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反击(二)
兴庆池边的水阁四面挂着细竹帘子,既能保证透光,又能阻隔寒风的侵袭,加上放在四个角落里的炭盆,整个屋子里暖意融融,可刘稷的心里,却是寒冷无比。
他总算是领教了封建帝王那种一言可决生死的威势,心里寻思着,是直接夺路而逃呢,还是胁持了李隆基,逼他放自己出城?
屋子里除了他们俩,还有高力士和两个内侍,高力士白白胖胖的,不像身负绝世武功的样子,那两个内侍身材瘦高瘦高地,双目是否冒精光,太阳穴是否凸起,一时间也无法分辨,可既然李隆基让他俩随侍身边,多半就起着护卫之责吧,自己赤手空拳,未必真能打得过,至于逃跑,好像外头就是兴庆池,一个猛子扎下去,潜行个几十米,问题不大吧,只是这水也忒冷了点。
就在他的思维无限发散时,一个声音冷冷响起,
“怎么,没话说了?”
刘稷回过神来,一拱手答道:“臣不知该如何说。”
“只管说来。”
“那臣就直言了,陛下爱重之心,让臣惶恐不可当,若是身在朝堂,当是求之不得,连带着大宅子都解决了,何乐而不为,可臣是个边将,才不过十六岁,还想为陛下驱驰个三十年呢,难道将公主扔在京城守活寡?还是臣脱了这身战袍,到宫门做个看守?岂不负了陛下所望。”
李隆基的脸色慢慢平复下来,语气也恢复了一点热度,因为自己曾说过,不让他这样的勇士做个守门看更之辈。
“起来说话。”
“谢陛下。”刘稷明白自己的话已经打动了他,赶紧趁热继续。
“如今我大唐威服天下,四夷来朝,看似已无边患之忧,其实不然,北边,契丹、奚人皆狐蝴之辈,朝附暮叛,不可尽信,西陲,葛逻禄首鼠两端,突骑施蠢蠢欲动,昭武诸国心口不一,大食人虎视耽耽,都是极大的变数,臣还指着他们,升官晋爵,建功立业呢,岂能甘心在这京城之地,走马遛犬了此残生?”
李隆基终于被他说得笑了,摇摇头。
“这话听着倒是真,就你这性子,放在京城,见天的就会给朕惹麻烦,也容易为人抓住把柄,是得放出去历练几年,也怪朕心思急切了些,可虫娘这孩子怎么办,受了那么大委屈,还没法同人说。”
刘稷马上作出一个认错的表情:“是臣鲁莽了,请陛下恩准,让臣去同公主赔罪,臣定然为公主解开心结。”
“你这张嘴,也罢,事情是你惹出来的,就让你试试吧,她虽然还不是公主,可也是朕的孩子,礼敬一些是应当的。”
“臣遵旨。”
刘稷老老实实地应下,哄一个女孩子,总比哄一只老虎安全,他是想要尽快地离开,可李隆基分明不想放他。
“这事暂且如此吧,叫你来,是另有其事,战报里写得,你孤身一人,深入不毛,挑起尼婆罗人内讧,从而一举拿下其都城,朕想问你,其国王室,是否尽灭?”
原来是这件事,刘稷不疑有他,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述了一遍,当然隐去了王后那一段。
“......当时山民起事,杀尽了城内权贵,我大唐兵马到达时,只救下一些女眷,后来,臣想利用他国王后的影响,招降西部诸城,没曾想她起了异心,于诸中起兵反叛,战败后于宫中,因此,尼婆罗王室仅余了一个王女,名为艾尔西蕾娅。”
李隆基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这个艾尔什么娅,她目前是尼婆罗国摄政,派了国中大相名为玛力乞者,带来了她的国书,想不到一个异国孤女还能写得一手汉文,你觉得,此国是否依西蕃例,为我朝附庸可好?”
玛力乞,大相?刘稷的脑海里,想起了那个山民大叔的样子,李隆基问计自己,是想要做什么呢?
刘稷一边思考一边答道:“此国路途遥远,缓急之时,不可申援,臣以为,其国如何安置,要看陛下待吐蕃故地如何?”
