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五鬼乌龟
第三百章五鬼乌龟
“我看有道理,说不定,那盆里的东西,真是龙王爷。”
众人最后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反对的人很快也妥协了,但最大的问题出来了,扒了房子,老太太住什么?
苗金花知道这帮人会担心,当下拿出十万块说道:“谁把这老太太接回家,给她老人家养老送终,这十万块,就是谁的。”
村里人平时也挣不到钱,基本上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平日里虽然也有点小钱,也都是用山货换的,忽然见到十万块人民币,是各个眼红,都争着抢着要给老太太养老。
一时间老太太成了香饽饽,谁都想要,就连村长都争抢着要给老太太当干儿子。就连王老汉的儿子也争着抢着干。
一些人看说服苗金花有点费劲,就打了歪脑筋,当即上前拉着老太太说道:“去我家吧,我家可是村里条件最好的,你去我家,我一定给像亲妈一样照顾。”
有个五十多岁的胖大婶,当即上前用大屁股一拱,就将那女人拱开,拉着大庆婶子说道:“怎么能去他们家,你看看他连自己爹妈都不管,能照顾你吗?她就是为了钱,去我家吧,咱们两家近,再说咱们还是亲戚,当然还是咱们自己人照顾更好,亲上加亲。”
周围人一看,纷纷调转方向,大家上前你一把我一把的去拉大庆婶子,竟然把瘦弱的老太太拉的摇来晃去,就像货物一样抢来抢去。
苗金花也看傻眼,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本来希望老太太能做个决定,结果众人却把老太太晃糊涂了。
可惜老太太天生孤命,孤身一人,平日谁也接不上光,众人也因为怕麻烦,都嫌弃她,躲的远远的。此刻这些多人争抢,老太太心里也明白,这些人都是为了那份钱,才你争我夺,自然不甘心随了这些平日里欺压瞧不起她的人,心中更是一百个不愿意去。可却又不敢说,怕得罪众人。
二狗看着可怜,知道老太太吃了半辈子的苦,忍不住摇了摇头,指着带他们来这个村的年轻人说道:“就王老汉的儿子吧,他是一等一的孝子(上品中的上品),人和善,又年轻,做事也踏实,说话更是一个吐沫一个钉(东北话,说话像钉子一样,宁折不弯,较真的意思),是个守诚信的人,我相信他的人品比其他人靠谱。”
苗金花知道二狗的相面之术了得,当即就当着众人的面,将十万块交给王老汉的儿子,并叮嘱他收拾屋里的东西,搬到王老汉家里,一并伺候。
王老汉也当即点头答应了。
七十多岁的大庆嫂子见是王老汉的儿子,也挺满意,还松了口气笑了笑,似乎很满意这个决定,就连看二狗的眼神,也多了几分佩服。却不知道二狗已经把她的命盘都看透了,才做出这个决定。
王老汉也挺高兴。
一来这老太太有了着落,以后再也不用吃苦受罪了,而来有了这笔钱,自己儿子娶媳妇、盖新房也不愁了,怎么能高兴呢!当即走到老太太面前许诺道:“大庆嫂子,放心,去了我家,什么都不会亏待你,你知道我儿子,虽然人蔫了点,是个好孩子,不会坑蒙拐骗,跟着我们,我保证让你有好日子,不会亏待你半分的。”
老太太点了点头,看着王老汉差点流出眼泪,嘴里连连说道:“那就麻烦你们了,麻烦你们了。”
就这样七十六岁的大庆嫂,被送到了隔壁王老汉家中。
二狗这才命令毛阿伟和谷王龙等人扒门。
可惜这两人中看不中用。
再加上这门木料奇好,经历百年风雨,墙都倒了,木头还没烂,可见这木料多好。
最后还是苗金花出的面,两个飞脚,就将木头踹断了。只剩下石头门槛,和进门时那对上马石。
苗金花上前双手用力,就将三百斤多斤的石门槛挪开。
