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为啥
“哟,我们来得不是时候。”闵氏一看堂屋里摆的桌子,就说了这么一句。
李氏故意板了脸,“来的早不如来的巧。亲家母你们中午是不是还吃呢,洗洗手,咱们一块吃。”
闵氏也是个爽利的性子,当下道:“那我可就不客气了!”李氏直接让杜安康搬了把椅子过来,把闵氏往椅子上一按,道:“你要是跟我客气,那可就是见外了。”
刘氏亲手给闵氏拧了一条毛巾,“娘,擦擦手。”今天这老两口来得也是够巧的,她是捎话让爹娘来一趟,但是没想到他们会赶在这个日子来。
闵氏接过毛巾擦了擦手。李氏让杜玉娘添两副碗筷。
闵氏往桌子上瞧,挺惊讶的,“我说亲家,这不年不节的,你家这伙食不错啊!”
李氏呵呵一笑,没说啥。
杜玉娘将干净的碗筷放到闵氏面前,顺便还在她面前放了一只小小的酒盅。
“姥,今儿是我祖母的生辰。”
闵氏着实惊讶了一下,“哟,亲家母,还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算起来,你好像比我小五六岁呢?祝你身体健康,儿孙满堂!”
这个时候,刘老汉和众人也走进了屋。
杜河清抱着个中号的背篓,一脸为难的道:“爹娘,您二老这是干啥,来就来呗,还带东西过来。”
刘老汉坐到凳子上,笑呵呵地道:“那有啥,我们两个老家伙来一趟,总不能空着手来吧!这里头也没啥值钱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闵氏非常有兴致的道:“老头子,巧了,今儿是亲家母的生辰。”
“哦!是嘛,好日子啊!亲家母,叨扰了!”
“亲家说的这是啥话,正好,让河清和安康陪你好好喝两杯。”
好在今天是分了两桌坐,也不尴尬。
闵氏和刘老汉来得虽然有些唐突,但是倒也不是什么大事,两家的关系本来就很好,因为李氏是寡居,平时大多数的时间又在镇上生活,所以除了除了过年过节,两家人很少碰面。
“来来,亲家母,吃菜。我跟你说,今儿你是来着了,这红烧肉啊,可是玉娘亲手做的!”李氏给闵氏夹了一块肉,“你尝尝。”
闵氏瞧着碗里的人,惊喜地问道:“是嘛,玉娘都会做菜了?”
“娘,不但这红烧肉是玉娘做的,还有这个鸡蛋,这个花生米,都是玉娘做的。”刘氏献宝般的向闵氏介绍着,眼睛里都是小星星。
杜小叶微微撇了撇嘴,不以为然。会做饭有啥了不起的,她也会啊!
闵氏尝了一口红烧肉,不住的点头,“不错,不错。”
李氏拿过酒壶,给闵氏倒酒:“咱老姐俩喝点?”
闵氏连忙挡了一下,“可不敢当,哪能让寿星给我倒酒,我应该给你满上才是。”说着便将酒壶拿了过来。
李氏也不勉强她,两家人相处的时间不短了,刘氏过门都快二十年了,彼此是什么性子还不清楚吗?
“好。”李氏坐在椅子上,等着闵氏给她倒酒。
闵氏先是给李氏倒满,接着又给自己面前的酒子倒满酒,“亲家母,我敬你一杯啊!”
两个人轻轻的碰了碰杯,都仰头把酒喝了。
“吃菜吃菜。”李氏心里高兴,一个劲的劝酒,跟闵氏像有说不完的话似的。
杜玉娘觉得,李氏可能是很孤单吧,祖父去世那么多年,她一个人支撑着一个家。虽然儿子们大了,孙子辈的孩子们也大了,但是她心里其实应该是孤独的。
今天闵氏的到来,让李氏平静的情绪变得高涨了起来。
两个人有说有笑,一边吃饭,一边说说孩子们的事,家里面的事,气氛变得很好。
本来李氏就是今天的主角,闵氏是她的同辈人,两个人在一起说亲近的话,总觉得比小辈们说的话更能强起共鸣。
刘老汉那桌,吃得也很开心。
小虎子本来是跟李氏一起坐的经,刘老汉来了以后,他就坐到刘老汉身边去了。平时他见刘老汉和闵氏的机会也不多,这会儿见到了,自然也格外亲香一些。
虎子还跟刘老汉说了他读书的事情。
刘老汉大赞,他是一个木匠,大字不识几个,家里四个儿子,没有一个是读书的料,基本上都继承了他的手艺,以后打算做木匠。
家里没有读书人,是刘老汉的遗憾,所以孙子辈的小子们,只要愿意读书的,不管能不能学好,刘老汉都让他们读书。用刘老汉的话说,进了学堂,跟先生学了,就算学不好,也学不坏。读书识字,是件好事,能写能算就行!