“说下去。”李隆基一下子来了兴致,因为他正为此头疼呢。
“臣料想,吐蕃人必然不愿有所改变,他们只打算在名义上归附,实则养精蓄锐以图后话,可那样一来,就会辜负了心向我朝的象雄、尼婆罗、还有天竺诸邦,他们为了我朝已经将吐蕃人得罪殆尽,有朝一日,吐蕃复起,必然不会放过他们,而我朝隔得太远,等消息传到,只怕已经来不及了,这便是臣要说的第一件事。”
“他们这些小国,利益一致,都不欲看到吐蕃复振,若是真到了那一步,他们再也难以相信我朝,大唐将会失去整个西南的拥护,吐蕃人则再无后顾之忧,其势将更胜从前,这不是陛下愿意看到吧。”
李隆基默然不语,如果不是左右为难,何致于到现在也拿不出一个妥善的法子。
刘稷继续说道:“吐蕃若是仍然占有故地,不出三年就会故态萌发,因为他们的骨子里,只有侵征,任何一人成为赞普,不如此都不足以让国内的大族齐心,天性使然无法改变,反观我朝,河陇两地驻军逾十五万,撤与不撤都难,想必诸公为此烦恼已非一日了吧。”
“难道你有什么好法子?”
“有个法子,好与不好还须陛下衡量。”
“快说。”李隆基不自觉得上身前倾,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
“那臣就妄言了,很简单,以逻些城为治所,设立大都护府,移驻河陇之兵于此,无需十五万,仿范阳例,十万左右即可,军中以熟悉高原之民为主,今后可以适当吸引吐蕃人入伍,一是分化,二是同化,有大唐之兵十万坐镇,便可让象雄、尼婆罗及天竺诸国齐心,哪怕吐蕃人真有异心,大都护敕令也能马上召集诸国兵马,四面进剿,同时大唐自关中出兵,联合苏毗部,讨平一无德之吐蕃残部,不会比这一次更困难。”
此言一出,李隆基顿时露出一个惊讶的表情,不是这番言论有多么高深,而是这样的话,居然是从一个以蛮力著称的年青人嘴里说出来,显得那么不真实。
昨天那个贪杯好色的刘稷,今天这个条理分明、侃侃而谈的刘稷,究竟哪一个才是他真实的一面?
他总算是领教了封建帝王那种一言可决生死的威势,心里寻思着,是直接夺路而逃呢,还是胁持了李隆基,逼他放自己出城?
屋子里除了他们俩,还有高力士和两个内侍,高力士白白胖胖的,不像身负绝世武功的样子,那两个内侍身材瘦高瘦高地,双目是否冒精光,太阳穴是否凸起,一时间也无法分辨,可既然李隆基让他俩随侍身边,多半就起着护卫之责吧,自己赤手空拳,未必真能打得过,至于逃跑,好像外头就是兴庆池,一个猛子扎下去,潜行个几十米,问题不大吧,只是这水也忒冷了点。
就在他的思维无限发散时,一个声音冷冷响起,
“怎么,没话说了?”
刘稷回过神来,一拱手答道:“臣不知该如何说。”
“只管说来。”
“那臣就直言了,陛下爱重之心,让臣惶恐不可当,若是身在朝堂,当是求之不得,连带着大宅子都解决了,何乐而不为,可臣是个边将,才不过十六岁,还想为陛下驱驰个三十年呢,难道将公主扔在京城守活寡?还是臣脱了这身战袍,到宫门做个看守?岂不负了陛下所望。”
李隆基的脸色慢慢平复下来,语气也恢复了一点热度,因为自己曾说过,不让他这样的勇士做个守门看更之辈。
“起来说话。”
“谢陛下。”刘稷明白自己的话已经打动了他,赶紧趁热继续。
“如今我大唐威服天下,四夷来朝,看似已无边患之忧,其实不然,北边,契丹、奚人皆狐蝴之辈,朝附暮叛,不可尽信,西陲,葛逻禄首鼠两端,突骑施蠢蠢欲动,昭武诸国心口不一,大食人虎视耽耽,都是极大的变数,臣还指着他们,升官晋爵,建功立业呢,岂能甘心在这京城之地,走马遛犬了此残生?”
