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态度
苗贵妃回到了皇宫之中,伤感还在心中,回到自己的宫殿,仁宗已经在等待了,仁宗当然不是为了的10天的分别,互诉衷肠的,这不是一个皇帝能够做出来。
多年陪伴在皇帝的身边,贵妃很清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诸如撒娇抱怨这样的东西,在他这里,是几乎不存在,知道了仁宗到底是来干什么,压制住心中的悲痛,给仁宗讲了10天的经历。
说实话,对这么一个唯一的儿子,仁宗也相当的关心,问了现状,特别是听到了贵妃的说法,赵信居然有了青年人的样子,他嘴里嘟囔了一句:“不会长这么快么?”
“我自己的儿子,我能认不出来么,再说了,孙吉他们不都跟在身边么?”
仁宗也就是随口一说,换人这样的想法,几乎是很难的,赵信从到苗家庄以后,几乎每一步,都有人跟在后面,这些人可以说是绝对的心腹。
他们虽然没有回到汴粱过,可是每个月,都会传递一些消息过来,从这个消息之中,赵信的长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那是随时变化。
天授之人,有这样变化,或许也不奇怪,按照孙吉的说法,才不过6岁的赵信,已经能够开3石强弓了,这样的身体素质,别说是普通的精锐军人了,就算是孙吉本身,也远远不如。
孙吉的发育,实际上,还是普通人,或许在少年时候,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可是在10岁之前,还是无法跟成人相比的,实力上升最为迅猛的,是从10岁到15岁的这个区间,伴随着身体的发育,跟成人的身体素质差不多的前提下,这才能够逐步发挥出力量。
可是在五六岁的年纪,就已经能够开出3石强弓,这样的实力,基本上已经超过了孙吉15岁时候,折让他都无法评价。
仁宗没有想到,他随口的一句话,却引发了贵妃这么大的反弹,不过2年的时间,哪怕长的再快,一些基本的轮廓还是有的,不可能发生太多的变化,这点他也知道,没有跟贵妃过多的争论,继续询问情况。
关于丁海军的发展,赵信总是讲的景色,涉及到具体的发展上面,谈的不多,就算是谈了,贵妃也听不太懂,太专业了。
仁宗当然不是为了刺探丁海军的虚实,丁海军的一部分情况,他已经通过孙吉他们知道了。
孙吉也明确的告诉仁宗,丁海军现在有几十万人,这个当然不是赵信告诉孙吉的,具体的人口普查,还有户籍制度之类的,有专门的人员管理,都是要避开之前的这些人。
孙吉等人的忠诚度是有的,对赵信也很忠诚,可是他们会有意无意的泄露一些东西,这些泄露的东西,对于赵信而言,是无法接受。
哪怕现在,赵信的根基已经形成,真的要是跟北宋敌对起来,也不怕被一窝端了,可是断了北宋的这个市场之后,对于他的影响还是有的,最少说,发展的速度拖慢了好多。
可是就算是几十万的数字,仁宗并不相信,也是,这里是北宋,连汴粱这样100万人的城市,也是固定和流动加在一起的一百万,其中还包括了几十万的禁军,真的把禁军给扣除了,剩下的人员也就是几十万。
丁海军也不是没有军队,他是有军队的,可是赵信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并没有兴建,只留下了一两千人的护卫队,这个很正常,一些节度使的亲卫队都要超过这个数字,强大一点的,甚至还有个一两万的军队。
这样的话,在短短的1年时间之中,丁海军就已经追上汴粱了,这怎么可能。
用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丁海军,注定是看错的,丁海军的发展,已经跟这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了。
对于丁海军的人口,贵妃也是知道的不多,她所知道的,都是赵信漏出来的一耳朵半耳朵的,别说是仁宗怀疑了,就算是他,也是有些疑惑的,一个荒僻的小岛,什么都没有产出,就靠着他,就能够有几十万人,这也有些太神奇了点。
贵妃说了一些,主要是说对儿子的不舍,这些东西的让仁宗有些听不进去了,脸上露出了不耐烦的表情,贵妃也注意到了他的表情,叹息一声,跳过了这些,把哪一张飞票给拿出来了。
一张纸,印刷的非常的精美,上面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绘制成不同的图案,看起来都赏心悦目。
仁宗不明所以,接过来问道:“这是什么?”
“你看看正面!”
“正面?”仁宗下意识的把这个飞票给反过来,正面的非常的简单,只是写着三百万这个简单的数字,然后旁边还有一系列看不出来东西的细小印记。
“三百万,这是什么?”
