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卖不卖?
杨峥抱着一坛辣酱,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杜玉娘摸着手里的银子,心里颇不是滋味。
杨峥是她的恩人,如果可以,她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他爱吃面,爱吃辣的,这些杜玉娘都一清二楚。
杨峥想要辣酱,她能做百坛千坛给他,却不想要他的钱。
但是如今,却是不能不要。
杜玉娘转身就把那银子给了刘氏。
刘氏觉得古怪,心想这两天是怎么了,面馆里来的人都很怪,不是想买酱菜方子,就是想买辣酱。
“玉娘,家里的辣酱不多了吧,要不然再多做一些?”
杜玉娘头也没抬一下,只道:“得做,还要再做一些酱菜!等今年秋天菜下来的时候。”
提起这个,刘氏就唉声叹气起来,“家里没有菜园子,这菜怕是得花钱买了。”每每这个时候,刘氏都不由得感叹几句,还是乡下好。
杜玉娘心里隐约有个想法。
“娘,咱家的地咋办?”刘氏有五亩地,是当年成亲时刘家给的陪嫁,另外。分家时又得了十亩,故而他们现在手里正好有十五亩地!
眼看着就要开春了,种地的事情也该张罗起来,好好的地,总不能荒着,那样是要遭天谴的。
“要不咱把地佃出去?”杜玉娘跟刘氏商量,“您看,要是开春了,得犁地,得耕种,天天得长在地里头。要是我爹跟我哥去种地了,面馆里的生意咋办啊?就咱们两个人,肯定是要忙不过来的。而且他们也没有住的地方,来回奔波,太辛苦了。”
已经分家了,二房人又是那个态度,就肯定不能回老宅住的。
刘氏便愣住了。
“不如劝我爹将地佃出去,找个老实肯干的佃户,只收四成租子,那些粮食也差不多够咱们吃了。”
刘氏一边点头一边想,不用出人工,不用风吹日晒,还不用耽误面馆的生意。种子不用他们出,也不用锄草,施肥,省下了很多力气。
四成租子,也不少了。
刘氏是个良善的人,不会太苛刻佃户的。
“就怕你爹不同意。”
杜玉娘就道:“面馆生意这样好,我爹舍得放弃?地还是咱们家的,不过是少些粮食,少些辛苦。他会想明白的。”
刘氏就点头,当天晚上就把杜玉娘的这番话跟杜河清学了一遍。
杜河清思量再三,觉得闺女的话是有道理的。
店里的生意好,他走不开,而且儿子还未出师,地里的活计他却是早都会了。将来他是要开店生活的。
杜河清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就同意了把地佃出去。
刘氏没有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
杜玉娘就道:“好日子谁不愿意过?开店虽然也忙碌,到底是没有种田辛苦。我爹要是舍不得乡下的日子,以后咱们就买一上小庄子,有二三百亩地即可,养成群的鸡鸭,得闲了就到庄子上去,也找找农家人的乐趣。”
不得了了,二三百亩地,口气大得很!
刘氏被她这话逗得哈哈大笑。
一转眼,就出了正月。
立春这天,要吃春饼。因为是立春,所以家家户户打烊的时间都比较早,杜家面馆也关了门。
杜玉娘将烙好的春饼放到笼屉里,然后开始炒菜,春饼要卷菜,可以卷土豆丝,豆芽粉条,也可以卷肉丝。
现在天气还冷,豆芽发的不好,但是杜玉娘也炒了一些。因为虎子爱吃粉条,故而粉条放了很多。
炒好了豆芽和土豆丝,她又做了一个酱肉丝,放甜面酱,吃起来竟是别有一番风味。
田氏还在给孩子喂奶,暂时不能吃太咸的东西,杜玉娘就给她单独炒了一份放盐少的。
上次袁氏和田老汉来闹,属实把田氏气得不轻。后来杜玉娘就劝她,她这才打开了心结,情绪慢慢稳定了。
她亲娘不愿见得她好,她偏要好好过日子,将来生了闺女,一定要如珠如宝的爱护着,把自己缺失的东西,都着补到闺女身上。
这话,田氏可没跟别人说过,只是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跟杜安康说过两回。
杜安康心疼她,自然是依着她的,还道:“自己的闺女,当然得心疼。”
总之田氏把之前的事情都抛到脑后去了,她只告诉自己,嫁进了杜家,便是杜家的人,以后只管好好过日子,孝敬老人,带好孩子,别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
杜玉娘炒好了菜,就张罗吃饭。
田氏虽然出了月子,但是汤还是要喝的,杜玉娘煲了排骨山药汤,只放一点点盐,滋味也很好。因为是吃饼,杜玉娘就又做了萝卜汤,放了一点干红辣椒,给大伙喝。
田氏喝着排骨汤,心里暖得不行。全家上下对她都好,小姑子对她也是越来越好了。
一家人难得能坐下来吃春饼,气氛十分温馨。
“姐,过几天你是不是该给我找个学堂了!”虎子着急上学,过完了年,就一直盼着这个事儿呢!
