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七二章 北洋议事(二)
看完了李鸿章的电报以后,袁世凯久久无语,而脸上的表情变幻无常,既有欣喜激动,也有羞恼不甘。.其他人见了,也都猜不透电报到底是怎样的内容,才让袁世凯有这样异常的变化。
过了好一会儿,袁世凯才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将电报纸交给徐世昌,道:“菊人兄,烦你念给大家听吧。”
徐世昌接过了电报稿,念了一遍,原来李鸿章在电报中再三告诫袁世凯,海外华人己为大清立下不世的大功,现在朝廷正欲加封海外华人,因此绝不可与海外华人发生冲突,而且朝廷经历庚子国变的重大变故以后,必会重新励精图治,以求富国强兵,袁世凯近年以来,在地方上累有政绩,广受朝野好评,朝廷回京之后,必将得以重用,前途不可限量,此刻千万不可自误。
众人听了以后,也都恍然大悟,李鸿章的电报前半段是警吿袁世凯,绝对不能和海外华人做对,因为现在朝廷正要倚仗海外华人才能回到北京,因此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是海外华人不公然举旗造反,那么朝廷会完全站在海外华人的一边,如果袁世凯在这个时候和海外华人作对,无疑是自找苦吃;而后半段则是安慰袁世凯,也等于是向袁世凯做出承诺,等朝廷安定下来之后,自己必然会向朝廷推荐重用袁世凯,比现在更进一步,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做出错误的选择来。
虽然穿越者并不惧怕和袁世凯开战,而且也做好了全面开战的准备,但能不开战最好还是不开战,毕竟袁世凯可不是一般的知县,而是清廷的地方大员,如果真的和袁世凯全面开战,虽然穿越集团不会马上和清廷翻脸,但以后的关系也肯定会更难处理,另外在政治上也是失分的。因此穿越集团一方面作好开战的准备,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找其他的解决图径。而李鸿章当然就是不用战争解决山东问题的最合适的人选。于是秦铮立刻联系李鸿章,将事情的经过全都转吿李鸿章,并要求李鸿章约束袁世凯的行动,否则穿越者将釆取必要的行动。
接到了秦铮的通知以后,李鸿章也吃惊不小,此前自己一再告戒袁世凯,要求他不要触犯海外华人,却没有想到袁世凯竟然还是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虽然这时李鸿章和俄国的谈判进行到了紧要的关头,但也不敢轻视山东的问题,因为万一海外华人和袁世凯真的打起来,那么后果可就难以收拾了。朝廷要回归北京,就不能得罪海外华人,只能处罚袁世凯,但这样一来就伤了天下督抚大员的心,而且也动摇了朝廷本就己经不多了的威信力。另外对袁世凯来说,将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挫拆,也许就会因此而一蹶不振。
其实李鸿章很早就开始关注袁世凯,在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袁世凯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平乱,在这一战中,当年23岁的袁世凯表现十分出色,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称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因此朝鲜的军乱平息之后,袁世凯更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留朝鲜。1884年朝鲜开化党人士利用中法战争期间淸廷无暇东顾之际,发动甲申政变,试图借驻朝日军之力,夺取朝鲜的大权,从而摆脱清廷藩属国的地位,又是袁世凯果然下令,指挥驻朝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也因此役之功,晋升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俨然就是朝鲜的太上皇一样。
袁世凯在朝鲜这两次变乱中的表现也引起了李鸿章的注意,有意栽培袁世凯。尽管后来朝鲜,清廷内部都多次有人攻击袁世凯,要求将袁世凯撤离朝鲜,但李鸿章都力排众议,让袁世凯能移继续留朝任职。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平乱,袁世凯曾经反复提醒李鸿章,留意日本行动,结果日本果然利用这次机会,发动了甲午战争。而在甲午战争期间,袁世凯的主要职责是在辽东前线协助周馥,协筹淸军的转运粮食饷械工作。而在淸军战败之后,大批脱离了部队建制的溃勇,为害甚巨,滋扰百姓,甚至抢掠官军军需运输队。袁世凯运到前方准备用于武装朝鲜义勇的二千杆枪,亦遭哄抢。因此袁世凯自募勇武,严密缉查,截查收容溃勇,恩威并用,择其尤甚者杀数人,以儆效尤,其余大多数,则酌给川资或押返回部队。在整个甲午战争其间,李鸿章对袁世凯收集溃勇的工作甚为满意。
