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9章 最好的大明天下
这可能是如今大明最好的局面。
建文皇帝朱允炆最开始继位的时候,可没想到大明会变成如今这个模样。
至少他不曾想到,在他的统领下大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渐渐的影响到了其他人。
大明的变化是空前绝后,至少在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所以每一个人都不得不站在新的角度上来评判大明的力量。
朝堂上已经不再是那一种情况,不是东风压倒南风,就是南风压倒北风,如今他们必须团结在一起,就算是有各自的团体,最终也不会成为在朝堂上横行天下的人。
有很多事情不需要他们表现出明确的支持与不支持,但是他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可以是支持别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想法。
建文皇帝朱允炆看着堂下争执不休的大臣们,心里其实是有些不太满意的,这些人现在越发的懒散了。
在之前朝堂上的争执大多是因为他们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大而广泛的争执,但是如今在很多事情都是提前知道的情况下,又有那么多幕僚给他们出主意,他们就不得不更加大胆的说话,因为他们所有说的一切跟最开始想要达到的目的根本就没有关系。
皇帝一发火大家立马就安静了下来,至少不管他们之前是如何表现的,这个时候也得表现的恭恭敬敬,从内心里尊敬建文皇帝朱允炆。
缺钱吗?
缺钱。
建文皇帝朱允炆说的也非常的清楚,那就是朝廷缺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朝廷也在不断的生钱,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在只不过是要把这些钱怎样合理的运用起来。
说到底还是利益的分配,只不过大家的吃相没有以前那么难看,之前大家都想全往自己手里弄,只是如今在慢慢的分散自己所做的事情。
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相互打探,只不过是因为每个人都对对方有着充分的了解。
建文皇帝朱允炆现在对每一位大臣都知道得非常清楚,这取决于他个人帝王权术的成长同时依赖于锦衣卫的情报。
锦衣卫的奏报中很多人的消息都是特别的多的皇帝,虽然不会刻意的去查看某一位大臣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但只要他有心思有时间的时候,总是会去瞅瞅看一看哪些大人到底做了些什么事儿,又有哪些进步。
吏部的官员对于大明帝国现如今的官僚体系非常的了解,所以在给出考程的时候,多少会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但他们做的更多的是把事实报上去。
建文皇帝朱允炆非常清楚,那里面有多少褒奖的词语,又有多少是有水分的,所以当看到那些东西的时候,他也只是做一参考,不过却也清楚,要想让吏部的人说好话,不是用钱能够解决的。
所以遇到这样的人的时候,他多少会多关注一些。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建文,皇帝朱允炆已经把话说出来了,其他人虽然有点害怕,但这个时候皇帝没有怪罪到他们,他们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坚持。
“陛下,臣知晓如今诸位同僚所担心的都有道理,但支持这项政策的大臣也有道理,陈不是来和稀泥的,只是现如今问题都已经发现了,自然是要想取决之道,还请陛下和诸位大人稍安勿躁,毕竟问题提出来了,解决办法大家一起想嘛。”
这个时候,吏部尚书接上话来说的吏部尚书张震年纪已经很大了,这么多年来内部的改革始终没有影响到他,至少建文皇帝朱允炆一直都很相信他。
所以只要他一发话,大家也都立马同意,之前有不少人推荐他做大明第一任议事长,可是他却拒绝了。
不是他不想在这个位置,只是因为他知晓皇帝现在需要一个人既能做事又能平衡诸方力量,而不是像他一样,现在他已经没有了上进心,哦,倒不是说没有了上进心,只不过这个时候的他更多的是希望能有一个好名声,不想晚节不保。
他的话一说出来,那么其他人已经没有了争论的必要,所以一个个都沉默下来,来自建文皇帝朱允炆的批评也已经结束了,这个时候大家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办法。
如今他们年纪都越来越大,虽然在不断的强迫自己接受新的事物,可有些事情还是比较落后于年轻人的,这一点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所以不得不提拔那些年轻人在各自的部门认识,同时又向他们学习如今在整个朝堂上所流行的观点。
大明如今对于舆论管控虽然越来越严格,但却不禁止百姓们讨论朝廷事务,虽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观点,可是朝廷也在不断的引导他们,至少要做一些对大明帝国有利的事情。
这一点相信任何一个当政者都是希望这样做的百姓们可以不太聪明,可以对某些事情有一些愚蠢的想法,但是如果朝廷引导他们做的,他们愿意去做,那就是一个好百姓。
方中愈认为这十年来他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让更多的官员认识到压榨百姓不是一个统治者应该做的事情,他应该让百姓创造更多的财富。
而让他们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一环,就是让那些官员和他们的家人有人在经商,有人被送到大明南洲。
这本身不是一件什么样的大事情,可只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些事情,甚至是参与了进来,那么自然会有人去跟他们解释去说服,这就好比如果让你本人去劝说一个人,可能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如果你能说动他身边的人给予特别的好处,然后让他身边的人去做,那么这件事情大多数情况下都成功了。
如今就是这样,当家里的小孩子能够学习更多的新知识,那些年龄大的人就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这里没有太大的权威了,因为光靠暴力和年纪已经做不了太多的事情了。
“陛下,臣有话要说,这是臣这一段时间宗和大明的各种情况所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还请诸位大人看看,能否用于现如今的情况?”
