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汉第三帝国

第39章天命所归

    刘宠、刘虞在没有受到刘曜用秘密武器黑火药威胁的情况下,甘愿冒着极大的风险赴约,具体原因或许有很多种。

    但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的与众不同!

    换成别的汉室宗亲,比如已经败亡的刘焉,赴约的可能性就很小。

    为什么这样说呢?

    刘宠与刘虞的出身,以及早年的经历,让他们和刘焉产生了极大的差别。

    首先说刘宠,他是继承了自己父亲王爵的陈王,从小衣食无忧,且受到良好的教育。

    这样的条件,原本是不会生出匡扶天下之心的。

    大部分像他这样的诸侯王,要么沉迷于生孩子{美色},比如中山靖王,要么吃喝玩乐,做一个纨绔。

    而刘宠是个异类!

    他善长骑射,武艺高超,而且深知民生疾苦,有着远大的志向!

    原历史上,在黄巾起义爆发后,他的陈国救济百姓,收拢了大量灾民,愿意效忠他的就不止十万!

    袁术正是害怕陈王的势力,才派刺客将其与其麾下的国相骆俊二人刺杀。

    换句话说,刘宠若不死,他很有可能会成为另一个光武帝刘秀,在东汉之后,再建汉帝国!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但现在不一样了,刘曜穿越到了这方时空。

    刘宠已经占据了帝都洛阳,距离帝位也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可他就是不愿迈出那一步。

    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现在的实力还不配登帝位!

    就像他年轻的时候,在自己封地境内认真的理政,做于民有利的实事,不去管外面的纷纷扰扰。

    他与刘虞一样,都是知道自己斤两的人。

    人贵有自知之明,刘宠是这样,刘虞也是这样!

    刘虞也是汉室宗亲,他的先祖乃是光武帝时期的废太子东海恭王刘强。

    他这样的出身背景,就连刘曜也没法跟他比。

    历史上他镇守幽州时,为政宽仁,深得人心,相邻青州、徐州等地的士族和百姓,为躲避黄巾之乱,慕名投奔的前前后后竟有一百余万人。

    当时董卓专权,废立皇帝,袁绍看不下去,便联合一些人打算拥立镇守幽州的刘虞。

    他们兴冲冲地找到刘虞,表明了愿意拥立刘虞为皇帝的想法。

    可刘虞却选择了拒绝!

    《后汉书》记载了刘虞当时拒绝袁绍等人的原话:“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暞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误邪!”

    如果这还不算忠心,那什么算忠心?

    刘虞若不拒绝而登上帝位,或许三国将不会出现。

    总而言之,刘宠不是不想做皇帝,而是他觉得自己的实力还没达到。

    至于刘虞,虽然现在的野心比原时空要大,可他仍然能清醒的看见自己与刘曜、刘宠的差距。

    他最初起兵是真心的为了匡扶汉室江山,问鼎帝位是后来才有的想法。

    刘宠、刘虞不想成为汉室江山的罪人,也不想成为诸夏的罪人。

    他们的初心与刘曜一样,都是振兴汉室,匡扶天下。

    刘曜在信中说明了,他有方法选出最适合做皇帝的人,无疑对二刘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而且,刘曜十几年积累的名望与口碑,真的让人难以怀疑他存心不良。

    三刘都是三十岁出头的热血青年,两汉又最讲究信义,以上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最终才促成了三刘的会晤!

    历史上很多划时代的协定、约定或宣言,在没有问世之前,人们都不相信协定、约定或宣言的内容会成为现实。

    往往都是发生之后,人们才豁然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必然!

    不管怎么说,在熹平二年六月二十日这一天,由刘曜亲笔起草的《三王停战协议》正式问世!

    刘曜对变革华夏的新一轮布局,也缓缓拉开了序幕!

    六月二十日。

    戌初一刻。

    洛阳皇城。

    北宫正殿幕后。

    与往常一样,和众臣工结束议事后,刘宠移步幕后,骆俊也跟着过来了。

    “启奏大王,臣见这协议书上刘曜留下的印签乃是‘楚王之玺’,可见其早已私刻印玺,称王之心昭然若揭!他与大王、鲁王达成停战协议,而获得最大利益的却是他啊!”

    “按照协定,西域和凉、并、益、荆、扬、交六州之地,以及京兆长安、左冯翊、右扶风皆为楚王封地,天下十三州大半疆域已落入其手,凉、并二州产马,三年的时间,足以让他组建上万铁骑,届时横扫天下,易如反掌!”

    “而且,荆州......”

    刘宠闻而不语,静静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骆俊咽了口唾沫,着急的说道:“大王刚才不该急着取消‘假皇帝’的尊号,应该再等一等!待刘曜按照约定,率领大军退去,鲁王按照约定,领兵离开洛阳,赶赴封地之后,再做计较也不迟。”

    “丞相稍安勿躁!”刘宠淡定的说了一句。

    “丞相”二字立即让骆俊冷静了下来,他现在虽然担任丞相之位,可实际上不过是国相罢了。

    刘宠示意骆俊喝口水润润嗓子,待骆俊喝了一口水之后,他不紧不慢的开始阐述他的观点。

    “楚王是当世圣贤,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亲笔草拟的停战协议,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从他、本王、鲁王之中选出最有能力治理天下的人去做皇帝。”

    “这样做,既能避免宗室内部的纷争,令百姓免遭战火,保存帝国元气,又能让输者心服口服,令天下士人、百姓趁此机会看见胜出者的天命所归,对未来的新帝、新朝廷充满希望,再续汉室百年、千年,乃至万年的江山!”