杜玉娘点头,“你放心,我记着这事儿呢!这两天我就抽空去打听打听,看看谁家的学馆适合你。”
虎子开心了,端起碗来喝汤。
杜玉娘又说起别的。
“面馆里的生意不错,我想着是不是再弄些别的卖!就这几种面,指不定熟客都要吃够了。而且啊,过了年,大家都要走动起来了,那些经商的人,都愿意歇脚的时候准备一些干粮。这块咱家做的不好,面条带不走,我想着是不是也做点包子,煎饼卖,这样买东西的人就又多了一些。”
李氏就道:“玉娘这个提议不错,我看行。”
刘氏问道:“会不会太辛苦了?”
杜玉娘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去,才道:“不会的,大哥已经会抻面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我来弄!我看以后他在灶间里干活吧,爹那边要是忙不过来再说。”
杜河清就点了点头,“我这边还好,实在不行让你娘来帮我吧!学手艺是正经事。”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晚饭过后,杜玉娘就和杜安康研究店里到底要加卖什么样的吃食。
“面的品种也要增加,我看不如加个炒面。肉炒面怎么样,加肉丝,加酱,适合口味重的人,有油水,分量要足,卖十文钱一碗,一点都不费劲。”
杜安康点头,他吃过杜玉娘做的炒面,味道非常好,肯定受欢迎。
“能外带的食物,卖什么呢?”杜玉娘眼前闪过好几样食物的影子,包子,馒头,大饼子,煎饼,每一样都能打包做干粮。
可是天气越来越热了,带馅的食物很容易坏掉。而且凉掉的包子特别难吃。
同样是卖干粮,你的食物如果更好吃,更容易存放的话,那么一定会大受欢迎。
杜安康没啥头绪,这些东西他都不是很懂。
杜玉娘想了好几种,接着突然眼睛一亮。
她想到了!
做肉夹馍。
杜玉娘做肉夹馍的手艺,还是不错的。
杜安康没听过肉夹馍,因为那是西北的食物。
“大概是什么样的?”
“像是烧饼夹着肉一样。”
杜安康想了想就问,“肉也是一样会坏的吧?天气要是热起来,一般的肉不用到晚上就馊掉了。”
“所以我要改良,把一般的卤肉馅,换成腊肉。”腊肉不容易坏,切成小片或者碎块放到烧饼里,味道也不错。口感上可能稍微差一点,但是解决了食物容易坏掉的缺点。
不过,腊肉不容易制作。
杜玉娘想起前世她师傅做的那个烟熏炉子来,有了它,做腊肉又快又好。
她迫不及待的拿了纸笔,画起图纸来。
杜安康在一旁看着。
“要先在院里砌一上这样的高台,三面用砖和泥土垒好,里面要隔一段距离,留出几个空隙,然后找铁匠师傅打这们的架子,中间是空的,架在炉子里面。底下是灶眼,用来放柴火,要不停的烧火,确保烟达到一定的深度,熏出来的腊肉才会香。”
杜玉娘跟杜安康讲解一番,他差不多懂了。
“行,幸好咱们院子虽然小,但是也有地方。这活不用找别人,我跟咱爹就能干,到时候你在旁边看着。”
杜玉娘点头应了。
兄妹俩就和面包馄饨,添卤汤,炖卤货,折腾到了子时,才各自回去休息。
第二天,杜玉娘就让杜安康出去做了个牌子,把肉炒面三个字写上去,挂到了柜台后面。
镇上十发热闹,走动的人明显多了起来。
熟客听说杜家面馆出了肉炒面,都说要尝尝。
十文钱对有些人来说不算少,但是对有些人来说也不算多。
肉炒面卖的不错,油很足,每一根面条都沾满了酱汁,肉丝不少,很实惠。
这一天,光是肉炒面就卖出去近三十份。
刘氏乐得合不拢嘴,这可都是钱啊!
