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糊墙和制陶(上)
沈农将自己设想的火炉形状画在啄骨背上,这是一个方形直筒状的物体,看起来很像是烟囱,不过与其说这是火炉,倒不如说是壁炉要来的更准确一些。
壁炉整体结构依附在木屋的墙壁外面,中空的直筒造型可以把火焰燃烧起来后所产生的焦味和灰烟朝上方排出去,从而不会影响到住在屋内的族人。
“巫,这个东西也要用木头来做吗?”仓忍不住问道。
“不,用泥巴。”沈农看了看这间基本上已经完全成型的木屋,点头说道:“行了,现在开始糊墙吧。”
“糊墙?”仓和啄骨都是一脸的不解。
“怎么跟你们解释呢……算了,你们还是直接去给我准备材料吧。”沈农将背上的兽皮袋取下,随手丢到地上。
然后拔出腰间的一把骨刀,蹲下身就开始在木屋外的草地上挖掘了起来。
没过多久,沈农着手的地方就被他用骨刀挖出了一个脸盆大小的凹坑,坑里都是黄色的泥土,但沈农却对这些泥土感到不太满意。
泥土土质随着深浅位置分布不同的问题,在黏度和风干后的坚硬程度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大地表面的泥土通常都不能用来作为糊墙材料,因为每日饱经风吹日晒的关系,这种泥土全都变得又松又软,没有一点可利用性。
看着这时刚刚走过来的蚩,沈农便抬头说道:“啄骨,蚩,你们去蓄水池那里给我抬两桶水来。”
“噢。”二人点头应道,立马朝着蓄水池方向跑去。
“仓,把那把锄头给我拿过来。”沈农指着靠在木屋墙上的石锄说道。
仓二话不说,直接拿来石锄递到沈农手中。
只见沈农双手握住石锄的握柄,很是用力的就对着自己刚刚挖出来的凹坑铲了起来。
锄头是挖土最好用的手动工具,效率远在于铲子之上,当遇到土质坚硬的土地时,锄头只要有足够的力气就可以铲开任何地面,但铲子不行,就算是用上了脚掌做辅助,也还是会显得非常吃力。
随着沈农用准战士的力量对着凹坑猛铲十几下后,那些黄色的泥土渐渐退去,继而出现在他眼中的是颜色较为深黄的泥土,这种泥土因为常年在地底下不见光的原因,既湿润又黏稠,用来配合水搅和成泥巴糊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沈农看到这种颜色的泥土后二话不说,直接丢开石锄,用手去将这种泥土从坑里给挖了出来。
“巫,这种事情还是让我来做吧。”看到沈农的双手没一会就沾满了泥土,仓不由得说道。
“什么你来我来,一起啊,等会糊墙对泥巴的用量要很多的,我一个人根本就挖不完。”沈农边挖边说道。
只见沈农将挖出来的黏稠泥土全部拍打到一起,很快在他脚边就出现了一个脸盆大小的泥团。
仓也随即蹲下身来准备帮忙,就在这个时候,蚩和啄骨二人回来了,他们手里都提着两个水桶,里面装了满满当当的水。
以前黄丘部落的族人们都是用石皿和骨器盛水的,但是自打沈农让仓等人挖凿出木桶后,部落里的族人们就喜欢上了这种轻便的盛水工具,都纷纷抛弃石皿,使用起木桶来。
但是木桶在一开始制作出来的时候是没有设提把手的,族人们只能通过双臂环抱来移动木桶,后来在挖沟渠的时候,沈农看到那些抱着木桶来送水的族人们行动起来非常麻烦,便让仓给每个木桶的桶身上方打上两个洞,然后用木棍对穿起来,这样才有了现在这种可以单手提的木桶。
这种设计却也是让族人们的工作效率变得更高了,以前就算是战士一次也只能够携带一桶水,但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提上两桶。
