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天炼法器、针锋相对
贡院之内,在陈浮生写下“三不足”的同时,文气好似翻江倒海。
在王介甫这个学问大家和老太监这种武道高人眼中,就有着无数异象接连不断地出现。
春雷一响,就有一道清气趁势而起,扶摇而上,足足抵达了贡院上方的那片乌云,方才后劲不足地缓缓止住。
看起来卓然不群,别有一股气度。
老太监指着这道清气,向少年天子萧璋解释道:“这位考生眼光独到,心思更是极其敏锐,能够瞬间抓住贡院文气的异动,见缝插针,异军突起。无论是眼光还是决断都颇为难得。不过,”
说到这里,老太监稍微摇了摇头,有些惋惜道:“不过这位考生未免太过机敏了,没有经过磨练,就和奴才们练武一样,根基就有些虚浮不定,锦上添花很好,但是遇到千斤重担的时候就有些承担不起了。反倒是这一位,”
老太监指指对立方向一座缓缓升起的虚影,开口赞道:“这位考生恰好相反,文气沉凝如山,老奴竟然找不到一点儿破绽,只能推测想来这考生应该不是一位少年举人。”
“这是为什么,大伴你能看出他们的文章风格这我信,难道还能看出他们的年纪老幼不成?”萧璋一脸不信道。
“那怎么可能?”老太监笑了一笑,这才开口解释,“如果是一位年轻人,少年得志,阅历也不够深厚,任性使气,求的是一个快意,绝对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每一步都走得不疾不徐,不急不躁,无比踏实。这两人如果搭配起来,一张一弛。但是极为相称。”
“那他们加起来也比不上这个能够使天降异象的考生。”萧璋抬头望了一眼高空,开口笑道,
这个时候陈浮生虽然不知道主考官和少年皇帝都已经成功注意到了他。
但他从落笔之时就已经明白,这一篇文章唯有做得石破天惊,语不惊人死不休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所以在“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句之后,他笔锋一转,重重写下“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的字样。
这是孙圣的见解。
他是要以孙圣来对抗孔孟二圣的地位。
荀圣,是地位极为特殊的一位人物。
十五始出游齐国,在当时号称全天下思想中心的稷下学宫三次出任祭酒。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孙圣则是提出了“礼”、“法”二字。
善恶之辩、天人之辩、名实之辩、王霸之辩,这几场真正意义上的大辩论可以说全是因他而起。
韩非、李斯同出门下,甚至可以说,法家也就是在他手中最终成型。
针对亚圣的“法先王”,他更是直接表明上古三代的“先王”时代久远,事迹简略,远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
“后王”者,盖指“近时”之圣王或可能成为王者的“天下之君”,即理想的最高统治。
而“法先王”必须通过“法后王”的途径才能实现。
“法后王”三字一落下,陈浮生便感觉文思泉涌,似乎隐隐把握到了学贯儒法两家的孙圣的某种精神。
心有所悟,陈浮生立刻便感觉笔锋一轻。到贡院对自己的压制忽然就放松了下来。
切身感受到效果的陈浮生不由一阵大喜,知道自己的这种做法是正确。
更是奋笔疾书,然后贡院之中那浩瀚的文气以及积累了千年的圣贤精神却是活跃起来,与他建立起了某种练习。
识海之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了修为在身,识海之中除了那一棵象征着本我意识的大树以及树上悬挂的六色光轮、书籍以及那一只巨蚌外别无一物,一片光秃秃的识海瞬间如同潮水般涌进来海量文气,将识海填充地满满当当,只欲炸裂。
识海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一股莫大的危机,原本相互压制的几件物事同时放开了对于彼此的钳制,一同用力将识海稳定下来。
然后识海便开始了急剧的扩张,一倍,二倍,三倍,足足扩张到原来的十倍方才由汹涌停息下来,变成了涓涓细流。
这时候陈浮生笔下已经写到
“俗儒略法先王而乱世,术缪杂学,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这篇文章文章,已经快要到达收尾的紧要关头。
凤头猪肚豹尾。
这最后一句,必须短而有力。
猛然提笔。
陈浮生将心神回到了船行夔门,在这天下第一雄关之外,留书崖壁的那一瞬间。
“大鹏一日同风起,
会当击水三千里。”
陈浮生心中默念,当日那股无拘无束,势要斩断眼前一切阻碍的信念再次返回到了心中。
一身气势陡涨,勉强排开了贡院之中无所不在的文气,短暂营造出一个“真空”地带。
笔锋重重落下。
“是故,法必变,祖宗之法无须守!”
