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十七章 产量
说起这个吃不饱,张斌不由想起前世在孤儿院的生活。
那个时候,他也经常吃不饱,尤其是十多岁的时候,长身体那会儿,饭量大的出奇,怎么都吃不饱。
倒不是说那个时候会饿死,之所以饿,主要是因为长身体消化太快,孤儿院毕竟不是自己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饿了怎么办呢?
小伙伴们经常去孤儿院的后山偷红薯,然后在地上挖个大坑,再偷把干稻草在坑里烧了,再把红薯丢进去,过大约半个小时,红薯就烤熟了,那味道,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
张斌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的嘴角,还好,没有口水。
他看了看自己的手,瞬间陷入呆滞。
红薯的产量貌似很高啊,还有土豆,产量也高的吓人,只要栽种方法没问题,亩产几千斤正常的很。
至于这个栽种方法,张斌倒是知道,因为他亲手种过。
也就是后面孤儿院被附近的村民投诉的没办法,只好在后山自己开了几块地,种红薯,顺带还种了点土豆,而他们这些经常偷红薯的小捣蛋,则被罚去种红薯和土豆了。
怎么种的来着,张斌使劲回忆起来。
往事一幕幕浮现在他脑海,农民伯伯手把手教他们分块,培育种苗,栽种,施肥的镜头如电影般回放,想起最后丰收时的喜悦,他不禁露出幸福的微笑。
坐在一旁的吴士琦却是傻眼了,县令大人这是怎么了,半天不说话,还又是抹嘴又是笑的,好诡异啊!
又过了一会儿,张斌终于清醒过来,他也顾不得吴士琦吃惊的表情了,直接招手道:“吴先生,你过来,本官给你画两样东西,你看认识不。”
他印象中,这个时候红薯和土豆应该都已经传人大明了,而最早栽种的正是福建沿海地区。
吴士琦见县令大人招手,连忙站起来,走到书桌跟前。
张斌则迅的抽出一张白纸,提起毛笔画了几个土豆和一串红薯,然后解释道:“这两样东西本官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知道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也就是某种根茎。这个圆圆的,像马铃铛一样的,表皮是黄色的,里面也是黄色的,切碎之后泡水里会有很多粉,挖出来是一堆一堆的。这个又圆又长的,表面是红色的,里面是白色的,挖出来是一串一串的,可以生吃,吃起来略微有点甜。吴先生,你见过这两种东西吗?”
他的话刚一落音,吴士琦便毫不犹豫的道:“大人说的是洋山芋和番薯吧?”
番薯,对啊,红薯就叫番薯,至于洋山芋,应该就是土豆了,张斌兴奋的道:“对对对,这个长长的就叫番薯,这个圆圆的叫洋山芋倒也没错,吴先生都见过?”
吴士琦点头道:“这两样东西月港那边很多人都在种,听说是洋人带过来的,小人还特意去品尝过,这洋山芋没什么味道,这番薯倒还可以。”
月港就是隆庆开海的时候,明穆宗定下来大明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那边洋人的确很多,而土豆和红薯正是洋人带入大明的。
张斌已经可以确定,吴士琦所说的洋山芋和番薯就是土豆和红薯了。
他兴奋的道:“吴先生,立刻派人通知我父亲,请他帮忙去月港进购一批洋山芋和番薯,送到平阳来,越快越好!”
吴士琦这个纳闷啊,难道县令大人想吃着两样菜了?
他有这想法也不奇怪,这个时候土豆和红薯并没有开始大规模种植,再加上种植方法不是很得当,产量并不是很高,大明的百姓还以为这两样东西是拿来做菜吃的呢!
当然,奇怪归奇怪,张斌一开口,他还是立马退出去安排去了。
至于大金所那边,他并不担心这种稀奇古怪的要求会遭到诟病,千户大人宠溺这位五姑娘那可是出了名的,别说是洋山芋和番薯了,就算是龙肝凤胆,只要弄的到,估计千户大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去弄!
