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8.第998章 平安夜的宁静
平安夜的这天下午,街上到处都洋溢着喜气的气氛,随处可见的都是闪着灯光的温情圣诞树,就连老天爷都很给力,在中午的时候,天空就开始飘雪,整个东都都沉浸在圣诞节前夜的节日喜庆之中。
不过,这样的节日并没有让霍思宁感觉到喜悦,相反的,她整个人都沉浸在紧张的情绪当中。
她拒绝了雏田千夏和奈良仁川的平安夜庆祝宴会的邀请,在下午的时候,孤身一人来到了东洋国立博物馆,买了一张门票,然后就随着人流进入到了博物馆内。
东都博物馆是东洋最大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之一,每一年这里的游客超过850万,即便是在这即将到来的平安夜下午,仍然有不少游客兴致勃勃顶着鹅毛大雪前来参展。
东洋拥有1000余座大小博物馆,共收藏华夏历代文物近200万件之多,绝大多数均为八国联军入侵帝都和东洋侵华战争期间,被东洋侵略军劫掠出境。
仅东京国立博物馆一家,就藏有华夏历代文物珍品9万余件,其中珍品、孤品不计其数,远远超过中国国内的普通博物馆。
在华夏考古学领域,有这样一句充满了辛酸与沉痛的话:要研究华夏历史,那么请到东洋去。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句话,是因为在东洋保存着大量的华夏古籍和难以计数的华夏文物,而这些文物,绝大部分不是通过购买、赠与等正常方式流入东洋的,而是以入侵甚至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掠夺方式,非法获得的。
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改革开放后,华夏文物被列强大量抢夺和分食,大量文物外流,东洋在其中就扮演者这样的强盗角色。
而到了现代,随着华夏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固,华夏人终于意识到了历史文物的重要性,国术界,特别是历史和考古学界,对于流失到东洋的华夏文物回归问题,一直非常关注和重视,也派了外交官无数次与东洋进行过谈判协商。
对于流失到东洋的华夏文物来源问题,东洋方面一直持暧昧态度,东都国立博物馆在回应这些问题的时候,也是含糊解释,这些华夏文物究竟是什么时间或经过什么途径到达东洋的,他们很难一概而论。
而且东洋博物馆方面却有意回避了“华夏文物来源是否合法”这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并且表示,他们并不否认文物的所有者非法获得华夏文物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他们将这些文物归还的理由。
这样的新闻报道,霍思宁不止一次在国内的报纸和网络上看到,基本上每看一次就会恼火一次。
这些文物被珍藏在一海之隔的东洋,可怜的华夏考古研究者们,在研究华夏历史的时候,却只能远远地隔着玻璃柜,在遥远的东洋博物馆里看上一眼,就连拍摄几张照片,都要偷偷摸摸的。
事实上,在来东洋当交流生之前,霍思宁不过是想利用她的天眼作弊器,在东洋四处扫荡搜罗一下漏而已,如果没有渡边尹康掉包秘色瓷和渡边财团利用金缕玉衣做文章这事儿,霍思宁也许根本想不到要大闹东洋的各大博物馆。
本来,按照霍思宁的计划,她是准备在顾叙到达东洋的两天之后就开始行动的,因为按照霍思宁的目标,她需要替换的文物都是重宝,但是东洋人对华夏文物深有研究,也知道哪些文物属于国宝级的,这些价值高昂的文物基本上都分散在各个大型博物馆。
如果想要掉包这些东西,就需要不厌其烦地每一个博物馆都光顾,这样是事情费神费力充满了危险,而且需要时间,所以霍思宁决定提早行动,用剩下的一个月时间,跑遍东洋的各大博物馆。
不过,这个计划很快就被否决了,因为于飞这小子在入侵了东都国立博物馆之后,在其服务器的内部一个加密文件里面,发现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文档。
原来,为了响应金缕玉衣事件,东都国立博物馆准备在元旦新年祭前后一个星期,举办一场以“弘扬大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展览,不仅如此,这次展览东都国立博物馆还联络了其他几十家或公立或私立的博物馆,准备租借各大博物馆的一些重要文物进行联合展出。
于飞发现的那个文档,正是各大博物馆提供的文物陈列名字,在看到那些东西之后,于飞顿时心下大惊,迅速地将文档给复制到了自己的电脑中,并且发了一份给顾叙。
如此给力的一份文档,霍思宁自然也看到了,那文档里面花名册上的文物编号和名称,每一个都让霍思宁眼前发亮,心跳加速。
什么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霍思宁本以为她这一次的计划实施下来,需要耗费掉一个月的时间,却没有想到,在她焦头烂额的时候,老天爷居然给她送来了这样一份厚礼。
这份文档里的东西,几乎囊括了霍思宁想要掉包的所有文物,只有多没有少,她也没有想到,这国立博物馆居然如此给力。
霍思宁心下暗自觉得好笑,她若是认识这国立博物馆的馆长,肯定要给人去送一面锦旗,原因无他,实在是这馆长太上道了,她这才打瞌睡呢,人家就给她送枕头了。
当然,有了这份文档,之前的计划就被推翻了,直到24号这天上午,于飞在对国立博物馆进行了入侵之后,确定这个文档内的所有文物已经全部进入到了国立博物馆的仓库,霍思宁从准备行动。
这是圣诞节的前夜,无数东洋人和欧美人一样,都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国立博物馆迎来送往了一天上万人的游客,工作人员也有些疲惫不堪,在清点了馆内的人员和物件之后,就将博物馆的大门给紧紧关上了。
