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5章 意料之外(869)
在古代,有什么东西是比金银珠宝更珍稀更名贵、更能体现出高尚品味的?
——当然是各种风雅的书籍字画。
读书识字在古代原本就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比起其他职业不知道高尚了多少倍。
再加上古代读书的门槛本就比较高,没有达到一定的阶级等次、或者拥有一定家财的人家,根本就供不起一个读书人的种种笔墨开销,普通的平民百姓家里就更加困难了。
而这一点,无形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读书的门槛,将那些条件不符合的人直接挡在了门槛之外,就像是一个充满了高冷范的特殊圈子,只有极少数符合要求的人才能走进去,其他人却只能站在圈子外面眼巴巴的望着,用羡慕和崇拜的口吻小心翼翼的讨论着圈子里的世界,丝毫不敢冒犯……
再加上古代官方对读书人的种种特权和赞赏,档次和品格一下子就提升上去了,“读书人”这三个简简单单的字,就仿佛被镀了无数道金边,光芒璀璨不说,还不缺各种实际好处,有名有利又有身份,连社会地位都跟着拔高了,怎能不让人趋之若鹜?
对于那些出身卑微或贫寒、根本没办法走进这个清贵圈子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个圈子无疑是令人艳羡却又高攀不上的存在。
人天生都会向往那些美好而又遥远的事物,因为那些事物往往寄托了人们的某种希望和幻想,自然就会显得格外美好。
读书识字的清贵文人圈,在古代那种门槛极高的环境背景之下,对于那些身陷贫寒挣扎求生的平民老百姓而言,太过美好也太过遥远,几乎就是高不可攀。
可就是这样一个高不可攀的美好的圈子,却是他们能否逃离贫寒和卑微的唯一的出路。
只要能踏进这个圈子,成为一名高尚的读书人,他们就有希望摆脱平民的身份,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还有机会进入朝堂为官……
这对一群处在社会最底层、随时都面临着压榨和威胁的平民百姓来说,诱惑力有多大,不用细说也能明白。
所以古往今来,从科举制度出现之后的那么多不同朝代中,最推崇、最拥护这个制度的人往往是寒门学子以及平民,达官贵人和宗室皇亲却不怎么把科举放在心上。
因为,稍微有点眼界的人都知道,科举制度本身就是用来造福平民学子,给他们提供了一条可以晋升的道路,同时也为朝堂选拔出更多更优秀的能人才子,可说是一箭双雕、好处多多。
然而,这样的制度对于那些已经处在朝堂高位、曾经一手垄断整个官场的世家贵族而言,却是绝对的弊大于利……
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大量的寒门学子进入朝堂,才导致曾经在朝野上声名赫赫、几乎能与皇室平起平坐,甚至在某些时期压过了皇室的许多名流世家最终走向衰败和落寞。
世家的舞台落寞之后,便是寒门学子的崛起。
——当然是各种风雅的书籍字画。
读书识字在古代原本就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比起其他职业不知道高尚了多少倍。
再加上古代读书的门槛本就比较高,没有达到一定的阶级等次、或者拥有一定家财的人家,根本就供不起一个读书人的种种笔墨开销,普通的平民百姓家里就更加困难了。
而这一点,无形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读书的门槛,将那些条件不符合的人直接挡在了门槛之外,就像是一个充满了高冷范的特殊圈子,只有极少数符合要求的人才能走进去,其他人却只能站在圈子外面眼巴巴的望着,用羡慕和崇拜的口吻小心翼翼的讨论着圈子里的世界,丝毫不敢冒犯……
再加上古代官方对读书人的种种特权和赞赏,档次和品格一下子就提升上去了,“读书人”这三个简简单单的字,就仿佛被镀了无数道金边,光芒璀璨不说,还不缺各种实际好处,有名有利又有身份,连社会地位都跟着拔高了,怎能不让人趋之若鹜?
对于那些出身卑微或贫寒、根本没办法走进这个清贵圈子的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个圈子无疑是令人艳羡却又高攀不上的存在。
人天生都会向往那些美好而又遥远的事物,因为那些事物往往寄托了人们的某种希望和幻想,自然就会显得格外美好。
读书识字的清贵文人圈,在古代那种门槛极高的环境背景之下,对于那些身陷贫寒挣扎求生的平民老百姓而言,太过美好也太过遥远,几乎就是高不可攀。
可就是这样一个高不可攀的美好的圈子,却是他们能否逃离贫寒和卑微的唯一的出路。
只要能踏进这个圈子,成为一名高尚的读书人,他们就有希望摆脱平民的身份,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还有机会进入朝堂为官……
这对一群处在社会最底层、随时都面临着压榨和威胁的平民百姓来说,诱惑力有多大,不用细说也能明白。
所以古往今来,从科举制度出现之后的那么多不同朝代中,最推崇、最拥护这个制度的人往往是寒门学子以及平民,达官贵人和宗室皇亲却不怎么把科举放在心上。
因为,稍微有点眼界的人都知道,科举制度本身就是用来造福平民学子,给他们提供了一条可以晋升的道路,同时也为朝堂选拔出更多更优秀的能人才子,可说是一箭双雕、好处多多。
然而,这样的制度对于那些已经处在朝堂高位、曾经一手垄断整个官场的世家贵族而言,却是绝对的弊大于利……
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出现,大量的寒门学子进入朝堂,才导致曾经在朝野上声名赫赫、几乎能与皇室平起平坐,甚至在某些时期压过了皇室的许多名流世家最终走向衰败和落寞。
世家的舞台落寞之后,便是寒门学子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