一十二个字落下,力透纸背。
陈浮生最后一丝力气完全被抽空,再也无力维持周身的“真空”地带。
然后文气与这残留的剑意混在一起,远比之前更加霸道地挤进了识海之中。
一阵清明。
贡院的乌云则是迅速盘旋积聚起来。
轰隆!
就听一声轰响,乌云之中闪过一道刺眼光芒!
竟是一道远比之前粗壮不知多少的雷电,直直地照着陈浮生的号房劈下。
出乎意料地,来势汹汹的雷电一接触屋顶便凭空传了过去,没有造成一点损害。
穿过屋顶,然后便是落在了那宽不盈尺的试卷之上。
雷光化为春水一般,细腻温柔,在纸上游走不定,被一个个筋骨饱满的字所吸收,给字染上一层青银之色。
而原本普通的纸张,也是迅速变得坚硬有如金属一般,上面更是泛起了奇异花纹,放眼望去,只觉繁复深奥至极。
这是天炼法器啊!
陈浮生瞬间就明白了过来发生了什么。
法器除了修行之人炼就的之外,还有极少数的一些乃是机缘巧合应天时地利而生。
这种法器就被称为天炼法器。
事实上,修行之人最开始不知道如何炼制法器,使用的都是这种天地自然生成的宝物。
直到后来,修行者才在一代代地研究之下,成功地琢磨出了法器如何炼制。
只不过这种后天人为的东西,终究比起天生地养的要差了一分灵性。
而这张试卷虽说是人为书就,却是得了天雷之力的洗练,倒也勉强可以说一声天炼法器。
这一道雷光几乎同时再次把众人的视线吸引了过来。
“这是怎么回事,贡院之地,居然会有天雷落下,我们应该立刻派巡场的兵卒过去看看以防走水。”一个同考官躬身说道。
“无需惊慌,”王介甫眯起眼睛,仔细观望了一眼,摆摆手道,“这是刚才那位考生的文章近了圣道,天地之力的自行反应罢了,刚才这一道天雷有生无杀,纯是造化之功,不会对贡院造成什么危害的。”
“既然引动了天地之力,想必文章确实不凡,既然那位考生已经完成了文章,我们何不取过来一睹为快,王介甫门下一个新党官员,揣摩着他的心思说道。
这一次沈倒是没有跳出来反对,一来他刚才被指责有私相授受的嫌疑不方便开口,二来他也看出这篇文章已经得了天眷,最起码一个两榜进士是跑不了的,甚至都有可能名留青史,自然不会自己找不痛快,免得沦为史书上相对立的小人形象。
“算了,”王介甫这一次却是摆了摆手,道,“沈大人说的没错,这样子确实有些不妥,左右第一场已经快要结束,等收完卷我们自然有的是时间观看。”
“恭喜官家,贺喜官家。”老太监也是有见识的,急忙向萧璋解释道,“天雷落而无伤,这是表明这位考生的文章得了天地圣贤的认可,乃是真正的大才,也只有陛下这种圣明天子在位,我大齐才有这股气象。”
萧璋也是意气风发,得意点了点头,道:“大伴,让你手下的皇城司去打探一下这位才俊的姓名来历,禀告给我。”
眼见老太监转身就要离开,萧璋叮嘱一句:“小心一些,不要打扰到王相他们正常主持科举。”
“老奴醒得。”老太监深深躬着身子,垂头说道。
踮着脚尖轻轻退下。
下了城楼,在天子萧璋看不见的地方,老人缓缓挺直身躯,收起脸上卑微笑意,冷冷看向几道不知从哪里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男子。
