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节 学霸
俩个素昧平生的少年人就这样聊了起来。姜十三这时方知,自己身在城外的摩云观里,是被寺里的“高僧”施粥救下的小命。
没聊太久,他又沉沉睡去。
等他再次醒来,已经是傍晚时分,这次醒来后精神好了许多,肚子也开始正常的咕咕叫起来——他在桥下的那两天,已经感觉不到饿了,只有将死前的麻木。
杨二还是在屋里忙前忙后的照顾五个病号,见到姜十三醒来,二话没说就出去打饭,这次端来的是一碗加了鱼汤的稠粥。可怜姜十三恨不得把碗都吃进肚里去,吃完后,他已经能缓缓坐起,靠在墙上说话了。
当天晚上,同屋的病号中有一个没挺过来。第二天一早,杨二拿来一张新草席,帮新认的小兄弟姜十三换好草席,然后用旧席子把那具尸体一裹,搬了出去。
正午,姜十三依旧领到了鱼汤泡米饭吃。
已经记不得自家上一次吃米饭是什么时候了,来不及感概,姜十三和几个同屋的难友比赛一样,把碗里的东西都刨进肚里。
几个骨瘦如柴的人靠坐在墙边,摸着微微凸起的肚子,回味着鱼肉饭的滋味,不约而同的露出了傻笑。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一会,屋里进来了几个凶神恶煞,手拿短棍的僧人,杨二见到来人,一蹿而起,过去汇报了几句。
姜十三他们几个要老了饭的,见到这阵势,不待人教,早已齐齐跪倒,口中“恩公,大师”的开始乱叫起来。
僧人中为首的一位,身量宛如山岳的大和尚低头看了看他们,满意的笑笑:“不错,都不错,都带去‘净身’吧。”
稍后,他们几个就被带出了屋子,一路被领到寺后。山墙下是一溜高低有致,青石堆砌的水池,清洌的山泉水被粗大的竹管从山上引下来。还没等他们几个明白过来,就被侯在那里的几个和尚按在椅子上剃光了头,然后被扒去衣服,搡进了水池里。
就着正午的阳光,姜十三算是洗了个清爽澡。洗完后他们又被赶进旁边低一点的池子里,这池水有些浑,还有些怪味,姜十三在喝令下又在池子里扑腾了一会后,终于被放上了岸。
然后他领到了一件月白布短褂,一条灰布裤子,还有一双草鞋,之前身上的那些破烂被统统被没收了。
这之后他们每人又领到了一片指肚大的药片,当场喝掉后,算是齐活,又被带了回去。
傍晚时分,他又领到了今天的第三顿饭,这次愈加的丰盛,满满一碗干饭,上面盖着鱼肉丝和菜蔬。姜十三吃饱后兴奋的拉着杨二不住问东问西,杨二被他缠的没办法,就把自己这几天打听来的消息说了出来。
据他说,屋里这些人都是被南海普陀山的禅师“寄养”在这里的,摩云观的大师算是代同道招徒,等到他们多少能念几句经文后,就会被送去南海的寺观,正式出家了。
“怨不得今日要剃度呢,谢天谢地,这回咱们算是沙弥了吧?唉,也不知何时能领到渡牒。”姜十三听到这里,摸着自己光溜溜的头皮,回味着糙米饭的香味,一脸兴奋的说到。
“难说,还要习经文呢,学不会的都去挑土了。”杨二闷声闷气的回到。他没有姜十三那么激动,他不想去当和尚,他只想回杭州无忧无虑得做一只小贼。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打消不了姜十三对美好的寺观生活的向往,这会只能暗自郁闷。
“习经好呀,沙弥就是要习经嘛......”姜十三已经沉浸在自己幸福的幻想中了,压根没注意到杨二的郁闷。
第二天一早,姜十三他们几个被带进了一间偏殿,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老少都有,地上摆满了条案,条案上有沙盒和树枝,殿前的木架上还有一块黑板。
没过多久,门口有人唱名:“普渡大师到......”听到唱名,所有人急忙躬身起立,进来的是一位瘦瘦高高,身披袈裟的大和尚,和尚进门后也不耽搁,就开始在黑板上写下几个简体字和阿拉伯数字,写完后,和尚转身一笑:“今日咱们继续学经。”
......
