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韩湛的计划
不管李傕是死了还是逃了,城中的兵马很快就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韩湛命兵马在城里大喊:“只诛首恶,胁从不问,弃械者不杀!”
城中的兵马大多数都非李傕的嫡系,只不过因为领兵的将领被换成了李傕的心腹,而不得不暂时服从李傕的调遣。此刻李傕的“死讯”已经传遍了全城,再听到冀州兵的喊声,大家都无心再战。看到冀州兵一冲过来,立即纷纷弃械投降。
到天黑之后,整个长安城都被冀州军控制了。太尉杨彪、大司农朱儁带着朝中的文武百官,来到皇宫见韩湛。
看到沿途遍地的尸首,不少文官被吓得双腿打颤,需要旁人搀扶,才能勉强站立。韩湛见这些人被吓得魂飞魄散,知道就算勉强把他们聚集起来,也讨论不出什么东西。因此他与杨彪、朱儁见礼后说道:“两位大人,今日我军刚刚平定京师,尚有不少的李傕的余党没有清除,不如请各位大人先行回府,待明日局势稳定后,再议事不迟?”
朱儁不明白韩湛这么说的目地,便好奇地问:“亭侯,老夫不明白你的意思。既然文武已经聚集于此,我们就在这里议事有何不可,为何非要等到明日呢?”
韩湛朝那些被吓得魂不附体的文官一指,说道:“大司农请看,这些大人都被遍地的尸首吓坏了,想必就算留下,也会魂不守舍而难以议事。既然如此,不如让他们先回去歇息一晚,待明日再议事也不迟。”
朱儁听完韩湛的话之后,扭头问站在一旁的杨彪:“杨太尉,不知你的意下如何?”
其实杨彪见到尸横遍野的场景,和闻到空气中挥之不去的血腥味时,也一阵阵地犯恶心,但他担心得罪了韩湛,因此只能硬着头皮召集百官到此。此刻听到韩湛主动提出让百官先回家歇息,待明日在议事,自然是求之不得。不过他还是假装思索了片刻,才点着头说:“大司农,既然亭侯这么说,那我们就照他的意思做吧。等明日肃清了城内的李傕余党之后,再到此处来议事不迟。”
说完,杨彪便走到文武百官面前,冲着他们挥挥手,大声地说:“诸位,这里已经没有事情了,就别耽误冀州牧办正事,大家都散了吧,散了吧~!”
不少文官听到杨彪这么说的时候,心里不禁嘀咕:“若不是你派人将我们强行带到这里,谁会在这种时候,来这种尸横遍野的鬼地方啊。”虽说心里有牢骚,但听到杨彪让大伙儿都先回家,正求之不得呢,立即便一哄而散。
杨彪跟着文武百官离开后,就只剩下朱儁一人陪着韩湛。他想到韩湛曾经说过,要肃清李傕的余党,深怕又是一场大杀戮,连忙委婉地提醒说:“韩亭侯,虽说朝中有不少大臣攀附李傕、郭汜,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李郭二贼一直大权在握,若是文武官员不依附的话,恐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韩湛是个聪明人,他听到朱儁对自己这么说,心里明白对方在担忧什么,便笑着对他说:“请大司农放心,本侯固然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但也不会错杀一个好人。朝中的文武百官,不管昔日是否曾经依附董卓、李傕、郭汜,只要他忠于朝廷,便可继续留在朝中为官。”
韩湛说到这里,见朱儁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连忙又接着说:“大司农,本侯绝对不是滥杀之人。不会像王司徒掌权那样,把所有亲近董卓之人全部杀光。那些与李傕、郭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臣们,只要不是作恶多端,本侯是不会为难他们的。”
在得到了韩湛的承诺之后,朱儁悬着的心算是落地了。在停顿了片刻之后,他想到远在冀州的汉献帝,便试探地问:“亭侯,老夫想问问,一旦京师平定,你打算何时迎回圣驾?”
“大司农,”韩湛听朱儁这么说,有些诧异地望着他问道:“你的意思,是准备把圣驾迎回长安,继续定都于此么?”