知道虎子进了学堂以后,刘老汉特别高兴,还一个劲的夸杜安清,“你这么做就对了,知道不,读书才能明理!”
杜河清连连点头,又给刘老汉倒上酒,“爹,喝酒。”
“不行,再喝就多了,回去还得赶车呢!”
“我还不知道您的酒量?这酒不上头,您再喝点也没事!再说了,实在不行我送你和我娘回去,这还不中!”
刘老汉的酒量,那是没说的。他去别人家做木匠活的时候,主家都供饭,一般都会给他准备点小酒,慢慢的,这酒量也就练出来了。
“中,满上!”杜河清应了一声,连忙给刘老汉倒上酒。
一顿饭吃下来,宾主尽欢。
杜玉娘,杜小枝几个忙着收拾碗筷。刘老汉则是帮着杜河清收拾车架子。其实杜家的车没打多久,还挺新的,但是爷几个都是闲不住的人,就想找点事儿干。
李氏和闵氏说了一会儿话,就道:“亲家母,你好不容易来一趟,跟采荷说说话去!我呀,喝得有点多,有点上头,我躺一会儿。”
闵氏哪能不知道李氏的意思呢!李氏这是特意给她和闺女腾地方呢!
“行,那我就上那屋,跟采荷说会儿话。”
“哎,中。”
闵氏去了西屋,跟刘氏说起了悄悄话。
“你说吧,你捎信让我跟你爹来,到底为啥。”闵氏悄声问着,“我瞧着,不像是你婆婆难为你了。”
李氏故意板了脸,“来的早不如来的巧。亲家母你们中午是不是还吃呢,洗洗手,咱们一块吃。”
闵氏也是个爽利的性子,当下道:“那我可就不客气了!”李氏直接让杜安康搬了把椅子过来,把闵氏往椅子上一按,道:“你要是跟我客气,那可就是见外了。”
刘氏亲手给闵氏拧了一条毛巾,“娘,擦擦手。”今天这老两口来得也是够巧的,她是捎话让爹娘来一趟,但是没想到他们会赶在这个日子来。
闵氏接过毛巾擦了擦手。李氏让杜玉娘添两副碗筷。
闵氏往桌子上瞧,挺惊讶的,“我说亲家,这不年不节的,你家这伙食不错啊!”
李氏呵呵一笑,没说啥。
杜玉娘将干净的碗筷放到闵氏面前,顺便还在她面前放了一只小小的酒盅。
“姥,今儿是我祖母的生辰。”
闵氏着实惊讶了一下,“哟,亲家母,还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算起来,你好像比我小五六岁呢?祝你身体健康,儿孙满堂!”
这个时候,刘老汉和众人也走进了屋。
杜河清抱着个中号的背篓,一脸为难的道:“爹娘,您二老这是干啥,来就来呗,还带东西过来。”
刘老汉坐到凳子上,笑呵呵地道:“那有啥,我们两个老家伙来一趟,总不能空着手来吧!这里头也没啥值钱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闵氏非常有兴致的道:“老头子,巧了,今儿是亲家母的生辰。”
“哦!是嘛,好日子啊!亲家母,叨扰了!”
“亲家说的这是啥话,正好,让河清和安康陪你好好喝两杯。”
好在今天是分了两桌坐,也不尴尬。
闵氏和刘老汉来得虽然有些唐突,但是倒也不是什么大事,两家的关系本来就很好,因为李氏是寡居,平时大多数的时间又在镇上生活,所以除了除了过年过节,两家人很少碰面。
“来来,亲家母,吃菜。我跟你说,今儿你是来着了,这红烧肉啊,可是玉娘亲手做的!”李氏给闵氏夹了一块肉,“你尝尝。”
闵氏瞧着碗里的人,惊喜地问道:“是嘛,玉娘都会做菜了?”
