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峰回
得罪了徐家,估计他们也没有想到后果竟然会那么严重,徐家的人手眼通天,竟然能牵动官场,四处替他们寻人。
他们虽然能耐,可是毕竟也是有限的,在徐阁老的面前,哪里有那么简单就能脱身?徐阁老门生遍布天下,他一句话下去,这件事就是那些人控制不住的了。
陆元荣身在京城,他从徐阁老一动手,就开始吩咐下去底下的人准备推卸责任了------聪明狡猾如他,不必谁说,自己就知道这次是碰到了铁板了。
他是满心想把谢家推出去挡罪的。
可是后来想一想,大约是又觉得单纯只用一个谢家出来当挡箭牌不管用------谢家毕竟只有一个谢侍郎算是身居高位罢了,真正要在全国各地布下这样大的网,哪里有那么简单。
加上隆庆帝说了要把谢家押送进京来审案,他就更加害怕会露馅,从而把自己牵连进去,所以动了恶念,想要把这件事推脱给比谢家更有能耐,且又跟谢家来往甚密的卫家。
这样做其实也能理解。
谢家跟卫家的关系好,在京城也不算是什么秘密,谢家的人每年都往卫家送年节礼物,从来未曾断绝。
当初还多有揣度他们的关系的,认为到时候或许谢家可能要跟卫家成姻亲了。
可是后来有了沈琛和林三少求娶,大家自然也就知道卫家跟谢家的姻亲是不成了,可是姻亲固然是不成了,关系却依然还是极好的。
这种关系,把卫家说成是替谢家撑腰的那个人,也说的过去。
陆元荣想通了这一点,便开始尽力筹谋,费尽心思的想好了说辞,并且还贼喊捉贼,写下了密信告密,上了密折秘密的告发了郑王,说是郑王附逆。
若不是锦衣卫见机的快,郑王府又恰好因为郑王妃生产而防守严密,不仅没被他们安排的内奸得逞,还顺藤摸瓜的把那些内奸给捉了出来,郑王恐怕又是一个冤魂。
隆庆帝怒不可遏,少见的当着众大臣的面斥责陆元荣是狼子野心,斯文丧尽,丢尽了天下读书人的脸。
并且还下令,陆家其他人流放岭南,不许回京,五代之内不许入仕。
隆庆帝最近的心情的确不好,他这么大怒却还是头一遭,朝堂之上,除了众阁老,其他人都胆战心惊,噤若寒蝉。
幸亏隆庆帝的怒气并没有过度再波及其他人,他下令让刑部一力督察这个案子,继续深挖下去,看看是不是还有人在其中做鬼。
毕竟郑王府的那些内奸虽然供出了陆元荣,可是却未必就真的只有陆元荣这一个幕后指使。
而与此同时,隆庆帝又当众抛下了另一颗炸弹------他命令沈琛作为抚督使,去山东平叛。
平叛这样的大事竟然也交给了沈琛去做,而郑王府的事隆庆帝也并不曾有半点疑心郑王的地方,有心的人已经完全知道了现在的局势了,因此这样的大事,也并没有人敢出言质疑。
既然都要去平叛了,平叛又是大事,隆庆帝听太医确认沈琛的身体已经完全恢复了,便决定让沈琛出宫。
而且还同时下令,让礼部官员加紧操办关中侯和永和公主的婚礼。
沈琛既然要出宫了,隆庆帝下了朝回了后宫,便跟林淑妃叮嘱,让林淑妃先行赏赐些东西下去,沈琛的平西侯府又空了这么久没人住了,空空落落的总怕不好。
如今林淑妃便是这宫里位分最高的后妃了,这些宫务都是由她操持,而给外臣赏赐的事,便也都移交给她处置了。
林淑妃答应了,体贴的去给隆庆帝去了大衣裳,亲自服侍他换了常服,伺候他坐下,才皱眉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人便不能安生些!”
这些话现在也就只有她能说了,隆庆帝并没有怪罪她的意思,挥了挥手让她也坐在自己身边,面上露出一个讥诮的表情嘲讽道:“人心这种东西,只要有所求便会无休止的想要去得到,只会拼尽力气的去得到,哪里会有真正安生的?”