张斌让人马上去进购土豆和红薯自然不是为了自己吃,烤红薯的味道虽然令人怀念,但他还没嘴馋到这种程度。
土豆和红薯可是亩产几千斤的粮食作物,而且对环境的要求并不高,根本就不用占用农田,土质稍微好点的荒山都可以栽种。
他完全可以组织平民百姓去开荒,把土豆和红薯栽种到山坡上,每家每户只要种上一两亩,这吃不饱的问题就解决了。
甚至,还可以组织平民百姓到处贩卖烤红薯,这样,穿不暖的问题同样也解决了!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其实,简单的算个账就明白了。
这会儿粮食的亩产是两石左右,而粮食的价格则是八钱到一两银子每石,也就是说,每斤米的价格大概是六文钱左右。
而土豆和红薯的产量,只要按后世的方法来栽种,就算再差也不会低于两千斤一亩,一个一斤重的烤红薯卖三文,一半的价格,同样的份量,味道还好,肯定会有生意。
也就是说,种上红薯之后的亩产值就会变成六千文,也就是六两银子,等于将平均亩产值提高了三倍,而且,还不算开荒的山地。
这样一来,平民百姓的温饱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张斌越想越兴奋,他甚至开始考虑烤红薯的工具了。
前世大街上卖烤红薯的多了去了,他们一般都是用废旧的油桶做个简易的烤箱,然后用三轮车拉着,找个热闹的街头把红薯一烤熟,直接就可以卖了。
废旧油桶,这会儿没有,但是,可以让人敲个小点的铁皮灶出来,反正这会儿匠户多的很,赚钱也困难,给他们找个赚钱的门路,连带他们的温饱问题也一起解决了。
三轮车这会儿也没有,但是,可以让人做个小平板车,这会儿做车船同样有专门的匠户,赚钱也困难,给他们找个赚钱的门路,他们肯定求之不得。
最后,最关键的就是钱的问题了。
这一套行头下来,少说也得几两银子,让老百姓自己掏肯定不现实,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有这结余。
自己掏,也不现实,要解决平阳所有百姓的温饱问题,这样的行头最少要来上万套,几万两银子,恐怕他老爹一时半会都掏不出来。
怎么办呢?
很简单,募捐,他这个县令拉下脸去跟平阳所有的乡绅土豪募捐,能筹集多少钱就做多少套行头,先给最穷的那部分人用着。
不过,这东西并不免费提供,等他们赚到这套行头的钱,必须去订做一套,给其他人用。
这样慢慢扩散,很快,平阳所有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能有这么套行头了,到时候,平阳烤番薯怕是要成为大明知名小吃了!
那个时候,他也经常吃不饱,尤其是十多岁的时候,长身体那会儿,饭量大的出奇,怎么都吃不饱。
倒不是说那个时候会饿死,之所以饿,主要是因为长身体消化太快,孤儿院毕竟不是自己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
饿了怎么办呢?
小伙伴们经常去孤儿院的后山偷红薯,然后在地上挖个大坑,再偷把干稻草在坑里烧了,再把红薯丢进去,过大约半个小时,红薯就烤熟了,那味道,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
张斌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的嘴角,还好,没有口水。
他看了看自己的手,瞬间陷入呆滞。
红薯的产量貌似很高啊,还有土豆,产量也高的吓人,只要栽种方法没问题,亩产几千斤正常的很。
至于这个栽种方法,张斌倒是知道,因为他亲手种过。
也就是后面孤儿院被附近的村民投诉的没办法,只好在后山自己开了几块地,种红薯,顺带还种了点土豆,而他们这些经常偷红薯的小捣蛋,则被罚去种红薯和土豆了。
怎么种的来着,张斌使劲回忆起来。
往事一幕幕浮现在他脑海,农民伯伯手把手教他们分块,培育种苗,栽种,施肥的镜头如电影般回放,想起最后丰收时的喜悦,他不禁露出幸福的微笑。
坐在一旁的吴士琦却是傻眼了,县令大人这是怎么了,半天不说话,还又是抹嘴又是笑的,好诡异啊!
又过了一会儿,张斌终于清醒过来,他也顾不得吴士琦吃惊的表情了,直接招手道:“吴先生,你过来,本官给你画两样东西,你看认识不。”
他印象中,这个时候红薯和土豆应该都已经传人大明了,而最早栽种的正是福建沿海地区。
吴士琦见县令大人招手,连忙站起来,走到书桌跟前。
张斌则迅的抽出一张白纸,提起毛笔画了几个土豆和一串红薯,然后解释道:“这两样东西本官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知道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也就是某种根茎。这个圆圆的,像马铃铛一样的,表皮是黄色的,里面也是黄色的,切碎之后泡水里会有很多粉,挖出来是一堆一堆的。这个又圆又长的,表面是红色的,里面是白色的,挖出来是一串一串的,可以生吃,吃起来略微有点甜。吴先生,你见过这两种东西吗?”
