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497 作家与皇帝7
第497章497作家与皇帝7
皇帝说是还有两年阳寿,实则天启六年到天启七年,满打满算也才两年时间,掐头去尾,也就一年多一点时间。
天启七年春将红薯、玉米种下去,八月前收成还好,若是到八月仍没有收成,他有可能连红薯丰收都看不到。
意识到这一点,皇帝恨得咬牙切齿,在脑子里咒天骂地不说,站在普祥立场上把天启也骂了个狗血淋头。
天启六年,因为京师王恭厂大爆炸,京城死伤无数,再加上太子薨逝,这一年愁云惨雾,连年也不曾过好。
翻过年,大伙儿都想着今年坏运气总该过去了罢,满怀着希望祈盼又一年风调雨顺。新年祭祖,皇帝在太庙对着列祖列宗遗像发呆,心说:“若要国祚不断,你们须得保佑我。”
自打得了普祥那部分记忆,他对祖宗的敬畏也淡得差不多了。
列祖列宗哪能回应他?若他们果真能够保佑,就不会眼睁睁看着家国沦丧,天子殉国。
天启七年的前半年里头,皇帝只做三件事:头一件,同锦衣卫学练气导引的法子,将身子骨锻炼得结实些;第二件,继续在西苑练兵;最后一件,则是等着红薯长成。
他将信王带在身边,与他说明红薯、玉米要紧处,每每思及自己若死了,便白白便宜这小子,未免目光诡异。
别看信王才十五六岁,天启六年六月那场惨祸前,他已完婚。王妃便是张皇后与刘太妃共同选中的周氏,周氏出身虽低,人却生得极美,当日张皇后一见便笑道:“这好模样,可配得上我们五哥儿。”刘太妃更看重她为人端庄有韧性。
信王新婚燕尔,本是如胶似漆时候,但因太子薨逝,他们夫妻两个都是守礼的性子,虽日日一道读书说话,却不同房,也不往外说,只在心中为早夭的侄子守孝一回。
皇后自打晓得皇帝秘密,心中也为皇家传承着急,催着信王妃怀孕,信王妃无法,才吞吞吐吐将自家小夫妻两个的约定说了,皇后又欣慰又伤感:“有你们这份心,太子在泉下也铭感五内,他到底晚辈,你们休为着他耽搁传承大事。”
皇帝与信王兄弟两个,如今可一个孩子都没有。
皇帝后来听说此事,也说信王:“天家子嗣不比其他,休为一时伤心耽误大事。”他对信王有疑心,信王对他却忠心耿耿,绝无半分龃龉,说起来也是难得。
到天启七年六月、七月,皇庄上第一批红薯、玉米成熟,送到宫中,皇帝看看宫中情形,带上皇后,拔腿去信王府。
当日,皇帝惊掉众人下巴:他老人家自个儿挽袖子,唰唰唰地在那里撕玉米壳。
要换作别的臣子,这会子应该跪下劝皇帝别动手,信王却也挽袖子跟着皇帝学,兄弟两个撕了十几个玉米棒子,皇帝才瞧见信王手上汩汩流血,不禁吓一跳:“手伤了怎么不说?”
少年金尊玉贵地养大,手上最重不过挽强弓,最难不过提紫毫,一双手好似白玉雕成,难怪给玉米外壳一刮就破。
皇帝哭笑不得,连忙叫人给信王止血包手,自个儿也不动手了,叫人把玉米煮上,又叫人烤红薯。
信王最重礼,可什么样的礼也比不过君臣大义、兄弟孝悌,皇帝大兄要挽着袖子叉着手站在厨房门口说话,他只好奉陪,心中觉得皇兄真是越来越奇怪了。
腹诽没多久,两样食物香气传出来,皇帝深吸一口气,笑道:“哈哈,可算是成了!”
信王从小到大,就没吃过这样不顾礼仪的一餐,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君只是不住让你吃东西?
皇后与信王妃还能在屋里寻个座儿,有人把红薯剥好皮放到描金边的白瓷盘子里,让她们捏着象牙镶银筷子细细地抿。皇帝就没那么多讲究了,一撩袍子蹲到地下啃红薯。
信王觉得皇兄一定是坏掉了。
皇帝一抬头,招手:“来,蹲着。”
信王不情不愿,可君令难违,他一时陷入两难。饶是他自幼被教育得喜怒不形于色,仍不免流露出几分不满。
少年垂下眸子,气鼓鼓的模样十分好笑,皇帝偏爱看他这模样,故意要欺负他,笑嘻嘻道:“我且蹲着,你站那样高,像话么?”
