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父子夜谈
清风阵阵,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凉意。树叶就发出“沙沙沙”的声响,像在窃窃私语,又像在编织着夏夜的梦;草丛里各种不知名的虫儿“蛐蛐”、“唧唧”地唱着歌儿,此起彼伏。
赵云一家人在院子里的大榆树下乘凉,同时赵煜也将今天白天的事,从头到尾,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儿子。最后满怀期待的问:
“云儿,你怎么想?”
赵云对父亲的心思了如指掌,沉吟片刻,斟酌了一下语气说:
“爹,张仁甫是挺不错,名气大,潜力足,德才兼备,礼贤下士……”
当听到这里的时候,赵煜敛起了笑容,知子莫如父,他知道赵云接下去的话就要转折,果不其然听赵云说:
“但是我一直很敬仰白马将军,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白马义从,抵御乌桓入侵……”
赵煜一听就皱眉头,如果没有张帆今天亲自登门拜访,没准儿他还觉得其实公孙瓒也挺好的,但是什么事情都怕“比较”二字。
此时的公孙瓒名气是不小,然而但还不是那个两年后和董卓一东一西并列的最大诸侯。
此时的公孙瓒因为在去年和张纯、丘力居作战的出色表现,迁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领辽东属国长史,受幽州牧刘虞所职统。
所以他的身份很张帆比起来相去甚远,不仅官衔比张帆小,而且爵位也差的很远。侯爵最高一级的是县侯,例如冠军(县)侯。其次是乡侯,然后是亭侯,再次是都乡侯,之后才是都亭侯。都亭侯食户二百。
而且他的年龄比张帆大了十四岁,也就是说明显张帆潜力更大,政治寿命更长。此时张帆早已因为收服六十万山越而名震天下,然而公孙瓒的名气主要集中在幽、冀一带。
所以公孙瓒几乎各方面都被张帆碾压,所以说尽管有地域加成,赵煜仍然更倾向于张帆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如果再过一两年,这种情况就会反过来,估计赵煜会毫不犹豫的倒向公孙瓒。为什么呢?
初平二年(191年),青徐黄巾三十万,入渤海境内,公孙瓒帅二万骑败之,威名大震,拜奋武将军,蓟侯。南渡河攻取了冀州、青州、兖等华北大部分,营建易京,以通辽海。乃自署其将为青、冀、兖三州刺史,多置郡县守令。又遣弟公孙越连结袁术进攻豫州,逐步成为与董卓并立东西的两个最大军阀。
都知道袁绍巅峰时期是天下第一诸侯,占领冀、青、幽、并四州,但是在界桥之战之前,其实这大部分都是公孙瓒的地盘,袁绍曾一度被公孙瓒打的抬不起头,撵的东逃西窜。
所以说公孙瓒毋庸置疑是三国早期第一军阀,张帆即使开挂,也不可能在一两年就平定交、杨、荆、益四州,和公孙瓒分庭抗礼。
所以张帆必须提前下手,抢先一步将赵云收入囊中,否则等公孙瓒强势崛起,他压根一点机会都没有,他可不想像刘备那样一等就是七年。
当然赵煜不是张帆,他不知道历史的轨迹,所以以他的角度倾向于张帆也在情理之中。
赵煜语重心长的说:“云儿,我只有两个儿子,你大兄资质鲁钝,所以我让他早早分出去成家立业。但是你不同,我赵氏祖祖辈辈几乎都没出过什么人才,直到你出生。你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武学天赋,算命的老瞎子说,此子必成大器。所以我和你娘暗暗发誓,就算省吃少穿,也要把你培养成才。”
赵煜回忆道:“都说穷文富武,以咱们这样的家境,培养出一个习武之人有多不容易,即使我不说,你也明白。就是因为把钱都花在给你学武上,所以你们兄弟俩娶不上媳妇。你大兄只能入赘,你二十一岁还是孑然一身……”
赵云动情的说:“爹……”
赵煜打断了他:“你先听我说完。这些年你跟着童渊学习枪法,实力日益精进,我和你娘看在眼里,甜在心里,觉得这么多年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他突然话锋一转:“但是我也很害怕,为什么?因为这是士族门阀的时代,寒门难出贵子。想要改写命运,出人头地,哪有那么容易?这世上怀才不遇的人多了,那我们这一二十年的坚持,到底能换来什么呢?”