“去,让司里面在贡院当中的人好好查一查天上的异象是谁引起的,然后再把考生的过往也全部查清楚,尤其是他和哪一派的人走得比较接近。”老人淡淡看了一眼,道,“如果这过程被王相他们察觉,耽误了国家的抡才大典,不需要我说什么,你们自己提头来见。”
“属下领命!”三人俯首,单膝跪地,身子微微一晃,已经消失在了老人眼前。
放下笔,看着眼前宛如奇异金属打制的答题纸,欣喜之中也觉有些麻烦。
欣喜的自然是有了这篇文章,会试就称得上十拿九稳了。
会试三场,尤重首场,首场之中,尤重第一篇题目。
他这篇文章既然引动了天象,多少能够在史书上留下一笔,想来也无人会弃落不取。
真正让他麻烦的问题在于识海。
刚才借着文章沟通天地,他再一次突破到了感应的境界。
这一次既不是凭借着修为水到渠成,更不是将一身武艺打磨到巅峰,逆反先天,强行打通那道屏障。
而是借了远古积累至今的浩瀚文气因时成事。
这并不算什么好事。
修行一途,无论是魔门道家,亦或是佛宗,走得都是一个纯粹精深的路子。
连续两次突破感应境界,识海里面总是会留下些天地之力改造的痕迹,大自在天子法倒也罢了,这一次留下的影响就太大,太根深蒂固了。
对于将来的修行就产生了无形的阻碍。
要知道在人间虽然是儒家一脉独大,但自近古之时儒家舍六艺独尊经义开始,就在修行界中逐渐衰落下去,再也不成气候。
“算了,这一次如果不如此做得话,只怕连个进士都无法弄到手,之后的事情,还是之后再说吧。”
这一篇文章写完,再无拘束,甚至陈浮生还能感觉到自贡院隐隐传来的加持之力,余下的两道题自然也是做的顺手至极。
好在朝廷大概也是感觉第一道题目太过困难,余下的两道题目都是出自四书倒是极其的明确,也没有刁难考生。
显然是给那些在第一篇失利的考生留了一线机会。
没有了压制,这两道题目又是难得的堂皇中正,自然不需要剑走偏锋,陈浮生一气呵成,自然也不可能引发类似的天象。
不过让他稍感意外的在于收卷官居然对于这答题纸的异样没有表示任何怀疑好奇,倒是让他提前准备的说辞没有了用武之地。
他自然不会知道主考官和皇城司的人早就对所有人打过了招呼,对于这一次考试中的异常都不要当场表露态度,而是当年汇报之后,再由上面的人做出判断。
本朝取消誊录的环节,弥封之后,便直接送到了各房考官手里。
陈浮生这一房的考官,既不是旧党也不是新党,而是这十八房中极少有的中立人士。
章渭接过试卷,先是一惊,然后便是一喜。
经过王介甫的解释,他自然明白这篇文章已经得了天地认可,考生也是难得的才俊,对于出自自己房中,还是颇为满意的。
毕竟会试之中,虽然考生都要拜入主考官门下,自认门生。
但是作为有着最开始举荐权的房师,也与考生有着极亲近的关系。
这样一个人物,自然足够让他开心。
不过欣喜过后,逐字看去,最初的一十五个字刚刚读完,苦笑就浮现在了脸上。
这个考生才华自然足够,可是口气也忒大了一些,好似能够吞掉整个天下。
仔细读了三两遍头场的三篇文章,心中有了成算。
章渭整整衣衫,将卷子收在袖中,走到端坐高台的王介甫面前,道:“王相,请看,这篇文章下官委实难以决断,还望大人能够给出章程。”
王介甫看了一眼,正是一个平日里在朝堂上自行抱作一团不肯轻易表明态度的中立派代表,温言笑道:“以章大人的学识,还有什么难以定夺的卷子?”