这些事情也让李鸿章对袁世凯的印像颇好,认为袁世凯是一个有能力、有胆识、可做为、敢担当的干材,日后也必然可成为朝廷的可用之材。甲午战争结束后,李鸿章、联同刘坤一、王文韶联名上奏折保荐袁世凯可堪大用,因此袁世凯才得以正式入主天津小站,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可以说没有李鸿章的扶植,也没有袁世凯的今天。
对于袁世凯的举动,李鸿章到也能够理解,他久历官场,当然知道掌握地方大权的重要,而眼看着海外华人要来抢夺自己的地盘,任谁也咽不下这一口气,只是现在的大势如此,袁世凯对海外华人没有任何胜算,而且如果袁世凯因为和海外华人发生冲突,而导至从此失势,李鸿章也认为未免可惜了这个人材。
李鸿章心里清禁,庚子国变基本结束了,等朝廷回归北京之后,自己肯定会入主军机,执掌朝政,而现在自己还挂着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虚职也肯定要另换人选,因此李鸿章打算向朝廷推举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或者是出任总理府衙门。
于是李鸿章发电袁世凯,一方面告戒袁世凯,不要和海外华人再发生冲突了,一方面也暗示袁世凯,等朝廷恢复之后,自己会推荐他入朝为官,山东这块地方,就让给海外华人算了。
李鸿章的意思,袁世凯自然完全明白,虽然李鸿章没有明说会推荐袁世凯的官职,但袁世凯大体也能猜得出来,袁世凯己是一省的巡抚,如果要再进一步,要么是晋升总督,要么就是入主京师为官。
总督、巡抚同为地方大员,但总督的职权范围无疑要比巡要大得多,从品级上来说,总督的官阶为正二品,如果加兵部尚书衔,或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则可高配至从一品;而巡抚的官阶为从二品,如果加兵部尚书衔,则可高配至正二品,总督官衔始终要略高于巡抚。清廷将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而清朝在地方上常设的总督只有八个,计有:直隶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陕甘总督、湖南湖北总督、两江总督和两广总督,后来又设东三省总督,除四川总督之外,其余总督都是管辖着2、3个省。而一地同有总督、巡抚时,都是由总督节制巡抚。
不过现在9个总督中,8个都已经有人,一般朝廷也不会轻易更换,只有直隶总督由李鸿章暂时挂个虚名,不过直隶总督虽为9大总督之首,但因地位特殊,不能完全算是地方大员,严格来说,应是算半地方、半中央的职务,因此这次提升,袁世凯是铁定要入朝为官,当然除了直隶总督以外,入朝之后,袁世凯还有几个不同的去佝,要么是进入军机,要么是出任总理府衙门或北洋大臣,也不排除会同时兼任其中的几个职位。
但无论是那一种,对袁世凯的世途来说,将是一次极大飞越,毕竟袁世凯才刚刚出任山东巡抚二年,就一跃入朝,执掌大权,相比之下,放弃山东,也就算不了什么了。而随着袁世凯的晋升,这些幕僚们自然也是水涨船高,终于等来了出头之日,因此众人听完了徐世昌的电报之后,心里也都颇为激动。只是有些不明白,袁世凯为什么会有愤恼的表情。
袁世凯考虑的要比众人更深一层,自己能够高升自然是好事,但最终还是要失去山东,仍然让袁世凯颇为不甘,因为袁世凯对现在清廷的局势看得十分清楚,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在不断的下降,虽然还没有出现唐朝中后期那种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强枝末干的局面却是已经形成了,这次庚子国变,东南的地方督抚大员敢公然违抗朝廷的命令,组成东南互保,朝廷还不敢指责,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因此就算是在京城为官,但也要确保自己在地方上有一股可靠的力量才行,否则那怕就是做到军机大臣,也不过就是个空壳。李鸿章从未进入过军机,但却被冠以中堂之名,其颠峰时期的权势绝对超过任何一个军机大臣,就是由于李鸿章在地方上拥有强大的势力。
按照袁世凯的计划,是打算在山东好好干几年,彻底在山东扎下根,而且北洋新军也成了气候,等自己入朝以后,也要推荐或是安排自己的同党接任山东巡抚,将山东打造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现在尽管自己高升的时间提前了,但去要失去山东,袁世凯的心里自然是有些不甘心的。
在场的众人中,只有徐世昌明白袁世凯的心情,道:“抚台大人,人生不如意者,十常**,何况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亦未免不可,何况中国地方广阔,今日虽失山东,但抚台大人入主中枢之后,自当另有所得,因此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
