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西北春风分外寒
如今天下总共发生了三大战事,也就有了三处战场,分别是江南、东北、西北,分别对应所谓“三藩之乱”中的三大藩王,魏王萧瑾、镇北王林寒、辽王牧棠之。
仅以战争之激烈程度而言,无疑以江南战场为最,其次便是西北战场,如果说江南战场是水军和各种攻守利器的巅峰,那么西北战场就是骑军交战的巅峰,后建的铁浮屠早在当年的五王之乱后,就已经被证明是时过境迁的纸老虎和花架子,太平日久,战力废弛,再不复当年攻打大楚书的无敌战力,于是天底下最强的两支骑军就是大齐的西北左军和草原的王帐骑军,此时两大骑军交手,堪称单纯人力的巅峰。
草原王庭举族南下,摆出举国倾力一战的架势,若说换成其他时候,以大齐的国力,以及西北左军在西北多年的经营布置,想要挡住草原攻势并不算难,甚至如魏无忌与张无病所说那般,就是西北军反攻草原也不是不能。
可现在却是不一样,因为魏王、牧王和道门的压力,大齐朝廷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江南战场上,西北左军只能孤军奋战,在如此情形下,不但没有援军,而且还要确保西北不能半分有失,难免要束手束脚,自交战之始,便颇为吃力。
如今西北左军的士气仍在,不过全军在连番苦战之后,却是极为疲惫,不得不暂时退至凉州休整,等待下一次大战的来临。
虽然战事略有不利,但整个中军大帐的气氛还算平和,没有太多悲观,毕竟西北左军和草原骑军做邻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更不是初次打交道,甚至在几十年前,双方还曾经并肩而战,双方都是知根知底,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西北军很难出现像江南军那种大败,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
乌鞘岭自古便以山势峻拔、地势险要而闻名于世,也是西凉走廊的门户和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大楚朝时,曾在乌鞘岭修筑城墙和烽燧,安门和安远分居岭南和岭北,便是依靠城墙和烽燧相互依托。若取凉州则必先取西凉走廊,若取西凉走廊则必先取乌鞘岭,若取乌鞘岭则必先取安门安远两堡。
从两堡到敦煌一线,注定是双方接下来的主要战场。
当年徐林便是在这里因为两场大战而声名鹊起,先是在大郑神宗年间,以敦煌据城而守,大败与草原各部相互勾结而一起南侵的后建名将呼延灼灼,藉此一战荣升大都督。
十几年后,已经改弦易帜的徐林再次率军兵临城下,不过这次不再是守城,而是攻城。当时敦煌城中还有十万守军,硬是被徐林的八万人马堵在城中,不敢出城迎战,只是死防固守。
同时这还是魏禁的首战,因为西凉走廊已被攻克的缘故,魏禁得以连夜奔袭玉门关并亲自督战,属下众校尉亲身陷阵,此战惨烈无比,激战至次日凌晨,魏禁死伤两千余人,下令休整后,午时时分再度攻城,魏禁心腹校尉亲自领队攻上玉门关城头,力战而亡。魏禁带领督战队立在中军处,无动于衷。一直激战到傍晚时分,魏禁手下校尉已经全部阵亡,魏禁下令擂鼓助阵,当轰隆的擂鼓声响起时,这位日后的大齐第二位大都督亲自率队攻城,在魏禁亲自陷阵之后,原本已经疲惫不堪的士卒士气大振,竟是一鼓作气攻上了玉门关城头,魏禁浑身浴血,一身刀伤不下十二处,而魏禁的近卫亲兵更是全部阵亡。
一个时辰之后,魏禁大军攻陷了玉门关。
这一战,是大齐先后两任大都督第一次联手作战,就像冥冥中自有天意的新老交替,不过如今二人都已不在人世,物是人非。