“以下官愚见,想来就是那篇引动了春雷天象的文章,其中观点下官也不知如何论处。”章渭双手呈上道。
王介甫脸色微变,收起文章,看向在一边沉默不语的沈云道:“既然如此,不如大家一起来评价,免得我有所疏漏。”
此言一出,早就按捺不住的众考官就簇拥过来,按照官位资历分为两三堆看向徐徐展开的试卷。
“果然是引发了天地异变的文章,就连纸张都变得如此特殊。”
尚未看清写的什么,众人就是不禁颔首赞叹。
然后众人面色就变得精彩起来。
“这是什么狂言?”不用沈云开口,他手下就有人代劳,拱手对着贡院的圣贤塑像遥遥行了一礼,愤愤不平道,“至圣先师有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个考生不知敬畏为何物,居然胆敢开口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当真是好大胆子!”
此话一出,除了少数几个都忍不住微微点头,大家都是在饱受孔孟二圣的教诲,自然对于这句话有着本能的抵触。
“还有这一句,祖宗不足法,更是大逆不道,简直就是包藏祸心,王大人,这份考卷虽然得了天地的青睐,却是太过癫狂,依我之见还是低低地选中放在三百名开外吧。”沈云看到开头三句话,定下心神,微笑说道。
只不过两人虽然抨击这篇文章,却也不敢直接开口黜落,只是希望能够低低地取中。
原因无他,这篇文章乃是被天地选中的,凡人又怎么能够不畏惧天命呢?
王介甫却是没有在乎这些人的的低语,慢慢地一字字默念过去,只感觉每一笔每一字都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得淋漓尽致。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用之!从天而颂之,熟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熟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熟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熟与理物而勿失之!愿于物之所以生,熟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王介甫依依不舍地从试卷上抬起眼睛,一段《天论》已经被他念了出来,正是和这篇文章一脉相承的孙圣所为。
正好是对旧党刚才所说的天命的有力回击。
虽然对于孙圣儒表道里开法家的思想不怎么认同,但是对方后圣的身份却是实打实的。
“还有这里请各位大人仔细看看。”通读了文章的王介甫成竹在胸,指着一段说道,“仁宗皇帝号称守成,在位四十年,也屡次修订成法,何况陛下这样的大有作为之君呢?难道各位大人认为仁宗皇帝也是大逆不道吗?”
在王介甫这个学问大家和老太监这种武道高人眼中,就有着无数异象接连不断地出现。
春雷一响,就有一道清气趁势而起,扶摇而上,足足抵达了贡院上方的那片乌云,方才后劲不足地缓缓止住。
看起来卓然不群,别有一股气度。
老太监指着这道清气,向少年天子萧璋解释道:“这位考生眼光独到,心思更是极其敏锐,能够瞬间抓住贡院文气的异动,见缝插针,异军突起。无论是眼光还是决断都颇为难得。不过,”
说到这里,老太监稍微摇了摇头,有些惋惜道:“不过这位考生未免太过机敏了,没有经过磨练,就和奴才们练武一样,根基就有些虚浮不定,锦上添花很好,但是遇到千斤重担的时候就有些承担不起了。反倒是这一位,”
老太监指指对立方向一座缓缓升起的虚影,开口赞道:“这位考生恰好相反,文气沉凝如山,老奴竟然找不到一点儿破绽,只能推测想来这考生应该不是一位少年举人。”
“这是为什么,大伴你能看出他们的文章风格这我信,难道还能看出他们的年纪老幼不成?”萧璋一脸不信道。
“那怎么可能?”老太监笑了一笑,这才开口解释,“如果是一位年轻人,少年得志,阅历也不够深厚,任性使气,求的是一个快意,绝对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每一步都走得不疾不徐,不急不躁,无比踏实。这两人如果搭配起来,一张一弛。但是极为相称。”
