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内阁
徐祖辉也支持道,“北元之战已经消耗了我们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而且如果我们要与倭国开战,就必须派遣军队远赴高丽,这样一来,不管是士气与民意,都会陷入劣势。”
朱允文思考了一下说,“这样吧,朕准备将这件事跟倭国摆着明面上谈,朕起草一封国书,交予倭国幕府将军,陈清利害关系,如果他识相,就将补偿交给我们,如果不识相,我们就开战,这于人民与士兵都有一个交代。”
徐祖辉低眉道,“臣没有异议了。”
这确实是现在最有效的办法,以朱允文个人情感来讲,他非常希望借助这个契机一举将倭国歼灭,但是他有不得不考虑这件事背后的利害关系,大战未久就起新的争端,会失民心。
李达这次很支持朱允文的想法,他携着所有文臣行礼道,“臣等没有异议了。”
“好,那朕今天就起草国书一封,李达你再转交礼部,择日派使臣去倭国。”
“臣遵命。”
朱允文酝酿了一下说,“现在朕要提的,就是更重要的事情了,先皇驾崩以来,国务日忙,政务日多,朕心力憔悴,实在不堪重负,而且为了保证朕的政策能更加准确,臣下的意思能更完美的表达给朕,朕决定,设立一个机构,命名为内阁。”
李达问道,“皇上,这内阁是何种机构?”
朱允文解释道,“经过朕的深思熟虑,朕准备从文官中选出六人担任内阁大学士,位居五品,他们品位不高,但是可以代替朕接收臣下的奏折,择情将奏折再传阅给朕,减轻朕的负担。”
李达心里一凛,这不就是把丞相重新设立回来了吗?只不过这次是把丞相分为了六份。
而且这个皇帝口中所称的内阁,领五品位,那不就是用着低位做着高位的事情吗?
但仔细一想想,能够帮皇帝处理奏折,这岂不是一项天大的权力。
朱允文笑道,“言官也可以直接来禀告我,如果有内阁大学士徇私舞弊,受重罚,内阁所有人受到所有官员的监督。”
蓝玉不爽的说,“那这内阁不就非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了吗?”
朱允文淡然说,“我仅让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批红则由朕的心腹太监从内阁送达朕的面前。”
李达问道,“那这六位大学士互相猜忌,不认可怎么办?”
朱允文回答道,“内阁之中,选一人为内阁首辅,他统领内阁,并可以有一票否决权。”
“内阁大学士入职文渊阁,与六部分开,互相独立,有单独的权力。”朱允文说,“当然这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朕处理政务的问题,期间所遇到的很多问题,朕也会关注并加以改进。”
李达抿了抿嘴,他看了一眼朱允文说,“那陛下准备让哪些官员入职?”
这件事情也是所有人最关心的,虽然这个职位品位不高,但是重在有权力啊,即使不能比之宰相,但也比那尚书好当。
朱允文看了在场的官员说,“朕所选择的人,一定要是锐意进取,能够为朕分忧的人,其一,就是朕前些日子安排到工部监督的慕容家慕容复,他少幼便能通礼,入职期间更是兢兢业业,没有丝毫逾越,这文渊阁大学士之一,朕便决定让慕容复来担任。”
在场的官员都没有异议,从朱允文安排慕容复的工作之时,他们就看明白了,这个皇帝非常的器重慕容复。
其实朱允文还准备让司马辉入职的,这人没有问题,也算多才,更何况是司马雅琳的弟弟,怎么说也该帮一把,但他前些日子去了江南,这就没办法了,但江南那边油水也多,镀镀金再回来也好。
“其二呢,便是吏部尚书李达,李达一直以清廉为政,正直为人处事,是当之无愧的文官之首,他的功绩,朕一直看在眼里,这文渊阁之二的位置,便让他来入职。”
李达激动的说,“臣不胜荣幸。”
这第二个也没有问题,人家李达现在是什么身份啊,国丈,皇后的亲生父亲,他不显贵谁显贵?
