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一章 董卓乱政
当然,对于吕布来说,至少在那个时代,丁原确实是他的“义父”,所以,无论吕布有天大的理由,但只要吕布真的动手杀了丁原,那么,至少以那个时代的价值观来看,吕布的行为便是"chiluo"裸的背叛,“弑父”可耻。
玄武门之变的李二也不敢做啊!只能说吕布是脑袋缺根筋,行差就错!
话说吕布一现身,便震慑全场,让董卓不能“威杀”丁原!威杀,杀之立威的意思。加上百官从中调停劝解,只好放过丁原。
但丁原也没留下,他已经掀了桌子,等于撕破脸,又没带兵入城,倘若董卓铁了心置他于死地,即便吕布再厉害,也双全难敌四手,以致命丧黄泉。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趁着董卓忙着威吓百官,行废立大逆不道之举,丁原撂下狠话,溜之大吉!
董卓见丁原这刺头走了,也松了一口气,转而问百官道:
“吾所言,合公道否?”
董卓说的是废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为帝的事情。
这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描述:
卢植率先抢答:“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翻译过来就是,以前汤嫡长孙的昏庸,商朝宰相伊尹把他囚禁在桐宫;昌邑王刘贺登基才二十七天,做恶三千多条,所以霍光即霍去病的异母兄弟就告祭太庙,把他废除了。而现今皇上……
《史记》记载如下: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讲的是贤相引导昏王归正。
而“霍光告太庙而废之”的故事是这样的:
8岁登基的汉昭帝大名鼎鼎的汉武帝之子是一个短命的君王,刚满21岁时就死去,这多少和他在娘胎里待的时间太长、不是正常分娩有关系。
昭帝没有子嗣,临死前也没有指定接班人。霍光等经过商议,迎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当皇帝。刘贺是昌邑哀王的儿子,而昌邑哀王就是汉武帝和李夫人的儿子。
没想到刘贺就位后行为不当,即位27天后就被霍光废掉,送回昌邑。
赶走了刘贺,霍光开始和丞相以及其他大臣讨论立谁继位。汉武帝六个儿子只剩下广陵王刘胥还在,众大臣在议论立谁为帝时都主张广陵王。
广陵王本来因为行为有失道义,不为武帝所重用。霍光等在昌邑王之前就没有考虑广陵王。燕刺王刘旦因谋反而被诛灭,他儿子也就不在讨论范围中。
这时,身为光禄大夫、给事中的丙吉对霍光说起卫太子刘据的孙儿、也就是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原名病己}还在人间。
汉武帝时期就下诏,让刘询在掖庭看护培养,今年已经18岁了,从师傅那里学了《诗经》、《论语》、《孝经》,为人节俭,仁慈爱人。
霍光等于是上奏皇太后,得到批准之后派宗正刘德和丙吉一道,来到尚冠里汉武帝曾孙刘询家中,伺候他沐浴以后,赐给皇帝之服。
太仆用轻便车先将刘询迎接到宗正府用斋,然后进未央宫见皇太后,也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上官皇后先封其为阳武侯。
这时,霍光捧上皇帝的玉玺和绶带,在拜了高皇帝刘邦庙之后,刘询登基,这就是汉宣帝。历史经历了一个轮回,皇位重新又回到了本来就应该当皇帝的戾太子刘据这一支。
这是两个典故,意思是皇帝昏庸,忠臣可以废掉他。
但是汉少帝刘辩可是什么也没做啊,而且为人聪颖,没有昏庸之说,加上董卓也没有伊万、霍光的才能,便是卢植说的“又无伊、霍之大才”,所以不应该也不能废了他。
董卓的本意是为废而废,管你有没有昏庸,不过废帝立威以及获受拥立新皇之滔天大功,谁敢反对,那就要“顺我者昌,逆我则亡”。
于是董卓大怒,如《三国演义》中记载般:拔剑向前欲杀植。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谏曰:“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
卓乃止。
司徒王允曰:“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议。”
于是百官皆散。
这里面袁绍、曹操等这些后来不可一世的诸侯,当下可都是始终默默无言。倒是丁原率先出来大动干戈了,史载:“次日,人报丁原引军城外搦战。”
董卓还没睡醒呢,就有人来报,说丁原在城外骂阵呢,喊着号让董卓出去,说是要弄死他。
董卓一骨碌就爬了起来,骂道:
“丁原这匹夫是蹬鼻子上脸啊,来人,整军备马,我要杀了这老匹夫。”
董卓点齐兵马,带着李儒出了城。
两军阵前,只见吕布头戴金冠,身披战袍,内穿铠甲,腰系宝带,手拿方天画戟,骑着马和丁原一块和董卓军对峙。
那边丁原一看董卓出来了,破口大骂:“本来这国家就被宦官折腾的够呛,现在刚稳当稳当,你个不要脸的死胖子又蹦出来要废了皇帝,该杀!”
董卓刚想回骂几句,吕布一夹胯下马,那马一疼,跑的像不要命了似的,一马当先,如入无人之境,董卓的手下没有人是吕布的对手,就连董卓都差点被杀,可谓心有余悸,当时:
吕布领兵势如破竹一下子冲杀到董卓跟前,抬手就是一戟,董卓大惊失色,左右亲兵急忙来援,被这一戟砸杀得七零八落,余势未减杀向董卓。
“欺人太甚!”董卓大怒,想他董卓也是千军万马闯出来的,别看他肥胖,武勇还是不凡的。
只见他不慌不忙,挥刀一迎,不愧是枭雄人物,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玄武门之变的李二也不敢做啊!只能说吕布是脑袋缺根筋,行差就错!