袁世凯点了点头,也明白徐世昌是在宽慰自己,不过这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一来是自己根本争不过海外华人;二来是等自己进朝之后,同样也可以再设法为自己找一块地方经营。想到这里,袁世凯也就顺气了不少,向徐世昌拱了拱手,道:“多谢菊人兄开导,还是烦劳菊人兄代我拟稿,回复李中堂。”
过了好一会儿,袁世凯才轻轻的叹了一口气,将电报纸交给徐世昌,道:“菊人兄,烦你念给大家听吧。”
徐世昌接过了电报稿,念了一遍,原来李鸿章在电报中再三告诫袁世凯,海外华人己为大清立下不世的大功,现在朝廷正欲加封海外华人,因此绝不可与海外华人发生冲突,而且朝廷经历庚子国变的重大变故以后,必会重新励精图治,以求富国强兵,袁世凯近年以来,在地方上累有政绩,广受朝野好评,朝廷回京之后,必将得以重用,前途不可限量,此刻千万不可自误。
众人听了以后,也都恍然大悟,李鸿章的电报前半段是警吿袁世凯,绝对不能和海外华人做对,因为现在朝廷正要倚仗海外华人才能回到北京,因此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是海外华人不公然举旗造反,那么朝廷会完全站在海外华人的一边,如果袁世凯在这个时候和海外华人作对,无疑是自找苦吃;而后半段则是安慰袁世凯,也等于是向袁世凯做出承诺,等朝廷安定下来之后,自己必然会向朝廷推荐重用袁世凯,比现在更进一步,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做出错误的选择来。
虽然穿越者并不惧怕和袁世凯开战,而且也做好了全面开战的准备,但能不开战最好还是不开战,毕竟袁世凯可不是一般的知县,而是清廷的地方大员,如果真的和袁世凯全面开战,虽然穿越集团不会马上和清廷翻脸,但以后的关系也肯定会更难处理,另外在政治上也是失分的。因此穿越集团一方面作好开战的准备,一方面也在积极寻找其他的解决图径。而李鸿章当然就是不用战争解决山东问题的最合适的人选。于是秦铮立刻联系李鸿章,将事情的经过全都转吿李鸿章,并要求李鸿章约束袁世凯的行动,否则穿越者将釆取必要的行动。
接到了秦铮的通知以后,李鸿章也吃惊不小,此前自己一再告戒袁世凯,要求他不要触犯海外华人,却没有想到袁世凯竟然还是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虽然这时李鸿章和俄国的谈判进行到了紧要的关头,但也不敢轻视山东的问题,因为万一海外华人和袁世凯真的打起来,那么后果可就难以收拾了。朝廷要回归北京,就不能得罪海外华人,只能处罚袁世凯,但这样一来就伤了天下督抚大员的心,而且也动摇了朝廷本就己经不多了的威信力。另外对袁世凯来说,将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挫拆,也许就会因此而一蹶不振。
其实李鸿章很早就开始关注袁世凯,在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袁世凯随吴长庆的部队东渡朝鲜平乱,在这一战中,当年23岁的袁世凯表现十分出色,吴长庆在给清廷的呈报称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因此朝鲜的军乱平息之后,袁世凯更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留朝鲜。1884年朝鲜开化党人士利用中法战争期间淸廷无暇东顾之际,发动甲申政变,试图借驻朝日军之力,夺取朝鲜的大权,从而摆脱清廷藩属国的地位,又是袁世凯果然下令,指挥驻朝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也因此役之功,晋升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俨然就是朝鲜的太上皇一样。
袁世凯在朝鲜这两次变乱中的表现也引起了李鸿章的注意,有意栽培袁世凯。尽管后来朝鲜,清廷内部都多次有人攻击袁世凯,要求将袁世凯撤离朝鲜,但李鸿章都力排众议,让袁世凯能移继续留朝任职。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平乱,袁世凯曾经反复提醒李鸿章,留意日本行动,结果日本果然利用这次机会,发动了甲午战争。而在甲午战争期间,袁世凯的主要职责是在辽东前线协助周馥,协筹淸军的转运粮食饷械工作。而在淸军战败之后,大批脱离了部队建制的溃勇,为害甚巨,滋扰百姓,甚至抢掠官军军需运输队。袁世凯运到前方准备用于武装朝鲜义勇的二千杆枪,亦遭哄抢。因此袁世凯自募勇武,严密缉查,截查收容溃勇,恩威并用,择其尤甚者杀数人,以儆效尤,其余大多数,则酌给川资或押返回部队。在整个甲午战争其间,李鸿章对袁世凯收集溃勇的工作甚为满意。
这些事情也让李鸿章对袁世凯的印像颇好,认为袁世凯是一个有能力、有胆识、可做为、敢担当的干材,日后也必然可成为朝廷的可用之材。甲午战争结束后,李鸿章、联同刘坤一、王文韶联名上奏折保荐袁世凯可堪大用,因此袁世凯才得以正式入主天津小站,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可以说没有李鸿章的扶植,也没有袁世凯的今天。