“没错,老夫正有此意。”对于韩湛的说法,朱儁点了点头,肯定地说:“不管是老夫,就连杨太尉也是同样的想法。”
“不行,大司农,我是不会迎接圣驾返回长安的。”韩湛等朱儁说完后,态度坚决地说:“即使要定都,也该选择在邺城,而不是残破不全的长安。”
“亭侯,”听到韩湛这么说,朱儁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怒色:“你说说,为何不能迎回圣驾重返长安呢?”
韩湛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招呼朱儁坐下,随后问道:“大司农,我且问你,长安城中的谷米多少钱一斛,豆麦又是多少钱?城中的百姓可曾衣食无忧?”
韩湛的几个问题,一下就把朱儁问住了。若是朝中大事,朱儁还能说出了个子丑寅卯,可问到民生的问题,他就哑口无言了。
见朱儁答不上来,韩湛对他说道:“据本侯所知,如今的谷米是一斛五十万钱,豆麦二十万钱,城内很多地方都发生了人吃人的情况。圣上在被本侯救走之前,已经安排杨太尉用太仓的米豆,来赈济灾民,才使不少的百姓活了下来。
如果我们要继续留在长安,那么就必须从外地调运粮草,来补充京师所需。您觉得我们长期从冀州千里迢迢把粮草运过来,合适吗?”
“亭侯所言极是。”朱儁不是什么迂腐之人,听到韩湛说清楚了不能迎接汉献帝重返长安的理由,也没有再固执己见,而是虚心请教:“但不知亭侯是如何打算的?”
“早在数月之前,我已命监军沮授在邺城内大兴土木,想必再过一月,新宫殿就可以落成,到时大可将新都定在邺城。”韩湛觉得要想说服朝中的文武,必须先说服面前的朱儁:“本侯打算将京师内的文武百官,都迁到邺城去。至于百姓嘛,愿意跟着本侯走的,每天为他们提供食物;不愿离开家乡的,本侯也不勉强,会给他们留下必要的粮食,让他们继续在这里生活。”
朱儁见韩湛如此耐心地向自己解释放弃长安的理由,甚至还提出了将长安居民迁移的方案,心里顿时明白,这个长安只能放弃了。他在短暂的失落之后,对韩湛说道:“亭侯,老夫明白了。放心吧,若是你明日在朝堂上提出此事,老夫一定说服其他的大臣支持你,把新都定在邺城,并迁走城里所有的官员和百姓。”
城中的兵马大多数都非李傕的嫡系,只不过因为领兵的将领被换成了李傕的心腹,而不得不暂时服从李傕的调遣。此刻李傕的“死讯”已经传遍了全城,再听到冀州兵的喊声,大家都无心再战。看到冀州兵一冲过来,立即纷纷弃械投降。
到天黑之后,整个长安城都被冀州军控制了。太尉杨彪、大司农朱儁带着朝中的文武百官,来到皇宫见韩湛。
看到沿途遍地的尸首,不少文官被吓得双腿打颤,需要旁人搀扶,才能勉强站立。韩湛见这些人被吓得魂飞魄散,知道就算勉强把他们聚集起来,也讨论不出什么东西。因此他与杨彪、朱儁见礼后说道:“两位大人,今日我军刚刚平定京师,尚有不少的李傕的余党没有清除,不如请各位大人先行回府,待明日局势稳定后,再议事不迟?”
朱儁不明白韩湛这么说的目地,便好奇地问:“亭侯,老夫不明白你的意思。既然文武已经聚集于此,我们就在这里议事有何不可,为何非要等到明日呢?”
韩湛朝那些被吓得魂不附体的文官一指,说道:“大司农请看,这些大人都被遍地的尸首吓坏了,想必就算留下,也会魂不守舍而难以议事。既然如此,不如让他们先回去歇息一晚,待明日再议事也不迟。”
朱儁听完韩湛的话之后,扭头问站在一旁的杨彪:“杨太尉,不知你的意下如何?”
其实杨彪见到尸横遍野的场景,和闻到空气中挥之不去的血腥味时,也一阵阵地犯恶心,但他担心得罪了韩湛,因此只能硬着头皮召集百官到此。此刻听到韩湛主动提出让百官先回家歇息,待明日在议事,自然是求之不得。不过他还是假装思索了片刻,才点着头说:“大司农,既然亭侯这么说,那我们就照他的意思做吧。等明日肃清了城内的李傕余党之后,再到此处来议事不迟。”
说完,杨彪便走到文武百官面前,冲着他们挥挥手,大声地说:“诸位,这里已经没有事情了,就别耽误冀州牧办正事,大家都散了吧,散了吧~!”
