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节 徐徐图谋
第五卷灭蛮扫夷震寰宇
唉,郑芝龙终究是安逸之辈,或者说丧失了早年拼搏的精神,对荷兰人的船坚炮利恐惧太深。
秦浩明现在谋划进入台湾前的准备,他却明显打退堂鼓。
因为,秦浩明想要碰一碰盘踞在台南的红毛夷,也就是荷兰人。
对郑芝龙来说,往台湾其他地区运送百姓过去,作为今后的一个落脚点可以,可要动台南的红夷,他却不愿意。
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秦浩明并未过多苛求,而是转而问起台湾的事情。
在这方面,郑芝龙绝对是这时代的台湾通。
“台湾那边种稻容易,更容易的还是种番薯。
军中有人带番薯过去,原本随意种植,只当是玩笑。
谁料番薯长的极大,生长的时间也比在大明时减了近一半时间,长出来的番薯又大又甜,味道极佳……”
秦浩明初听之下有些意外,不过一想也就释然了。
台湾那种地方,水稻一年两作,一次生长周期是一百二十天,一次是一百天,一年两熟,产量极高。
后世被称为海上粮仓,其稻米产量可以养活全岛绰绰有余还能出口。
气温高,每年日照充足,气候潮湿多雨,足以灌溉农田,就算没有现代农业都是一个很容易养活很多人的好地方。
其农业十分达,水果产量高味道好种类多。
不过在台湾展的早期,除了水稻之外,最重要的作物还有三种:茶叶,甘蔗,番薯。
哪怕是三百年后,很多台湾人的记忆中都有番薯,这是台湾百姓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又大又甜,难得的好东西。
甘蔗也重要,秦浩明准备,今后大量种植甘蔗这种经济作物,粮食够吃就行。
台湾一直到清末民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就是白糖,甘蔗榨糖贩卖到海外,从明末就开始了。
后世的人很难想象,在这个时代,不仅盐是朝廷控制的最紧俏的商品,白糖却是比盐还稀少昂贵的奢侈品!
奢侈品好赚钱,定南军需要钱。
“台湾迟早是要大规模迁民定居的。”秦浩明一锤定音说道:“凡事不预则废!
大明要想解决粮食危机,如此产粮之地决不容放过。
现在那边人口还不满万,粮食随便种些稻米就够了。
如果有十万人乃至二十万人呢?
可能一两年之后就有此数。
迁民数十万,又有海贸之利,再复以农耕为基,如果以台湾为基业,兴师争南洋,没有农耕就象是无根之木啊。”
一想到这一点,秦浩明就没有办法不激动……
一切都是徐徐展开,在这个时代他已经掌握了半个天下。
以闽粤为核心,积极迁移汉民入岛,以少量人手和贸易手段控制南洋,然后趁势而起,与最凶恶的敌人搏杀。
虽然目前来说建奴还远在天边,双方只是在微不足道的战场上有小规模的厮杀。
但最少在目前来看,秦浩明所做的一切都有充足的回报,叫他更为自信。
也更觉得自己掌握着非凡的力量,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到那么大的地方,掌握着无数人的命运!
一种风云激荡,凌于绝顶的感觉,油然而生!
郑芝龙没有了野心,其实也不错!
相信等海军崛起之后,他只有俯首称臣,终生臣服于大明而不敢异动。
四月份,殷雨昂从宣大带着一批训练完毕的新将士南下。
南方的江河实在太多,林木又是那么茂盛,在这个时候,宣大的天气还是很冷,屋中还是要生着炉火才暖和。
而在福州这里,天气已经暖和的不象话,棉袄当然是穿不住了。
人们早就换了夹袍,按军中袍泽等人的话来说,再过一个月就干脆穿不上夹袍,而是要穿单衫了!
这样的天气,初来者当然有些不适,不过殷雨昂不仅没有太多不适,相反却有相当的兴奋和雀跃之感。
终于可以纵横天下啦!