对于袁世凯的举动,李鸿章到也能够理解,他久历官场,当然知道掌握地方大权的重要,而眼看着海外华人要来抢夺自己的地盘,任谁也咽不下这一口气,只是现在的大势如此,袁世凯对海外华人没有任何胜算,而且如果袁世凯因为和海外华人发生冲突,而导至从此失势,李鸿章也认为未免可惜了这个人材。
李鸿章心里清禁,庚子国变基本结束了,等朝廷回归北京之后,自己肯定会入主军机,执掌朝政,而现在自己还挂着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虚职也肯定要另换人选,因此李鸿章打算向朝廷推举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或者是出任总理府衙门。
于是李鸿章发电袁世凯,一方面告戒袁世凯,不要和海外华人再发生冲突了,一方面也暗示袁世凯,等朝廷恢复之后,自己会推荐他入朝为官,山东这块地方,就让给海外华人算了。
李鸿章的意思,袁世凯自然完全明白,虽然李鸿章没有明说会推荐袁世凯的官职,但袁世凯大体也能猜得出来,袁世凯己是一省的巡抚,如果要再进一步,要么是晋升总督,要么就是入主京师为官。
总督、巡抚同为地方大员,但总督的职权范围无疑要比巡要大得多,从品级上来说,总督的官阶为正二品,如果加兵部尚书衔,或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则可高配至从一品;而巡抚的官阶为从二品,如果加兵部尚书衔,则可高配至正二品,总督官衔始终要略高于巡抚。清廷将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而清朝在地方上常设的总督只有八个,计有:直隶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陕甘总督、湖南湖北总督、两江总督和两广总督,后来又设东三省总督,除四川总督之外,其余总督都是管辖着2、3个省。而一地同有总督、巡抚时,都是由总督节制巡抚。
不过现在9个总督中,8个都已经有人,一般朝廷也不会轻易更换,只有直隶总督由李鸿章暂时挂个虚名,不过直隶总督虽为9大总督之首,但因地位特殊,不能完全算是地方大员,严格来说,应是算半地方、半中央的职务,因此这次提升,袁世凯是铁定要入朝为官,当然除了直隶总督以外,入朝之后,袁世凯还有几个不同的去佝,要么是进入军机,要么是出任总理府衙门或北洋大臣,也不排除会同时兼任其中的几个职位。
但无论是那一种,对袁世凯的世途来说,将是一次极大飞越,毕竟袁世凯才刚刚出任山东巡抚二年,就一跃入朝,执掌大权,相比之下,放弃山东,也就算不了什么了。而随着袁世凯的晋升,这些幕僚们自然也是水涨船高,终于等来了出头之日,因此众人听完了徐世昌的电报之后,心里也都颇为激动。只是有些不明白,袁世凯为什么会有愤恼的表情。
袁世凯考虑的要比众人更深一层,自己能够高升自然是好事,但最终还是要失去山东,仍然让袁世凯颇为不甘,因为袁世凯对现在清廷的局势看得十分清楚,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在不断的下降,虽然还没有出现唐朝中后期那种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强枝末干的局面却是已经形成了,这次庚子国变,东南的地方督抚大员敢公然违抗朝廷的命令,组成东南互保,朝廷还不敢指责,就是一个典型的证明。因此就算是在京城为官,但也要确保自己在地方上有一股可靠的力量才行,否则那怕就是做到军机大臣,也不过就是个空壳。李鸿章从未进入过军机,但却被冠以中堂之名,其颠峰时期的权势绝对超过任何一个军机大臣,就是由于李鸿章在地方上拥有强大的势力。
按照袁世凯的计划,是打算在山东好好干几年,彻底在山东扎下根,而且北洋新军也成了气候,等自己入朝以后,也要推荐或是安排自己的同党接任山东巡抚,将山东打造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现在尽管自己高升的时间提前了,但去要失去山东,袁世凯的心里自然是有些不甘心的。
在场的众人中,只有徐世昌明白袁世凯的心情,道:“抚台大人,人生不如意者,十常**,何况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亦未免不可,何况中国地方广阔,今日虽失山东,但抚台大人入主中枢之后,自当另有所得,因此不必计较一时的得失。”
袁世凯点了点头,也明白徐世昌是在宽慰自己,不过这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一来是自己根本争不过海外华人;二来是等自己进朝之后,同样也可以再设法为自己找一块地方经营。想到这里,袁世凯也就顺气了不少,向徐世昌拱了拱手,道:“多谢菊人兄开导,还是烦劳菊人兄代我拟稿,回复李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