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铜碗
“乞丐的东西也要拿?”叶秋爽忍不住吐槽。
黄老笑了笑,看向赵天明,没有说话,这只掉下来的铜碗,也不知道那乞丐算是怎么来的,看起来古朴,碗身还有古拙的花纹,总感觉不是普通物件。
他才不管是不是乞丐的东西,只要是好东西,那就行。
赵天明接过来,其实他初一看,就也觉得那是一件古董。
这只铜碗色质很黄,他猜测,应该是明清之后的物件。铜器在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便炼铁技术成熟,铁器的大量使用,也还是不能完全替代铜在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单单是鉴别铜器的色泽,我们通常认为,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
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
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
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铜的质色。
赵天明翻转过来,看到铜碗底部,竟然还有款识,看清楚那几个已经略有磨损的字,心头一惊。
而叶秋爽他们也看到了那几个字,全都心中一跳。
“宣德铜器?”
明清时期的铜器,跟此前的铜器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开始使用黄铜,有别于青铜。用黄铜铸造器物,从明宣德开始,因此宣德炉由此得名。
在永宣时期,皇宫里就成立了“御用监”。
在明代,御用监就是专门给皇家宫廷,制作器物一个指定的部门。同样的部门在清朝叫造办处。
由于经历了元代蒙人统治后,宋代汉文化一代遭到中断,而在明代有所恢复,尤其明初,对宋代汉文化的追溯尤为强烈。因此,明初时期,汉文化开始大力恢复,香文化是其中之一。
宣德朱瞻基即位后,感到以前所用礼器粗糙,为宏扬汉文化事业,他要求“御用监”重新做一批鼎彝,包括香炉、熏炉、方鼎、香瓶、大鼎……
这些,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宣德炉,或者宣铜。
而那些宣德铜器,通常都有篆刻宣德年号款识,比如,“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宣德年”、“宣德”等。
眼前的这一只,款识就是:宣德年制。
“不是吧?”叶秋爽好想想到了什么,立即冲出去,朝那些乞丐追上去。
“喂!去哪里?”赵天明忍不住对着她的背影大声喊道。
叶秋爽没有回答,那速度真够快的。她追上其中一个乞丐,踹了人家一脚,把人家手上的一个铜碗抢了过来。
“刚才是你在骂我?混蛋!”
那乞丐一脸懵逼,他什么时候骂了人?见这个疯女人抢了他的混饭吃的家当,以为她要拿铜碗砸人。
这么大的一块铜,砸人绝对是不死也掉层皮。
他二话不说,连狠话都顾不上放下,几乎是连滚带爬逃跑。一个旧碗,扔了就扔了。别看他们刚才好像很威风,但没有人愿意被警察盯上。
叶秋爽将铜碗翻过来,发现同样有“宣德年制”四个字,顿时露出笑容来。
她可不是无缘无故追上来的,印象中,好像是还有一个乞丐拿着差不多的铜碗,才让她故意这么干。
赵天明等人看着这一幕,目瞪口呆,暗道:这样都行?
叶秋爽招呼赵天明他们先离开这里,大家走远之后,才对比两个铜碗,发现是一对的,几乎是一模一样。
“乞丐的东西也你也抢?”老黄忍不住说道。
这句话,跟之前叶秋爽怼他的那句,异曲同工之妙呀!
“要你管?你不也拿了一个吗?”
“我那是捡,你这是抢,怎么同?”老黄瞪眼睛,目光时不时落在那另外一个铜碗,有点炽热。
叶秋爽也不是傻子,能看不出这老头惦记她的宝物?
“看什么看?别打它主意。”
“丫头,这铜碗是一对的,你均给我吧!多少钱你报个数。”老黄还真是心动如潮。难得撞倒一对,全部弄到手,以后吹牛都有资本。
要知道,这可是明朝宣德铜器呀!有多珍贵,几乎是玩古董的人都知道。它们在民间,几乎都找不到,博物馆都有多少只。
“均”也是行内话,古玩、古玩,说的就是雅气,老是把买卖挂在嘴上,显得很俗气。于是,有人通常叫“转”、“让”、“均”等。
叶秋爽鄙视他一眼:“要不,你转给我?我肯定也不让你吃亏。”
“二十万怎么样?”
“你这是开玩笑吗?我给你五十万,你转给我。”叶秋爽见这老家伙还想捡漏,就更加看不起这个老家伙,心实在是太黑。
老黄身边的妇女,吃惊地望着那两只铜碗,一只就喊到五十万?而且人家还不愿意卖?这就是传说中的古董吗?
……
两人开始针对起来,任谁都能看出,这两个家伙均想要独吞两件宝物。
那些乞丐,要是知道,他们讨饭吃的家当,原来那么值钱,恐怕再也不愿意当乞丐了吧?
赵天明看了一会,宣德铜器,宣德炉比较出名,碗还真少见。
宣德铜器开一代铜器之先河,把我国古代的铜合金技术达到极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其历史意义影响深远。
文化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上至帝王将相,商贾,下至庶民无不为宣德铜器之魅力所折服。宣德铜器铜质精良、精细,在暗淡处能发现奇异的光泽。
还有款识的字,其字体结构严谨、工整规范、气韵连贯、刚劲有力,系当时书法大家手书后铸造。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就知道,这批铜器铸好后就封窑不铸了,七年后宣宗驾崩。后来,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销毁不少。
因此,存世十分罕见,价值极高,可谓是明朝艺术品中的瑰宝之一。
赵天明浏览了古镜传来的信息,暗道:难怪,原来如此!