一碗肉炒面的成本,不过五文钱上下,一碗面挣了一倍呢。
下午不忙的时候,杜河清就去买了一些砖,按着杜玉娘的要求,把麦杆剪断了活在泥里,而和泥的水里,则是掺了米汤。
烟熏炉结构不复杂,做起来也简单,杜河清用了小半天的工夫就砌好了。
杜玉娘检查再三,确定是合格的。
她觉得她爹很厉害,连泥瓦匠都会!将来只要世道好,不怕没有饭吃!
第二天,杜河清去了城南,找了个口碑不错的铁匠,把图纸给他看,问他可能做。
挂熏肉的架子,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铁匠看了两眼,就说能做,并且保准能做好。
两人谈好价钱,杜河清付了订金,约定好三天以后来取。
三天后,杜家的烟熏炉子就弄好了。
再晾几天,炉子就能用了。
杜玉娘就让杜安康去买肋条肉,有肥有瘦的,熏晾出来才好吃。
杜安康把肉买回来来的时候,杜玉娘已经把腌制腊肉的酱料弄好了。
“要将这些酱料均匀的抹在肉上,多撒盐,这样腌几天,再挂到炉子里,就可以了。”
“那要熏多长时间?”
“一天一夜吧!然后就拿出来晾,等水分都抽干了,就可以了!”杜玉娘小声跟李氏嘀咕,“这个方法还是我师傅发明的,她什么都会,而且不管什么季节,熏出来的腊肉都特别好吃。”
李氏不懂这些,桃溪镇和杏花沟一带,都没有做腊肉的习俗。
等肉腌好了,杜玉娘就把它们都挂到炉子里,然后将底下的灶打开,烧上一天一放的柴。等肉的表面变成了深色,杜玉娘拿手指按了按肉的弹性,这才道:“好了,挂出去。”
杜家的院子里,架起很多根杆子,用麻绳拴在杆子两头,中间打着无数个绳结。熏好的肉直接挂上去,又晒又晾的过了一个月,腊肉总算是做好了。
晚上得收到屋里来,不然后有野猫跑来偷吃。
李氏不免叨咕几句:“可真费劲啊!”
“可不是!”刘氏也附和着,又问:“这肉费工费料,做成肉夹膜得多少钱一个啊?”
杜玉娘将腊肉切成小块,分给家里人品尝。
味道竟然出奇的好!
“真是慢工出细活!”李氏惊叹。
“肉夹馍巴掌大小,也夹不了几块肉,这肉切碎了夹进去,有三四片也就差不多了。”杜安康说出来的这一番话,是仔细研究过的。
杜玉娘点头,十分赞赏,“五文钱就差不多了。”干粮太贵也不好卖。馒头一文一个,包子有二文的,也有三文的。
肉夹馍原本也不值钱,不过里面加的是腊肉,档次又不一样了。
现在杜安康跟着杜玉娘在灶间里做面,打下手。刘氏在外面帮着杜河清张罗生意。
“这里面夹的是腊肉,咱们这边可是难得,而且也不容易坏,天热的时候多放两天,也放得住。”
买肉夹馍的人,都是来往跑生意的人,谁也不差这几个钱,故而也不嫌贵,走的时候都是十个,二十个的带着。
这肉夹馍,杜玉娘每天只做二百个,卖没了就没有了。
很多人慕名而来,结果人家已经卖完了。
一来二去的,杜家面馆肉夹馍的名声就更盛了。
还有人直接问腊肉卖不卖。
杜玉娘想也不想就拒绝了。
开什么玩笑,他们家卖的是吃食,是干粮,是肉夹馍,不是腊肉!
结果杨峥竟又出现了,还问她:“你们家的腊肉卖不卖?”