这举动看的村里人瞠目结舌,谁也没想到一个看起文弱的书生样,竟然比壮汉还厉害,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而二狗则拿出了手电,往门槛下照去。就见石头搬开,露出两个黑漆漆的石头。
那石头看起来不大,只有巴掌长。一半埋在土里,露在外面的部分,竟然还有些花纹,这花纹很独特,仔细看,好像与八卦图案一般,还有棱角,非常诡异,圆滚滚的,如鹅蛋一般。
苗金花也好奇,正要伸手。
二狗当即拦住,竟然在背包里拿出了一道收魂符,大喝收。
就见五道诡异的魂魄飞入收魂符中。
而那对黑色的东西,忽然冒出一阵黑气,好像有什么散去一般,同时那黑漆漆颜色也变了,竟然变成一对棕红色的乌龟。
两只乌龟就被解封一般,慢慢伸出了四肢和手脚,将脑袋从龟壳里探了出来,众人这才发现,这对乌龟竟然是活的。
如此奇景,看的周围众人连连称奇,谁见过几百年被压在门槛下还活着的。
二狗则松了口气,因为这不仅是乌龟,还有个谐音,五鬼看门,因为乌龟活的长,故而也可以利用它养五鬼,是一种非常霸道的法术。
这五鬼本就是庙里跑腿的,如今龙王没了,五鬼就更加嚣张,没有龙王,毕竟会四处祸害人,甚至会为祸一方,故而二狗才编出之前的那套话,因为他也不知道这门下压的到底是什么?
见状二狗对众人说道:“这回诸位也可以安心过日子了,不过各位切忌,这对乌龟不可吃,若吃了这对乌龟,定会引来灾祸。”
众人一听,纷纷好奇的看着那对乌龟。
说来也怪,那乌龟好像不怕众人一般,往门外走去。仔细看那方向,正是村口的那条小河。
大家听二狗说完,自然不敢伤害这对乌龟。
但二狗知道,其实这对乌龟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怜惜他们压在门槛下百年,不愿意他们有性命之忧,才说了那番话。
“我看有道理,说不定,那盆里的东西,真是龙王爷。”
众人最后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反对的人很快也妥协了,但最大的问题出来了,扒了房子,老太太住什么?
苗金花知道这帮人会担心,当下拿出十万块说道:“谁把这老太太接回家,给她老人家养老送终,这十万块,就是谁的。”
村里人平时也挣不到钱,基本上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平日里虽然也有点小钱,也都是用山货换的,忽然见到十万块人民币,是各个眼红,都争着抢着要给老太太养老。
一时间老太太成了香饽饽,谁都想要,就连村长都争抢着要给老太太当干儿子。就连王老汉的儿子也争着抢着干。
一些人看说服苗金花有点费劲,就打了歪脑筋,当即上前拉着老太太说道:“去我家吧,我家可是村里条件最好的,你去我家,我一定给像亲妈一样照顾。”
有个五十多岁的胖大婶,当即上前用大屁股一拱,就将那女人拱开,拉着大庆婶子说道:“怎么能去他们家,你看看他连自己爹妈都不管,能照顾你吗?她就是为了钱,去我家吧,咱们两家近,再说咱们还是亲戚,当然还是咱们自己人照顾更好,亲上加亲。”
周围人一看,纷纷调转方向,大家上前你一把我一把的去拉大庆婶子,竟然把瘦弱的老太太拉的摇来晃去,就像货物一样抢来抢去。
苗金花也看傻眼,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本来希望老太太能做个决定,结果众人却把老太太晃糊涂了。
可惜老太太天生孤命,孤身一人,平日谁也接不上光,众人也因为怕麻烦,都嫌弃她,躲的远远的。此刻这些多人争抢,老太太心里也明白,这些人都是为了那份钱,才你争我夺,自然不甘心随了这些平日里欺压瞧不起她的人,心中更是一百个不愿意去。可却又不敢说,怕得罪众人。