话说吕布一现身,便震慑全场,让董卓不能“威杀”丁原!威杀,杀之立威的意思。加上百官从中调停劝解,只好放过丁原。
但丁原也没留下,他已经掀了桌子,等于撕破脸,又没带兵入城,倘若董卓铁了心置他于死地,即便吕布再厉害,也双全难敌四手,以致命丧黄泉。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趁着董卓忙着威吓百官,行废立大逆不道之举,丁原撂下狠话,溜之大吉!
董卓见丁原这刺头走了,也松了一口气,转而问百官道:
“吾所言,合公道否?”
董卓说的是废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为帝的事情。
这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描述:
卢植率先抢答:“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过失。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圣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翻译过来就是,以前汤嫡长孙的昏庸,商朝宰相伊尹把他囚禁在桐宫;昌邑王刘贺登基才二十七天,做恶三千多条,所以霍光即霍去病的异母兄弟就告祭太庙,把他废除了。而现今皇上……
《史记》记载如下: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讲的是贤相引导昏王归正。
而“霍光告太庙而废之”的故事是这样的:
8岁登基的汉昭帝大名鼎鼎的汉武帝之子是一个短命的君王,刚满21岁时就死去,这多少和他在娘胎里待的时间太长、不是正常分娩有关系。
昭帝没有子嗣,临死前也没有指定接班人。霍光等经过商议,迎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当皇帝。刘贺是昌邑哀王的儿子,而昌邑哀王就是汉武帝和李夫人的儿子。
没想到刘贺就位后行为不当,即位27天后就被霍光废掉,送回昌邑。
赶走了刘贺,霍光开始和丞相以及其他大臣讨论立谁继位。汉武帝六个儿子只剩下广陵王刘胥还在,众大臣在议论立谁为帝时都主张广陵王。
广陵王本来因为行为有失道义,不为武帝所重用。霍光等在昌邑王之前就没有考虑广陵王。燕刺王刘旦因谋反而被诛灭,他儿子也就不在讨论范围中。
这时,身为光禄大夫、给事中的丙吉对霍光说起卫太子刘据的孙儿、也就是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原名病己}还在人间。
汉武帝时期就下诏,让刘询在掖庭看护培养,今年已经18岁了,从师傅那里学了《诗经》、《论语》、《孝经》,为人节俭,仁慈爱人。
霍光等于是上奏皇太后,得到批准之后派宗正刘德和丙吉一道,来到尚冠里汉武帝曾孙刘询家中,伺候他沐浴以后,赐给皇帝之服。
太仆用轻便车先将刘询迎接到宗正府用斋,然后进未央宫见皇太后,也就是汉昭帝的上官皇后。上官皇后先封其为阳武侯。
这时,霍光捧上皇帝的玉玺和绶带,在拜了高皇帝刘邦庙之后,刘询登基,这就是汉宣帝。历史经历了一个轮回,皇位重新又回到了本来就应该当皇帝的戾太子刘据这一支。
这是两个典故,意思是皇帝昏庸,忠臣可以废掉他。
但是汉少帝刘辩可是什么也没做啊,而且为人聪颖,没有昏庸之说,加上董卓也没有伊万、霍光的才能,便是卢植说的“又无伊、霍之大才”,所以不应该也不能废了他。
董卓的本意是为废而废,管你有没有昏庸,不过废帝立威以及获受拥立新皇之滔天大功,谁敢反对,那就要“顺我者昌,逆我则亡”。
于是董卓大怒,如《三国演义》中记载般:拔剑向前欲杀植。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谏曰:“卢尚书海内人望,今先害之,恐天下震怖。”
卓乃止。
司徒王允曰:“废立之事,不可酒后相商,另日再议。”
于是百官皆散。
这里面袁绍、曹操等这些后来不可一世的诸侯,当下可都是始终默默无言。倒是丁原率先出来大动干戈了,史载:“次日,人报丁原引军城外搦战。”
董卓还没睡醒呢,就有人来报,说丁原在城外骂阵呢,喊着号让董卓出去,说是要弄死他。
董卓一骨碌就爬了起来,骂道:
“丁原这匹夫是蹬鼻子上脸啊,来人,整军备马,我要杀了这老匹夫。”
董卓点齐兵马,带着李儒出了城。
两军阵前,只见吕布头戴金冠,身披战袍,内穿铠甲,腰系宝带,手拿方天画戟,骑着马和丁原一块和董卓军对峙。
那边丁原一看董卓出来了,破口大骂:“本来这国家就被宦官折腾的够呛,现在刚稳当稳当,你个不要脸的死胖子又蹦出来要废了皇帝,该杀!”
董卓刚想回骂几句,吕布一夹胯下马,那马一疼,跑的像不要命了似的,一马当先,如入无人之境,董卓的手下没有人是吕布的对手,就连董卓都差点被杀,可谓心有余悸,当时:
吕布领兵势如破竹一下子冲杀到董卓跟前,抬手就是一戟,董卓大惊失色,左右亲兵急忙来援,被这一戟砸杀得七零八落,余势未减杀向董卓。
“欺人太甚!”董卓大怒,想他董卓也是千军万马闯出来的,别看他肥胖,武勇还是不凡的。
只见他不慌不忙,挥刀一迎,不愧是枭雄人物,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