朱允文的安排也在情理之中,他们都能接受。
朱允文停顿了一下说,“这第三个,并没有在朝中担任职务,他叫杨涟,来自应天城外的海平线,这人朕在去江南的时候有过接触,其励精图治,气质不凡,吞吐大气,可谓是大才,朕准备让他入职,卿等没有意见吧?”
李达都被安排好了,他能有什么意见?李达默默的站回了队列中。
但其他尚书就不干了啊,我们都没机会,凭什么让一个无名无性的人超到他们前面去?不过这还有三个名额呢,他们还不准爆发。
朱允文也看到了这些人的表情,他淡淡的说,“江南诚信商会的老板江凯,经常与洋人接触,精通洋人的技艺与知识,让他入职,可以有助于朕接受新的建设性建议。”
商人当官?这还了得?这不是开历史倒车吗?
户部尚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臣有异议,这怎么能让商人做官?百姓们会认为这是在卖官啊!皇上,这样不可。”
朱允文摇摇头说,“你这就说错了,国家想要进步,就必须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接受一切的勇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江凯比这场的很多人都要厉害,难道就因为他是商人我们就要否定他吗?”
尚书劝道,“都言道,商人逐利,如果真让商人入职,他带着以前的习惯,那这卖国的事情,很有可能会出现。”
朱允文心里冷笑,这个理由倒是找得很好啊,商人逐利这个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早就已经根深蒂固了,很难被撼动。
朱允文说,“但是我们不能一巴掌打死一片吧,这件事无需再议,江凯这个人的观察与任命,朕还会继续进行的。”
皇帝就这点好,可以排除任何异议达成自己的目标。
但这下,只怕朱允文在文官中的风评会更差了,当初他撤销海禁政策就已经得罪了不少人。
尚书沉声问道,“皇上,那剩下两个位置呢?”
朱允文心里暗道,那也不可能让你当啊,他迟早要把这些人全部撤掉,朱允文可不希望执行政令的时候还有一堆人反对。
“剩下那两个人,朕先不准备安排,朕将通过继续的观察来选择。”
朱允文思考了一下说,“这样吧,朕准备将这件事跟倭国摆着明面上谈,朕起草一封国书,交予倭国幕府将军,陈清利害关系,如果他识相,就将补偿交给我们,如果不识相,我们就开战,这于人民与士兵都有一个交代。”
徐祖辉低眉道,“臣没有异议了。”
这确实是现在最有效的办法,以朱允文个人情感来讲,他非常希望借助这个契机一举将倭国歼灭,但是他有不得不考虑这件事背后的利害关系,大战未久就起新的争端,会失民心。
李达这次很支持朱允文的想法,他携着所有文臣行礼道,“臣等没有异议了。”
“好,那朕今天就起草国书一封,李达你再转交礼部,择日派使臣去倭国。”
“臣遵命。”
朱允文酝酿了一下说,“现在朕要提的,就是更重要的事情了,先皇驾崩以来,国务日忙,政务日多,朕心力憔悴,实在不堪重负,而且为了保证朕的政策能更加准确,臣下的意思能更完美的表达给朕,朕决定,设立一个机构,命名为内阁。”
李达问道,“皇上,这内阁是何种机构?”
朱允文解释道,“经过朕的深思熟虑,朕准备从文官中选出六人担任内阁大学士,位居五品,他们品位不高,但是可以代替朕接收臣下的奏折,择情将奏折再传阅给朕,减轻朕的负担。”
李达心里一凛,这不就是把丞相重新设立回来了吗?只不过这次是把丞相分为了六份。
而且这个皇帝口中所称的内阁,领五品位,那不就是用着低位做着高位的事情吗?
但仔细一想想,能够帮皇帝处理奏折,这岂不是一项天大的权力。
朱允文笑道,“言官也可以直接来禀告我,如果有内阁大学士徇私舞弊,受重罚,内阁所有人受到所有官员的监督。”
蓝玉不爽的说,“那这内阁不就非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了吗?”