“娘,不但这红烧肉是玉娘做的,还有这个鸡蛋,这个花生米,都是玉娘做的。”刘氏献宝般的向闵氏介绍着,眼睛里都是小星星。
杜小叶微微撇了撇嘴,不以为然。会做饭有啥了不起的,她也会啊!
闵氏尝了一口红烧肉,不住的点头,“不错,不错。”
李氏拿过酒壶,给闵氏倒酒:“咱老姐俩喝点?”
闵氏连忙挡了一下,“可不敢当,哪能让寿星给我倒酒,我应该给你满上才是。”说着便将酒壶拿了过来。
李氏也不勉强她,两家人相处的时间不短了,刘氏过门都快二十年了,彼此是什么性子还不清楚吗?
“好。”李氏坐在椅子上,等着闵氏给她倒酒。
闵氏先是给李氏倒满,接着又给自己面前的酒子倒满酒,“亲家母,我敬你一杯啊!”
两个人轻轻的碰了碰杯,都仰头把酒喝了。
“吃菜吃菜。”李氏心里高兴,一个劲的劝酒,跟闵氏像有说不完的话似的。
杜玉娘觉得,李氏可能是很孤单吧,祖父去世那么多年,她一个人支撑着一个家。虽然儿子们大了,孙子辈的孩子们也大了,但是她心里其实应该是孤独的。
今天闵氏的到来,让李氏平静的情绪变得高涨了起来。
两个人有说有笑,一边吃饭,一边说说孩子们的事,家里面的事,气氛变得很好。
本来李氏就是今天的主角,闵氏是她的同辈人,两个人在一起说亲近的话,总觉得比小辈们说的话更能强起共鸣。
刘老汉那桌,吃得也很开心。
小虎子本来是跟李氏一起坐的经,刘老汉来了以后,他就坐到刘老汉身边去了。平时他见刘老汉和闵氏的机会也不多,这会儿见到了,自然也格外亲香一些。
虎子还跟刘老汉说了他读书的事情。
刘老汉大赞,他是一个木匠,大字不识几个,家里四个儿子,没有一个是读书的料,基本上都继承了他的手艺,以后打算做木匠。
家里没有读书人,是刘老汉的遗憾,所以孙子辈的小子们,只要愿意读书的,不管能不能学好,刘老汉都让他们读书。用刘老汉的话说,进了学堂,跟先生学了,就算学不好,也学不坏。读书识字,是件好事,能写能算就行!
知道虎子进了学堂以后,刘老汉特别高兴,还一个劲的夸杜安清,“你这么做就对了,知道不,读书才能明理!”
杜河清连连点头,又给刘老汉倒上酒,“爹,喝酒。”
“不行,再喝就多了,回去还得赶车呢!”
“我还不知道您的酒量?这酒不上头,您再喝点也没事!再说了,实在不行我送你和我娘回去,这还不中!”
刘老汉的酒量,那是没说的。他去别人家做木匠活的时候,主家都供饭,一般都会给他准备点小酒,慢慢的,这酒量也就练出来了。
“中,满上!”杜河清应了一声,连忙给刘老汉倒上酒。
一顿饭吃下来,宾主尽欢。
杜玉娘,杜小枝几个忙着收拾碗筷。刘老汉则是帮着杜河清收拾车架子。其实杜家的车没打多久,还挺新的,但是爷几个都是闲不住的人,就想找点事儿干。
李氏和闵氏说了一会儿话,就道:“亲家母,你好不容易来一趟,跟采荷说说话去!我呀,喝得有点多,有点上头,我躺一会儿。”
闵氏哪能不知道李氏的意思呢!李氏这是特意给她和闺女腾地方呢!
“行,那我就上那屋,跟采荷说会儿话。”
“哎,中。”
闵氏去了西屋,跟刘氏说起了悄悄话。
“你说吧,你捎信让我跟你爹来,到底为啥。”闵氏悄声问着,“我瞧着,不像是你婆婆难为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