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超大滑轮组
第二天天一亮,黄丘部落的族人们便全都在沟壑旁边围观了起来,他们好奇的看着沈农和仓等人正在摆弄着一台足有二人高的巨大木头组合体,眼里都充满了疑惑。
“动作轻一点,小心别把这个东西给弄掉下去了。”沈农扶着木头组合体的一角,很是谨慎的搬动着。
只见这个木头组合体其实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烧烤架,三根木头被黑藤绳捆绑在一起,呈三足状稳稳的立在了地面上,在沟壑的两旁各摆着这么一个木头三脚架,看起来似乎是要撑住什么一样。
而在沈农等搬运的人手中,共同抬着一根足有三米长的粗大木柱,在木柱上绑满了三十个沈农昨天制作的那种滑轮,看起来非常壮观。
而这些滑轮比起沈农昨日制作的那个粗糙产物却是有些许不同。
只见在绑在木柱上的定滑轮之下,各都吊着一个动滑轮,两个滑轮之间由黑藤绳保持着连接,而环绕过动滑轮的黑藤绳一端来自定滑轮,另一端却是连接在了那根大木柱上,却是不知道有什么奥妙藏在其中。
沈农一行人将大木柱抬过沟壑,站在沟壑那一头的黄丘族人立马抱住大木柱,然后和站在这一头的沈农等人共同将大木柱精准的摆放在了两个木头三脚架上,使大木柱稳稳的立在了原地。
“好了。”沈农激动的拍了拍手掌,对仓等人说道:“把那个东西搬过来,我们要开始安装了。”
仓几人点点头,立马就转身跑开,没过多久后,他们便抬着四个跟浴缸差不多大小的木皿跑了过来。
在这些木皿的边缘位置都钻有一个个可以用来穿绳的小洞,显然是用来和什么东西绑在一起的。
“巫,东西拿来了。”
“嗯。”沈农点点头道:“现在就装起来吧。”
木柱上绑有三十个定滑轮,而每个定滑轮都配有一个动滑轮,也就是说一共有三十个定滑轮和三十个动滑轮。
仓等人将这三十个动滑轮从沟壑里拉出来,然后用黑藤绳将其与那四个木皿一一捆绑在了一起,做完这一切后,众人便将木皿推入沟壑当中,任由其在半空中晃荡。
“开始吧!”沈农见一切都准备就绪,挥手说道。
咔咔咔!
站在沟壑两旁的黄丘族人伸手抓住木柱上一根凸出来的木头握柄,只见他们合力将这根握柄用力的朝着逆时针旋转,顿时三十个滑轮组便齐齐转动了起来,还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而在沟壑两旁众人的注视下,那四个木皿正在缓缓朝着沟壑的底部降落而去。
“滑轮组启动,初步成功。”看到这一幕,沈农忍不住说道。
昨天他将滑轮的制作方法教给仓等人后,便与他们四人通宵达旦的工作了一夜,这才完成这么一个超大滑轮组。
而普通的滑轮组拉动重物时是需要使用者用手去拉住绳子一端的,这样难免会出现安全隐患,比如说万一使用者脱力拉不住绳子或者发生什么事情把绳子给松手,那站在沟壑底下的人就危险了,保不准会发生什么意外。
于是乎为了保证族人们的生命安全,沈农特意将原本需要使用者拉扯的黑藤绳打入木柱当中,然后做了一个类似于乡下水井扭转把柄打水的那种简单装置附加在了木柱之上,这样既可以保证族人们的安全,防止意外发生,也可以让控制拉放滑轮组的族人们更省力一些。
理论上这个滑轮组应该可以拉扯动三十人背的重量,但实际用起来肯定是达不到这个数值的,毕竟三十个滑轮组所拉扯起的重量都要由那根木柱来承担,也就是说木柱对重量的承受极限才是这个超大滑轮组所能拉扯多少重物的上限。
当四个木皿到达沟壑底部的时候,在下面等待已久的黄丘族人们便迅速开始了行动,他们纷纷用骨铲将沟壑里的泥土铲起,丢入到木皿当中。
很快四个木皿便被泥土给装满了,看重量估计得有个十人背左右。
