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9章 敦煌
霍思宁脑子一个激灵,虽然这大和尚问得委婉,但是她还是听懂了他话里的潜台词,当即就笑着摆摆手:
“这东西我用不着,大师你直接带回去吧。”
开什么玩笑,这玩意儿就是人死了之后烧剩下的骨头,跟骨灰差不多吧?她又不信佛,留这么个东西在身边,她除非吃饱了撑着,否则弄个这么渗人的玩意儿来吓唬自己么?
好在她还有几分理智,知道眼前这大和尚跟那小弟子对这枚佛骨敬重虔诚得很,所以她这点想法是肯定不会说出来的,不然就真是要讨人嫌,得罪人了。
但就算这枚舍利子再珍贵,再让人趋之若鹜,霍思宁也实在是对这个东西喜欢不起来,这样的德高望重的高僧留下的圣物,还是应该高高地供奉在佛塔之上更为合适。
释善大师倒是被霍思宁的直接给弄得有些不好意思,他十分清楚这枚舍利子在佛门的重要性,可要让他就这么白拿人的东西,他还真是第一次。
他有心想要推辞几句,可霍思宁本就不在意这东西,手里也不缺钱,当然不会计较这么多,但只有一个要求,她是明确提出来了的。
“这枚舍利子既然是交给大师父您的,那就希望大师父您妥善保管,到了五台山,这东西也不能够归个人所有,更不能卖到个人的手里去,它的所有人,只能是五台山佛学院,大师父,这一点您能保证吗?”
她可是很清楚一些部门的做派,她这边辛辛苦苦的弄回来的东西,回头到了佛学院,反而成为了某些人敛财的工具,甚至为他人做了嫁衣,那霍思宁铁定是不答应的。
另外,佛头舍利这么贵重,全世界就t国有,现在华国也有一枚,接下来可能会引很多争议,说不定印度那边都会来横插一脚,不论阿育王孔雀王朝是否起源印度,这枚舍利子,霍思宁是绝对不会同意归还回印度的。
如果五台山方面私下跟那边谈妥了某种条件,将这枚舍利子归还,霍思宁肯定也是会投反对票的。
幸好这释善大师如今是五台山方丈,也有很大的话语权,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些事情还是能够做主的。
但这老和尚毕竟年纪也不小了,谁能保证他能活到什么时候?到时候换了接班人,谁知道新上任的那个还会不会依照他们之前定的规矩办事儿?
这年头朝令夕改的事儿多了去了,霍思宁可不放心,还是先将丑话说在前头的好,不然等以后生了变故,再来扯皮就麻烦了。
释善大师似乎也明白霍思宁心中所担忧的事儿,很是大度地表示,他能够保证,并且愿意与霍思宁签下承诺书,一旦寺庙方面违背约定,霍思宁有权将这枚舍利子直接召回。
这在释善大师看来,是很应该的事儿。
本来舍利子就是霍思宁的,她无私捐赠出来,是为了满足佛门众僧侣和佛学爱好者对圣人的朝贡和膜拜,为五台山提供旺盛的香火传承。
但这东西若成为了个人敛财的工具,就违背了她原本的初衷,别说霍思宁了,就算是释善大师也是不会乐意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亵渎了圣人始祖的仁爱与慈悲。
所以他觉得,霍思宁会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也确实应该在一开始就做好两手准备工作,以免日后双方扯皮时闹得不好看。
双方达成共识,舍利子的归属问题暂时就有了方案了。
但老和尚望着手中的这只佛头塔,再看看那十几箱竹简,表情却还是有些纠结。
霍思宁总觉得这老和尚似乎是有什么心思,遂开口问道:
“大师,您是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吗?在场的都是熟人,您有什么想说的只管提,没有关系的。”
老方丈摇了摇头,忽然抬起头来,迟疑了一下,问道:
“你们知道敦煌吗?”
霍思宁点头:“敦煌莫高窟,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时间去看。”
谢道远也有些纳闷:“我倒是去过很多次,不过老和尚,你忽然说这个干什么?”