在安静了一段时间之后,户部侍郎夏原吉站起来说道。
在如今这个场所,户部侍郎夏原吉也是有座位的,所以当他站起来之后,其他人都把目光看向了他。
他也确实是做好了准备,在来之前就把自己的手搞复印了数十遍,毕竟如今的油墨技术还是非常的发达,所以户部内部就有专门的复制公文的机构。
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人注意到他手里所拿出来的手稿,现在他已提出来,其他人都把目光看向了他手里拿着的东西。
难道这么快就有解决办法了?
夏原吉离开京师也有十年,刚回京时就能有这么大的手笔?
不少人投来审视的目光,当然也有一些怀疑的。
这很正常,毕竟夏原吉以及离开京师数十年,也就意味着他离开中央朝廷太久了,如果没有办法时刻关注朝廷的动向的话,那么对于现如今朝廷的发展几乎是完全停滞的,也就是说他们现在根本就没有办法提出相对应的政策。
他们这里面有不少人都已经在寝室里呆满了十年,甚至是从最基础的岗位已经做到了三品大员,他们尚且没有办法,实在是难以相信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人能够提出什么样好的建议。
“既然爱卿说了,那就给诸位臣工看一看吧。”
这件事情夏原吉提前没有跟建文皇帝朱允炆提到过,之前建文皇帝朱允炆找他回家的时候,也只是为了让他组建起黄明银行,现在看来他似乎还是有一些小看他了。
建文皇帝朱允炆这个时候心里也想到,如果夏原吉能够把这件事情解决好的话,那么他是不是该考虑给他升升官,甚至是给予更大的权力,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讲,有中央朝廷的任职经验,然后又有治理一方的处事经验,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
很多人说不定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经验,自然也只能在一个普通的岗位上呆得更久,除非能够立下更大的功劳。
早就有小太监们上前将夏原吉的手稿接过去,一一分发到诸位大人手上。
这些人如今培训的不错,朝廷对于他们现如今这种状态也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没有像之前那样警惕,主要原因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如今非常的信任这些人,至少让他们在做事的事情上更加的注意,不再像之前那样散漫,再加上有方中愈的锦衣卫,看着他们也相信这些人,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些大臣们越来越相信锦衣卫了,就好比皇帝相信锦衣卫一样,但有一点他们也无比的清楚,那就是锦衣卫越加强大,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危险,毕竟锦衣卫也在监视着他们。
大家都不傻,自然知晓锦衣卫会在他们的府上安排暗探,至少他们没有像当年太祖高皇帝一样直接就明摆着告诉他们哪些人是锦衣卫,就在他们家里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如今建文皇帝朱允炆并没有明确的表示这些,也就意味着给大家留了颜面,只要不出事,那么一切都无所谓。
大家都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所以当拿到夏原吉的手稿的时候,刚看了几行,就已经非常的震惊了。
一个个拿着她的手稿仔细的翻看,时不时还抬头看一看夏原吉,当他们从夏原吉的脸上看到一丝笑容的时候,就知道这件事情应该是成了。
夏原吉夏的人离开京师之后,如今回来就立马给了他们不一样的表现,甚至是在皇帝面前隐隐约约的已经超过了他们。