这种大额的飞票,也是为了这一次汴粱之行特别的制作,不客气的说,这种大额的飞票,或许以后会出现在整个定海钱庄,可是现在,这是几乎不可能,太大额了,就算是再怎么大的商人,也不可能一次***这么多的钱,一般万贯,十万贯已经是很大了,也只有国家层面才可以。
知道这个飞票,到丁海军的每一个店铺之中,提前预约,就可以换到三百万贯,略微的吃惊一下,仁宗早就没有了之前的那种兴奋的感觉,钱太多的前提下,这已经不重要了,除了感慨一下,这个儿子赚钱的能力,实在是有些太过可怕了,其他的,就没有什么了。
300万贯,不出意外,一定是被叶清臣弄走,当然了,另外一部分,赵信交给苗贵妃的的零用钱,那些用各色金属铸造的钱币,这个,仁宗没有动,反而有给多了一点,比如说,当然了,钱什么没有,主要是各种贡品,给苗贵妃不少。
当然了,贵妃也向仁宗展示了从赵信哪里得到的各种的礼物,除了镜子让仁宗略微的吃惊了一下,毕竟之前用的都是铜镜,没办法清晰的照出样子,可是现在,这个看起来非常精美的镜子,却把任何细小的地方都照出来了,甚至在众多头发之中的一根白头发,也清晰无比,顺手拔下也是证明了镜子的神奇。
作为皇宫,镜子的用量很大,赵信哪怕是在怎么的财大气粗,也只是给贵妃准备了,给皇帝准备了,福康当然也有,剩下的,就不多了,就给了20面各色的镜子,交给贵妃送礼。
很自然的,在仁宗的要求之下,这20面镜子,都被仁宗拿走了,甚至赵信给贵妃准备的12面镜子,也被拿走了8面,只剩下了4面镜子。
梳妆镜,最大的镜子,摆在桌子上的圆镜,还有便携的手中镜子,其他的都被收走了。
贵妃也知道仁宗是要干什么,身为一个后妃,女为悦己者容,那么镜子,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见识了赵信的镜子之后,对于原来的铜镜,他不能说是厌恶吧,总是感觉到不是那么的顺畅,回来之后,就把这个镜子给替换掉了,全部都摆上了新的镜子。
仁宗一个大男人,再说还有赵信给的一套12个镜子,他要怎么多的镜子干什么,还不是要赐给那些后妃们。
哪怕明明知道如此,贵妃也没办法,这是一个皇帝,他跟普通人不一样。
仁宗走了,甚至没有留下休息,反倒是贵妃,看着手边的这些礼物,枯坐了很久,对于她而言,见到赵信,已经是最大的惊喜了,剩下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贵妃归宁,这个本应该可以引起巨大的轰动事件,因为没有人关注,甚至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避开了这个问题,而渐渐的有些没有人说起了。
不过,在那些宗室们看来,却一直都提心吊胆的,他们以前或许不知道,可是慢慢的,在进入到了继承人的序列之后,哪怕是八九个之中的一个,却也有了向着最高位的资格了,也开始介入到了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之中。
赵信就是假死之后赵昕,也就是仁宗的儿子,贵妃的儿子,贵妃的归宁,就是为了他而去的,虽然说,没有见到仁宗,可是对于他们而言,就如同一把刀,一直都悬在空中。
可是他们没办法,不同于之前的汝南郡王,如果当时赵昕就死了,那么位置一定是他儿子的,因为曾经进入宫中,是用正规的方式,接入到宫中,天然拥有这个优势。
现在,一共有八个人有这个资格,相互制约之下,只要有一个人动了,被发现了,就白白便宜别人。
再说了,之前已经在宗室的玉蝶之中除名的,要先恢复,也不容易。
北宋的政体,是官家跟士大夫共治天下,讲究的就是一个理,合理了,什么都好办,不合理的话,那么,就非常困难的,哪怕所有人都明明知道,为了这个礼,也必须坚持。
这一点,历史上,北宋发生的,也是跟汝南郡王有关系的,赵曙在仁宗死后登基,什么事情都不办,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名称,这也就被称为濮议之争,说白了,这个持续了18个月的争夺,就是为了皇伯和皇考这两个称呼,说白了,就是一字之差。
可是这个一字,代表着法理,代表着制度,这也是大臣们争夺的焦点,哪怕因此,耽误了政坛都无所谓。
这一点的坚持,让这些人有些放心,只要,不继续的恶化,他们不会轻易的动手。