杜玉娘摸着手里的银子,心里颇不是滋味。
杨峥是她的恩人,如果可以,她愿意为他做任何事情。他爱吃面,爱吃辣的,这些杜玉娘都一清二楚。
杨峥想要辣酱,她能做百坛千坛给他,却不想要他的钱。
但是如今,却是不能不要。
杜玉娘转身就把那银子给了刘氏。
刘氏觉得古怪,心想这两天是怎么了,面馆里来的人都很怪,不是想买酱菜方子,就是想买辣酱。
“玉娘,家里的辣酱不多了吧,要不然再多做一些?”
杜玉娘头也没抬一下,只道:“得做,还要再做一些酱菜!等今年秋天菜下来的时候。”
提起这个,刘氏就唉声叹气起来,“家里没有菜园子,这菜怕是得花钱买了。”每每这个时候,刘氏都不由得感叹几句,还是乡下好。
杜玉娘心里隐约有个想法。
“娘,咱家的地咋办?”刘氏有五亩地,是当年成亲时刘家给的陪嫁,另外。分家时又得了十亩,故而他们现在手里正好有十五亩地!
眼看着就要开春了,种地的事情也该张罗起来,好好的地,总不能荒着,那样是要遭天谴的。
“要不咱把地佃出去?”杜玉娘跟刘氏商量,“您看,要是开春了,得犁地,得耕种,天天得长在地里头。要是我爹跟我哥去种地了,面馆里的生意咋办啊?就咱们两个人,肯定是要忙不过来的。而且他们也没有住的地方,来回奔波,太辛苦了。”
已经分家了,二房人又是那个态度,就肯定不能回老宅住的。
刘氏便愣住了。
“不如劝我爹将地佃出去,找个老实肯干的佃户,只收四成租子,那些粮食也差不多够咱们吃了。”
刘氏一边点头一边想,不用出人工,不用风吹日晒,还不用耽误面馆的生意。种子不用他们出,也不用锄草,施肥,省下了很多力气。
四成租子,也不少了。
刘氏是个良善的人,不会太苛刻佃户的。
“就怕你爹不同意。”
杜玉娘就道:“面馆生意这样好,我爹舍得放弃?地还是咱们家的,不过是少些粮食,少些辛苦。他会想明白的。”
刘氏就点头,当天晚上就把杜玉娘的这番话跟杜河清学了一遍。
杜河清思量再三,觉得闺女的话是有道理的。
店里的生意好,他走不开,而且儿子还未出师,地里的活计他却是早都会了。将来他是要开店生活的。
杜河清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就同意了把地佃出去。
刘氏没有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
杜玉娘就道:“好日子谁不愿意过?开店虽然也忙碌,到底是没有种田辛苦。我爹要是舍不得乡下的日子,以后咱们就买一上小庄子,有二三百亩地即可,养成群的鸡鸭,得闲了就到庄子上去,也找找农家人的乐趣。”
不得了了,二三百亩地,口气大得很!
刘氏被她这话逗得哈哈大笑。
一转眼,就出了正月。
立春这天,要吃春饼。因为是立春,所以家家户户打烊的时间都比较早,杜家面馆也关了门。
杜玉娘将烙好的春饼放到笼屉里,然后开始炒菜,春饼要卷菜,可以卷土豆丝,豆芽粉条,也可以卷肉丝。
现在天气还冷,豆芽发的不好,但是杜玉娘也炒了一些。因为虎子爱吃粉条,故而粉条放了很多。
炒好了豆芽和土豆丝,她又做了一个酱肉丝,放甜面酱,吃起来竟是别有一番风味。
田氏还在给孩子喂奶,暂时不能吃太咸的东西,杜玉娘就给她单独炒了一份放盐少的。
上次袁氏和田老汉来闹,属实把田氏气得不轻。后来杜玉娘就劝她,她这才打开了心结,情绪慢慢稳定了。
她亲娘不愿见得她好,她偏要好好过日子,将来生了闺女,一定要如珠如宝的爱护着,把自己缺失的东西,都着补到闺女身上。
这话,田氏可没跟别人说过,只是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跟杜安康说过两回。
杜安康心疼她,自然是依着她的,还道:“自己的闺女,当然得心疼。”
总之田氏把之前的事情都抛到脑后去了,她只告诉自己,嫁进了杜家,便是杜家的人,以后只管好好过日子,孝敬老人,带好孩子,别的事情都与自己无关。
杜玉娘炒好了菜,就张罗吃饭。
田氏虽然出了月子,但是汤还是要喝的,杜玉娘煲了排骨山药汤,只放一点点盐,滋味也很好。因为是吃饼,杜玉娘就又做了萝卜汤,放了一点干红辣椒,给大伙喝。
田氏喝着排骨汤,心里暖得不行。全家上下对她都好,小姑子对她也是越来越好了。
一家人难得能坐下来吃春饼,气氛十分温馨。
“姐,过几天你是不是该给我找个学堂了!”虎子着急上学,过完了年,就一直盼着这个事儿呢!