他的话刚一落音,吴士琦便毫不犹豫的道:“大人说的是洋山芋和番薯吧?”
番薯,对啊,红薯就叫番薯,至于洋山芋,应该就是土豆了,张斌兴奋的道:“对对对,这个长长的就叫番薯,这个圆圆的叫洋山芋倒也没错,吴先生都见过?”
吴士琦点头道:“这两样东西月港那边很多人都在种,听说是洋人带过来的,小人还特意去品尝过,这洋山芋没什么味道,这番薯倒还可以。”
月港就是隆庆开海的时候,明穆宗定下来大明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那边洋人的确很多,而土豆和红薯正是洋人带入大明的。
张斌已经可以确定,吴士琦所说的洋山芋和番薯就是土豆和红薯了。
他兴奋的道:“吴先生,立刻派人通知我父亲,请他帮忙去月港进购一批洋山芋和番薯,送到平阳来,越快越好!”
吴士琦这个纳闷啊,难道县令大人想吃着两样菜了?
他有这想法也不奇怪,这个时候土豆和红薯并没有开始大规模种植,再加上种植方法不是很得当,产量并不是很高,大明的百姓还以为这两样东西是拿来做菜吃的呢!
当然,奇怪归奇怪,张斌一开口,他还是立马退出去安排去了。
至于大金所那边,他并不担心这种稀奇古怪的要求会遭到诟病,千户大人宠溺这位五姑娘那可是出了名的,别说是洋山芋和番薯了,就算是龙肝凤胆,只要弄的到,估计千户大人都会毫不犹豫的去弄!
张斌让人马上去进购土豆和红薯自然不是为了自己吃,烤红薯的味道虽然令人怀念,但他还没嘴馋到这种程度。
土豆和红薯可是亩产几千斤的粮食作物,而且对环境的要求并不高,根本就不用占用农田,土质稍微好点的荒山都可以栽种。
他完全可以组织平民百姓去开荒,把土豆和红薯栽种到山坡上,每家每户只要种上一两亩,这吃不饱的问题就解决了。
甚至,还可以组织平民百姓到处贩卖烤红薯,这样,穿不暖的问题同样也解决了!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其实,简单的算个账就明白了。
这会儿粮食的亩产是两石左右,而粮食的价格则是八钱到一两银子每石,也就是说,每斤米的价格大概是六文钱左右。
而土豆和红薯的产量,只要按后世的方法来栽种,就算再差也不会低于两千斤一亩,一个一斤重的烤红薯卖三文,一半的价格,同样的份量,味道还好,肯定会有生意。
也就是说,种上红薯之后的亩产值就会变成六千文,也就是六两银子,等于将平均亩产值提高了三倍,而且,还不算开荒的山地。
这样一来,平民百姓的温饱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张斌越想越兴奋,他甚至开始考虑烤红薯的工具了。
前世大街上卖烤红薯的多了去了,他们一般都是用废旧的油桶做个简易的烤箱,然后用三轮车拉着,找个热闹的街头把红薯一烤熟,直接就可以卖了。
废旧油桶,这会儿没有,但是,可以让人敲个小点的铁皮灶出来,反正这会儿匠户多的很,赚钱也困难,给他们找个赚钱的门路,连带他们的温饱问题也一起解决了。
三轮车这会儿也没有,但是,可以让人做个小平板车,这会儿做车船同样有专门的匠户,赚钱也困难,给他们找个赚钱的门路,他们肯定求之不得。
最后,最关键的就是钱的问题了。
这一套行头下来,少说也得几两银子,让老百姓自己掏肯定不现实,他们根本就不可能有这结余。
自己掏,也不现实,要解决平阳所有百姓的温饱问题,这样的行头最少要来上万套,几万两银子,恐怕他老爹一时半会都掏不出来。
怎么办呢?
很简单,募捐,他这个县令拉下脸去跟平阳所有的乡绅土豪募捐,能筹集多少钱就做多少套行头,先给最穷的那部分人用着。
不过,这东西并不免费提供,等他们赚到这套行头的钱,必须去订做一套,给其他人用。
这样慢慢扩散,很快,平阳所有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能有这么套行头了,到时候,平阳烤番薯怕是要成为大明知名小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