他们不知道,实际上,赵信已经开始动了,用丁海军生产的产品,占据了整个北宋的市场,未来,用工业化的程度,普及热武器,并且推动战舰的发展,哪怕是一个小岛的力量,一样可以压制住庞大的帝国,这就是现代化跟封建社会的明显区别。
朝堂上面的事情,很快就转向了,主要还是放在了辽国,一方面,辽国已经知道了元昊的动向,辽兴宗已经开始回转,10万大军,还有从国内带走的精锐力量,已经到了草原上面,围剿元昊的。
可惜,效果如何,暂时真的不怎么的好说,说白了,哪里是草原,到处都是路,在草原上,围剿一个流寇,真的是不容易。
元昊已经把党项族都给转移了,除非辽国,攻击肃州,否则,他就可以随便的跑,然后找机会,给辽国薄弱地方一番攻击。
这一点,此时此刻的辽兴宗还没有意识到,他甚至还让兴庆府这边的驻军,分出了1万骑兵,前往肃州,在他看来,双管齐下,一定会让元昊授首。
可是辽兴宗没有想到,这回成为了他执政的一个转折点,不但动用了大军,并没有拿下元昊,反倒是之前赚到的,一点点的被吐出来,没有了国土的限制,元昊真正的把游击发挥到了极致,在3个月的时间之中,纵横上千里,大小10多仗,打了就跑,跑了再打,几乎让辽国焦头烂额的,不但没有起到之前的作用,反而是损兵折将的,甚至连大城市,也被打下来了好几个。
更加让辽兴宗没有想到的是,不但元昊在报复,北宋也不怀好意。
从赵信哪里,知道了棱堡的强大作用,还有长弓的低廉成本之后,整个北方禁军,最少是17万人,开始了战略性的换装,而换下来的装备,通过了挑选和选择之后,被人通过商道,送到了草原的深处。
这些都是大宋最精锐的兵器,哪怕挑选,比如说步人甲之类的,没有露出去,可是拿出去的,也非同小可。
元昊经过了不断的杀戮,人有,马有,可是就是缺乏精良的兵器和铠甲,这一批大概3万套的装备,被元昊利用起来,那可不是壹加壹等于二了,那是真正的化学反应,万人的铁鹞子,而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切的辽国,在围剿他的时候,犯下了错误,重点放在了他故意留下的偏师身上,万的主力部队跳出了圈子,最终产生了巨大的后果放。直接影响了辽国的稳定,并且最终给了贾朝昌信心,一直退而又退的辽宋之战,终于在宋朝的主动之下,爆发了。
多年陪伴在皇帝的身边,贵妃很清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诸如撒娇抱怨这样的东西,在他这里,是几乎不存在,知道了仁宗到底是来干什么,压制住心中的悲痛,给仁宗讲了10天的经历。
说实话,对这么一个唯一的儿子,仁宗也相当的关心,问了现状,特别是听到了贵妃的说法,赵信居然有了青年人的样子,他嘴里嘟囔了一句:“不会长这么快么?”
“我自己的儿子,我能认不出来么,再说了,孙吉他们不都跟在身边么?”
仁宗也就是随口一说,换人这样的想法,几乎是很难的,赵信从到苗家庄以后,几乎每一步,都有人跟在后面,这些人可以说是绝对的心腹。
他们虽然没有回到汴粱过,可是每个月,都会传递一些消息过来,从这个消息之中,赵信的长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那是随时变化。
天授之人,有这样变化,或许也不奇怪,按照孙吉的说法,才不过6岁的赵信,已经能够开3石强弓了,这样的身体素质,别说是普通的精锐军人了,就算是孙吉本身,也远远不如。
孙吉的发育,实际上,还是普通人,或许在少年时候,已经显现出了一定的优势,可是在10岁之前,还是无法跟成人相比的,实力上升最为迅猛的,是从10岁到15岁的这个区间,伴随着身体的发育,跟成人的身体素质差不多的前提下,这才能够逐步发挥出力量。
可是在五六岁的年纪,就已经能够开出3石强弓,这样的实力,基本上已经超过了孙吉15岁时候,折让他都无法评价。
仁宗没有想到,他随口的一句话,却引发了贵妃这么大的反弹,不过2年的时间,哪怕长的再快,一些基本的轮廓还是有的,不可能发生太多的变化,这点他也知道,没有跟贵妃过多的争论,继续询问情况。
关于丁海军的发展,赵信总是讲的景色,涉及到具体的发展上面,谈的不多,就算是谈了,贵妃也听不太懂,太专业了。
仁宗当然不是为了刺探丁海军的虚实,丁海军的一部分情况,他已经通过孙吉他们知道了。
孙吉也明确的告诉仁宗,丁海军现在有几十万人,这个当然不是赵信告诉孙吉的,具体的人口普查,还有户籍制度之类的,有专门的人员管理,都是要避开之前的这些人。