其他人不说一定会怎么样,但是户部的几位主官这个时候约约觉得不太对劲,毕竟他们之前确实没有想起过这样的主意,之前还有人因为夏原吉成为皇明银行的主事,让他们多少有一些不满意,毕竟他们在京师呆了这么久,皇帝就没有把这个位置给他们,反而给了一个远离京师十年的人。
说是不气氛肯定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都得往上爬,有人拿了这个位置自然就没有他们的位置了,不过如今看来一个却又不得不服气。
建文皇帝朱允炆也拿到了一份,上面清晰的写着皇明银行债务体系筹备建议。
大家一看这简单的白话,就知道夏原吉夏大人肯定是下过功夫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讲这些字他们都认识,可要是把它们连在一起,那就不是太多人能够理解的,不过有一点他们可以确认,那就是这些东西跟方中愈当初宣扬的理论很相似。
也就是说不管如今这一份建议,到底跟方中愈有没有关系,有一点事能够让他们知道的,那就是下面及夏大人一定深深的研究了方中愈之前所做的一些事情和在大明报上发表的一些言论。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方中愈和方中愈培养的那些人才习惯用于这些简单的话语说明最简单问题。
建文皇帝朱允炆沿着这些一一看了下去,觉得当初跟夏原吉夏大人谈论的还是不够深刻,这一下就看出来了差距来,当初他们也只是简单的聊一聊,如今夏原吉夏的人确实做了不少的事情,毕竟光看这上面对于整个国家形势的评论和分析,就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之前大家对整个帝国作出的判断。
夏原吉夏大人一下子就指出来了,大明帝国如今的商业体系,金融体系其实都还是非常缺乏的,虽然看起来商业贸易越来越发达,但实际上土壤特别的匮乏,只不过说如今的这棵树长得有些虚大。
光有架子却没有内涵,内部的腐朽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大明帝国后来的成长。
这话说起来其实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却说到了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心坎里。
他一直都知晓整个大明帝国是有问题的,至少没有像现在朝廷所宣扬的那样好,所以他一直都想寻找那个根。
建文皇帝朱允炆最开始继位的时候,可没想到大明会变成如今这个模样。
至少他不曾想到,在他的统领下大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渐渐的影响到了其他人。
大明的变化是空前绝后,至少在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所以每一个人都不得不站在新的角度上来评判大明的力量。
朝堂上已经不再是那一种情况,不是东风压倒南风,就是南风压倒北风,如今他们必须团结在一起,就算是有各自的团体,最终也不会成为在朝堂上横行天下的人。
有很多事情不需要他们表现出明确的支持与不支持,但是他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可以是支持别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想法。
建文皇帝朱允炆看着堂下争执不休的大臣们,心里其实是有些不太满意的,这些人现在越发的懒散了。
在之前朝堂上的争执大多是因为他们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大而广泛的争执,但是如今在很多事情都是提前知道的情况下,又有那么多幕僚给他们出主意,他们就不得不更加大胆的说话,因为他们所有说的一切跟最开始想要达到的目的根本就没有关系。
皇帝一发火大家立马就安静了下来,至少不管他们之前是如何表现的,这个时候也得表现的恭恭敬敬,从内心里尊敬建文皇帝朱允炆。
缺钱吗?