张无病登上安门堡的城头,眺望远处一河之隔的秀龙草原,春末的塞外仍是有着极为刺骨的寒意,自草原上吹来的朔风扑面吹来,仿佛是凌厉的刀刃,要在面庞上割出口子。
数位西北左军武官随行其后,俱是沉默不语,如果说徐北游是撑起东南半壁的柱石,那么张无病就是擎起西北天幕的一柱,此时仅仅是看着这个后背略有弯曲的身影,便仿佛能感受到其身上所肩负之重。
张无病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用双手揉了揉有些僵硬的脸颊,缓缓说道:“江南那边已经到了决战的时候,在那边有结果之前,我们这边仍旧要继续维持与草原的对攻之势,不得有半分差池。”
所有武官仍是沉默不语,不过各自脸上又都有不同程度的诧异。
之所以沉默,是因为这是早已在预料之中的事情。之所以诧异,则是因为这一天来得比预期中更早。
张无病收回视线,重新挺直脊背,仍旧是那个屈指可数的武道大高手。
张无病徐徐说道:“如今江南的局势,自洞庭湖一战之后,禹匡的江南后军就已经被彻底打残,只能龟缩于两襄据城而守,虽说朝廷硬是从赵无极那里要来了十万大军调往江南,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这之前,要看禹匡能否坚持到十万大军抵达湖州。”
“如果禹匡能够撑住,有江北的十万中军,还有蜀州的前军,再加上两襄的江南后军,魏王在江南的败亡之日不远,只要江南战事结束,蜀州前军便能驰援西北,我等便可与草原展开决战之势,一锤定音。”
“可如果撑不住,两襄失陷,使得后来的援军陷入到江南的泥潭之中,那么我们就彻底成了一支孤军,只能由攻转守,坐以待毙。”
所有的武官缄默不语,脸色凝重。
张无病忽然笑了笑,“当然,也不是只有这两条路,我们还能孤注一掷,丢弃中都,丢弃陕州和凉州,二十万铁骑奔赴中原,与江北的中军汇合,这样仍旧可以保住半壁江山,可如此一来,蜀州和江南就完全暴露在草原铁蹄的面前,东南半壁再无幸理。”
张无病转过身来看着这些袍泽属下,平静说道:“我不希望有那一天。”
仅以战争之激烈程度而言,无疑以江南战场为最,其次便是西北战场,如果说江南战场是水军和各种攻守利器的巅峰,那么西北战场就是骑军交战的巅峰,后建的铁浮屠早在当年的五王之乱后,就已经被证明是时过境迁的纸老虎和花架子,太平日久,战力废弛,再不复当年攻打大楚书的无敌战力,于是天底下最强的两支骑军就是大齐的西北左军和草原的王帐骑军,此时两大骑军交手,堪称单纯人力的巅峰。
草原王庭举族南下,摆出举国倾力一战的架势,若说换成其他时候,以大齐的国力,以及西北左军在西北多年的经营布置,想要挡住草原攻势并不算难,甚至如魏无忌与张无病所说那般,就是西北军反攻草原也不是不能。
可现在却是不一样,因为魏王、牧王和道门的压力,大齐朝廷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江南战场上,西北左军只能孤军奋战,在如此情形下,不但没有援军,而且还要确保西北不能半分有失,难免要束手束脚,自交战之始,便颇为吃力。
如今西北左军的士气仍在,不过全军在连番苦战之后,却是极为疲惫,不得不暂时退至凉州休整,等待下一次大战的来临。
虽然战事略有不利,但整个中军大帐的气氛还算平和,没有太多悲观,毕竟西北左军和草原骑军做邻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更不是初次打交道,甚至在几十年前,双方还曾经并肩而战,双方都是知根知底,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西北军很难出现像江南军那种大败,这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