每个人都有一款属于自己的打开方式。
姜十三,这个来自处州乡下的乞丐少年,这一刻,被穿越者正确打开。
从没上过私塾,一个大字不识的他,只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就在沙盒上用树枝默写出了从一到十的汉字,顺带着把对应的阿拉伯数字也写了出来。这还没完,当天下午,他又新学了五个字,然后第二天一早,姜十三就把昨日学会的东西统统在沙盒中默写了出来。
活到十五岁,历经劫难后,才终于有机会坐下来学习文字的姜十三,发现大师教授的所谓“经文”并不繁难,无论何字,自家只需闭眼在心中默念个几回,便能铭记在心。
三天,只用了三天时间,少年远超侪辈的识字速度就惊动了普渡大师。在震惊中亲自出手考校一番后,姜十三这个名字,在某一张表格上的评级就变成了“甲”。少年人打死也不会想到,昨日还是饿殍的自己,今日就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人上人”。
他很快就能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含义了。
姜十三随后被分到了一间陋室里。陋室随小,但好歹也算是单间,屋里有正经的床铺,加上他只住了三个人。一个半老的老头,还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这两位仁兄他在课堂上都见过,也都是识字小能手。
不论什么原因,总之,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还能高速识字算数的人,无疑是符合了某些人的要求。姜十三很快就发现,自从住进单间后,自家领到的饭菜里居然多了鸡腿和猪肉片出来。
和那些用不了两天就被发配去干活的过客不同,他现在已经在课堂前排有了固定的位置,领到了专用的笔墨纸砚,每天他只需要用心学习小学语数就行了,来上课的“高僧”总是和蔼的给前排这几位抽时间专门“讲经”。
没聊太久,他又沉沉睡去。
等他再次醒来,已经是傍晚时分,这次醒来后精神好了许多,肚子也开始正常的咕咕叫起来——他在桥下的那两天,已经感觉不到饿了,只有将死前的麻木。
杨二还是在屋里忙前忙后的照顾五个病号,见到姜十三醒来,二话没说就出去打饭,这次端来的是一碗加了鱼汤的稠粥。可怜姜十三恨不得把碗都吃进肚里去,吃完后,他已经能缓缓坐起,靠在墙上说话了。
当天晚上,同屋的病号中有一个没挺过来。第二天一早,杨二拿来一张新草席,帮新认的小兄弟姜十三换好草席,然后用旧席子把那具尸体一裹,搬了出去。
正午,姜十三依旧领到了鱼汤泡米饭吃。
已经记不得自家上一次吃米饭是什么时候了,来不及感概,姜十三和几个同屋的难友比赛一样,把碗里的东西都刨进肚里。
几个骨瘦如柴的人靠坐在墙边,摸着微微凸起的肚子,回味着鱼肉饭的滋味,不约而同的露出了傻笑。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一会,屋里进来了几个凶神恶煞,手拿短棍的僧人,杨二见到来人,一蹿而起,过去汇报了几句。
姜十三他们几个要老了饭的,见到这阵势,不待人教,早已齐齐跪倒,口中“恩公,大师”的开始乱叫起来。
僧人中为首的一位,身量宛如山岳的大和尚低头看了看他们,满意的笑笑:“不错,都不错,都带去‘净身’吧。”
稍后,他们几个就被带出了屋子,一路被领到寺后。山墙下是一溜高低有致,青石堆砌的水池,清洌的山泉水被粗大的竹管从山上引下来。还没等他们几个明白过来,就被侯在那里的几个和尚按在椅子上剃光了头,然后被扒去衣服,搡进了水池里。
就着正午的阳光,姜十三算是洗了个清爽澡。洗完后他们又被赶进旁边低一点的池子里,这池水有些浑,还有些怪味,姜十三在喝令下又在池子里扑腾了一会后,终于被放上了岸。