信王往皇帝面前一蹲,认真道:“臣不是佞臣,皇兄做得不对时,臣须得劝谏,而不是由着皇兄任性。”
皇帝仍旧不恼,“那你说说,我哪里做错?休要说礼仪规矩,只说我这样作为,可曾害着一个百姓,可曾伤着一个无辜之人?”
信王语塞,论诡辩,他一辈子也说不过网络作家普祥真人。
皇帝大获全胜,吃完红薯拍拍手,打算回宫去重赏两个宦官,一回头看信王还在那儿发呆,提醒他:“再不吃就要凉了。”
一向端庄守礼的信王,当日手里捏着个黑乎乎的烤红薯,恭送皇帝回宫,他跟前王承恩险些儿以为自个儿眼睛有毛病,揉了半日眼睛。
信王妃看信王还捏着那个红薯,小声道:“妾尝了,怪好吃的,王爷尝尝。”说着亲替信王剥皮,整治得干干净净,比皇帝那吃完后嘴边一溜黑灰看着可好多啦。
信王迟疑着咬一口红薯,甜的……
他一向敬爱皇帝大兄,可师傅们都说皇兄荒唐任诞,他心中便存下要规劝皇兄走正道的心思。谁知近来皇帝一举一动大有章法,信王毕竟是个少年,不禁疑心皇兄在学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我大哥,才不是稀里糊涂的人!
皇帝可没想到一只红薯就让信王对他崇拜之情翻番,他回到宫里,先重赏两个种红薯有功的宦官,又下旨表彰陈振龙父子,封以开国县男爵位。
其实这时候红薯与玉米,产量远远不如普祥那个时候,盖因普祥那时的作物多半是经过多年精心育种的高产种,大明朝才引入红薯没几年,哪有时间育种?只要比小麦、高粱、水稻收成多,就能多救回许多人命。
皇帝再也等不及,没过几日,就给陕西巡抚下密旨,令在当地推广两种作物。
紧接着八月到来,皇帝提心吊胆一个月,一步也不曾踏进西苑。谁知就是这样,皇帝还是遇着一场意外——一处宫殿上鸱吻掉下,险些将路过的皇帝砸伤,好在皇帝练了几个月导引术,身轻体健,险险避开。
他原先只当这个月是自己命中死劫,倒是皇后提醒:“那处宫殿去年才修缮过,论理屋瓦不可能滑下,万岁还是留神些。”
皇帝反应过来,脸黑似锅底,命魏忠贤去查。
魏忠贤别的不会,唯独做这些事情很有一套,算来后宫归他与客氏管,在他眼皮子底下发生这种事,九千岁如何不怒?
魏忠贤暴怒之下,大索紫禁城,将可疑人士一个一个查过去,还真给揪出不少内奸,矛头直指福王。
皇帝这才晓得,原来福王一系在宫中早有内应,原先他们谋划在西苑使皇帝落水,皇帝不去西苑,他们又想法子撬动鸱吻,只差一点儿,他们就要成功。
皇帝与福王一系不死不休,如今却不能轻举妄动,憋了一肚子气,只好与皇后倾吐:“如今我手上是没什么力量,但凡我能使得动内阁……”
皇后只好劝:“万岁只看好的那一面,死劫已过去,就是大明的气数,也不是改不得。”
皇帝一愣,随即哈哈大笑:是啊,只要他不死,就总有机会。
皇帝没高兴多久,就有人给他兜头泼下一盆凉水:他派人带着密旨去陕西推广红薯、玉米,偏陕西巡抚两榜进士出身,清流最重名声,密旨未经内阁,他大可不遵,竟将皇帝派去的人晾起来,丝毫不予理会。
皇帝本想暗中做些事,等到大获丰收时,惊掉阁臣们下巴,也好使自己威望大涨,谁知山陕西巡抚这般死硬,他只得召见阁臣,将皇庄上种这两样作物,花费多少,收成多少,让两个宦官都说与阁臣听。
阁老们清流出身,有个共识,便是看不上这些个身体残疾的宦官,当时便不肯信:“非臣等不肯信,实在这数目听着离奇,陛下不事农桑,虽一心为百姓生计着想,难免操之过急,给小人可趁之机。”
大臣们非说是宦官作假,皇帝也没法子,只好带他们去皇庄上看收成。亲眼见着堆成小山的红薯、玉米,阁臣们犹将信将疑,还是皇帝退一步:“关中干旱,一亩地本也无多少收成,便选长安县,令每家种上一亩,来年看看能否有这些个收成。便不能收成这许多,一亩地也没什么损失。”
皇帝可怜兮兮,话说到这份上,阁臣们就是为着他面子,也只好捏鼻子认下,通过内阁下旨给山西巡抚,令在长安县选地试种红薯。
皇帝这才腾出手,摩拳擦掌地要收拾宗室——大明宗室数十万,不科举不经商,趴在国库上头吸血,鱼肉地方,早该改一改规矩了。