缺钱。
建文皇帝朱允炆说的也非常的清楚,那就是朝廷缺钱,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朝廷也在不断的生钱,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在只不过是要把这些钱怎样合理的运用起来。
说到底还是利益的分配,只不过大家的吃相没有以前那么难看,之前大家都想全往自己手里弄,只是如今在慢慢的分散自己所做的事情。
皇帝与大臣之间的相互打探,只不过是因为每个人都对对方有着充分的了解。
建文皇帝朱允炆现在对每一位大臣都知道得非常清楚,这取决于他个人帝王权术的成长同时依赖于锦衣卫的情报。
锦衣卫的奏报中很多人的消息都是特别的多的皇帝,虽然不会刻意的去查看某一位大臣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但只要他有心思有时间的时候,总是会去瞅瞅看一看哪些大人到底做了些什么事儿,又有哪些进步。
吏部的官员对于大明帝国现如今的官僚体系非常的了解,所以在给出考程的时候,多少会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但他们做的更多的是把事实报上去。
建文皇帝朱允炆非常清楚,那里面有多少褒奖的词语,又有多少是有水分的,所以当看到那些东西的时候,他也只是做一参考,不过却也清楚,要想让吏部的人说好话,不是用钱能够解决的。
所以遇到这样的人的时候,他多少会多关注一些。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建文,皇帝朱允炆已经把话说出来了,其他人虽然有点害怕,但这个时候皇帝没有怪罪到他们,他们自然也不会有太多的坚持。
“陛下,臣知晓如今诸位同僚所担心的都有道理,但支持这项政策的大臣也有道理,陈不是来和稀泥的,只是现如今问题都已经发现了,自然是要想取决之道,还请陛下和诸位大人稍安勿躁,毕竟问题提出来了,解决办法大家一起想嘛。”
这个时候,吏部尚书接上话来说的吏部尚书张震年纪已经很大了,这么多年来内部的改革始终没有影响到他,至少建文皇帝朱允炆一直都很相信他。
所以只要他一发话,大家也都立马同意,之前有不少人推荐他做大明第一任议事长,可是他却拒绝了。
不是他不想在这个位置,只是因为他知晓皇帝现在需要一个人既能做事又能平衡诸方力量,而不是像他一样,现在他已经没有了上进心,哦,倒不是说没有了上进心,只不过这个时候的他更多的是希望能有一个好名声,不想晚节不保。
他的话一说出来,那么其他人已经没有了争论的必要,所以一个个都沉默下来,来自建文皇帝朱允炆的批评也已经结束了,这个时候大家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办法。
如今他们年纪都越来越大,虽然在不断的强迫自己接受新的事物,可有些事情还是比较落后于年轻人的,这一点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所以不得不提拔那些年轻人在各自的部门认识,同时又向他们学习如今在整个朝堂上所流行的观点。
大明如今对于舆论管控虽然越来越严格,但却不禁止百姓们讨论朝廷事务,虽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观点,可是朝廷也在不断的引导他们,至少要做一些对大明帝国有利的事情。
这一点相信任何一个当政者都是希望这样做的百姓们可以不太聪明,可以对某些事情有一些愚蠢的想法,但是如果朝廷引导他们做的,他们愿意去做,那就是一个好百姓。
方中愈认为这十年来他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让更多的官员认识到压榨百姓不是一个统治者应该做的事情,他应该让百姓创造更多的财富。
而让他们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一环,就是让那些官员和他们的家人有人在经商,有人被送到大明南洲。
这本身不是一件什么样的大事情,可只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些事情,甚至是参与了进来,那么自然会有人去跟他们解释去说服,这就好比如果让你本人去劝说一个人,可能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如果你能说动他身边的人给予特别的好处,然后让他身边的人去做,那么这件事情大多数情况下都成功了。
如今就是这样,当家里的小孩子能够学习更多的新知识,那些年龄大的人就会意识到自己已经在这里没有太大的权威了,因为光靠暴力和年纪已经做不了太多的事情了。
“陛下,臣有话要说,这是臣这一段时间宗和大明的各种情况所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还请诸位大人看看,能否用于现如今的情况?”
在安静了一段时间之后,户部侍郎夏原吉站起来说道。
在如今这个场所,户部侍郎夏原吉也是有座位的,所以当他站起来之后,其他人都把目光看向了他。
他也确实是做好了准备,在来之前就把自己的手搞复印了数十遍,毕竟如今的油墨技术还是非常的发达,所以户部内部就有专门的复制公文的机构。
最开始的时候还没有人注意到他手里所拿出来的手稿,现在他已提出来,其他人都把目光看向了他手里拿着的东西。
难道这么快就有解决办法了?
夏原吉离开京师也有十年,刚回京时就能有这么大的手笔?