然后他领到了一件月白布短褂,一条灰布裤子,还有一双草鞋,之前身上的那些破烂被统统被没收了。
这之后他们每人又领到了一片指肚大的药片,当场喝掉后,算是齐活,又被带了回去。
傍晚时分,他又领到了今天的第三顿饭,这次愈加的丰盛,满满一碗干饭,上面盖着鱼肉丝和菜蔬。姜十三吃饱后兴奋的拉着杨二不住问东问西,杨二被他缠的没办法,就把自己这几天打听来的消息说了出来。
据他说,屋里这些人都是被南海普陀山的禅师“寄养”在这里的,摩云观的大师算是代同道招徒,等到他们多少能念几句经文后,就会被送去南海的寺观,正式出家了。
“怨不得今日要剃度呢,谢天谢地,这回咱们算是沙弥了吧?唉,也不知何时能领到渡牒。”姜十三听到这里,摸着自己光溜溜的头皮,回味着糙米饭的香味,一脸兴奋的说到。
“难说,还要习经文呢,学不会的都去挑土了。”杨二闷声闷气的回到。他没有姜十三那么激动,他不想去当和尚,他只想回杭州无忧无虑得做一只小贼。但是他也知道自己打消不了姜十三对美好的寺观生活的向往,这会只能暗自郁闷。
“习经好呀,沙弥就是要习经嘛......”姜十三已经沉浸在自己幸福的幻想中了,压根没注意到杨二的郁闷。
第二天一早,姜十三他们几个被带进了一间偏殿,里面已经坐了不少人,老少都有,地上摆满了条案,条案上有沙盒和树枝,殿前的木架上还有一块黑板。
没过多久,门口有人唱名:“普渡大师到......”听到唱名,所有人急忙躬身起立,进来的是一位瘦瘦高高,身披袈裟的大和尚,和尚进门后也不耽搁,就开始在黑板上写下几个简体字和阿拉伯数字,写完后,和尚转身一笑:“今日咱们继续学经。”
......
每个人都有一款属于自己的打开方式。
姜十三,这个来自处州乡下的乞丐少年,这一刻,被穿越者正确打开。
从没上过私塾,一个大字不识的他,只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就在沙盒上用树枝默写出了从一到十的汉字,顺带着把对应的阿拉伯数字也写了出来。这还没完,当天下午,他又新学了五个字,然后第二天一早,姜十三就把昨日学会的东西统统在沙盒中默写了出来。
活到十五岁,历经劫难后,才终于有机会坐下来学习文字的姜十三,发现大师教授的所谓“经文”并不繁难,无论何字,自家只需闭眼在心中默念个几回,便能铭记在心。
三天,只用了三天时间,少年远超侪辈的识字速度就惊动了普渡大师。在震惊中亲自出手考校一番后,姜十三这个名字,在某一张表格上的评级就变成了“甲”。少年人打死也不会想到,昨日还是饿殍的自己,今日就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人上人”。
他很快就能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含义了。
姜十三随后被分到了一间陋室里。陋室随小,但好歹也算是单间,屋里有正经的床铺,加上他只住了三个人。一个半老的老头,还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这两位仁兄他在课堂上都见过,也都是识字小能手。
不论什么原因,总之,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还能高速识字算数的人,无疑是符合了某些人的要求。姜十三很快就发现,自从住进单间后,自家领到的饭菜里居然多了鸡腿和猪肉片出来。
和那些用不了两天就被发配去干活的过客不同,他现在已经在课堂前排有了固定的位置,领到了专用的笔墨纸砚,每天他只需要用心学习小学语数就行了,来上课的“高僧”总是和蔼的给前排这几位抽时间专门“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