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司马懿的郁闷
ps章节防盗,稍后更正…………
等同于连续地敲了司马懿两记闷棍,让司马懿品尝到了久违的苦涩。
现在司马懿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战役,是自己所用非人吗?显然并不是这个原因,无论陈泰还是胡遵,在领军能力上,都不失为大将之才,之所以遭遇惨败,只能说强中更有强中手。
曹亮所使用的战术,说白了,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完全就是照搬了孙子兵法的战术,但孙子兵法所谓的集中优势兵力,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也就是说,想打歼灭战,至少得有五倍十倍的兵力才行。
并州军有那么多的兵马吗?
根据斥侯探明的结果,曹亮在上党集结的兵力,也就是五万多人,这五万多人,想打歼灭战,首先得分兵阻援,真正投入到歼灭战中的,并没有多少的兵力,就算略高于陈泰的两万人、胡遵的三万人,但也高得有限。
没有足够的兵力,曹亮有什么底气来打歼灭战?
除非是曹亮拥有着高出一筹的战力,在同等数量的军队对战之中,拥有着碾压对手的实力。
根据陈泰和胡奋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次击败他们的,正是并州军的骑兵。
并州骑兵的骁骑营,是魏军骑兵中的跷跷者,而与其战力不相上下的,是北军五校的越骑营和屯骑营。
在长期与匈奴鲜卑的人较量之中,并州骑兵的战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从此并州骑兵就真得可以纵横天下了吗,司马懿并不认同,他认为并州骑兵的战力虽强,但并非拥有着绝对的战力,步兵依然可以有抗衡之力。
可事实是并州骑兵用实力来打脸司马懿,在碗子城和白水川之战中,曹亮利用骑兵,完胜陈泰和胡遵,也刷新了司马懿的认知。
在这之前,司马懿绝对想不到骑兵还可以这样来打,三天两战,战绩斐然,看来是该重新审视此番的进攻计划了。
拿下石门关,意味着司马军已经有机会进军上党,十万大军进入上党,也将彻底地改变上党的形势。
但司马懿所谋划的分进合击的计划却是遭受到了失败,接下来的战斗,也将会成为司马懿率领的这支军队与曹亮的队伍的大决战。
不可再分兵前进了,或许曹亮的军队还继续地等着司马懿犯错,所以,司马懿支会司马师,不可轻兵冒进,让他在石门关等候司马军的后续部队与之会合之后,再行进军。
司马懿目光敏锐,陈泰和胡遵的失败,就意味着司马师如果轻兵冒进的话,很可能会遭到一样的下场,所以他就必须要改变策略才行。
司马师本来正集结军队,准备向高都进军,但司马懿的命令却让他不得不停顿时来,等候与司马懿大军的会师,然后再继续地向高都推进。
本来司马师还对司马懿的决定不甚理解,但随后得知了陈泰和胡遵这两路人马的惨败之后,自然是无话可说,同时也深陷震惊之中。
司马师对曹亮,一直是很不服气的,正因为彼此交恶,这次进军上党,自然让司马师有一种和曹亮直接面对面较量的冲动,在司马师看来,攻破石门关进入上党之后,他的这个愿望便会正式地实现了。
但东西两路兵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司马师不禁为之骇然,平心而论,如果让司马师自己三天之内两度全歼对手,司马师自认绝不做不到。
这三天来,司马师仅仅拿下了石门关,而且还是靠着对手送的,与曹亮的辉煌战绩相比,这场隔空较量,司马师却是输了。
等了两日,司马师终于等到了司马懿主力大军的到来,十万大军齐聚石门关,颇有一种人满为患的壮观景象。
司马师面见司马懿的时候,情绪有些低落,全然没有刚刚拿下石门关的欣喜之色,也确实,看到了和曹亮的差距之后,司马师已经无法再有任何自傲的成本了,这一次除非他能够亲自击败曹亮,否则的话,心理的阴影还真是无法消除。
司马懿则是一脸的冷峻,那双鹰眼所透出来光芒阴鸷深沉,让人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在司马师的印象之中,司马懿这么多年来早已是一副云淡风轻的表情,那怕泰山崩于眼前,也未必能让他动容。
但此时此刻,司马懿却是如临大敌,难道说这个曹亮,真得让司马懿引为平生最强之敌吗?
司马懿到达石门关之后,立刻召集了所有的将领,包括刚刚从羊肠坂逃回来的陈泰和胡奋,他布署了新的作战方案和进攻策略,要求各部人马皆听此号令,不得有误。
司马师仍然担负着先锋之职,但他的先锋军,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战斗序列了,而是做为整个队伍的前部,如今十万大军,排出了一个一字长蛇阵,各部之间首尾相连,彼此抱团,不再予敌以可乘之机。
司马懿研究过曹亮的作战策略,那便是以骑兵的高速机动能力,对敌各个击破,先前司马军分兵而进,给了他可乘之机,接下来这样的错误自然不可再犯,司马懿将十万大军衔接在一起,首尾相顾,如此一来,曹亮再想各个击破,就没有任何的机会了。
司马大军重整之后,便立刻从石门关北上,直取高都,意图与并州军决战于高都。
司马师的前部人马,与后续的大部队相互之间只有十余里的差距,他担负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任务,不过这一路之上,却未遭遇到任何之敌,那怕是一些险要的隘口,都没有任何的并州军驻守。、
进入到了上党盆地之后,司马师遵从司马懿之令,仍旧采用步步为营的进攻策略,徐缓地向高都逼近。
但抵达高都之后,司马师发现高都竟然是空城一座,不仅并州军不见踪迹,就连全城百姓也无影无踪,他们此次前来,完全扑了个空。
。
等同于连续地敲了司马懿两记闷棍,让司马懿品尝到了久违的苦涩。
现在司马懿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战役,是自己所用非人吗?显然并不是这个原因,无论陈泰还是胡遵,在领军能力上,都不失为大将之才,之所以遭遇惨败,只能说强中更有强中手。
曹亮所使用的战术,说白了,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这完全就是照搬了孙子兵法的战术,但孙子兵法所谓的集中优势兵力,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也就是说,想打歼灭战,至少得有五倍十倍的兵力才行。
并州军有那么多的兵马吗?