“那他们加起来也比不上这个能够使天降异象的考生。”萧璋抬头望了一眼高空,开口笑道,
这个时候陈浮生虽然不知道主考官和少年皇帝都已经成功注意到了他。
但他从落笔之时就已经明白,这一篇文章唯有做得石破天惊,语不惊人死不休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所以在“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句之后,他笔锋一转,重重写下“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的字样。
这是孙圣的见解。
他是要以孙圣来对抗孔孟二圣的地位。
荀圣,是地位极为特殊的一位人物。
十五始出游齐国,在当时号称全天下思想中心的稷下学宫三次出任祭酒。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孙圣则是提出了“礼”、“法”二字。
善恶之辩、天人之辩、名实之辩、王霸之辩,这几场真正意义上的大辩论可以说全是因他而起。
韩非、李斯同出门下,甚至可以说,法家也就是在他手中最终成型。
针对亚圣的“法先王”,他更是直接表明上古三代的“先王”时代久远,事迹简略,远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
“后王”者,盖指“近时”之圣王或可能成为王者的“天下之君”,即理想的最高统治。
而“法先王”必须通过“法后王”的途径才能实现。
“法后王”三字一落下,陈浮生便感觉文思泉涌,似乎隐隐把握到了学贯儒法两家的孙圣的某种精神。
心有所悟,陈浮生立刻便感觉笔锋一轻。到贡院对自己的压制忽然就放松了下来。
切身感受到效果的陈浮生不由一阵大喜,知道自己的这种做法是正确。
更是奋笔疾书,然后贡院之中那浩瀚的文气以及积累了千年的圣贤精神却是活跃起来,与他建立起了某种练习。
识海之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没有了修为在身,识海之中除了那一棵象征着本我意识的大树以及树上悬挂的六色光轮、书籍以及那一只巨蚌外别无一物,一片光秃秃的识海瞬间如同潮水般涌进来海量文气,将识海填充地满满当当,只欲炸裂。
识海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一股莫大的危机,原本相互压制的几件物事同时放开了对于彼此的钳制,一同用力将识海稳定下来。
然后识海便开始了急剧的扩张,一倍,二倍,三倍,足足扩张到原来的十倍方才由汹涌停息下来,变成了涓涓细流。
这时候陈浮生笔下已经写到
“俗儒略法先王而乱世,术缪杂学,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这篇文章文章,已经快要到达收尾的紧要关头。
凤头猪肚豹尾。
这最后一句,必须短而有力。
猛然提笔。
陈浮生将心神回到了船行夔门,在这天下第一雄关之外,留书崖壁的那一瞬间。
“大鹏一日同风起,
会当击水三千里。”
陈浮生心中默念,当日那股无拘无束,势要斩断眼前一切阻碍的信念再次返回到了心中。
一身气势陡涨,勉强排开了贡院之中无所不在的文气,短暂营造出一个“真空”地带。
笔锋重重落下。
“是故,法必变,祖宗之法无须守!”
一十二个字落下,力透纸背。
陈浮生最后一丝力气完全被抽空,再也无力维持周身的“真空”地带。
然后文气与这残留的剑意混在一起,远比之前更加霸道地挤进了识海之中。
一阵清明。
贡院的乌云则是迅速盘旋积聚起来。
轰隆!
就听一声轰响,乌云之中闪过一道刺眼光芒!
竟是一道远比之前粗壮不知多少的雷电,直直地照着陈浮生的号房劈下。
出乎意料地,来势汹汹的雷电一接触屋顶便凭空传了过去,没有造成一点损害。
穿过屋顶,然后便是落在了那宽不盈尺的试卷之上。
雷光化为春水一般,细腻温柔,在纸上游走不定,被一个个筋骨饱满的字所吸收,给字染上一层青银之色。
而原本普通的纸张,也是迅速变得坚硬有如金属一般,上面更是泛起了奇异花纹,放眼望去,只觉繁复深奥至极。
这是天炼法器啊!