黄老笑了笑,看向赵天明,没有说话,这只掉下来的铜碗,也不知道那乞丐算是怎么来的,看起来古朴,碗身还有古拙的花纹,总感觉不是普通物件。
他才不管是不是乞丐的东西,只要是好东西,那就行。
赵天明接过来,其实他初一看,就也觉得那是一件古董。
这只铜碗色质很黄,他猜测,应该是明清之后的物件。铜器在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即便炼铁技术成熟,铁器的大量使用,也还是不能完全替代铜在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单单是鉴别铜器的色泽,我们通常认为,战国以前的铜器,皆为铜锡铅合金的青铜器。锡的成份越大,铜质的灰色色泽越浅淡。
商至战国的铜器铜质纯净,极少有沙粒。宋仿铜器,合金成分为铜、锡、铅和少量的锌,铜色为黄中泛红。
明清伪器含锡成分很少,而铅锌成分增多,铜色皆发黄,但明代伪器色为黄中泛白,清代伪器色却是黄中透黄。
因此,鉴定铜质的真伪,还要看、足、口沿、底部露铜的质色。
赵天明翻转过来,看到铜碗底部,竟然还有款识,看清楚那几个已经略有磨损的字,心头一惊。
而叶秋爽他们也看到了那几个字,全都心中一跳。
“宣德铜器?”
明清时期的铜器,跟此前的铜器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开始使用黄铜,有别于青铜。用黄铜铸造器物,从明宣德开始,因此宣德炉由此得名。
在永宣时期,皇宫里就成立了“御用监”。
在明代,御用监就是专门给皇家宫廷,制作器物一个指定的部门。同样的部门在清朝叫造办处。
由于经历了元代蒙人统治后,宋代汉文化一代遭到中断,而在明代有所恢复,尤其明初,对宋代汉文化的追溯尤为强烈。因此,明初时期,汉文化开始大力恢复,香文化是其中之一。
宣德朱瞻基即位后,感到以前所用礼器粗糙,为宏扬汉文化事业,他要求“御用监”重新做一批鼎彝,包括香炉、熏炉、方鼎、香瓶、大鼎……
这些,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宣德炉,或者宣铜。
而那些宣德铜器,通常都有篆刻宣德年号款识,比如,“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宣德年”、“宣德”等。
眼前的这一只,款识就是:宣德年制。
“不是吧?”叶秋爽好想想到了什么,立即冲出去,朝那些乞丐追上去。
“喂!去哪里?”赵天明忍不住对着她的背影大声喊道。
叶秋爽没有回答,那速度真够快的。她追上其中一个乞丐,踹了人家一脚,把人家手上的一个铜碗抢了过来。
“刚才是你在骂我?混蛋!”
那乞丐一脸懵逼,他什么时候骂了人?见这个疯女人抢了他的混饭吃的家当,以为她要拿铜碗砸人。
这么大的一块铜,砸人绝对是不死也掉层皮。
他二话不说,连狠话都顾不上放下,几乎是连滚带爬逃跑。一个旧碗,扔了就扔了。别看他们刚才好像很威风,但没有人愿意被警察盯上。
叶秋爽将铜碗翻过来,发现同样有“宣德年制”四个字,顿时露出笑容来。
她可不是无缘无故追上来的,印象中,好像是还有一个乞丐拿着差不多的铜碗,才让她故意这么干。
赵天明等人看着这一幕,目瞪口呆,暗道:这样都行?
叶秋爽招呼赵天明他们先离开这里,大家走远之后,才对比两个铜碗,发现是一对的,几乎是一模一样。
“乞丐的东西也你也抢?”老黄忍不住说道。
这句话,跟之前叶秋爽怼他的那句,异曲同工之妙呀!
“要你管?你不也拿了一个吗?”
“我那是捡,你这是抢,怎么同?”老黄瞪眼睛,目光时不时落在那另外一个铜碗,有点炽热。
叶秋爽也不是傻子,能看不出这老头惦记她的宝物?
“看什么看?别打它主意。”
“丫头,这铜碗是一对的,你均给我吧!多少钱你报个数。”老黄还真是心动如潮。难得撞倒一对,全部弄到手,以后吹牛都有资本。
要知道,这可是明朝宣德铜器呀!有多珍贵,几乎是玩古董的人都知道。它们在民间,几乎都找不到,博物馆都有多少只。
“均”也是行内话,古玩、古玩,说的就是雅气,老是把买卖挂在嘴上,显得很俗气。于是,有人通常叫“转”、“让”、“均”等。
叶秋爽鄙视他一眼:“要不,你转给我?我肯定也不让你吃亏。”
“二十万怎么样?”
“你这是开玩笑吗?我给你五十万,你转给我。”叶秋爽见这老家伙还想捡漏,就更加看不起这个老家伙,心实在是太黑。
老黄身边的妇女,吃惊地望着那两只铜碗,一只就喊到五十万?而且人家还不愿意卖?这就是传说中的古董吗?
……
两人开始针对起来,任谁都能看出,这两个家伙均想要独吞两件宝物。
那些乞丐,要是知道,他们讨饭吃的家当,原来那么值钱,恐怕再也不愿意当乞丐了吧?
赵天明看了一会,宣德铜器,宣德炉比较出名,碗还真少见。
宣德铜器开一代铜器之先河,把我国古代的铜合金技术达到极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其历史意义影响深远。
文化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上至帝王将相,商贾,下至庶民无不为宣德铜器之魅力所折服。宣德铜器铜质精良、精细,在暗淡处能发现奇异的光泽。
还有款识的字,其字体结构严谨、工整规范、气韵连贯、刚劲有力,系当时书法大家手书后铸造。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就知道,这批铜器铸好后就封窑不铸了,七年后宣宗驾崩。后来,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销毁不少。
因此,存世十分罕见,价值极高,可谓是明朝艺术品中的瑰宝之一。
赵天明浏览了古镜传来的信息,暗道:难怪,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