“巫,你要的水。”蚩和啄骨将手里的木桶放在沈农旁边,其中蚩放下的一个木桶里还飘着一个木瓢。
“这家伙心挺细啊。”沈农忍不住多看了蚩几眼,对方竟然把他没有考虑到的事情给准备好了。
沈农也不多说什么,直接拿起木瓢舀起水,精准的倒在了脚边的那个泥团上,同时沈农用另一只手按住泥团,用力的搓捏起来。
水能让泥土变的更加黏稠和绵软,等彻底搅和好后就会变的跟橡皮泥一样。
沈农这次之所以要弄这么多的泥巴,不光是为了糊木墙,还要给黄丘部落的族人们做些陶器用用。
因为等到十部大会开始举办的时候,他就要带着一部分年轻族人出门了,到时沈农人不在部落里,就没有机会为黄丘部落增添生活用具了,所以得趁着现在人还待在部落里的时间赶紧多做一些事情。
只见沈农掐下一团泥巴,精心捏塑成一块碗的形状,虽然碗身很丑,模样很怪,但用于生活当中还是足够的。
将软绵绵的碗放在一旁,沈农又将剩下的泥巴捏成一口缸,当然了,由于沈农并不是职业做这个的,缸身的形状依然很丑,并且歪歪扭扭的,内部厚薄不均匀。
不过沈农也不在乎这个,反正只要到时候放在火坑里烤干了能用就行。
就这样,仓、蚩、啄骨三人负责挖泥土和掺水搅和,沈农独自一个人在那捏碗捏缸捏水瓶,倒是有点小时候过家家玩泥巴的味道。
差不多做了二十块碗、十口缸、十个水瓶后,沈农终于是手酸脖子酸的放弃了这个工作,而蚩三人那边也已经堆满了跟一座小土坡似的泥巴堆。
沈农站起伸了个懒腰说道:“啊~~~好了,这些泥巴应该差不多够了,你们把它们糊到木屋的墙壁上吧。”
在沈农的指挥下,仓三人真的是一把泥一把水的往木屋墙壁上涂,同时用力的将泥巴按在墙壁上,防止没有粘牢然后产生脱落。
很快的,这间木屋的四面墙壁,里里外外都被三人用泥巴给涂抹了个彻彻底底,连一丝空档都没有留下。
被泥糊住的墙壁在风干后不仅可以加强木屋的稳固性,还可以消除漏风、漏水等现象,可谓是一举两得。
壁炉整体结构依附在木屋的墙壁外面,中空的直筒造型可以把火焰燃烧起来后所产生的焦味和灰烟朝上方排出去,从而不会影响到住在屋内的族人。
“巫,这个东西也要用木头来做吗?”仓忍不住问道。
“不,用泥巴。”沈农看了看这间基本上已经完全成型的木屋,点头说道:“行了,现在开始糊墙吧。”
“糊墙?”仓和啄骨都是一脸的不解。
“怎么跟你们解释呢……算了,你们还是直接去给我准备材料吧。”沈农将背上的兽皮袋取下,随手丢到地上。
然后拔出腰间的一把骨刀,蹲下身就开始在木屋外的草地上挖掘了起来。
没过多久,沈农着手的地方就被他用骨刀挖出了一个脸盆大小的凹坑,坑里都是黄色的泥土,但沈农却对这些泥土感到不太满意。
泥土土质随着深浅位置分布不同的问题,在黏度和风干后的坚硬程度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大地表面的泥土通常都不能用来作为糊墙材料,因为每日饱经风吹日晒的关系,这种泥土全都变得又松又软,没有一点可利用性。
看着这时刚刚走过来的蚩,沈农便抬头说道:“啄骨,蚩,你们去蓄水池那里给我抬两桶水来。”
“噢。”二人点头应道,立马朝着蓄水池方向跑去。
“仓,把那把锄头给我拿过来。”沈农指着靠在木屋墙上的石锄说道。
仓二话不说,直接拿来石锄递到沈农手中。
只见沈农双手握住石锄的握柄,很是用力的就对着自己刚刚挖出来的凹坑铲了起来。
锄头是挖土最好用的手动工具,效率远在于铲子之上,当遇到土质坚硬的土地时,锄头只要有足够的力气就可以铲开任何地面,但铲子不行,就算是用上了脚掌做辅助,也还是会显得非常吃力。
