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夷陵之战(三十五)
(前言)
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能再逢春。
(正文)
残影枪大多都是由轻便的金属锻造而成,所以练武者不必使用多大的力气就能轻松挥舞起来,如果稍加熟练就会形成残影,如同数把兵刃同时出现,让敌人分身乏术。可是残影枪都存在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轻,也这是由于这样残影枪的伤害力并不大。如果失去先手很容易被敌人重创。
“你这把残影枪甚是特别,通常的残影枪为了达到残影的效果,大多不惜减轻兵刃的重量,可你这把确是与众不同,不仅丝毫没有减轻重量的痕迹,反而还增加了枪身的重量,若是常人,别说使出残影了,就拿那都很难拿得起来。”李画意分析道。
果然李画意和我所想的一样,甘宁的残影枪的确是与众不同,刚才被长枪打中,强烈的疼痛让我到现在都还不能忘了,虽然我不能亲自感受到这把兵刃的威力,但是只凭感觉就能知道这把兵刃肯定与众不同,我的猜测果然没错。甘宁挥枪顺斩,残影枪虽没有打中李画意,可是却将地上的石路打出了一个大坑。
“居然可以挥动如此沉重的残影枪,看来你果然蛮力过人。”李画意称赞道。
“我诚心于你一战,可你却不用兵刃,只是一味闪躲,是何用意?难道是觉得我没有资格让你使出真本事吗?”甘宁说话的时候也没有停下手上的长枪。
“将军想必一定是误会了,我并非只是闪躲而不进攻,只是将军素来勇猛过人,若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又岂能轻易地攻击。”李画意非常沉稳。
没错,甘宁的残影枪虽然极为沉重,可甘宁靠着自己的一身蛮力,也能轻松挥舞此枪,从长枪展现的残影来看,甘宁运用得已经是如火纯青。在没有想到完全之策的时候,贸然攻击只会伤到自己,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时间。
可让人奇怪的是李画意的目光并没有时刻都在甘宁的进攻上,而是不时看着一旁的苏琴语,没有想到在如此情急的时刻,他却没有全神贯注地思考对敌之策,反而只是忘不了相思之人。苏琴语时常会和李画意的目光相撞,李画意倒是还不在乎,反而是一直傲慢的苏琴语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垂下眼眸,看着身前的琴…
琴!!!等下!!!我记得刚才李画意刚来的时候,口口声声说着苏琴语的‘天幽琴’有着什么奥秘,可后来却也没有明说,也不知道到底其中到底有着什么玄机。
“李画意,刚才你所说的‘天幽琴’有何奥秘之处?不知可否明示?”我直截了当地询问道。
苏琴语的神情变化着,看来所有的关键现在都在‘天幽琴’上。
“‘天幽琴’…”李画意意味深长地说着:“你可知这‘天幽琴’的由来?”
“‘天幽琴’的由来?之前倒是说起过,不就是你们师门的传世兵刃之一,还有另外三把,分别是莫棋风的‘天阁剑’、方书然的‘天静扇’和你的‘天龙枪’。”我问道道。
“错了…错了…都错了…”李画意神情忧伤:“这‘天幽琴’并非是我们师门的传世兵刃的名号,只是我帮琴语为琴所起的名字。”
“什么?那你的意思就是,这琴不是我们师门的传世兵刃?”莫棋风震惊地看着李画意。
“你说的没错,着‘天幽琴’并非是什么传世兵刃,只是一把极为普通的琴。”李画意说话的时候,又躲过的甘宁的攻击。
“这不可能!!!那苏琴语的传世兵刃现在何处?可又为何我和莫棋风却从来不知,一直以为‘天幽琴’就是我们师门传世的兵器。你且不要在此信口开河,你倒是说说,如果这真不是的话,那苏琴语的兵刃现在何处?”方书然质疑道。
“信与不信都是你们的事,我也无暇与你们争论,只是这‘天幽琴’虽然不是师门的兵刃,可这传世的兵刃却一直都为琴雨所保管。”李画意的目光还是在苏琴语那里。
可是我仔细观察才发现,李画意的目光并不是苏琴语本人,而确是她身前的‘天幽琴’。原来他一直所看的就是‘天幽琴’,可他不是说这‘天幽琴’并不是真正的传世兵刃,哪还有什么好留恋的?