孙吉等人的忠诚度是有的,对赵信也很忠诚,可是他们会有意无意的泄露一些东西,这些泄露的东西,对于赵信而言,是无法接受。
哪怕现在,赵信的根基已经形成,真的要是跟北宋敌对起来,也不怕被一窝端了,可是断了北宋的这个市场之后,对于他的影响还是有的,最少说,发展的速度拖慢了好多。
可是就算是几十万的数字,仁宗并不相信,也是,这里是北宋,连汴粱这样100万人的城市,也是固定和流动加在一起的一百万,其中还包括了几十万的禁军,真的把禁军给扣除了,剩下的人员也就是几十万。
丁海军也不是没有军队,他是有军队的,可是赵信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并没有兴建,只留下了一两千人的护卫队,这个很正常,一些节度使的亲卫队都要超过这个数字,强大一点的,甚至还有个一两万的军队。
这样的话,在短短的1年时间之中,丁海军就已经追上汴粱了,这怎么可能。
用这个时代的眼光来看丁海军,注定是看错的,丁海军的发展,已经跟这个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了。
对于丁海军的人口,贵妃也是知道的不多,她所知道的,都是赵信漏出来的一耳朵半耳朵的,别说是仁宗怀疑了,就算是他,也是有些疑惑的,一个荒僻的小岛,什么都没有产出,就靠着他,就能够有几十万人,这也有些太神奇了点。
贵妃说了一些,主要是说对儿子的不舍,这些东西的让仁宗有些听不进去了,脸上露出了不耐烦的表情,贵妃也注意到了他的表情,叹息一声,跳过了这些,把哪一张飞票给拿出来了。
一张纸,印刷的非常的精美,上面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绘制成不同的图案,看起来都赏心悦目。
仁宗不明所以,接过来问道:“这是什么?”
“你看看正面!”
“正面?”仁宗下意识的把这个飞票给反过来,正面的非常的简单,只是写着三百万这个简单的数字,然后旁边还有一系列看不出来东西的细小印记。
“三百万,这是什么?”
这种大额的飞票,也是为了这一次汴粱之行特别的制作,不客气的说,这种大额的飞票,或许以后会出现在整个定海钱庄,可是现在,这是几乎不可能,太大额了,就算是再怎么大的商人,也不可能一次***这么多的钱,一般万贯,十万贯已经是很大了,也只有国家层面才可以。
知道这个飞票,到丁海军的每一个店铺之中,提前预约,就可以换到三百万贯,略微的吃惊一下,仁宗早就没有了之前的那种兴奋的感觉,钱太多的前提下,这已经不重要了,除了感慨一下,这个儿子赚钱的能力,实在是有些太过可怕了,其他的,就没有什么了。
300万贯,不出意外,一定是被叶清臣弄走,当然了,另外一部分,赵信交给苗贵妃的的零用钱,那些用各色金属铸造的钱币,这个,仁宗没有动,反而有给多了一点,比如说,当然了,钱什么没有,主要是各种贡品,给苗贵妃不少。
当然了,贵妃也向仁宗展示了从赵信哪里得到的各种的礼物,除了镜子让仁宗略微的吃惊了一下,毕竟之前用的都是铜镜,没办法清晰的照出样子,可是现在,这个看起来非常精美的镜子,却把任何细小的地方都照出来了,甚至在众多头发之中的一根白头发,也清晰无比,顺手拔下也是证明了镜子的神奇。
作为皇宫,镜子的用量很大,赵信哪怕是在怎么的财大气粗,也只是给贵妃准备了,给皇帝准备了,福康当然也有,剩下的,就不多了,就给了20面各色的镜子,交给贵妃送礼。
很自然的,在仁宗的要求之下,这20面镜子,都被仁宗拿走了,甚至赵信给贵妃准备的12面镜子,也被拿走了8面,只剩下了4面镜子。
梳妆镜,最大的镜子,摆在桌子上的圆镜,还有便携的手中镜子,其他的都被收走了。
贵妃也知道仁宗是要干什么,身为一个后妃,女为悦己者容,那么镜子,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见识了赵信的镜子之后,对于原来的铜镜,他不能说是厌恶吧,总是感觉到不是那么的顺畅,回来之后,就把这个镜子给替换掉了,全部都摆上了新的镜子。
仁宗一个大男人,再说还有赵信给的一套12个镜子,他要怎么多的镜子干什么,还不是要赐给那些后妃们。
哪怕明明知道如此,贵妃也没办法,这是一个皇帝,他跟普通人不一样。