没有人注意到,一个穿着羽绒服雪地靴背着双肩包的少女在买票进入到国立博物馆之后,一直到傍晚闭馆,都没有从馆内走出来。
不过,这样的节日并没有让霍思宁感觉到喜悦,相反的,她整个人都沉浸在紧张的情绪当中。
她拒绝了雏田千夏和奈良仁川的平安夜庆祝宴会的邀请,在下午的时候,孤身一人来到了东洋国立博物馆,买了一张门票,然后就随着人流进入到了博物馆内。
东都博物馆是东洋最大的博物馆,同时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之一,每一年这里的游客超过850万,即便是在这即将到来的平安夜下午,仍然有不少游客兴致勃勃顶着鹅毛大雪前来参展。
东洋拥有1000余座大小博物馆,共收藏华夏历代文物近200万件之多,绝大多数均为八国联军入侵帝都和东洋侵华战争期间,被东洋侵略军劫掠出境。
仅东京国立博物馆一家,就藏有华夏历代文物珍品9万余件,其中珍品、孤品不计其数,远远超过中国国内的普通博物馆。
在华夏考古学领域,有这样一句充满了辛酸与沉痛的话:要研究华夏历史,那么请到东洋去。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句话,是因为在东洋保存着大量的华夏古籍和难以计数的华夏文物,而这些文物,绝大部分不是通过购买、赠与等正常方式流入东洋的,而是以入侵甚至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掠夺方式,非法获得的。
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改革开放后,华夏文物被列强大量抢夺和分食,大量文物外流,东洋在其中就扮演者这样的强盗角色。
而到了现代,随着华夏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固,华夏人终于意识到了历史文物的重要性,国术界,特别是历史和考古学界,对于流失到东洋的华夏文物回归问题,一直非常关注和重视,也派了外交官无数次与东洋进行过谈判协商。
对于流失到东洋的华夏文物来源问题,东洋方面一直持暧昧态度,东都国立博物馆在回应这些问题的时候,也是含糊解释,这些华夏文物究竟是什么时间或经过什么途径到达东洋的,他们很难一概而论。
而且东洋博物馆方面却有意回避了“华夏文物来源是否合法”这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并且表示,他们并不否认文物的所有者非法获得华夏文物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是他们将这些文物归还的理由。
这样的新闻报道,霍思宁不止一次在国内的报纸和网络上看到,基本上每看一次就会恼火一次。
这些文物被珍藏在一海之隔的东洋,可怜的华夏考古研究者们,在研究华夏历史的时候,却只能远远地隔着玻璃柜,在遥远的东洋博物馆里看上一眼,就连拍摄几张照片,都要偷偷摸摸的。
事实上,在来东洋当交流生之前,霍思宁不过是想利用她的天眼作弊器,在东洋四处扫荡搜罗一下漏而已,如果没有渡边尹康掉包秘色瓷和渡边财团利用金缕玉衣做文章这事儿,霍思宁也许根本想不到要大闹东洋的各大博物馆。
本来,按照霍思宁的计划,她是准备在顾叙到达东洋的两天之后就开始行动的,因为按照霍思宁的目标,她需要替换的文物都是重宝,但是东洋人对华夏文物深有研究,也知道哪些文物属于国宝级的,这些价值高昂的文物基本上都分散在各个大型博物馆。
如果想要掉包这些东西,就需要不厌其烦地每一个博物馆都光顾,这样是事情费神费力充满了危险,而且需要时间,所以霍思宁决定提早行动,用剩下的一个月时间,跑遍东洋的各大博物馆。
不过,这个计划很快就被否决了,因为于飞这小子在入侵了东都国立博物馆之后,在其服务器的内部一个加密文件里面,发现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文档。
原来,为了响应金缕玉衣事件,东都国立博物馆准备在元旦新年祭前后一个星期,举办一场以“弘扬大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展览,不仅如此,这次展览东都国立博物馆还联络了其他几十家或公立或私立的博物馆,准备租借各大博物馆的一些重要文物进行联合展出。
于飞发现的那个文档,正是各大博物馆提供的文物陈列名字,在看到那些东西之后,于飞顿时心下大惊,迅速地将文档给复制到了自己的电脑中,并且发了一份给顾叙。
如此给力的一份文档,霍思宁自然也看到了,那文档里面花名册上的文物编号和名称,每一个都让霍思宁眼前发亮,心跳加速。
什么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霍思宁本以为她这一次的计划实施下来,需要耗费掉一个月的时间,却没有想到,在她焦头烂额的时候,老天爷居然给她送来了这样一份厚礼。
这份文档里的东西,几乎囊括了霍思宁想要掉包的所有文物,只有多没有少,她也没有想到,这国立博物馆居然如此给力。
霍思宁心下暗自觉得好笑,她若是认识这国立博物馆的馆长,肯定要给人去送一面锦旗,原因无他,实在是这馆长太上道了,她这才打瞌睡呢,人家就给她送枕头了。
当然,有了这份文档,之前的计划就被推翻了,直到24号这天上午,于飞在对国立博物馆进行了入侵之后,确定这个文档内的所有文物已经全部进入到了国立博物馆的仓库,霍思宁从准备行动。
这是圣诞节的前夜,无数东洋人和欧美人一样,都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国立博物馆迎来送往了一天上万人的游客,工作人员也有些疲惫不堪,在清点了馆内的人员和物件之后,就将博物馆的大门给紧紧关上了。
没有人注意到,一个穿着羽绒服雪地靴背着双肩包的少女在买票进入到国立博物馆之后,一直到傍晚闭馆,都没有从馆内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