府兵马都监的董平在听了这个消息后,顿时吃了一惊。
因为他此来梁山,可是将大部分的须城兵马都带走了的。
若是东平府的治所被梁山攻破的话,那他董平就是百死也不能补救的。
董平连忙站起身来,向张清道:“这事不容忽视,还请将军原谅,本将得立即带兵返回才行!”
张清这时的眉头已紧皱了起来。
他不得不承认,梁山这一手围魏救赵使得相当的漂亮。就算是张清与董平都猜测到梁山不太可能会真的去攻打须城,但却不得不发兵去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