随着沈农用准战士的力量对着凹坑猛铲十几下后,那些黄色的泥土渐渐退去,继而出现在他眼中的是颜色较为深黄的泥土,这种泥土因为常年在地底下不见光的原因,既湿润又黏稠,用来配合水搅和成泥巴糊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沈农看到这种颜色的泥土后二话不说,直接丢开石锄,用手去将这种泥土从坑里给挖了出来。
“巫,这种事情还是让我来做吧。”看到沈农的双手没一会就沾满了泥土,仓不由得说道。
“什么你来我来,一起啊,等会糊墙对泥巴的用量要很多的,我一个人根本就挖不完。”沈农边挖边说道。
只见沈农将挖出来的黏稠泥土全部拍打到一起,很快在他脚边就出现了一个脸盆大小的泥团。
仓也随即蹲下身来准备帮忙,就在这个时候,蚩和啄骨二人回来了,他们手里都提着两个水桶,里面装了满满当当的水。
以前黄丘部落的族人们都是用石皿和骨器盛水的,但是自打沈农让仓等人挖凿出木桶后,部落里的族人们就喜欢上了这种轻便的盛水工具,都纷纷抛弃石皿,使用起木桶来。
但是木桶在一开始制作出来的时候是没有设提把手的,族人们只能通过双臂环抱来移动木桶,后来在挖沟渠的时候,沈农看到那些抱着木桶来送水的族人们行动起来非常麻烦,便让仓给每个木桶的桶身上方打上两个洞,然后用木棍对穿起来,这样才有了现在这种可以单手提的木桶。
这种设计却也是让族人们的工作效率变得更高了,以前就算是战士一次也只能够携带一桶水,但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提上两桶。
“巫,你要的水。”蚩和啄骨将手里的木桶放在沈农旁边,其中蚩放下的一个木桶里还飘着一个木瓢。
“这家伙心挺细啊。”沈农忍不住多看了蚩几眼,对方竟然把他没有考虑到的事情给准备好了。
沈农也不多说什么,直接拿起木瓢舀起水,精准的倒在了脚边的那个泥团上,同时沈农用另一只手按住泥团,用力的搓捏起来。
水能让泥土变的更加黏稠和绵软,等彻底搅和好后就会变的跟橡皮泥一样。
沈农这次之所以要弄这么多的泥巴,不光是为了糊木墙,还要给黄丘部落的族人们做些陶器用用。
因为等到十部大会开始举办的时候,他就要带着一部分年轻族人出门了,到时沈农人不在部落里,就没有机会为黄丘部落增添生活用具了,所以得趁着现在人还待在部落里的时间赶紧多做一些事情。
只见沈农掐下一团泥巴,精心捏塑成一块碗的形状,虽然碗身很丑,模样很怪,但用于生活当中还是足够的。
将软绵绵的碗放在一旁,沈农又将剩下的泥巴捏成一口缸,当然了,由于沈农并不是职业做这个的,缸身的形状依然很丑,并且歪歪扭扭的,内部厚薄不均匀。
不过沈农也不在乎这个,反正只要到时候放在火坑里烤干了能用就行。
就这样,仓、蚩、啄骨三人负责挖泥土和掺水搅和,沈农独自一个人在那捏碗捏缸捏水瓶,倒是有点小时候过家家玩泥巴的味道。
差不多做了二十块碗、十口缸、十个水瓶后,沈农终于是手酸脖子酸的放弃了这个工作,而蚩三人那边也已经堆满了跟一座小土坡似的泥巴堆。
沈农站起伸了个懒腰说道:“啊~~~好了,这些泥巴应该差不多够了,你们把它们糊到木屋的墙壁上吧。”
在沈农的指挥下,仓三人真的是一把泥一把水的往木屋墙壁上涂,同时用力的将泥巴按在墙壁上,防止没有粘牢然后产生脱落。
很快的,这间木屋的四面墙壁,里里外外都被三人用泥巴给涂抹了个彻彻底底,连一丝空档都没有留下。
被泥糊住的墙壁在风干后不仅可以加强木屋的稳固性,还可以消除漏风、漏水等现象,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