释善大师叹了一口气:“你既然去过,那肯定莫高窟门口杵着的那几座僧人圆寂塔。”
谢道远一愣,脑子里灵光一闪,蓦地明白了什么,抬起头来目光灼灼地看着释善大师:
“你想说的,不是那些圆寂塔,而是那个罪人王圆箓吧?”
霍思宁跟苏青青都怔住。
她们没去过莫高窟,但是只要学过高中语文课本的人,就都知道王圆箓。
因为高中语文课本里面就有一片课文,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中的节选章,也是这本书的开篇第一章,写的就是贪财愚昧的守山道士王圆箓,在一百多年前于莫高窟云游时,将莫高窟视为了他的所有物,在现敦煌莫高窟留存的辉煌文明时,以极少数的钱财,就将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半卖半送给了国外的冒险家。
就是因着这个王圆箓,现代的敦煌研究院专家们,只能一次次从国外博物馆屈辱地买回敦煌文献微缩胶卷,带回国内后再进行研究,只能隔着厚厚的玻璃触摸那些文明的影子。
所以,这个王圆箓可以说臭名远扬,哪怕没去过敦煌莫高窟的年轻一代,也大多数都知道他的恶行。
但这大和尚忽然提到王圆箓是什么意思?
“我怀疑,这些箱子,包括这只佛头塔,极有可能是从敦煌运送出来的。”
“如果根据你们的猜测,这些古董文物都是从联军侵华时期战船经过马六甲被截胡的话,那么时间是就是对的上的。
“这里面肯定绝大部分都是从帝都圆明园搜刮出来的东西,但这些竹简跟佛头塔,即便是在当时,也是无比珍贵和重要。”
“如果这些东西在当时就面世了,肯定会被收录在皇家寺庙里面当镇寺之宝供奉着,绝无可能会随意放置在皇家的后花园里,这是暴殄天物,皇室讲究规矩,且慈禧太后信佛,她绝对不会允许手底下的人这么干。”
“这东西我用不着,大师你直接带回去吧。”
开什么玩笑,这玩意儿就是人死了之后烧剩下的骨头,跟骨灰差不多吧?她又不信佛,留这么个东西在身边,她除非吃饱了撑着,否则弄个这么渗人的玩意儿来吓唬自己么?
好在她还有几分理智,知道眼前这大和尚跟那小弟子对这枚佛骨敬重虔诚得很,所以她这点想法是肯定不会说出来的,不然就真是要讨人嫌,得罪人了。
但就算这枚舍利子再珍贵,再让人趋之若鹜,霍思宁也实在是对这个东西喜欢不起来,这样的德高望重的高僧留下的圣物,还是应该高高地供奉在佛塔之上更为合适。
释善大师倒是被霍思宁的直接给弄得有些不好意思,他十分清楚这枚舍利子在佛门的重要性,可要让他就这么白拿人的东西,他还真是第一次。
他有心想要推辞几句,可霍思宁本就不在意这东西,手里也不缺钱,当然不会计较这么多,但只有一个要求,她是明确提出来了的。
“这枚舍利子既然是交给大师父您的,那就希望大师父您妥善保管,到了五台山,这东西也不能够归个人所有,更不能卖到个人的手里去,它的所有人,只能是五台山佛学院,大师父,这一点您能保证吗?”
她可是很清楚一些部门的做派,她这边辛辛苦苦的弄回来的东西,回头到了佛学院,反而成为了某些人敛财的工具,甚至为他人做了嫁衣,那霍思宁铁定是不答应的。
另外,佛头舍利这么贵重,全世界就t国有,现在华国也有一枚,接下来可能会引很多争议,说不定印度那边都会来横插一脚,不论阿育王孔雀王朝是否起源印度,这枚舍利子,霍思宁是绝对不会同意归还回印度的。
如果五台山方面私下跟那边谈妥了某种条件,将这枚舍利子归还,霍思宁肯定也是会投反对票的。
幸好这释善大师如今是五台山方丈,也有很大的话语权,绝大部分情况下,这些事情还是能够做主的。
但这老和尚毕竟年纪也不小了,谁能保证他能活到什么时候?到时候换了接班人,谁知道新上任的那个还会不会依照他们之前定的规矩办事儿?