“可以拉上去了!”飞壳放下骨铲,抬头对着沟壑上方喊道。
“拉!”沈农大喊。
顿时那些控制木头握柄的黄丘族人便开始顺时针转动握柄,只听‘咔咔咔’的声音响起,黑藤绳便开始回缩,借助着滑轮组的转势把四个木皿给快速的拉了上来。
三十个滑轮组去拉四个木皿还是非常轻而易举的,完全没有任何阻碍,很快就把四个木皿给拉到了沟壑旁的众人脚边。
几个族人连忙上去把木皿里的泥土统统都给倒出来,然后又把木皿放回到了沟壑当中,看着滑轮组再一次带动着木皿朝沟壑底部落去,沈农和仓等人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如此看来,这由三十个滑轮组组合成的超大滑轮组也算是成功了,四个木皿所能装载的泥土容量起码是普通木桶的十倍以上,这样一来,沟壑里的排土效率就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围墙建设计划的实施进度也可以大大缩短不少时间。
一台超大滑轮组的控制人手是六个人,也就是左右两边各分配三个人负责转动木头握柄,然后也负责倒出木皿运上来的泥土。
以黄丘部落目前的族人数量来看,完全可以再添加一台超大滑轮组来交由闲置族人控制使用,这样排土的效率就能再增加上一倍。
于是沈农便对仓说道:“你们四个人今天再一起合作做一台这个滑轮组吧,这样到时候排的土还能更多一些。”
仓等人自然是不会拒绝沈农的提议,便点点头答应了下来。
有了这台超大滑轮组,沟壑底部泥土的排土速度可谓是有了质的提升,量的改变,没过多久这一片沟壑里的泥土就都被运到了沟壑外,在沟渠的两旁堆出了两座小土丘。
这两座小土丘就这么堆在沟壑旁无疑是一个非常碍眼的画面,沈农便对啄骨说道:“等日落的时候,你带几个族人用板车把这些泥土运到储水池那边堆好,我以后有用。”
“好的。”啄骨应道。
“动作轻一点,小心别把这个东西给弄掉下去了。”沈农扶着木头组合体的一角,很是谨慎的搬动着。
只见这个木头组合体其实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烧烤架,三根木头被黑藤绳捆绑在一起,呈三足状稳稳的立在了地面上,在沟壑的两旁各摆着这么一个木头三脚架,看起来似乎是要撑住什么一样。
而在沈农等搬运的人手中,共同抬着一根足有三米长的粗大木柱,在木柱上绑满了三十个沈农昨天制作的那种滑轮,看起来非常壮观。
而这些滑轮比起沈农昨日制作的那个粗糙产物却是有些许不同。
只见在绑在木柱上的定滑轮之下,各都吊着一个动滑轮,两个滑轮之间由黑藤绳保持着连接,而环绕过动滑轮的黑藤绳一端来自定滑轮,另一端却是连接在了那根大木柱上,却是不知道有什么奥妙藏在其中。
沈农一行人将大木柱抬过沟壑,站在沟壑那一头的黄丘族人立马抱住大木柱,然后和站在这一头的沈农等人共同将大木柱精准的摆放在了两个木头三脚架上,使大木柱稳稳的立在了原地。
“好了。”沈农激动的拍了拍手掌,对仓等人说道:“把那个东西搬过来,我们要开始安装了。”
仓几人点点头,立马就转身跑开,没过多久后,他们便抬着四个跟浴缸差不多大小的木皿跑了过来。
在这些木皿的边缘位置都钻有一个个可以用来穿绳的小洞,显然是用来和什么东西绑在一起的。
“巫,东西拿来了。”
“嗯。”沈农点点头道:“现在就装起来吧。”
木柱上绑有三十个定滑轮,而每个定滑轮都配有一个动滑轮,也就是说一共有三十个定滑轮和三十个动滑轮。
仓等人将这三十个动滑轮从沟壑里拉出来,然后用黑藤绳将其与那四个木皿一一捆绑在了一起,做完这一切后,众人便将木皿推入沟壑当中,任由其在半空中晃荡。
“开始吧!”沈农见一切都准备就绪,挥手说道。
咔咔咔!