杜玉娘点头,“你放心,我记着这事儿呢!这两天我就抽空去打听打听,看看谁家的学馆适合你。”
虎子开心了,端起碗来喝汤。
杜玉娘又说起别的。
“面馆里的生意不错,我想着是不是再弄些别的卖!就这几种面,指不定熟客都要吃够了。而且啊,过了年,大家都要走动起来了,那些经商的人,都愿意歇脚的时候准备一些干粮。这块咱家做的不好,面条带不走,我想着是不是也做点包子,煎饼卖,这样买东西的人就又多了一些。”
李氏就道:“玉娘这个提议不错,我看行。”
刘氏问道:“会不会太辛苦了?”
杜玉娘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去,才道:“不会的,大哥已经会抻面了,剩下的事情就交给我来弄!我看以后他在灶间里干活吧,爹那边要是忙不过来再说。”
杜河清就点了点头,“我这边还好,实在不行让你娘来帮我吧!学手艺是正经事。”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晚饭过后,杜玉娘就和杜安康研究店里到底要加卖什么样的吃食。
“面的品种也要增加,我看不如加个炒面。肉炒面怎么样,加肉丝,加酱,适合口味重的人,有油水,分量要足,卖十文钱一碗,一点都不费劲。”
杜安康点头,他吃过杜玉娘做的炒面,味道非常好,肯定受欢迎。
“能外带的食物,卖什么呢?”杜玉娘眼前闪过好几样食物的影子,包子,馒头,大饼子,煎饼,每一样都能打包做干粮。
可是天气越来越热了,带馅的食物很容易坏掉。而且凉掉的包子特别难吃。
同样是卖干粮,你的食物如果更好吃,更容易存放的话,那么一定会大受欢迎。
杜安康没啥头绪,这些东西他都不是很懂。
杜玉娘想了好几种,接着突然眼睛一亮。
她想到了!
做肉夹馍。
杜玉娘做肉夹馍的手艺,还是不错的。
杜安康没听过肉夹馍,因为那是西北的食物。
“大概是什么样的?”
“像是烧饼夹着肉一样。”
杜安康想了想就问,“肉也是一样会坏的吧?天气要是热起来,一般的肉不用到晚上就馊掉了。”
“所以我要改良,把一般的卤肉馅,换成腊肉。”腊肉不容易坏,切成小片或者碎块放到烧饼里,味道也不错。口感上可能稍微差一点,但是解决了食物容易坏掉的缺点。
不过,腊肉不容易制作。
杜玉娘想起前世她师傅做的那个烟熏炉子来,有了它,做腊肉又快又好。
她迫不及待的拿了纸笔,画起图纸来。
杜安康在一旁看着。
“要先在院里砌一上这样的高台,三面用砖和泥土垒好,里面要隔一段距离,留出几个空隙,然后找铁匠师傅打这们的架子,中间是空的,架在炉子里面。底下是灶眼,用来放柴火,要不停的烧火,确保烟达到一定的深度,熏出来的腊肉才会香。”
杜玉娘跟杜安康讲解一番,他差不多懂了。
“行,幸好咱们院子虽然小,但是也有地方。这活不用找别人,我跟咱爹就能干,到时候你在旁边看着。”
杜玉娘点头应了。
兄妹俩就和面包馄饨,添卤汤,炖卤货,折腾到了子时,才各自回去休息。
第二天,杜玉娘就让杜安康出去做了个牌子,把肉炒面三个字写上去,挂到了柜台后面。
镇上十发热闹,走动的人明显多了起来。
熟客听说杜家面馆出了肉炒面,都说要尝尝。
十文钱对有些人来说不算少,但是对有些人来说也不算多。
肉炒面卖的不错,油很足,每一根面条都沾满了酱汁,肉丝不少,很实惠。
这一天,光是肉炒面就卖出去近三十份。
刘氏乐得合不拢嘴,这可都是钱啊!