仁宗走了,甚至没有留下休息,反倒是贵妃,看着手边的这些礼物,枯坐了很久,对于她而言,见到赵信,已经是最大的惊喜了,剩下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贵妃归宁,这个本应该可以引起巨大的轰动事件,因为没有人关注,甚至大家都不约而同的避开了这个问题,而渐渐的有些没有人说起了。
不过,在那些宗室们看来,却一直都提心吊胆的,他们以前或许不知道,可是慢慢的,在进入到了继承人的序列之后,哪怕是八九个之中的一个,却也有了向着最高位的资格了,也开始介入到了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之中。
赵信就是假死之后赵昕,也就是仁宗的儿子,贵妃的儿子,贵妃的归宁,就是为了他而去的,虽然说,没有见到仁宗,可是对于他们而言,就如同一把刀,一直都悬在空中。
可是他们没办法,不同于之前的汝南郡王,如果当时赵昕就死了,那么位置一定是他儿子的,因为曾经进入宫中,是用正规的方式,接入到宫中,天然拥有这个优势。
现在,一共有八个人有这个资格,相互制约之下,只要有一个人动了,被发现了,就白白便宜别人。
再说了,之前已经在宗室的玉蝶之中除名的,要先恢复,也不容易。
北宋的政体,是官家跟士大夫共治天下,讲究的就是一个理,合理了,什么都好办,不合理的话,那么,就非常困难的,哪怕所有人都明明知道,为了这个礼,也必须坚持。
这一点,历史上,北宋发生的,也是跟汝南郡王有关系的,赵曙在仁宗死后登基,什么事情都不办,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名称,这也就被称为濮议之争,说白了,这个持续了18个月的争夺,就是为了皇伯和皇考这两个称呼,说白了,就是一字之差。
可是这个一字,代表着法理,代表着制度,这也是大臣们争夺的焦点,哪怕因此,耽误了政坛都无所谓。
这一点的坚持,让这些人有些放心,只要,不继续的恶化,他们不会轻易的动手。
他们不知道,实际上,赵信已经开始动了,用丁海军生产的产品,占据了整个北宋的市场,未来,用工业化的程度,普及热武器,并且推动战舰的发展,哪怕是一个小岛的力量,一样可以压制住庞大的帝国,这就是现代化跟封建社会的明显区别。
朝堂上面的事情,很快就转向了,主要还是放在了辽国,一方面,辽国已经知道了元昊的动向,辽兴宗已经开始回转,10万大军,还有从国内带走的精锐力量,已经到了草原上面,围剿元昊的。
可惜,效果如何,暂时真的不怎么的好说,说白了,哪里是草原,到处都是路,在草原上,围剿一个流寇,真的是不容易。
元昊已经把党项族都给转移了,除非辽国,攻击肃州,否则,他就可以随便的跑,然后找机会,给辽国薄弱地方一番攻击。
这一点,此时此刻的辽兴宗还没有意识到,他甚至还让兴庆府这边的驻军,分出了1万骑兵,前往肃州,在他看来,双管齐下,一定会让元昊授首。
可是辽兴宗没有想到,这回成为了他执政的一个转折点,不但动用了大军,并没有拿下元昊,反倒是之前赚到的,一点点的被吐出来,没有了国土的限制,元昊真正的把游击发挥到了极致,在3个月的时间之中,纵横上千里,大小10多仗,打了就跑,跑了再打,几乎让辽国焦头烂额的,不但没有起到之前的作用,反而是损兵折将的,甚至连大城市,也被打下来了好几个。
更加让辽兴宗没有想到的是,不但元昊在报复,北宋也不怀好意。
从赵信哪里,知道了棱堡的强大作用,还有长弓的低廉成本之后,整个北方禁军,最少是17万人,开始了战略性的换装,而换下来的装备,通过了挑选和选择之后,被人通过商道,送到了草原的深处。
这些都是大宋最精锐的兵器,哪怕挑选,比如说步人甲之类的,没有露出去,可是拿出去的,也非同小可。
元昊经过了不断的杀戮,人有,马有,可是就是缺乏精良的兵器和铠甲,这一批大概3万套的装备,被元昊利用起来,那可不是壹加壹等于二了,那是真正的化学反应,万人的铁鹞子,而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切的辽国,在围剿他的时候,犯下了错误,重点放在了他故意留下的偏师身上,万的主力部队跳出了圈子,最终产生了巨大的后果放。直接影响了辽国的稳定,并且最终给了贾朝昌信心,一直退而又退的辽宋之战,终于在宋朝的主动之下,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