林淑妃便摇了摇头,喝了口茶捂着小腹靠在软枕上,才道:“只是可怜了郑王妃,她原本身子便不大好的,在孕中便一直没见着王爷的面,出了这样的事,王爷还不在身边,当时她生产的时候那些奸细甚至想要让她一尸两命......”
她叹了口气,真心实意的道:“也真是难为了她了,一个女人,落得这样的境地,要不是因为寿宁郡主聪慧,恐怕就不能活着见到郑王了。这些人也未免太心狠,不仅要人的性命,竟然还如此胆大妄为,敢栽赃嫁祸,祸水东引......实在是没把圣上您放在眼里。”
林淑妃这话一出,殿里的气氛就更加冷了几分,隆庆帝许久没有说话,隔了好一会儿,才渐渐的冷下了声音:“是啊,这些人是没把朕放在眼里,把朕当小孩子糊弄!想借朕这把刀不说,竟然还妄想指哪打哪.....把朕随意当成他们陷害人时的工具......”
没有人会喜欢被别人利用,而人上人自然更讨厌这一点。
隆庆帝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尚且能因为嫉妒心坑陷兄弟,本来就不是一个真正心胸宽广的人,凡是敢在他伤口上撒盐,知道他过往还要拿出来说的,从来就没有有好下场的。
现在陆元荣这批人,就是真真正正的踩在了铁板上,烫伤的是自己的脚了。
林淑妃认真的听着隆庆帝骂那些人,静静的呆了好一会儿,等到隆庆帝终于沉下了脸不再多说,才又看准了时机很是疑惑的问:“圣上,臣妾还有一事不明,您为什么就认定这件事不是卫家所为呢?”
隆庆帝笑了笑,在他心里,卫家这么多年一直都温顺的如同一只猫咪,不管是富贵还是没落,都是他一句话的事,卫家似乎从来不敢有任何意见,看人这种东西,印象极为重要,而人的印象一旦造成了,那是很难会被改变的。
他们虽然能耐,可是毕竟也是有限的,在徐阁老的面前,哪里有那么简单就能脱身?徐阁老门生遍布天下,他一句话下去,这件事就是那些人控制不住的了。
陆元荣身在京城,他从徐阁老一动手,就开始吩咐下去底下的人准备推卸责任了------聪明狡猾如他,不必谁说,自己就知道这次是碰到了铁板了。
他是满心想把谢家推出去挡罪的。
可是后来想一想,大约是又觉得单纯只用一个谢家出来当挡箭牌不管用------谢家毕竟只有一个谢侍郎算是身居高位罢了,真正要在全国各地布下这样大的网,哪里有那么简单。
加上隆庆帝说了要把谢家押送进京来审案,他就更加害怕会露馅,从而把自己牵连进去,所以动了恶念,想要把这件事推脱给比谢家更有能耐,且又跟谢家来往甚密的卫家。
这样做其实也能理解。
谢家跟卫家的关系好,在京城也不算是什么秘密,谢家的人每年都往卫家送年节礼物,从来未曾断绝。
当初还多有揣度他们的关系的,认为到时候或许谢家可能要跟卫家成姻亲了。
可是后来有了沈琛和林三少求娶,大家自然也就知道卫家跟谢家的姻亲是不成了,可是姻亲固然是不成了,关系却依然还是极好的。
这种关系,把卫家说成是替谢家撑腰的那个人,也说的过去。
陆元荣想通了这一点,便开始尽力筹谋,费尽心思的想好了说辞,并且还贼喊捉贼,写下了密信告密,上了密折秘密的告发了郑王,说是郑王附逆。
若不是锦衣卫见机的快,郑王府又恰好因为郑王妃生产而防守严密,不仅没被他们安排的内奸得逞,还顺藤摸瓜的把那些内奸给捉了出来,郑王恐怕又是一个冤魂。
隆庆帝怒不可遏,少见的当着众大臣的面斥责陆元荣是狼子野心,斯文丧尽,丢尽了天下读书人的脸。