赵煜说着说着有些哽咽:“今天张帆上门说了那番话,爹真的恨不得在祖坟前痛痛快快哭一场,你明白我那种心情吗?”
赵云眼眶湿润了,他知道这是父亲的心里话。父母将全家人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为此牺牲了很多东西。
压力长年累月的递增,已经几乎快把他们逼疯了,张帆的亲自上门,无疑是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曙光。
现在的赵煜就像一个溺水的人,就算抓住一根稻草也不会放手,何况他觉得自己登上了一艘安全的大船,就更没理由放弃了。
赵云想劝父亲下水和他一起游向未知远方的岛屿,赵煜自然是不可能冒这个风险的……
赵云如果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无疑是自私的,因为这已经不单单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这已经关系到父母和哥哥,这么多年的牺牲和奉献是否能得到回报。
现在全家人都指望着他出人头地,可以说这是父母毕生奋斗的终极目标,甚至超过生命。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容不下他的轻率和任性……
面对父亲近乎卑微到祈求的眼神,赵云没办法残忍的说出拒绝的字眼,轻叹一口气说:
“我明天再见他一次,只要他有传闻中的一半,我就马上答应他,这样可以吧?”
赵煜和妻子对视一眼,面露喜色,他们知道张帆就像传闻中的一样优异,所以儿子根本没理由拒绝。
赵煜欣慰的说:“云儿你长大了。人生在世不称意者,十之八九。每个人都想活的肆意洒脱,潇洒快活。但是人生,不就是不断的权衡和取舍吗?”
赵云没想到父亲今天难得语出惊人,细细咀嚼,可不就是长者的智慧吗?(未完待续。)
赵云一家人在院子里的大榆树下乘凉,同时赵煜也将今天白天的事,从头到尾,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儿子。最后满怀期待的问:
“云儿,你怎么想?”
赵云对父亲的心思了如指掌,沉吟片刻,斟酌了一下语气说:
“爹,张仁甫是挺不错,名气大,潜力足,德才兼备,礼贤下士……”
当听到这里的时候,赵煜敛起了笑容,知子莫如父,他知道赵云接下去的话就要转折,果不其然听赵云说:
“但是我一直很敬仰白马将军,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白马义从,抵御乌桓入侵……”
赵煜一听就皱眉头,如果没有张帆今天亲自登门拜访,没准儿他还觉得其实公孙瓒也挺好的,但是什么事情都怕“比较”二字。
此时的公孙瓒名气是不小,然而但还不是那个两年后和董卓一东一西并列的最大诸侯。
此时的公孙瓒因为在去年和张纯、丘力居作战的出色表现,迁为降虏校尉,封都亭侯,领辽东属国长史,受幽州牧刘虞所职统。
所以他的身份很张帆比起来相去甚远,不仅官衔比张帆小,而且爵位也差的很远。侯爵最高一级的是县侯,例如冠军(县)侯。其次是乡侯,然后是亭侯,再次是都乡侯,之后才是都亭侯。都亭侯食户二百。
而且他的年龄比张帆大了十四岁,也就是说明显张帆潜力更大,政治寿命更长。此时张帆早已因为收服六十万山越而名震天下,然而公孙瓒的名气主要集中在幽、冀一带。
所以公孙瓒几乎各方面都被张帆碾压,所以说尽管有地域加成,赵煜仍然更倾向于张帆也就不奇怪了。
当然如果再过一两年,这种情况就会反过来,估计赵煜会毫不犹豫的倒向公孙瓒。为什么呢?