陈浮生瞬间就明白了过来发生了什么。
法器除了修行之人炼就的之外,还有极少数的一些乃是机缘巧合应天时地利而生。
这种法器就被称为天炼法器。
事实上,修行之人最开始不知道如何炼制法器,使用的都是这种天地自然生成的宝物。
直到后来,修行者才在一代代地研究之下,成功地琢磨出了法器如何炼制。
只不过这种后天人为的东西,终究比起天生地养的要差了一分灵性。
而这张试卷虽说是人为书就,却是得了天雷之力的洗练,倒也勉强可以说一声天炼法器。
这一道雷光几乎同时再次把众人的视线吸引了过来。
“这是怎么回事,贡院之地,居然会有天雷落下,我们应该立刻派巡场的兵卒过去看看以防走水。”一个同考官躬身说道。
“无需惊慌,”王介甫眯起眼睛,仔细观望了一眼,摆摆手道,“这是刚才那位考生的文章近了圣道,天地之力的自行反应罢了,刚才这一道天雷有生无杀,纯是造化之功,不会对贡院造成什么危害的。”
“既然引动了天地之力,想必文章确实不凡,既然那位考生已经完成了文章,我们何不取过来一睹为快,王介甫门下一个新党官员,揣摩着他的心思说道。
这一次沈倒是没有跳出来反对,一来他刚才被指责有私相授受的嫌疑不方便开口,二来他也看出这篇文章已经得了天眷,最起码一个两榜进士是跑不了的,甚至都有可能名留青史,自然不会自己找不痛快,免得沦为史书上相对立的小人形象。
“算了,”王介甫这一次却是摆了摆手,道,“沈大人说的没错,这样子确实有些不妥,左右第一场已经快要结束,等收完卷我们自然有的是时间观看。”
“恭喜官家,贺喜官家。”老太监也是有见识的,急忙向萧璋解释道,“天雷落而无伤,这是表明这位考生的文章得了天地圣贤的认可,乃是真正的大才,也只有陛下这种圣明天子在位,我大齐才有这股气象。”
萧璋也是意气风发,得意点了点头,道:“大伴,让你手下的皇城司去打探一下这位才俊的姓名来历,禀告给我。”
眼见老太监转身就要离开,萧璋叮嘱一句:“小心一些,不要打扰到王相他们正常主持科举。”
“老奴醒得。”老太监深深躬着身子,垂头说道。
踮着脚尖轻轻退下。
下了城楼,在天子萧璋看不见的地方,老人缓缓挺直身躯,收起脸上卑微笑意,冷冷看向几道不知从哪里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男子。
“去,让司里面在贡院当中的人好好查一查天上的异象是谁引起的,然后再把考生的过往也全部查清楚,尤其是他和哪一派的人走得比较接近。”老人淡淡看了一眼,道,“如果这过程被王相他们察觉,耽误了国家的抡才大典,不需要我说什么,你们自己提头来见。”
“属下领命!”三人俯首,单膝跪地,身子微微一晃,已经消失在了老人眼前。
放下笔,看着眼前宛如奇异金属打制的答题纸,欣喜之中也觉有些麻烦。
欣喜的自然是有了这篇文章,会试就称得上十拿九稳了。
会试三场,尤重首场,首场之中,尤重第一篇题目。
他这篇文章既然引动了天象,多少能够在史书上留下一笔,想来也无人会弃落不取。
真正让他麻烦的问题在于识海。
刚才借着文章沟通天地,他再一次突破到了感应的境界。
这一次既不是凭借着修为水到渠成,更不是将一身武艺打磨到巅峰,逆反先天,强行打通那道屏障。
而是借了远古积累至今的浩瀚文气因时成事。
这并不算什么好事。
修行一途,无论是魔门道家,亦或是佛宗,走得都是一个纯粹精深的路子。
连续两次突破感应境界,识海里面总是会留下些天地之力改造的痕迹,大自在天子法倒也罢了,这一次留下的影响就太大,太根深蒂固了。
对于将来的修行就产生了无形的阻碍。
要知道在人间虽然是儒家一脉独大,但自近古之时儒家舍六艺独尊经义开始,就在修行界中逐渐衰落下去,再也不成气候。
“算了,这一次如果不如此做得话,只怕连个进士都无法弄到手,之后的事情,还是之后再说吧。”
这一篇文章写完,再无拘束,甚至陈浮生还能感觉到自贡院隐隐传来的加持之力,余下的两道题自然也是做的顺手至极。
好在朝廷大概也是感觉第一道题目太过困难,余下的两道题目都是出自四书倒是极其的明确,也没有刁难考生。
显然是给那些在第一篇失利的考生留了一线机会。
没有了压制,这两道题目又是难得的堂皇中正,自然不需要剑走偏锋,陈浮生一气呵成,自然也不可能引发类似的天象。