并且还下令,陆家其他人流放岭南,不许回京,五代之内不许入仕。
隆庆帝最近的心情的确不好,他这么大怒却还是头一遭,朝堂之上,除了众阁老,其他人都胆战心惊,噤若寒蝉。
幸亏隆庆帝的怒气并没有过度再波及其他人,他下令让刑部一力督察这个案子,继续深挖下去,看看是不是还有人在其中做鬼。
毕竟郑王府的那些内奸虽然供出了陆元荣,可是却未必就真的只有陆元荣这一个幕后指使。
而与此同时,隆庆帝又当众抛下了另一颗炸弹------他命令沈琛作为抚督使,去山东平叛。
平叛这样的大事竟然也交给了沈琛去做,而郑王府的事隆庆帝也并不曾有半点疑心郑王的地方,有心的人已经完全知道了现在的局势了,因此这样的大事,也并没有人敢出言质疑。
既然都要去平叛了,平叛又是大事,隆庆帝听太医确认沈琛的身体已经完全恢复了,便决定让沈琛出宫。
而且还同时下令,让礼部官员加紧操办关中侯和永和公主的婚礼。
沈琛既然要出宫了,隆庆帝下了朝回了后宫,便跟林淑妃叮嘱,让林淑妃先行赏赐些东西下去,沈琛的平西侯府又空了这么久没人住了,空空落落的总怕不好。
如今林淑妃便是这宫里位分最高的后妃了,这些宫务都是由她操持,而给外臣赏赐的事,便也都移交给她处置了。
林淑妃答应了,体贴的去给隆庆帝去了大衣裳,亲自服侍他换了常服,伺候他坐下,才皱眉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些人便不能安生些!”
这些话现在也就只有她能说了,隆庆帝并没有怪罪她的意思,挥了挥手让她也坐在自己身边,面上露出一个讥诮的表情嘲讽道:“人心这种东西,只要有所求便会无休止的想要去得到,只会拼尽力气的去得到,哪里会有真正安生的?”
林淑妃便摇了摇头,喝了口茶捂着小腹靠在软枕上,才道:“只是可怜了郑王妃,她原本身子便不大好的,在孕中便一直没见着王爷的面,出了这样的事,王爷还不在身边,当时她生产的时候那些奸细甚至想要让她一尸两命......”
她叹了口气,真心实意的道:“也真是难为了她了,一个女人,落得这样的境地,要不是因为寿宁郡主聪慧,恐怕就不能活着见到郑王了。这些人也未免太心狠,不仅要人的性命,竟然还如此胆大妄为,敢栽赃嫁祸,祸水东引......实在是没把圣上您放在眼里。”
林淑妃这话一出,殿里的气氛就更加冷了几分,隆庆帝许久没有说话,隔了好一会儿,才渐渐的冷下了声音:“是啊,这些人是没把朕放在眼里,把朕当小孩子糊弄!想借朕这把刀不说,竟然还妄想指哪打哪.....把朕随意当成他们陷害人时的工具......”
没有人会喜欢被别人利用,而人上人自然更讨厌这一点。
隆庆帝还没当上皇帝的时候尚且能因为嫉妒心坑陷兄弟,本来就不是一个真正心胸宽广的人,凡是敢在他伤口上撒盐,知道他过往还要拿出来说的,从来就没有有好下场的。
现在陆元荣这批人,就是真真正正的踩在了铁板上,烫伤的是自己的脚了。
林淑妃认真的听着隆庆帝骂那些人,静静的呆了好一会儿,等到隆庆帝终于沉下了脸不再多说,才又看准了时机很是疑惑的问:“圣上,臣妾还有一事不明,您为什么就认定这件事不是卫家所为呢?”
隆庆帝笑了笑,在他心里,卫家这么多年一直都温顺的如同一只猫咪,不管是富贵还是没落,都是他一句话的事,卫家似乎从来不敢有任何意见,看人这种东西,印象极为重要,而人的印象一旦造成了,那是很难会被改变的。