这年头朝令夕改的事儿多了去了,霍思宁可不放心,还是先将丑话说在前头的好,不然等以后生了变故,再来扯皮就麻烦了。
释善大师似乎也明白霍思宁心中所担忧的事儿,很是大度地表示,他能够保证,并且愿意与霍思宁签下承诺书,一旦寺庙方面违背约定,霍思宁有权将这枚舍利子直接召回。
这在释善大师看来,是很应该的事儿。
本来舍利子就是霍思宁的,她无私捐赠出来,是为了满足佛门众僧侣和佛学爱好者对圣人的朝贡和膜拜,为五台山提供旺盛的香火传承。
但这东西若成为了个人敛财的工具,就违背了她原本的初衷,别说霍思宁了,就算是释善大师也是不会乐意的,因为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亵渎了圣人始祖的仁爱与慈悲。
所以他觉得,霍思宁会有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也确实应该在一开始就做好两手准备工作,以免日后双方扯皮时闹得不好看。
双方达成共识,舍利子的归属问题暂时就有了方案了。
但老和尚望着手中的这只佛头塔,再看看那十几箱竹简,表情却还是有些纠结。
霍思宁总觉得这老和尚似乎是有什么心思,遂开口问道:
“大师,您是还有什么别的想法吗?在场的都是熟人,您有什么想说的只管提,没有关系的。”
老方丈摇了摇头,忽然抬起头来,迟疑了一下,问道:
“你们知道敦煌吗?”
霍思宁点头:“敦煌莫高窟,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时间去看。”
谢道远也有些纳闷:“我倒是去过很多次,不过老和尚,你忽然说这个干什么?”
释善大师叹了一口气:“你既然去过,那肯定莫高窟门口杵着的那几座僧人圆寂塔。”
谢道远一愣,脑子里灵光一闪,蓦地明白了什么,抬起头来目光灼灼地看着释善大师:
“你想说的,不是那些圆寂塔,而是那个罪人王圆箓吧?”
霍思宁跟苏青青都怔住。
她们没去过莫高窟,但是只要学过高中语文课本的人,就都知道王圆箓。
因为高中语文课本里面就有一片课文,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中的节选章,也是这本书的开篇第一章,写的就是贪财愚昧的守山道士王圆箓,在一百多年前于莫高窟云游时,将莫高窟视为了他的所有物,在现敦煌莫高窟留存的辉煌文明时,以极少数的钱财,就将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半卖半送给了国外的冒险家。
就是因着这个王圆箓,现代的敦煌研究院专家们,只能一次次从国外博物馆屈辱地买回敦煌文献微缩胶卷,带回国内后再进行研究,只能隔着厚厚的玻璃触摸那些文明的影子。
所以,这个王圆箓可以说臭名远扬,哪怕没去过敦煌莫高窟的年轻一代,也大多数都知道他的恶行。
但这大和尚忽然提到王圆箓是什么意思?
“我怀疑,这些箱子,包括这只佛头塔,极有可能是从敦煌运送出来的。”
“如果根据你们的猜测,这些古董文物都是从联军侵华时期战船经过马六甲被截胡的话,那么时间是就是对的上的。
“这里面肯定绝大部分都是从帝都圆明园搜刮出来的东西,但这些竹简跟佛头塔,即便是在当时,也是无比珍贵和重要。”
“如果这些东西在当时就面世了,肯定会被收录在皇家寺庙里面当镇寺之宝供奉着,绝无可能会随意放置在皇家的后花园里,这是暴殄天物,皇室讲究规矩,且慈禧太后信佛,她绝对不会允许手底下的人这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