乌鞘岭自古便以山势峻拔、地势险要而闻名于世,也是西凉走廊的门户和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大楚朝时,曾在乌鞘岭修筑城墙和烽燧,安门和安远分居岭南和岭北,便是依靠城墙和烽燧相互依托。若取凉州则必先取西凉走廊,若取西凉走廊则必先取乌鞘岭,若取乌鞘岭则必先取安门安远两堡。
从两堡到敦煌一线,注定是双方接下来的主要战场。
当年徐林便是在这里因为两场大战而声名鹊起,先是在大郑神宗年间,以敦煌据城而守,大败与草原各部相互勾结而一起南侵的后建名将呼延灼灼,藉此一战荣升大都督。
十几年后,已经改弦易帜的徐林再次率军兵临城下,不过这次不再是守城,而是攻城。当时敦煌城中还有十万守军,硬是被徐林的八万人马堵在城中,不敢出城迎战,只是死防固守。
同时这还是魏禁的首战,因为西凉走廊已被攻克的缘故,魏禁得以连夜奔袭玉门关并亲自督战,属下众校尉亲身陷阵,此战惨烈无比,激战至次日凌晨,魏禁死伤两千余人,下令休整后,午时时分再度攻城,魏禁心腹校尉亲自领队攻上玉门关城头,力战而亡。魏禁带领督战队立在中军处,无动于衷。一直激战到傍晚时分,魏禁手下校尉已经全部阵亡,魏禁下令擂鼓助阵,当轰隆的擂鼓声响起时,这位日后的大齐第二位大都督亲自率队攻城,在魏禁亲自陷阵之后,原本已经疲惫不堪的士卒士气大振,竟是一鼓作气攻上了玉门关城头,魏禁浑身浴血,一身刀伤不下十二处,而魏禁的近卫亲兵更是全部阵亡。
一个时辰之后,魏禁大军攻陷了玉门关。
这一战,是大齐先后两任大都督第一次联手作战,就像冥冥中自有天意的新老交替,不过如今二人都已不在人世,物是人非。
张无病登上安门堡的城头,眺望远处一河之隔的秀龙草原,春末的塞外仍是有着极为刺骨的寒意,自草原上吹来的朔风扑面吹来,仿佛是凌厉的刀刃,要在面庞上割出口子。
数位西北左军武官随行其后,俱是沉默不语,如果说徐北游是撑起东南半壁的柱石,那么张无病就是擎起西北天幕的一柱,此时仅仅是看着这个后背略有弯曲的身影,便仿佛能感受到其身上所肩负之重。
张无病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用双手揉了揉有些僵硬的脸颊,缓缓说道:“江南那边已经到了决战的时候,在那边有结果之前,我们这边仍旧要继续维持与草原的对攻之势,不得有半分差池。”
所有武官仍是沉默不语,不过各自脸上又都有不同程度的诧异。
之所以沉默,是因为这是早已在预料之中的事情。之所以诧异,则是因为这一天来得比预期中更早。
张无病收回视线,重新挺直脊背,仍旧是那个屈指可数的武道大高手。
张无病徐徐说道:“如今江南的局势,自洞庭湖一战之后,禹匡的江南后军就已经被彻底打残,只能龟缩于两襄据城而守,虽说朝廷硬是从赵无极那里要来了十万大军调往江南,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这之前,要看禹匡能否坚持到十万大军抵达湖州。”
“如果禹匡能够撑住,有江北的十万中军,还有蜀州的前军,再加上两襄的江南后军,魏王在江南的败亡之日不远,只要江南战事结束,蜀州前军便能驰援西北,我等便可与草原展开决战之势,一锤定音。”
“可如果撑不住,两襄失陷,使得后来的援军陷入到江南的泥潭之中,那么我们就彻底成了一支孤军,只能由攻转守,坐以待毙。”
所有的武官缄默不语,脸色凝重。
张无病忽然笑了笑,“当然,也不是只有这两条路,我们还能孤注一掷,丢弃中都,丢弃陕州和凉州,二十万铁骑奔赴中原,与江北的中军汇合,这样仍旧可以保住半壁江山,可如此一来,蜀州和江南就完全暴露在草原铁蹄的面前,东南半壁再无幸理。”
张无病转过身来看着这些袍泽属下,平静说道:“我不希望有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