不过让他稍感意外的在于收卷官居然对于这答题纸的异样没有表示任何怀疑好奇,倒是让他提前准备的说辞没有了用武之地。
他自然不会知道主考官和皇城司的人早就对所有人打过了招呼,对于这一次考试中的异常都不要当场表露态度,而是当年汇报之后,再由上面的人做出判断。
本朝取消誊录的环节,弥封之后,便直接送到了各房考官手里。
陈浮生这一房的考官,既不是旧党也不是新党,而是这十八房中极少有的中立人士。
章渭接过试卷,先是一惊,然后便是一喜。
经过王介甫的解释,他自然明白这篇文章已经得了天地认可,考生也是难得的才俊,对于出自自己房中,还是颇为满意的。
毕竟会试之中,虽然考生都要拜入主考官门下,自认门生。
但是作为有着最开始举荐权的房师,也与考生有着极亲近的关系。
这样一个人物,自然足够让他开心。
不过欣喜过后,逐字看去,最初的一十五个字刚刚读完,苦笑就浮现在了脸上。
这个考生才华自然足够,可是口气也忒大了一些,好似能够吞掉整个天下。
仔细读了三两遍头场的三篇文章,心中有了成算。
章渭整整衣衫,将卷子收在袖中,走到端坐高台的王介甫面前,道:“王相,请看,这篇文章下官委实难以决断,还望大人能够给出章程。”
王介甫看了一眼,正是一个平日里在朝堂上自行抱作一团不肯轻易表明态度的中立派代表,温言笑道:“以章大人的学识,还有什么难以定夺的卷子?”
“以下官愚见,想来就是那篇引动了春雷天象的文章,其中观点下官也不知如何论处。”章渭双手呈上道。
王介甫脸色微变,收起文章,看向在一边沉默不语的沈云道:“既然如此,不如大家一起来评价,免得我有所疏漏。”
此言一出,早就按捺不住的众考官就簇拥过来,按照官位资历分为两三堆看向徐徐展开的试卷。
“果然是引发了天地异变的文章,就连纸张都变得如此特殊。”
尚未看清写的什么,众人就是不禁颔首赞叹。
然后众人面色就变得精彩起来。
“这是什么狂言?”不用沈云开口,他手下就有人代劳,拱手对着贡院的圣贤塑像遥遥行了一礼,愤愤不平道,“至圣先师有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个考生不知敬畏为何物,居然胆敢开口放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当真是好大胆子!”
此话一出,除了少数几个都忍不住微微点头,大家都是在饱受孔孟二圣的教诲,自然对于这句话有着本能的抵触。
“还有这一句,祖宗不足法,更是大逆不道,简直就是包藏祸心,王大人,这份考卷虽然得了天地的青睐,却是太过癫狂,依我之见还是低低地选中放在三百名开外吧。”沈云看到开头三句话,定下心神,微笑说道。
只不过两人虽然抨击这篇文章,却也不敢直接开口黜落,只是希望能够低低地取中。
原因无他,这篇文章乃是被天地选中的,凡人又怎么能够不畏惧天命呢?
王介甫却是没有在乎这些人的的低语,慢慢地一字字默念过去,只感觉每一笔每一字都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得淋漓尽致。
“大天而思之,熟与物畜而用之!从天而颂之,熟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熟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熟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熟与理物而勿失之!愿于物之所以生,熟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王介甫依依不舍地从试卷上抬起眼睛,一段《天论》已经被他念了出来,正是和这篇文章一脉相承的孙圣所为。
正好是对旧党刚才所说的天命的有力回击。
虽然对于孙圣儒表道里开法家的思想不怎么认同,但是对方后圣的身份却是实打实的。
“还有这里请各位大人仔细看看。”通读了文章的王介甫成竹在胸,指着一段说道,“仁宗皇帝号称守成,在位四十年,也屡次修订成法,何况陛下这样的大有作为之君呢?难道各位大人认为仁宗皇帝也是大逆不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