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女频小说 > 大鉴赏家

第二百四十三章 仿品

    “小飞,这幅就是你收的郑板桥《衙斋听竹图》?我倒要看看它是什么水平。”谢老这时候朝正墙上挂着的一幅画走过去,很有兴趣的样子。

    柳云飞虽然才刚打了眼,不过,几位老人家没人因此而看轻他,都知道,他的水平,在年轻一辈是数一数二的,不然柳老也不会在老友面前夸出口。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他曾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还曾题诗:“有兰有竹有石,有香有节有骨”。他笔下的画,体貌疏朗、风格劲健,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

    他的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而且题诗必为自创,精心创作的作品中,很少有画不题诗的。

    另外,郑板桥的书法也很有特点,他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六分半”书,就是在一种隶书中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

    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但行为怪,书法也怪,这是他的一大风格,而且还要对书法极为有造诣才能写得出来,也就增加了他画作的仿作难度。

    “让几位老爷子见笑了。”柳云飞那个尴尬,打眼就算了,还刚好被几位老人家撞见,真是丢人丢到家了,只恨当时没直接将它丢垃圾堆里。

    “这是一幅仿品,水平确实挺高的,要不是知根知底,还真可能会看漏。”几位老人家认真观察了一会,都露出赞叹之色。

    仿品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假货,但是,仿品和赝品,是两个绝不相同的概念。

    赝品是百分百的假货,是原作的复制品乃至印刷品,大多粗制滥造,毫无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一些甚至是作假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臆造之物,根本没有原型。

    而仿品,则是作者怀着学习的心态、怀着崇敬之情,临摹古人先贤的作品,它从用材、形体、工艺、风格上,都要与真品保持一致,以求形神合一。

    其实,所有的画家,基本都临摹过古画,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一个过程,这些人,大都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并以学习笔墨为目的,他们的作品,也大多都具有收藏价值。

    就像张大千临摹石涛和八大山人的画,也可以以假乱真,也是仿品,但是他依然是张大千的真迹,依然价值巨大。

    而且真正意义的仿品,都会光明正大标出来,不会遮遮掩掩以假乱真。像现在许多古玩店里卖的高仿品,就并不算骗人。

    所以,许多仿品,都会有临摹者留下的独特标记,以示区别真品。

    这幅《衙斋听竹图》,就算不上真正的仿品,它只是以此种手法来进行坑蒙拐骗、牟取利益而已,没有临摹者的标记,只是无名小卒的作品,几乎不会有人收藏。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保护原作、继承传统、提高技艺、扩大影响,比如各种版本的《兰亭序》就是一个例子。

    还有中国十大传世名作中的《洛神赋》、《女史箴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就是在原作泯没的情况下,靠临摹复制才得以保存至今的。

    现在博物馆中,宋代以前的画,留存到现在的真迹几乎没有,我们能够看到的顾恺之、张萱、周昉等等的画,基本都是后世临摹的,也就是仿品。

    但是现在,这些仿品的价值一样的高,一样是国宝级文物。

    “我这里有一幅郑板桥的真迹,几位前辈,不如指点指点吧?”这时候,罗元行在桌子上打开一幅书画,向几位老人家说道。

    这是他今天准备送给柳云飞的一份礼物,因此,之前他们才会讨论起郑板桥,柳云飞才会显摆一下他收藏的郑板桥作品。

    结果,被当场打脸,还被自己老子和几位老人家当场撞见,别说有多郁闷了简直要憋出内伤。

    “郑板桥的真迹?”几位老人家有些动容,今天还真是惊喜不断。

    “这就对了!你们看,有一幅真迹在这里作对比,效果不就很明显了嘛?假货就是假货,在真品面前立刻无所遁形。”谢老指着墙上的赝品,互相对照。

    不用他说,几位老人家的眼光都不差,自然看出其中的差别来,不过,淘宝的时候可不会有一幅真品给你作对照,水平不够,照样吃亏。

    郑板桥的真迹,赵天明也很想看一看,等几位老人家都看得差不多了,他和王志伟才上前去。

    这幅郑板桥画的画,依旧是一幅竹石图,上面描绘的石头勾勒分明、坚硬挺拔,而且画的还是一片竹林,竹枝清瘦耸立,在上方才形成一片浓密丰腴的叶子。

    郑板桥曾经写过一副书斋联:删繁就简三秋树,立意标新领异标新二月花。这也是他的风格写照,他所画的竹子,以简瘦闻名,大多只有数得出的几支竹子,很少成片的。

    这幅却有些不同,虽然竹子依旧瘦弱细小挺直,却成片存在,泾渭分明、疏落有序,而又层层叠叠。

    画卷上同样有一首题诗,不过,并不是赵天明所知道的任何熟悉的一首,他也没见过郑板桥所有的诗文,也并不奇怪。

    赵天明没见过郑板桥真迹,真假不好判断,单凭眼力看,许多细微之处都能和脑海中的认知一一印证。

    不过,一上手,他就有些脸色微变,这幅画在座几位老人家都看了一遍的,而且还没看出什么问题来,竟然会不是真品?

    赵天明态度严肃了许多,用放大镜重新仔仔细细地观察着这幅画,企图找出破绽来。

    他的举动落在旁边的王志伟眼中,不由得小声嘀咕道:“这画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几位老人家都看过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