不少人投来审视的目光,当然也有一些怀疑的。
这很正常,毕竟夏原吉以及离开京师数十年,也就意味着他离开中央朝廷太久了,如果没有办法时刻关注朝廷的动向的话,那么对于现如今朝廷的发展几乎是完全停滞的,也就是说他们现在根本就没有办法提出相对应的政策。
他们这里面有不少人都已经在寝室里呆满了十年,甚至是从最基础的岗位已经做到了三品大员,他们尚且没有办法,实在是难以相信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人能够提出什么样好的建议。
“既然爱卿说了,那就给诸位臣工看一看吧。”
这件事情夏原吉提前没有跟建文皇帝朱允炆提到过,之前建文皇帝朱允炆找他回家的时候,也只是为了让他组建起黄明银行,现在看来他似乎还是有一些小看他了。
建文皇帝朱允炆这个时候心里也想到,如果夏原吉能够把这件事情解决好的话,那么他是不是该考虑给他升升官,甚至是给予更大的权力,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讲,有中央朝廷的任职经验,然后又有治理一方的处事经验,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
很多人说不定一辈子都没有这样的经验,自然也只能在一个普通的岗位上呆得更久,除非能够立下更大的功劳。
早就有小太监们上前将夏原吉的手稿接过去,一一分发到诸位大人手上。
这些人如今培训的不错,朝廷对于他们现如今这种状态也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没有像之前那样警惕,主要原因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如今非常的信任这些人,至少让他们在做事的事情上更加的注意,不再像之前那样散漫,再加上有方中愈的锦衣卫,看着他们也相信这些人,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些大臣们越来越相信锦衣卫了,就好比皇帝相信锦衣卫一样,但有一点他们也无比的清楚,那就是锦衣卫越加强大,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危险,毕竟锦衣卫也在监视着他们。
大家都不傻,自然知晓锦衣卫会在他们的府上安排暗探,至少他们没有像当年太祖高皇帝一样直接就明摆着告诉他们哪些人是锦衣卫,就在他们家里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如今建文皇帝朱允炆并没有明确的表示这些,也就意味着给大家留了颜面,只要不出事,那么一切都无所谓。
大家都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人,所以当拿到夏原吉的手稿的时候,刚看了几行,就已经非常的震惊了。
一个个拿着她的手稿仔细的翻看,时不时还抬头看一看夏原吉,当他们从夏原吉的脸上看到一丝笑容的时候,就知道这件事情应该是成了。
夏原吉夏的人离开京师之后,如今回来就立马给了他们不一样的表现,甚至是在皇帝面前隐隐约约的已经超过了他们。
其他人不说一定会怎么样,但是户部的几位主官这个时候约约觉得不太对劲,毕竟他们之前确实没有想起过这样的主意,之前还有人因为夏原吉成为皇明银行的主事,让他们多少有一些不满意,毕竟他们在京师呆了这么久,皇帝就没有把这个位置给他们,反而给了一个远离京师十年的人。
说是不气氛肯定是不可能的,毕竟大家都得往上爬,有人拿了这个位置自然就没有他们的位置了,不过如今看来一个却又不得不服气。
建文皇帝朱允炆也拿到了一份,上面清晰的写着皇明银行债务体系筹备建议。
大家一看这简单的白话,就知道夏原吉夏大人肯定是下过功夫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讲这些字他们都认识,可要是把它们连在一起,那就不是太多人能够理解的,不过有一点他们可以确认,那就是这些东西跟方中愈当初宣扬的理论很相似。
也就是说不管如今这一份建议,到底跟方中愈有没有关系,有一点事能够让他们知道的,那就是下面及夏大人一定深深的研究了方中愈之前所做的一些事情和在大明报上发表的一些言论。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方中愈和方中愈培养的那些人才习惯用于这些简单的话语说明最简单问题。
建文皇帝朱允炆沿着这些一一看了下去,觉得当初跟夏原吉夏大人谈论的还是不够深刻,这一下就看出来了差距来,当初他们也只是简单的聊一聊,如今夏原吉夏的人确实做了不少的事情,毕竟光看这上面对于整个国家形势的评论和分析,就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之前大家对整个帝国作出的判断。
夏原吉夏大人一下子就指出来了,大明帝国如今的商业体系,金融体系其实都还是非常缺乏的,虽然看起来商业贸易越来越发达,但实际上土壤特别的匮乏,只不过说如今的这棵树长得有些虚大。
光有架子却没有内涵,内部的腐朽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大明帝国后来的成长。
这话说起来其实是非常严重的,但是却说到了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心坎里。
他一直都知晓整个大明帝国是有问题的,至少没有像现在朝廷所宣扬的那样好,所以他一直都想寻找那个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