根据斥侯探明的结果,曹亮在上党集结的兵力,也就是五万多人,这五万多人,想打歼灭战,首先得分兵阻援,真正投入到歼灭战中的,并没有多少的兵力,就算略高于陈泰的两万人、胡遵的三万人,但也高得有限。
没有足够的兵力,曹亮有什么底气来打歼灭战?
除非是曹亮拥有着高出一筹的战力,在同等数量的军队对战之中,拥有着碾压对手的实力。
根据陈泰和胡奋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次击败他们的,正是并州军的骑兵。
并州骑兵的骁骑营,是魏军骑兵中的跷跷者,而与其战力不相上下的,是北军五校的越骑营和屯骑营。
在长期与匈奴鲜卑的人较量之中,并州骑兵的战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从此并州骑兵就真得可以纵横天下了吗,司马懿并不认同,他认为并州骑兵的战力虽强,但并非拥有着绝对的战力,步兵依然可以有抗衡之力。
可事实是并州骑兵用实力来打脸司马懿,在碗子城和白水川之战中,曹亮利用骑兵,完胜陈泰和胡遵,也刷新了司马懿的认知。
在这之前,司马懿绝对想不到骑兵还可以这样来打,三天两战,战绩斐然,看来是该重新审视此番的进攻计划了。
拿下石门关,意味着司马军已经有机会进军上党,十万大军进入上党,也将彻底地改变上党的形势。
但司马懿所谋划的分进合击的计划却是遭受到了失败,接下来的战斗,也将会成为司马懿率领的这支军队与曹亮的队伍的大决战。
不可再分兵前进了,或许曹亮的军队还继续地等着司马懿犯错,所以,司马懿支会司马师,不可轻兵冒进,让他在石门关等候司马军的后续部队与之会合之后,再行进军。
司马懿目光敏锐,陈泰和胡遵的失败,就意味着司马师如果轻兵冒进的话,很可能会遭到一样的下场,所以他就必须要改变策略才行。
司马师本来正集结军队,准备向高都进军,但司马懿的命令却让他不得不停顿时来,等候与司马懿大军的会师,然后再继续地向高都推进。
本来司马师还对司马懿的决定不甚理解,但随后得知了陈泰和胡遵这两路人马的惨败之后,自然是无话可说,同时也深陷震惊之中。
司马师对曹亮,一直是很不服气的,正因为彼此交恶,这次进军上党,自然让司马师有一种和曹亮直接面对面较量的冲动,在司马师看来,攻破石门关进入上党之后,他的这个愿望便会正式地实现了。
但东西两路兵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司马师不禁为之骇然,平心而论,如果让司马师自己三天之内两度全歼对手,司马师自认绝不做不到。
这三天来,司马师仅仅拿下了石门关,而且还是靠着对手送的,与曹亮的辉煌战绩相比,这场隔空较量,司马师却是输了。
等了两日,司马师终于等到了司马懿主力大军的到来,十万大军齐聚石门关,颇有一种人满为患的壮观景象。
司马师面见司马懿的时候,情绪有些低落,全然没有刚刚拿下石门关的欣喜之色,也确实,看到了和曹亮的差距之后,司马师已经无法再有任何自傲的成本了,这一次除非他能够亲自击败曹亮,否则的话,心理的阴影还真是无法消除。
司马懿则是一脸的冷峻,那双鹰眼所透出来光芒阴鸷深沉,让人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在司马师的印象之中,司马懿这么多年来早已是一副云淡风轻的表情,那怕泰山崩于眼前,也未必能让他动容。
但此时此刻,司马懿却是如临大敌,难道说这个曹亮,真得让司马懿引为平生最强之敌吗?
司马懿到达石门关之后,立刻召集了所有的将领,包括刚刚从羊肠坂逃回来的陈泰和胡奋,他布署了新的作战方案和进攻策略,要求各部人马皆听此号令,不得有误。
司马师仍然担负着先锋之职,但他的先锋军,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战斗序列了,而是做为整个队伍的前部,如今十万大军,排出了一个一字长蛇阵,各部之间首尾相连,彼此抱团,不再予敌以可乘之机。
司马懿研究过曹亮的作战策略,那便是以骑兵的高速机动能力,对敌各个击破,先前司马军分兵而进,给了他可乘之机,接下来这样的错误自然不可再犯,司马懿将十万大军衔接在一起,首尾相顾,如此一来,曹亮再想各个击破,就没有任何的机会了。
司马大军重整之后,便立刻从石门关北上,直取高都,意图与并州军决战于高都。
司马师的前部人马,与后续的大部队相互之间只有十余里的差距,他担负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任务,不过这一路之上,却未遭遇到任何之敌,那怕是一些险要的隘口,都没有任何的并州军驻守。、
进入到了上党盆地之后,司马师遵从司马懿之令,仍旧采用步步为营的进攻策略,徐缓地向高都逼近。
但抵达高都之后,司马师发现高都竟然是空城一座,不仅并州军不见踪迹,就连全城百姓也无影无踪,他们此次前来,完全扑了个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