二狗看着可怜,知道老太太吃了半辈子的苦,忍不住摇了摇头,指着带他们来这个村的年轻人说道:“就王老汉的儿子吧,他是一等一的孝子(上品中的上品),人和善,又年轻,做事也踏实,说话更是一个吐沫一个钉(东北话,说话像钉子一样,宁折不弯,较真的意思),是个守诚信的人,我相信他的人品比其他人靠谱。”
苗金花知道二狗的相面之术了得,当即就当着众人的面,将十万块交给王老汉的儿子,并叮嘱他收拾屋里的东西,搬到王老汉家里,一并伺候。
王老汉也当即点头答应了。
七十多岁的大庆嫂子见是王老汉的儿子,也挺满意,还松了口气笑了笑,似乎很满意这个决定,就连看二狗的眼神,也多了几分佩服。却不知道二狗已经把她的命盘都看透了,才做出这个决定。
王老汉也挺高兴。
一来这老太太有了着落,以后再也不用吃苦受罪了,而来有了这笔钱,自己儿子娶媳妇、盖新房也不愁了,怎么能高兴呢!当即走到老太太面前许诺道:“大庆嫂子,放心,去了我家,什么都不会亏待你,你知道我儿子,虽然人蔫了点,是个好孩子,不会坑蒙拐骗,跟着我们,我保证让你有好日子,不会亏待你半分的。”
老太太点了点头,看着王老汉差点流出眼泪,嘴里连连说道:“那就麻烦你们了,麻烦你们了。”
就这样七十六岁的大庆嫂,被送到了隔壁王老汉家中。
二狗这才命令毛阿伟和谷王龙等人扒门。
可惜这两人中看不中用。
再加上这门木料奇好,经历百年风雨,墙都倒了,木头还没烂,可见这木料多好。
最后还是苗金花出的面,两个飞脚,就将木头踹断了。只剩下石头门槛,和进门时那对上马石。
苗金花上前双手用力,就将三百斤多斤的石门槛挪开。
这举动看的村里人瞠目结舌,谁也没想到一个看起文弱的书生样,竟然比壮汉还厉害,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而二狗则拿出了手电,往门槛下照去。就见石头搬开,露出两个黑漆漆的石头。
那石头看起来不大,只有巴掌长。一半埋在土里,露在外面的部分,竟然还有些花纹,这花纹很独特,仔细看,好像与八卦图案一般,还有棱角,非常诡异,圆滚滚的,如鹅蛋一般。
苗金花也好奇,正要伸手。
二狗当即拦住,竟然在背包里拿出了一道收魂符,大喝收。
就见五道诡异的魂魄飞入收魂符中。
而那对黑色的东西,忽然冒出一阵黑气,好像有什么散去一般,同时那黑漆漆颜色也变了,竟然变成一对棕红色的乌龟。
两只乌龟就被解封一般,慢慢伸出了四肢和手脚,将脑袋从龟壳里探了出来,众人这才发现,这对乌龟竟然是活的。
如此奇景,看的周围众人连连称奇,谁见过几百年被压在门槛下还活着的。
二狗则松了口气,因为这不仅是乌龟,还有个谐音,五鬼看门,因为乌龟活的长,故而也可以利用它养五鬼,是一种非常霸道的法术。
这五鬼本就是庙里跑腿的,如今龙王没了,五鬼就更加嚣张,没有龙王,毕竟会四处祸害人,甚至会为祸一方,故而二狗才编出之前的那套话,因为他也不知道这门下压的到底是什么?
见状二狗对众人说道:“这回诸位也可以安心过日子了,不过各位切忌,这对乌龟不可吃,若吃了这对乌龟,定会引来灾祸。”
众人一听,纷纷好奇的看着那对乌龟。
说来也怪,那乌龟好像不怕众人一般,往门外走去。仔细看那方向,正是村口的那条小河。
大家听二狗说完,自然不敢伤害这对乌龟。
但二狗知道,其实这对乌龟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怜惜他们压在门槛下百年,不愿意他们有性命之忧,才说了那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