站在沟壑两旁的黄丘族人伸手抓住木柱上一根凸出来的木头握柄,只见他们合力将这根握柄用力的朝着逆时针旋转,顿时三十个滑轮组便齐齐转动了起来,还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而在沟壑两旁众人的注视下,那四个木皿正在缓缓朝着沟壑的底部降落而去。
“滑轮组启动,初步成功。”看到这一幕,沈农忍不住说道。
昨天他将滑轮的制作方法教给仓等人后,便与他们四人通宵达旦的工作了一夜,这才完成这么一个超大滑轮组。
而普通的滑轮组拉动重物时是需要使用者用手去拉住绳子一端的,这样难免会出现安全隐患,比如说万一使用者脱力拉不住绳子或者发生什么事情把绳子给松手,那站在沟壑底下的人就危险了,保不准会发生什么意外。
于是乎为了保证族人们的生命安全,沈农特意将原本需要使用者拉扯的黑藤绳打入木柱当中,然后做了一个类似于乡下水井扭转把柄打水的那种简单装置附加在了木柱之上,这样既可以保证族人们的安全,防止意外发生,也可以让控制拉放滑轮组的族人们更省力一些。
理论上这个滑轮组应该可以拉扯动三十人背的重量,但实际用起来肯定是达不到这个数值的,毕竟三十个滑轮组所拉扯起的重量都要由那根木柱来承担,也就是说木柱对重量的承受极限才是这个超大滑轮组所能拉扯多少重物的上限。
当四个木皿到达沟壑底部的时候,在下面等待已久的黄丘族人们便迅速开始了行动,他们纷纷用骨铲将沟壑里的泥土铲起,丢入到木皿当中。
很快四个木皿便被泥土给装满了,看重量估计得有个十人背左右。
“可以拉上去了!”飞壳放下骨铲,抬头对着沟壑上方喊道。
“拉!”沈农大喊。
顿时那些控制木头握柄的黄丘族人便开始顺时针转动握柄,只听‘咔咔咔’的声音响起,黑藤绳便开始回缩,借助着滑轮组的转势把四个木皿给快速的拉了上来。
三十个滑轮组去拉四个木皿还是非常轻而易举的,完全没有任何阻碍,很快就把四个木皿给拉到了沟壑旁的众人脚边。
几个族人连忙上去把木皿里的泥土统统都给倒出来,然后又把木皿放回到了沟壑当中,看着滑轮组再一次带动着木皿朝沟壑底部落去,沈农和仓等人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如此看来,这由三十个滑轮组组合成的超大滑轮组也算是成功了,四个木皿所能装载的泥土容量起码是普通木桶的十倍以上,这样一来,沟壑里的排土效率就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围墙建设计划的实施进度也可以大大缩短不少时间。
一台超大滑轮组的控制人手是六个人,也就是左右两边各分配三个人负责转动木头握柄,然后也负责倒出木皿运上来的泥土。
以黄丘部落目前的族人数量来看,完全可以再添加一台超大滑轮组来交由闲置族人控制使用,这样排土的效率就能再增加上一倍。
于是沈农便对仓说道:“你们四个人今天再一起合作做一台这个滑轮组吧,这样到时候排的土还能更多一些。”
仓等人自然是不会拒绝沈农的提议,便点点头答应了下来。
有了这台超大滑轮组,沟壑底部泥土的排土速度可谓是有了质的提升,量的改变,没过多久这一片沟壑里的泥土就都被运到了沟壑外,在沟渠的两旁堆出了两座小土丘。
这两座小土丘就这么堆在沟壑旁无疑是一个非常碍眼的画面,沈农便对啄骨说道:“等日落的时候,你带几个族人用板车把这些泥土运到储水池那边堆好,我以后有用。”
“好的。”啄骨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