一碗肉炒面的成本,不过五文钱上下,一碗面挣了一倍呢。
下午不忙的时候,杜河清就去买了一些砖,按着杜玉娘的要求,把麦杆剪断了活在泥里,而和泥的水里,则是掺了米汤。
烟熏炉结构不复杂,做起来也简单,杜河清用了小半天的工夫就砌好了。
杜玉娘检查再三,确定是合格的。
她觉得她爹很厉害,连泥瓦匠都会!将来只要世道好,不怕没有饭吃!
第二天,杜河清去了城南,找了个口碑不错的铁匠,把图纸给他看,问他可能做。
挂熏肉的架子,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铁匠看了两眼,就说能做,并且保准能做好。
两人谈好价钱,杜河清付了订金,约定好三天以后来取。
三天后,杜家的烟熏炉子就弄好了。
再晾几天,炉子就能用了。
杜玉娘就让杜安康去买肋条肉,有肥有瘦的,熏晾出来才好吃。
杜安康把肉买回来来的时候,杜玉娘已经把腌制腊肉的酱料弄好了。
“要将这些酱料均匀的抹在肉上,多撒盐,这样腌几天,再挂到炉子里,就可以了。”
“那要熏多长时间?”
“一天一夜吧!然后就拿出来晾,等水分都抽干了,就可以了!”杜玉娘小声跟李氏嘀咕,“这个方法还是我师傅发明的,她什么都会,而且不管什么季节,熏出来的腊肉都特别好吃。”
李氏不懂这些,桃溪镇和杏花沟一带,都没有做腊肉的习俗。
等肉腌好了,杜玉娘就把它们都挂到炉子里,然后将底下的灶打开,烧上一天一放的柴。等肉的表面变成了深色,杜玉娘拿手指按了按肉的弹性,这才道:“好了,挂出去。”
杜家的院子里,架起很多根杆子,用麻绳拴在杆子两头,中间打着无数个绳结。熏好的肉直接挂上去,又晒又晾的过了一个月,腊肉总算是做好了。
晚上得收到屋里来,不然后有野猫跑来偷吃。
李氏不免叨咕几句:“可真费劲啊!”
“可不是!”刘氏也附和着,又问:“这肉费工费料,做成肉夹膜得多少钱一个啊?”
杜玉娘将腊肉切成小块,分给家里人品尝。
味道竟然出奇的好!
“真是慢工出细活!”李氏惊叹。
“肉夹馍巴掌大小,也夹不了几块肉,这肉切碎了夹进去,有三四片也就差不多了。”杜安康说出来的这一番话,是仔细研究过的。
杜玉娘点头,十分赞赏,“五文钱就差不多了。”干粮太贵也不好卖。馒头一文一个,包子有二文的,也有三文的。
肉夹馍原本也不值钱,不过里面加的是腊肉,档次又不一样了。
现在杜安康跟着杜玉娘在灶间里做面,打下手。刘氏在外面帮着杜河清张罗生意。
“这里面夹的是腊肉,咱们这边可是难得,而且也不容易坏,天热的时候多放两天,也放得住。”
买肉夹馍的人,都是来往跑生意的人,谁也不差这几个钱,故而也不嫌贵,走的时候都是十个,二十个的带着。
这肉夹馍,杜玉娘每天只做二百个,卖没了就没有了。
很多人慕名而来,结果人家已经卖完了。
一来二去的,杜家面馆肉夹馍的名声就更盛了。
还有人直接问腊肉卖不卖。
杜玉娘想也不想就拒绝了。
开什么玩笑,他们家卖的是吃食,是干粮,是肉夹馍,不是腊肉!
结果杨峥竟又出现了,还问她:“你们家的腊肉卖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