不少文官听到杨彪这么说的时候,心里不禁嘀咕:“若不是你派人将我们强行带到这里,谁会在这种时候,来这种尸横遍野的鬼地方啊。”虽说心里有牢骚,但听到杨彪让大伙儿都先回家,正求之不得呢,立即便一哄而散。
杨彪跟着文武百官离开后,就只剩下朱儁一人陪着韩湛。他想到韩湛曾经说过,要肃清李傕的余党,深怕又是一场大杀戮,连忙委婉地提醒说:“韩亭侯,虽说朝中有不少大臣攀附李傕、郭汜,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李郭二贼一直大权在握,若是文武官员不依附的话,恐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韩湛是个聪明人,他听到朱儁对自己这么说,心里明白对方在担忧什么,便笑着对他说:“请大司农放心,本侯固然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但也不会错杀一个好人。朝中的文武百官,不管昔日是否曾经依附董卓、李傕、郭汜,只要他忠于朝廷,便可继续留在朝中为官。”
韩湛说到这里,见朱儁的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连忙又接着说:“大司农,本侯绝对不是滥杀之人。不会像王司徒掌权那样,把所有亲近董卓之人全部杀光。那些与李傕、郭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臣们,只要不是作恶多端,本侯是不会为难他们的。”
在得到了韩湛的承诺之后,朱儁悬着的心算是落地了。在停顿了片刻之后,他想到远在冀州的汉献帝,便试探地问:“亭侯,老夫想问问,一旦京师平定,你打算何时迎回圣驾?”
“大司农,”韩湛听朱儁这么说,有些诧异地望着他问道:“你的意思,是准备把圣驾迎回长安,继续定都于此么?”
“没错,老夫正有此意。”对于韩湛的说法,朱儁点了点头,肯定地说:“不管是老夫,就连杨太尉也是同样的想法。”
“不行,大司农,我是不会迎接圣驾返回长安的。”韩湛等朱儁说完后,态度坚决地说:“即使要定都,也该选择在邺城,而不是残破不全的长安。”
“亭侯,”听到韩湛这么说,朱儁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怒色:“你说说,为何不能迎回圣驾重返长安呢?”
韩湛没有立即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招呼朱儁坐下,随后问道:“大司农,我且问你,长安城中的谷米多少钱一斛,豆麦又是多少钱?城中的百姓可曾衣食无忧?”
韩湛的几个问题,一下就把朱儁问住了。若是朝中大事,朱儁还能说出了个子丑寅卯,可问到民生的问题,他就哑口无言了。
见朱儁答不上来,韩湛对他说道:“据本侯所知,如今的谷米是一斛五十万钱,豆麦二十万钱,城内很多地方都发生了人吃人的情况。圣上在被本侯救走之前,已经安排杨太尉用太仓的米豆,来赈济灾民,才使不少的百姓活了下来。
如果我们要继续留在长安,那么就必须从外地调运粮草,来补充京师所需。您觉得我们长期从冀州千里迢迢把粮草运过来,合适吗?”
“亭侯所言极是。”朱儁不是什么迂腐之人,听到韩湛说清楚了不能迎接汉献帝重返长安的理由,也没有再固执己见,而是虚心请教:“但不知亭侯是如何打算的?”
“早在数月之前,我已命监军沮授在邺城内大兴土木,想必再过一月,新宫殿就可以落成,到时大可将新都定在邺城。”韩湛觉得要想说服朝中的文武,必须先说服面前的朱儁:“本侯打算将京师内的文武百官,都迁到邺城去。至于百姓嘛,愿意跟着本侯走的,每天为他们提供食物;不愿离开家乡的,本侯也不勉强,会给他们留下必要的粮食,让他们继续在这里生活。”
朱儁见韩湛如此耐心地向自己解释放弃长安的理由,甚至还提出了将长安居民迁移的方案,心里顿时明白,这个长安只能放弃了。他在短暂的失落之后,对韩湛说道:“亭侯,老夫明白了。放心吧,若是你明日在朝堂上提出此事,老夫一定说服其他的大臣支持你,把新都定在邺城,并迁走城里所有的官员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