朱允文淡然说,“我仅让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批红则由朕的心腹太监从内阁送达朕的面前。”
李达问道,“那这六位大学士互相猜忌,不认可怎么办?”
朱允文回答道,“内阁之中,选一人为内阁首辅,他统领内阁,并可以有一票否决权。”
“内阁大学士入职文渊阁,与六部分开,互相独立,有单独的权力。”朱允文说,“当然这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朕处理政务的问题,期间所遇到的很多问题,朕也会关注并加以改进。”
李达抿了抿嘴,他看了一眼朱允文说,“那陛下准备让哪些官员入职?”
这件事情也是所有人最关心的,虽然这个职位品位不高,但是重在有权力啊,即使不能比之宰相,但也比那尚书好当。
朱允文看了在场的官员说,“朕所选择的人,一定要是锐意进取,能够为朕分忧的人,其一,就是朕前些日子安排到工部监督的慕容家慕容复,他少幼便能通礼,入职期间更是兢兢业业,没有丝毫逾越,这文渊阁大学士之一,朕便决定让慕容复来担任。”
在场的官员都没有异议,从朱允文安排慕容复的工作之时,他们就看明白了,这个皇帝非常的器重慕容复。
其实朱允文还准备让司马辉入职的,这人没有问题,也算多才,更何况是司马雅琳的弟弟,怎么说也该帮一把,但他前些日子去了江南,这就没办法了,但江南那边油水也多,镀镀金再回来也好。
“其二呢,便是吏部尚书李达,李达一直以清廉为政,正直为人处事,是当之无愧的文官之首,他的功绩,朕一直看在眼里,这文渊阁之二的位置,便让他来入职。”
李达激动的说,“臣不胜荣幸。”
这第二个也没有问题,人家李达现在是什么身份啊,国丈,皇后的亲生父亲,他不显贵谁显贵?
朱允文的安排也在情理之中,他们都能接受。
朱允文停顿了一下说,“这第三个,并没有在朝中担任职务,他叫杨涟,来自应天城外的海平线,这人朕在去江南的时候有过接触,其励精图治,气质不凡,吞吐大气,可谓是大才,朕准备让他入职,卿等没有意见吧?”
李达都被安排好了,他能有什么意见?李达默默的站回了队列中。
但其他尚书就不干了啊,我们都没机会,凭什么让一个无名无性的人超到他们前面去?不过这还有三个名额呢,他们还不准爆发。
朱允文也看到了这些人的表情,他淡淡的说,“江南诚信商会的老板江凯,经常与洋人接触,精通洋人的技艺与知识,让他入职,可以有助于朕接受新的建设性建议。”
商人当官?这还了得?这不是开历史倒车吗?
户部尚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臣有异议,这怎么能让商人做官?百姓们会认为这是在卖官啊!皇上,这样不可。”
朱允文摇摇头说,“你这就说错了,国家想要进步,就必须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接受一切的勇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江凯比这场的很多人都要厉害,难道就因为他是商人我们就要否定他吗?”
尚书劝道,“都言道,商人逐利,如果真让商人入职,他带着以前的习惯,那这卖国的事情,很有可能会出现。”
朱允文心里冷笑,这个理由倒是找得很好啊,商人逐利这个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早就已经根深蒂固了,很难被撼动。
朱允文说,“但是我们不能一巴掌打死一片吧,这件事无需再议,江凯这个人的观察与任命,朕还会继续进行的。”
皇帝就这点好,可以排除任何异议达成自己的目标。
但这下,只怕朱允文在文官中的风评会更差了,当初他撤销海禁政策就已经得罪了不少人。
尚书沉声问道,“皇上,那剩下两个位置呢?”
朱允文心里暗道,那也不可能让你当啊,他迟早要把这些人全部撤掉,朱允文可不希望执行政令的时候还有一堆人反对。
“剩下那两个人,朕先不准备安排,朕将通过继续的观察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