    刘宠学着刘曜说话的口气道:“请丞相想象一下,一位证明了自己乃是天命所归的皇帝,其号召力、影响力会有多么庞大?用事实证明的天命所归啊,可不是谶语学说那一套......”

    骆俊认真的听着刘宠的讲述,对于刘曜是当世圣贤的观点,他表示赞同。

    对于停战协议的公平公正公开,他却有所质疑。

    三方互相计算增长率,并且公布天下,算是公正公开。

    但公平就不见得了!

    现在谁不知道刘曜在安南还有一块疆域面积不下于一个大郡的产粮区,且按照协议划给他的六州之地境内,有着许多忠义学府,培养士人的速度肯定不会慢。

    再者,刘曜虽为汉室宗亲身份,可他本质上是靠商业起家,掌控的百姓集团财力雄厚,有的是法子让百姓富起来。

    “你莫要忘记凉、并、益三州乃是边境,诸羌之乱多年未定,西域更是混乱不堪,且荆、扬、交三州境内又有着诸多蛮族,想要治理好这些地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本王的幽、豫、冀三州,再加上弘农、河内、河东、河南四郡以及帝都洛阳,虽然疆域不如楚王,但所拥有的人口却接近一千六百万,几乎是天下三分之一的人口!”

    “此外,本王境内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没有了朝中奸宦的掣肘,各地稍加治理,便可使百姓丰衣足食!富裕百姓的增长率和人口的增长率应该不会太差!且很多饱学之士皆出自本王的境内,未来三年,士人的增长率该是本王为第一无疑!”

    刘宠说到这里,似笑非笑的看着一脸惊讶的骆俊,问道:“本王所言,丞相以为如何?”

    骆俊像是第一次认识刘宠一样,一时间被震惊的说不出话来。

    这也难怪,因为刘宠刚才的这番言论并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而是今天下午刘曜在凉棚之中,一步步引导刘宠,让刘宠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在何处。

    自那以后,刘宠对他自己的优势有了清晰的认识。

    鲁王刘虞同样也在刘曜的引导之下,看见了他自己的优势。

    “大王所言极是,臣刚才莽撞,还请大王恕罪!”

    在这一瞬间,刘宠与骆俊心中贤明帝王的形象重叠了!

    骆俊心想:“或许,大王真的是天命所归!”

    同一时间,不善言辞的鲁王刘虞,也用一番有理有据的话,打动了效忠他的众臣工。

    至于刘曜,却在百姓军主帅大帐之中,向皇甫嵩、朱俊等高级将领布置着明天的行军路线。

    既然以王者的名义签订了停战协议,作为“当世圣贤”,自然要以身作则,率先行动起来,把大军从洛阳撤离,退回长安。

    不过,撤兵归撤兵,但他与陈王的势力范围之边境,肯定是要驻军看守的。

    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他的京兆和陈王的弘农郡相邻,他的左冯翊又和刘宠的河东郡相邻。

    在这两个地方的边境,百姓军必须布置一定的兵力,并设定关口。

    一方面用来震慑那些不安分的人,另一方面也是“保障”两个势力下的客商或信使路过边境时的“安全”。

    此外,对于并州、凉州这两个虽然按照协定划给了刘曜,但并没有彻底被百姓军控制的地方,也要开始进行布置。

    而且,类似并州、凉州的还有西域,以及荆州境内被贼军占领的江夏,和目前仍没有归附刘曜集团的南阳郡。

    这些地方,都是要刘曜花心思和精力进行征服的!

    考虑到刘宠、刘虞所拥有的优势乃是真实的优势,并非刘曜瞎忽悠。

    刘曜引导二刘发现各自的优势,不带半点的虚假夸大成分。

    而他本身的优势与劣势,也是非常明显!

    抛开刘虞拥有的优势不谈,自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至今,凉、并二州以及西域之地,就时常发生叛乱!

    如何平定诸羌,统治西域,震慑北疆的北匈奴,乃是三件有着巨大压力和困难的工作!

    所以,这一次的三年之约,对刘曜而言,也是一次自证“天命所归”的重大挑战!

    只要他能胜出,便能从普通的凡人,一跃成为拥有“天命光环”加持的“天子”!

    天子者,口含天宪,言出法随,可决人生死福祸,执掌天下神器!

    届时,他就能以无上的号召力及影响力,按照他的想法,治理这个华夏!

    作为穿越者,他必须赢!

    Ps:今天只有这一更,是二合一的大章!再次鞠躬感谢订阅本书的大佬们,特别是投本书月票和打赏本书的大佬,拜谢!昨天上架,虽然现在的数据依然惨不忍睹,但我的斗志仍在!容我规划一下接下来的情节,择日再来一次万字爆发!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