皇帝说是还有两年阳寿,实则天启六年到天启七年,满打满算也才两年时间,掐头去尾,也就一年多一点时间。
天启七年春将红薯、玉米种下去,八月前收成还好,若是到八月仍没有收成,他有可能连红薯丰收都看不到。
意识到这一点,皇帝恨得咬牙切齿,在脑子里咒天骂地不说,站在普祥立场上把天启也骂了个狗血淋头。
天启六年,因为京师王恭厂大爆炸,京城死伤无数,再加上太子薨逝,这一年愁云惨雾,连年也不曾过好。
翻过年,大伙儿都想着今年坏运气总该过去了罢,满怀着希望祈盼又一年风调雨顺。新年祭祖,皇帝在太庙对着列祖列宗遗像发呆,心说:“若要国祚不断,你们须得保佑我。”
自打得了普祥那部分记忆,他对祖宗的敬畏也淡得差不多了。
列祖列宗哪能回应他?若他们果真能够保佑,就不会眼睁睁看着家国沦丧,天子殉国。
天启七年的前半年里头,皇帝只做三件事:头一件,同锦衣卫学练气导引的法子,将身子骨锻炼得结实些;第二件,继续在西苑练兵;最后一件,则是等着红薯长成。
他将信王带在身边,与他说明红薯、玉米要紧处,每每思及自己若死了,便白白便宜这小子,未免目光诡异。
别看信王才十五六岁,天启六年六月那场惨祸前,他已完婚。王妃便是张皇后与刘太妃共同选中的周氏,周氏出身虽低,人却生得极美,当日张皇后一见便笑道:“这好模样,可配得上我们五哥儿。”刘太妃更看重她为人端庄有韧性。
信王新婚燕尔,本是如胶似漆时候,但因太子薨逝,他们夫妻两个都是守礼的性子,虽日日一道读书说话,却不同房,也不往外说,只在心中为早夭的侄子守孝一回。
皇后自打晓得皇帝秘密,心中也为皇家传承着急,催着信王妃怀孕,信王妃无法,才吞吞吐吐将自家小夫妻两个的约定说了,皇后又欣慰又伤感:“有你们这份心,太子在泉下也铭感五内,他到底晚辈,你们休为着他耽搁传承大事。”
皇帝与信王兄弟两个,如今可一个孩子都没有。
皇帝后来听说此事,也说信王:“天家子嗣不比其他,休为一时伤心耽误大事。”他对信王有疑心,信王对他却忠心耿耿,绝无半分龃龉,说起来也是难得。
到天启七年六月、七月,皇庄上第一批红薯、玉米成熟,送到宫中,皇帝看看宫中情形,带上皇后,拔腿去信王府。
当日,皇帝惊掉众人下巴:他老人家自个儿挽袖子,唰唰唰地在那里撕玉米壳。
要换作别的臣子,这会子应该跪下劝皇帝别动手,信王却也挽袖子跟着皇帝学,兄弟两个撕了十几个玉米棒子,皇帝才瞧见信王手上汩汩流血,不禁吓一跳:“手伤了怎么不说?”
少年金尊玉贵地养大,手上最重不过挽强弓,最难不过提紫毫,一双手好似白玉雕成,难怪给玉米外壳一刮就破。
皇帝哭笑不得,连忙叫人给信王止血包手,自个儿也不动手了,叫人把玉米煮上,又叫人烤红薯。
信王最重礼,可什么样的礼也比不过君臣大义、兄弟孝悌,皇帝大兄要挽着袖子叉着手站在厨房门口说话,他只好奉陪,心中觉得皇兄真是越来越奇怪了。
腹诽没多久,两样食物香气传出来,皇帝深吸一口气,笑道:“哈哈,可算是成了!”
信王从小到大,就没吃过这样不顾礼仪的一餐,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君只是不住让你吃东西?
皇后与信王妃还能在屋里寻个座儿,有人把红薯剥好皮放到描金边的白瓷盘子里,让她们捏着象牙镶银筷子细细地抿。皇帝就没那么多讲究了,一撩袍子蹲到地下啃红薯。
信王觉得皇兄一定是坏掉了。
皇帝一抬头,招手:“来,蹲着。”
信王不情不愿,可君令难违,他一时陷入两难。饶是他自幼被教育得喜怒不形于色,仍不免流露出几分不满。
少年垂下眸子,气鼓鼓的模样十分好笑,皇帝偏爱看他这模样,故意要欺负他,笑嘻嘻道:“我且蹲着,你站那样高,像话么?”
信王往皇帝面前一蹲,认真道:“臣不是佞臣,皇兄做得不对时,臣须得劝谏,而不是由着皇兄任性。”
皇帝仍旧不恼,“那你说说,我哪里做错?休要说礼仪规矩,只说我这样作为,可曾害着一个百姓,可曾伤着一个无辜之人?”