风吹在脸上,一点儿没有大同的风那种冰寒刺骨的感觉,相反,温暖湿润,还着海风的腥咸,更令人增添了几分兴奋之感。
“我们就不必进城了。”殷雨昂对众人道:“我们在这里暂时休整一下,等待秦侯爷的指令。”
福州有七座城门,东西南北四门外还有汤门,井楼门,水部门。
从城门的名字就能看的出来,这是一座伴水而生,也伴水而盛的城池。
早在宋时因为对海外贸易的发达,福州和泉州就是福建的两座贸易重镇,当然在宋时泉州更是重要,日常停靠的船只有过千只之多。
福州比泉州要差一个档次,但在当年也是要紧的贸易口岸城市,十分繁荣和发达。
在南宋末年,外来的阿刺伯色目商人控制福州叛乱,配合元军屠城,整个城市毁于一旦。
经过三百年的重新发展,福州又成为福建一省最繁华的城市。
在长期的禁海政策之后,福州的地位已经超过泉州,然而两个城市的繁荣程度都不能和南宋年间相比了。
众人都是在东门外,城门外有很多附郭居住的人家,一个个小型的村落式的建筑又成为集镇,然后越来越繁荣和稠密,渐渐成了半城市半集镇的所在。
店铺和小巷街道乱七八糟,城外到处是行走的人群和来往的商旅,也有进入福州城的行行色色的旅人们。
来自宣大的人们不停的打量着这边的情形,对这些山西人来说,福州这边的情形已经简直等若异域,充满着种种别样的风情。
来往的人很多,打扮气质都和比方人完全不同。
而相比北方人,南方近海地方的人个头一般较小,肤色较黑。
不过这边的妇人都是身材匀称,肤色十分白皙,可能海风能吹黑男子的脸庞,却使妇人的肤色更加滋润明艳?
在等到总督府来人宣布可以自由活动之后,不少人溜达着去品尝起本地的小吃来。
“蚵仔煎啦。”李想指着一种小食对殷雨昂道:
“来福建不吃这个,等于白来了。还有一些大菜,不过要慢慢品尝,街边小食,首推就是鱼丸和蚵仔煎。”
唉,郑芝龙终究是安逸之辈,或者说丧失了早年拼搏的精神,对荷兰人的船坚炮利恐惧太深。
秦浩明现在谋划进入台湾前的准备,他却明显打退堂鼓。
因为,秦浩明想要碰一碰盘踞在台南的红毛夷,也就是荷兰人。
对郑芝龙来说,往台湾其他地区运送百姓过去,作为今后的一个落脚点可以,可要动台南的红夷,他却不愿意。
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秦浩明并未过多苛求,而是转而问起台湾的事情。
在这方面,郑芝龙绝对是这时代的台湾通。
“台湾那边种稻容易,更容易的还是种番薯。
军中有人带番薯过去,原本随意种植,只当是玩笑。
谁料番薯长的极大,生长的时间也比在大明时减了近一半时间,长出来的番薯又大又甜,味道极佳……”
秦浩明初听之下有些意外,不过一想也就释然了。
台湾那种地方,水稻一年两作,一次生长周期是一百二十天,一次是一百天,一年两熟,产量极高。
后世被称为海上粮仓,其稻米产量可以养活全岛绰绰有余还能出口。
气温高,每年日照充足,气候潮湿多雨,足以灌溉农田,就算没有现代农业都是一个很容易养活很多人的好地方。
其农业十分达,水果产量高味道好种类多。
不过在台湾展的早期,除了水稻之外,最重要的作物还有三种:茶叶,甘蔗,番薯。
哪怕是三百年后,很多台湾人的记忆中都有番薯,这是台湾百姓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又大又甜,难得的好东西。
甘蔗也重要,秦浩明准备,今后大量种植甘蔗这种经济作物,粮食够吃就行。
台湾一直到清末民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就是白糖,甘蔗榨糖贩卖到海外,从明末就开始了。
后世的人很难想象,在这个时代,不仅盐是朝廷控制的最紧俏的商品,白糖却是比盐还稀少昂贵的奢侈品!