李隆基终于被他说得笑了,摇摇头。
“这话听着倒是真,就你这性子,放在京城,见天的就会给朕惹麻烦,也容易为人抓住把柄,是得放出去历练几年,也怪朕心思急切了些,可虫娘这孩子怎么办,受了那么大委屈,还没法同人说。”
刘稷马上作出一个认错的表情:“是臣鲁莽了,请陛下恩准,让臣去同公主赔罪,臣定然为公主解开心结。”
“你这张嘴,也罢,事情是你惹出来的,就让你试试吧,她虽然还不是公主,可也是朕的孩子,礼敬一些是应当的。”
“臣遵旨。”
刘稷老老实实地应下,哄一个女孩子,总比哄一只老虎安全,他是想要尽快地离开,可李隆基分明不想放他。
“这事暂且如此吧,叫你来,是另有其事,战报里写得,你孤身一人,深入不毛,挑起尼婆罗人内讧,从而一举拿下其都城,朕想问你,其国王室,是否尽灭?”
原来是这件事,刘稷不疑有他,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述了一遍,当然隐去了王后那一段。
“......当时山民起事,杀尽了城内权贵,我大唐兵马到达时,只救下一些女眷,后来,臣想利用他国王后的影响,招降西部诸城,没曾想她起了异心,于诸中起兵反叛,战败后于宫中,因此,尼婆罗王室仅余了一个王女,名为艾尔西蕾娅。”
李隆基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这个艾尔什么娅,她目前是尼婆罗国摄政,派了国中大相名为玛力乞者,带来了她的国书,想不到一个异国孤女还能写得一手汉文,你觉得,此国是否依西蕃例,为我朝附庸可好?”
玛力乞,大相?刘稷的脑海里,想起了那个山民大叔的样子,李隆基问计自己,是想要做什么呢?
刘稷一边思考一边答道:“此国路途遥远,缓急之时,不可申援,臣以为,其国如何安置,要看陛下待吐蕃故地如何?”
“说下去。”李隆基一下子来了兴致,因为他正为此头疼呢。
“臣料想,吐蕃人必然不愿有所改变,他们只打算在名义上归附,实则养精蓄锐以图后话,可那样一来,就会辜负了心向我朝的象雄、尼婆罗、还有天竺诸邦,他们为了我朝已经将吐蕃人得罪殆尽,有朝一日,吐蕃复起,必然不会放过他们,而我朝隔得太远,等消息传到,只怕已经来不及了,这便是臣要说的第一件事。”
“他们这些小国,利益一致,都不欲看到吐蕃复振,若是真到了那一步,他们再也难以相信我朝,大唐将会失去整个西南的拥护,吐蕃人则再无后顾之忧,其势将更胜从前,这不是陛下愿意看到吧。”
李隆基默然不语,如果不是左右为难,何致于到现在也拿不出一个妥善的法子。
刘稷继续说道:“吐蕃若是仍然占有故地,不出三年就会故态萌发,因为他们的骨子里,只有侵征,任何一人成为赞普,不如此都不足以让国内的大族齐心,天性使然无法改变,反观我朝,河陇两地驻军逾十五万,撤与不撤都难,想必诸公为此烦恼已非一日了吧。”
“难道你有什么好法子?”
“有个法子,好与不好还须陛下衡量。”
“快说。”李隆基不自觉得上身前倾,做出一个倾听的姿势。
“那臣就妄言了,很简单,以逻些城为治所,设立大都护府,移驻河陇之兵于此,无需十五万,仿范阳例,十万左右即可,军中以熟悉高原之民为主,今后可以适当吸引吐蕃人入伍,一是分化,二是同化,有大唐之兵十万坐镇,便可让象雄、尼婆罗及天竺诸国齐心,哪怕吐蕃人真有异心,大都护敕令也能马上召集诸国兵马,四面进剿,同时大唐自关中出兵,联合苏毗部,讨平一无德之吐蕃残部,不会比这一次更困难。”
此言一出,李隆基顿时露出一个惊讶的表情,不是这番言论有多么高深,而是这样的话,居然是从一个以蛮力著称的年青人嘴里说出来,显得那么不真实。
昨天那个贪杯好色的刘稷,今天这个条理分明、侃侃而谈的刘稷,究竟哪一个才是他真实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