难道说这第四把传世的兵刃…
【注】荆州,一般认为,东汉时期荆州原下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发展,便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的南郡,东吴鲁肃劝说孙权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
------百度百科。
【注】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本章完)
寒冰不能断流水,枯木也能再逢春。
(正文)
残影枪大多都是由轻便的金属锻造而成,所以练武者不必使用多大的力气就能轻松挥舞起来,如果稍加熟练就会形成残影,如同数把兵刃同时出现,让敌人分身乏术。可是残影枪都存在着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轻,也这是由于这样残影枪的伤害力并不大。如果失去先手很容易被敌人重创。
“你这把残影枪甚是特别,通常的残影枪为了达到残影的效果,大多不惜减轻兵刃的重量,可你这把确是与众不同,不仅丝毫没有减轻重量的痕迹,反而还增加了枪身的重量,若是常人,别说使出残影了,就拿那都很难拿得起来。”李画意分析道。
果然李画意和我所想的一样,甘宁的残影枪的确是与众不同,刚才被长枪打中,强烈的疼痛让我到现在都还不能忘了,虽然我不能亲自感受到这把兵刃的威力,但是只凭感觉就能知道这把兵刃肯定与众不同,我的猜测果然没错。甘宁挥枪顺斩,残影枪虽没有打中李画意,可是却将地上的石路打出了一个大坑。
“居然可以挥动如此沉重的残影枪,看来你果然蛮力过人。”李画意称赞道。
“我诚心于你一战,可你却不用兵刃,只是一味闪躲,是何用意?难道是觉得我没有资格让你使出真本事吗?”甘宁说话的时候也没有停下手上的长枪。
“将军想必一定是误会了,我并非只是闪躲而不进攻,只是将军素来勇猛过人,若没有十足的把握,我又岂能轻易地攻击。”李画意非常沉稳。
没错,甘宁的残影枪虽然极为沉重,可甘宁靠着自己的一身蛮力,也能轻松挥舞此枪,从长枪展现的残影来看,甘宁运用得已经是如火纯青。在没有想到完全之策的时候,贸然攻击只会伤到自己,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时间。
可让人奇怪的是李画意的目光并没有时刻都在甘宁的进攻上,而是不时看着一旁的苏琴语,没有想到在如此情急的时刻,他却没有全神贯注地思考对敌之策,反而只是忘不了相思之人。苏琴语时常会和李画意的目光相撞,李画意倒是还不在乎,反而是一直傲慢的苏琴语倒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垂下眼眸,看着身前的琴…
琴!!!等下!!!我记得刚才李画意刚来的时候,口口声声说着苏琴语的‘天幽琴’有着什么奥秘,可后来却也没有明说,也不知道到底其中到底有着什么玄机。
“李画意,刚才你所说的‘天幽琴’有何奥秘之处?不知可否明示?”我直截了当地询问道。
苏琴语的神情变化着,看来所有的关键现在都在‘天幽琴’上。
“‘天幽琴’…”李画意意味深长地说着:“你可知这‘天幽琴’的由来?”
“‘天幽琴’的由来?之前倒是说起过,不就是你们师门的传世兵刃之一,还有另外三把,分别是莫棋风的‘天阁剑’、方书然的‘天静扇’和你的‘天龙枪’。”我问道道。
“错了…错了…都错了…”李画意神情忧伤:“这‘天幽琴’并非是我们师门的传世兵刃的名号,只是我帮琴语为琴所起的名字。”
“什么?那你的意思就是,这琴不是我们师门的传世兵刃?”莫棋风震惊地看着李画意。
“你说的没错,着‘天幽琴’并非是什么传世兵刃,只是一把极为普通的琴。”李画意说话的时候,又躲过的甘宁的攻击。
“这不可能!!!那苏琴语的传世兵刃现在何处?可又为何我和莫棋风却从来不知,一直以为‘天幽琴’就是我们师门传世的兵器。你且不要在此信口开河,你倒是说说,如果这真不是的话,那苏琴语的兵刃现在何处?”方书然质疑道。
“信与不信都是你们的事,我也无暇与你们争论,只是这‘天幽琴’虽然不是师门的兵刃,可这传世的兵刃却一直都为琴雨所保管。”李画意的目光还是在苏琴语那里。
可是我仔细观察才发现,李画意的目光并不是苏琴语本人,而确是她身前的‘天幽琴’。原来他一直所看的就是‘天幽琴’,可他不是说这‘天幽琴’并不是真正的传世兵刃,哪还有什么好留恋的?
难道说这第四把传世的兵刃…
【注】荆州,一般认为,东汉时期荆州原下辖七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发展,便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的南郡,东吴鲁肃劝说孙权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
------百度百科。
【注】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