奢侈品好赚钱,定南军需要钱。
“台湾迟早是要大规模迁民定居的。”秦浩明一锤定音说道:“凡事不预则废!
大明要想解决粮食危机,如此产粮之地决不容放过。
现在那边人口还不满万,粮食随便种些稻米就够了。
如果有十万人乃至二十万人呢?
可能一两年之后就有此数。
迁民数十万,又有海贸之利,再复以农耕为基,如果以台湾为基业,兴师争南洋,没有农耕就象是无根之木啊。”
一想到这一点,秦浩明就没有办法不激动……
一切都是徐徐展开,在这个时代他已经掌握了半个天下。
以闽粤为核心,积极迁移汉民入岛,以少量人手和贸易手段控制南洋,然后趁势而起,与最凶恶的敌人搏杀。
虽然目前来说建奴还远在天边,双方只是在微不足道的战场上有小规模的厮杀。
但最少在目前来看,秦浩明所做的一切都有充足的回报,叫他更为自信。
也更觉得自己掌握着非凡的力量,一举一动可以影响到那么大的地方,掌握着无数人的命运!
一种风云激荡,凌于绝顶的感觉,油然而生!
郑芝龙没有了野心,其实也不错!
相信等海军崛起之后,他只有俯首称臣,终生臣服于大明而不敢异动。
四月份,殷雨昂从宣大带着一批训练完毕的新将士南下。
南方的江河实在太多,林木又是那么茂盛,在这个时候,宣大的天气还是很冷,屋中还是要生着炉火才暖和。
而在福州这里,天气已经暖和的不象话,棉袄当然是穿不住了。
人们早就换了夹袍,按军中袍泽等人的话来说,再过一个月就干脆穿不上夹袍,而是要穿单衫了!
这样的天气,初来者当然有些不适,不过殷雨昂不仅没有太多不适,相反却有相当的兴奋和雀跃之感。
终于可以纵横天下啦!
风吹在脸上,一点儿没有大同的风那种冰寒刺骨的感觉,相反,温暖湿润,还着海风的腥咸,更令人增添了几分兴奋之感。
“我们就不必进城了。”殷雨昂对众人道:“我们在这里暂时休整一下,等待秦侯爷的指令。”
福州有七座城门,东西南北四门外还有汤门,井楼门,水部门。
从城门的名字就能看的出来,这是一座伴水而生,也伴水而盛的城池。
早在宋时因为对海外贸易的发达,福州和泉州就是福建的两座贸易重镇,当然在宋时泉州更是重要,日常停靠的船只有过千只之多。
福州比泉州要差一个档次,但在当年也是要紧的贸易口岸城市,十分繁荣和发达。
在南宋末年,外来的阿刺伯色目商人控制福州叛乱,配合元军屠城,整个城市毁于一旦。
经过三百年的重新发展,福州又成为福建一省最繁华的城市。
在长期的禁海政策之后,福州的地位已经超过泉州,然而两个城市的繁荣程度都不能和南宋年间相比了。
众人都是在东门外,城门外有很多附郭居住的人家,一个个小型的村落式的建筑又成为集镇,然后越来越繁荣和稠密,渐渐成了半城市半集镇的所在。
店铺和小巷街道乱七八糟,城外到处是行走的人群和来往的商旅,也有进入福州城的行行色色的旅人们。
来自宣大的人们不停的打量着这边的情形,对这些山西人来说,福州这边的情形已经简直等若异域,充满着种种别样的风情。
来往的人很多,打扮气质都和比方人完全不同。
而相比北方人,南方近海地方的人个头一般较小,肤色较黑。
不过这边的妇人都是身材匀称,肤色十分白皙,可能海风能吹黑男子的脸庞,却使妇人的肤色更加滋润明艳?
在等到总督府来人宣布可以自由活动之后,不少人溜达着去品尝起本地的小吃来。
“蚵仔煎啦。”李想指着一种小食对殷雨昂道:
“来福建不吃这个,等于白来了。还有一些大菜,不过要慢慢品尝,街边小食,首推就是鱼丸和蚵仔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