信王语塞,论诡辩,他一辈子也说不过网络作家普祥真人。
皇帝大获全胜,吃完红薯拍拍手,打算回宫去重赏两个宦官,一回头看信王还在那儿发呆,提醒他:“再不吃就要凉了。”
一向端庄守礼的信王,当日手里捏着个黑乎乎的烤红薯,恭送皇帝回宫,他跟前王承恩险些儿以为自个儿眼睛有毛病,揉了半日眼睛。
信王妃看信王还捏着那个红薯,小声道:“妾尝了,怪好吃的,王爷尝尝。”说着亲替信王剥皮,整治得干干净净,比皇帝那吃完后嘴边一溜黑灰看着可好多啦。
信王迟疑着咬一口红薯,甜的……
他一向敬爱皇帝大兄,可师傅们都说皇兄荒唐任诞,他心中便存下要规劝皇兄走正道的心思。谁知近来皇帝一举一动大有章法,信王毕竟是个少年,不禁疑心皇兄在学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我大哥,才不是稀里糊涂的人!
皇帝可没想到一只红薯就让信王对他崇拜之情翻番,他回到宫里,先重赏两个种红薯有功的宦官,又下旨表彰陈振龙父子,封以开国县男爵位。
其实这时候红薯与玉米,产量远远不如普祥那个时候,盖因普祥那时的作物多半是经过多年精心育种的高产种,大明朝才引入红薯没几年,哪有时间育种?只要比小麦、高粱、水稻收成多,就能多救回许多人命。
皇帝再也等不及,没过几日,就给陕西巡抚下密旨,令在当地推广两种作物。
紧接着八月到来,皇帝提心吊胆一个月,一步也不曾踏进西苑。谁知就是这样,皇帝还是遇着一场意外——一处宫殿上鸱吻掉下,险些将路过的皇帝砸伤,好在皇帝练了几个月导引术,身轻体健,险险避开。
他原先只当这个月是自己命中死劫,倒是皇后提醒:“那处宫殿去年才修缮过,论理屋瓦不可能滑下,万岁还是留神些。”
皇帝反应过来,脸黑似锅底,命魏忠贤去查。
魏忠贤别的不会,唯独做这些事情很有一套,算来后宫归他与客氏管,在他眼皮子底下发生这种事,九千岁如何不怒?
魏忠贤暴怒之下,大索紫禁城,将可疑人士一个一个查过去,还真给揪出不少内奸,矛头直指福王。
皇帝这才晓得,原来福王一系在宫中早有内应,原先他们谋划在西苑使皇帝落水,皇帝不去西苑,他们又想法子撬动鸱吻,只差一点儿,他们就要成功。
皇帝与福王一系不死不休,如今却不能轻举妄动,憋了一肚子气,只好与皇后倾吐:“如今我手上是没什么力量,但凡我能使得动内阁……”
皇后只好劝:“万岁只看好的那一面,死劫已过去,就是大明的气数,也不是改不得。”
皇帝一愣,随即哈哈大笑:是啊,只要他不死,就总有机会。
皇帝没高兴多久,就有人给他兜头泼下一盆凉水:他派人带着密旨去陕西推广红薯、玉米,偏陕西巡抚两榜进士出身,清流最重名声,密旨未经内阁,他大可不遵,竟将皇帝派去的人晾起来,丝毫不予理会。
皇帝本想暗中做些事,等到大获丰收时,惊掉阁臣们下巴,也好使自己威望大涨,谁知山陕西巡抚这般死硬,他只得召见阁臣,将皇庄上种这两样作物,花费多少,收成多少,让两个宦官都说与阁臣听。
阁老们清流出身,有个共识,便是看不上这些个身体残疾的宦官,当时便不肯信:“非臣等不肯信,实在这数目听着离奇,陛下不事农桑,虽一心为百姓生计着想,难免操之过急,给小人可趁之机。”
大臣们非说是宦官作假,皇帝也没法子,只好带他们去皇庄上看收成。亲眼见着堆成小山的红薯、玉米,阁臣们犹将信将疑,还是皇帝退一步:“关中干旱,一亩地本也无多少收成,便选长安县,令每家种上一亩,来年看看能否有这些个收成。便不能收成这许多,一亩地也没什么损失。”
皇帝可怜兮兮,话说到这份上,阁臣们就是为着他面子,也只好捏鼻子认下,通过内阁下旨给山西巡抚,令在长安县选地试种红薯。
皇帝这才腾出手,摩拳擦掌地要收拾宗室——大明宗室数十万,不科举不经商,趴在国库上头吸血,鱼肉地方,早该改一改规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