初平二年(191年),青徐黄巾三十万,入渤海境内,公孙瓒帅二万骑败之,威名大震,拜奋武将军,蓟侯。南渡河攻取了冀州、青州、兖等华北大部分,营建易京,以通辽海。乃自署其将为青、冀、兖三州刺史,多置郡县守令。又遣弟公孙越连结袁术进攻豫州,逐步成为与董卓并立东西的两个最大军阀。
都知道袁绍巅峰时期是天下第一诸侯,占领冀、青、幽、并四州,但是在界桥之战之前,其实这大部分都是公孙瓒的地盘,袁绍曾一度被公孙瓒打的抬不起头,撵的东逃西窜。
所以说公孙瓒毋庸置疑是三国早期第一军阀,张帆即使开挂,也不可能在一两年就平定交、杨、荆、益四州,和公孙瓒分庭抗礼。
所以张帆必须提前下手,抢先一步将赵云收入囊中,否则等公孙瓒强势崛起,他压根一点机会都没有,他可不想像刘备那样一等就是七年。
当然赵煜不是张帆,他不知道历史的轨迹,所以以他的角度倾向于张帆也在情理之中。
赵煜语重心长的说:“云儿,我只有两个儿子,你大兄资质鲁钝,所以我让他早早分出去成家立业。但是你不同,我赵氏祖祖辈辈几乎都没出过什么人才,直到你出生。你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惊人的武学天赋,算命的老瞎子说,此子必成大器。所以我和你娘暗暗发誓,就算省吃少穿,也要把你培养成才。”
赵煜回忆道:“都说穷文富武,以咱们这样的家境,培养出一个习武之人有多不容易,即使我不说,你也明白。就是因为把钱都花在给你学武上,所以你们兄弟俩娶不上媳妇。你大兄只能入赘,你二十一岁还是孑然一身……”
赵云动情的说:“爹……”
赵煜打断了他:“你先听我说完。这些年你跟着童渊学习枪法,实力日益精进,我和你娘看在眼里,甜在心里,觉得这么多年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他突然话锋一转:“但是我也很害怕,为什么?因为这是士族门阀的时代,寒门难出贵子。想要改写命运,出人头地,哪有那么容易?这世上怀才不遇的人多了,那我们这一二十年的坚持,到底能换来什么呢?”
赵煜说着说着有些哽咽:“今天张帆上门说了那番话,爹真的恨不得在祖坟前痛痛快快哭一场,你明白我那种心情吗?”
赵云眼眶湿润了,他知道这是父亲的心里话。父母将全家人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为此牺牲了很多东西。
压力长年累月的递增,已经几乎快把他们逼疯了,张帆的亲自上门,无疑是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曙光。
现在的赵煜就像一个溺水的人,就算抓住一根稻草也不会放手,何况他觉得自己登上了一艘安全的大船,就更没理由放弃了。
赵云想劝父亲下水和他一起游向未知远方的岛屿,赵煜自然是不可能冒这个风险的……
赵云如果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无疑是自私的,因为这已经不单单是他自己一个人的事情。这已经关系到父母和哥哥,这么多年的牺牲和奉献是否能得到回报。
现在全家人都指望着他出人头地,可以说这是父母毕生奋斗的终极目标,甚至超过生命。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容不下他的轻率和任性……
面对父亲近乎卑微到祈求的眼神,赵云没办法残忍的说出拒绝的字眼,轻叹一口气说:
“我明天再见他一次,只要他有传闻中的一半,我就马上答应他,这样可以吧?”
赵煜和妻子对视一眼,面露喜色,他们知道张帆就像传闻中的一样优异,所以儿子根本没理由拒绝。
赵煜欣慰的说:“云儿你长大了。人生在世不称意者,十之八九。每个人都想活的肆意洒脱,潇洒快活。但是人生,不就是不断的权衡和取舍吗?”
赵云没想到父亲今天难得语出惊人,细细咀嚼,可不就是长者的智慧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